书香满室

以文会友,笑谈古今,坐而论道,怡情益智。
个人资料
正文

北朝风云 第四十章 小关之战(二)

(2014-01-10 01:05:37) 下一个

自高欢分兵三路大举进犯以来,高敖曹和窦泰两军进展十分顺利。窦泰 袭破弘农,守将行台郭琰败走洛州,窦泰乘胜扫平潼关西魏军前沿据点,已经进逼潼关之前。高敖曹经过苦战,也已经攻下洛州,生擒西魏刺史泉企及其二子。只有当面的高欢还在不紧不慢地搭建浮桥,未见异动。

宇文泰立即作出了判断,高欢的策略应当是以主力在蒲津搭建浮桥,做渡河进击长安的态势,以吸引西魏军主力,而以窦泰为奇兵,攻潼关。潼关若下,窦泰或直趋长安,或出于宇文泰军背后,到时高欢大军再渡河决战。无论如何选择,宇文泰都将腹背受敌,阵脚大乱,难逃覆灭。
宇文泰念及于此,立即大集诸将。宇文泰大帐内一时铁甲铿锵,将星荟萃,李弼等十二员统军大将、蔡佑等亲信督将及几位 重要的谋士僚属齐至。众将到齐之后,宇文泰肃容道,
“敌军三路分进,又在蒲津造桥,示欲必度,此欲缀吾军,使窦泰得下潼关,由西路入长安。况且自贺六浑起兵以来,窦泰每为先锋,麾下多精兵,屡胜而骄。我意轻骑突袭之,若窦泰败亡,贺六浑必不战而走。”
众将听了,心中惊疑不定,有人道,“贺六浑近在眼前,窦泰远在潼关,我军舍近而击远,若事 有不谐,贺六浑再乘势过河夹击,则悔无及矣!”
宇文泰解释道,“贺六浑前次攻潼关,我军不过驻灞上以待,今举关东之众前来攻我,谓我自保而已,必生轻慢之心。乘此击之,何往不克?况其大军若想造桥过河,非五日不可。倘我以轻骑急行,出击窦泰,五日足矣。”
听了宇文泰的话,众将还是疑虑重重,只有东秦州刺史达悉武道,
“我军兵少,若待敌来攻,几无胜算。不若主动出击,攻其不意,方可胜之。”
大行台左丞苏绰也道,“用兵当奇正相济,今窦泰方胜,必不以为备,若以奇兵击之,定可获胜。”
宇文泰正待再言,却有手下来报,
“禀丞相,外面有华部酋长、兰州刺史李某,称受命前来助战。人马已至寨外请见!”
自从宇文泰下令招各地兵马前来助战,迄今没有一支兵马前来。各地方大都以大雪阻隔,或粮祙无着搪塞,恨得宇文泰牙根直发痒。今天突然听说有支人马前来助战,宇文泰不禁心中大悦,忙问道,
“来了多少人马?”
通传的人道,“人不满千,马约二百,然军容甚壮。”
听来的人少,宇文泰心中暗暗有些失望。但无论如何这是第一支前来助战的队伍,不能怠慢了。李辰当初攻破金城杀李乾,后又杀自己的亲侄宇文封,去年还逼得金城全郡归附,所以宇文泰对他印象深刻。宇文泰扭头对蔡佑道,“你代我去迎一迎李金城。”李辰已经是刺史级的高官,宇文泰不便直呼其名,便以李辰的爵号称之。蔡佑拱手称诺,领命去了。
却说李辰这边遣人通传不久,就听见营内号角齐鸣,俄而寨门大开,一队队甲骑鱼贯而出,在寨门前分列两旁。众骑士个个盔明甲亮,刀枪耀目,一时杀气盈城。而华部军这边却是暇之以整,视若无睹,更无一人稍动。这时对面甲骑当中捧出一员将领,全身甲胄,身形魁伟。只见他策马驰至李辰近前,在马上拱手道,
“李将军别来无恙?”
李辰还记得他的模样,也同样在马上还礼道,
“原来是武将军。”
蔡佑微微一笑,“好叫李将军得知,某家蔡佑,字乘先。现忝为宁朔将军、羽林监。还请恕上次未曾明言之罪。你若有暇时,我请你喝酒,向你赔罪!”
李辰心里一惊,“蔡佑?铁猛兽?”他随即不动声色地道,“原来是蔡将军,失敬失敬。还请恕在下上次无礼。”他停了停道,“说道喝酒,我这个人有个毛病,一旦举杯,要么灌倒别人,要么被别人灌倒,否则决不罢休。蔡将军如果量浅的话,还是就不要请我喝酒了。”
蔡佑闻言大笑,“好好好,这顿酒咱们喝定了!”说罢,便请李辰入营去见宇文泰。而华部军自有人安排地方扎营。
蔡佑与李辰并辔而行,一路上聊些长安风物,北地风光。到了宇文泰的大帐前,俩人翻身下马,蔡佑先进帐禀报。不一会儿,他出来高声道,
“大丞相传兰州刺史李辰晋谒!”
李辰整了整衣冠,掸了掸身上的尘土,随蔡佑进了大帐。却见那帐中两边黑鸦鸦地站满了的顶盔披甲的将领。位于帐中的长案后,端坐着一人,全副戎装,生得紫面长髯,方颐广额。后面立着两位近侍,高大威严,全副甲胄,手捧环刀。李辰知道这一定就是宇文泰了,忙上前恭敬地道,
“职下华部第一领民酋长、使持节、都督、昭武将军、兰州刺史、金城县开国子李辰,见过大丞相!”说罢大礼参拜下去。
宇文泰伸手虚扶,“李金城请起!”
李辰道,“谢大丞相!”然后起身,顺势看了宇文泰一眼,他很想仔细瞧瞧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枭雄的模样。却不防宇文泰也正盯着他看,两人的目光倏地对上,各自都是心里一颤。李辰连忙将自己的目光移开,不过心中却如遭槌击。李辰两世为人,阅人无数,却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一双目光,凌厉无比,极具压迫感。李辰不觉后背出了一层冷汗,
“果然是北朝第一的枭雄,名不虚传啊!”李辰再也不敢大意,立即打起十二分精神应付着宇文泰。
其实,宇文泰目光锐利是史上闻名的,史载他面有紫光,人望而敬畏之。当年宇文泰曾见过高欢一面,那时宇文泰还是贺拔岳手下的一个无名之辈,而高欢已经贵为丞相。高欢见到宇文泰,就以为非常人,他对宇文泰有一句著名的评语“此小儿眼目异”。当时宇文泰大表忠心,骗过了高欢。高欢虽然当时放过了宇文泰,但是回去以后越想越不对,当即派人千里追杀宇文泰。宇文泰不愧是与高欢匹敌的枭雄,早有预料,已经倍道兼程逃回关中了。
却说宇文泰未见李辰时,原想李辰为一方豪酋,必然是个粗莽大汉。待李辰进来,却见是个有几分消瘦的年青人,只见他一身黑袍,腰扎宽皮带,头戴暖帽,举止温文,不像是个搅动一方风云的化外酋长,倒象是洛阳城里的风流士子。但当他行了礼,抬起头不经意地与宇文泰对了一眼,却让宇文泰心中一跳。就见此人双眸就如同平静的湖水般波澜不惊,却又深不可测。虽然其神态恭谨,你却从他眼中看不到丝毫的紧张和畏惧,相反却是一种平淡,甚至有点慵懒。这种眼神只会出现在上位者的身上。
“此子不凡!”宇文泰立即心生警惕。宇文泰也打起精神,对李辰道,
“兰州至此何止千里,李金城亲统部兵前来助战,足见赤子之心。不知路上所耗几许时日?所部将卒可有折损?”
李辰恭谨地答道,“职下于大统二年腊月丁丑起行,至今日共历时三十六日。一路饮冰卧雪,历尽艰险,然将士们深沐皇恩,一心为国尽忠,不敢稍有懈怠。职部八百一十四人,已全员到齐,并无一人折损,可随时听令出战!”
闻李辰所言,宇文泰与帐内诸将无不心中骇然。如果这个李辰所言不虚,他手下将卒八百余人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从千里之外的金城赶了过来,而且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状况下。更不可思议的是李辰竟宣称无人折损。帐内全都是军中宿将,在军中浸润多年,以他们的经验,这样的天气千里行军,如果只损失三分只一的人员,就已经可以称为精兵了。
宇文泰心中一动,问李辰道,
“不知李金城对此战有何高见?”
李辰忙躬身行礼道,“职下下车伊始,敌情未明,怎敢妄言军机?”
宇文泰点点头,便将最新的军情给李辰简单介绍了一下。
李辰听罢,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对宇文泰行礼道,“职下狂妄,愿试言之,以为抛砖引玉之举。”
宇文泰道,“你但讲无妨,吾等尚无方略,正要一听李金城高见。”
李辰沉声道,“东虏举国而来,军力十倍于我,却分兵三路,以为虚实之计。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伍则攻之;倍则分之。’今东虏自分其兵,以某观之,无非一‘怯’字耳。欲胜却又不欲拼力死战,胜岂可得乎?于今之计,当集兵猛攻其一路,若能灭其一部,其余二路必不战自退。”
宇文泰试探道,“以李金城之见,当攻何处?”
李辰沉吟道,“贺六浑屯兵蒲坂,兵力雄厚,若击之非渡河不可,若相持不下,待窦泰破了潼关,出于我军背后,则事不可为矣。洛州远塞,道路难行,勿庸虑之。故以辰之管见,当集兵先攻窦泰,窦泰若败,贺六浑必退!”
帐中众将都是一刀一枪厮杀出来的勇将,初始见李辰一副汉家文弱书生样,心中都有些轻视。但听李辰一番话道来,不禁人人心中感慨,“难怪年纪轻轻的就为一部豪酋,官封刺史,果然见地不凡,真是后生可畏!”
宇文泰心中惊讶万分,这李辰的方略竟与自己想的一模一样。他不禁看了看蔡佑,那意思是你难道将我们刚才的所议告诉他了?蔡佑轻轻地摇了摇头,意思是我什么都没说。
宇文泰又问道,“若贺六浑渡河来攻如何?”
李辰对曰,“贺六浑持重,如今桥未建成,重骑不得而过,必不会冒险来攻。职部多为步卒,又经千里跋涉,难以长途奔袭。辰不才,愿虚张丞相旗号镇守大营。丞相可帅精骑直击窦泰,窦泰若败,贺六浑必退,那时职部再过河追击,可获大胜。”
宇文泰大笑道,“李金城之计,深合吾心!”
宇文泰随即下令留步兵与华部军同守大营,由李辰统之,留宇文宪、宇文护佐之。自己则亲帅诸将以及八千精骑奔袭窦泰。

窦泰是高欢的连襟也是他手下头号心腹大将,此时已率军由风陵渡过河,直逼潼关。当窦泰军进至潼关附近的小关,却得报前面有西魏军拦路。窦泰见敌军不过千余骑,便指挥自己的骑兵排开阵势,具装甲骑在前,一声令下,便直冲敌阵。东魏军的铁骑如同滚滚的洪流般向敌人冲去,西魏军的阵列瞬间就被冲得支离破碎。西魏军顿时死伤惨重,剩余的骑兵,转头就跑。窦泰指挥的东魏骑兵如同推土机般碾压过西魏军的战线,向残兵追来。等追到一个叫牧马泽的地方,这里沼泽遍地,道路狭窄,东魏的骑兵们挤做一团,完全没有了队列。这时,宇文泰伏兵四出,箭如雨下,东魏军顿时大乱。很多重骑陷入了泥潭,顿时动弹不得,只得任人宰割。宇文泰指挥西魏军来往冲突,将东魏军截作数段,窦泰欲整军抵抗,怎奈队伍已乱,只能各自为战,东魏军很快就全面崩溃了。窦泰衣甲华贵,在乱军中十分醒目,被西魏军紧紧围住。窦泰身被多处箭伤,自知今次不能幸免,为避免受辱,只得拔刀自刎。窦泰一死,东魏军斗志全无,纷纷投降。此役宇文泰全歼窦泰军,俘获一万余人。在这次窦泰出征之前,曾有个叫惠化的尼姑在邺城大街上唱“窦行台,去不回”,还有人看见有穿红衣者数千人入窦泰任御史中尉的御史台,说“收窦中尉”。人们惊讶地前去查看,却发现门户完好,里面的人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大家都议论窦泰此战必败,结果果然灵验。

高欢得知窦泰全军覆灭,只觉肝胆俱裂,无奈之下,只得留骁将薛孤延断后,拆毁浮桥退兵。李辰探知高欢退兵,挥军渡河追来。薛孤延且战且退,一日之内接连砍断十五把刀,犹自奋力死战。李辰在阵上遥遥望见,不禁叹道,
“吾今日方识六镇豪杰!” 遂下令收兵。
高欢狼狈退回邺城。高敖曹闻听窦泰败迹,高欢退兵,也只得退出了洛州。
东西魏之间的第一场大战,终以高欢的惨败而告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leonardo2025 回复 悄悄话 喜欢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再加上一些感情戏,简直就可以当剧本了!其实,大家看看西方的历史剧基本上是这个思路。中国的历史正史由于受到官方的控制,写得比较CCTV,就是太格式化,太精简。而且很多东西设计政治内斗的会被很隐晦的抹掉或者只用几个词带过。外史比较有意思,但是可能和史实有出入,不敢全信。
easycity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博主的提示。
我觉得中国历史文学最大的问题是太精简,细节很少,很多时候根本没有细节。所以对我来说,我自己喜欢看历史专业人士,或者是对某一时期有深厚研究的历史发烧友,这些人写的穿越小说,有鲜明的人物,有高潮迭起的故事,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真实,有经过考证的当时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
所以博主的这部穿越小说,前面描写吐谷浑部落和华部初创,生活气息很浓,情节也曲折,吸引了不少像我一样的读者。
最近写兰州建立和小关之战,好像回到了三国志那种风格,主要是统帅之间过招,高来高去,象战报和新闻摘要。人物性格没有了,细节没有了,生活场景也没有了。
如果小关之战是以后几场大战的序曲,博主不想多费功夫,这样简略地写一写也说得过去。可要是象这样的文风连着写两场大战,不光作品风格和前面完全不一样,读者也会觉得是一桶白开水接着一桶白开水。
博主没有储备,就不要赶着出文字,真要着急的读者,是会去找完结的全本的。博主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一下子写得太急,花时间太多,往往是要放弃的前兆。而且心急,再加上可能对写作本身产生的埋怨心理,会极大地降低作品质量。既然博主已经不可能满足那些真正性急的读者了,不如把每天的时间花在构思,文字修饰,读者交流上。细水长流,反而有可能出一部让自己满意,也让一部分读者满意的作品。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任我吟' 的评论 :
先谢谢兄弟厚爱。由于周末家务事较多,所以一般不会有更新。从时间顺序上来说,小关之战后不到一年,紧接着就是弘农和沙苑两场非常重要和精彩的大战。我在斟酌,是将三场大战一气呵成写完,还是有个过渡。可能需要点时间,最早也要明天晚上才会有新章。对不起了。
任我吟 回复 悄悄话 哇,还没有更新。等了好几天了,天天来这儿刷几次。受不了了。。。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这个还真不太了解。猜想是和士族制度的没落有关。随着士族对文化垄断的打破,特别是在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士族的没落已经不可避免。虽然可能这是个相当长的过程,但迟至宋代,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姓氏都已经悄然无息。其实古代中国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特有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中国没有延续几百年的所谓贵族,曲阜孔家可能是唯一的一个例外。取代贵族角色的,是通过科举从各阶层知识分子精英中产生的官僚集团。这种唯才而不是唯姓氏的精英选拔方式,是中国所独有的,所以中国很难有几百年长盛不衰的家族姓氏。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
easycity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博主。
一个小问题,南北朝,隋,唐之时,很多大姓,如裴,宇文,长孙,现在几乎不见了,是整个家族改名了吗?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我的确是学文科的。
高棋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很吸引人。楼主本是文科出身?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小关之战是骑兵长途奔袭战作战的典范。李辰所部多是步兵,所以只好打酱油了。
书香满室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小关之战是骑兵长途奔袭战作战的典范。李辰所部多是步兵,所以只好打酱油了。
任我吟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很好。李辰打了个酱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