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生命之约
(2005-09-02 00:18:35)
下一个
母亲怀孕要生若平的时候,婚姻出现危机.她常常腆着肚子,在医院门口徘徊.
若平前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若平的外婆重病缠身,她躺在床上,拉紧了若平母
亲的手:“不可以的,不可以做掉的,我们是属神的,孩子也属神.”母亲虽然进的是
教会学校,圣经对她不过是一本书.49年后,既不进教堂,也没有申请入党.那次,她
最后还是决定不要孩子,但犹疑令她错失时机,医院的大夫对母亲说:“孩子已经很
大了,你又心律不齐,做流产危险太大.”那是1968年.
病榻上的外婆给孩子留下一个名字:诺恩—上帝恩典的承诺.而1968年,在母亲
看来,那不是一个授受恩典的年代,一家人所要的不过是苟活下去.—若平.象平常
人一样活下去,较为现实而合理的愿望.
若平出生后第四十天,外婆过世.她在这个世界的第一次集会,是外婆的追思礼
拜.牧师早已被驱散,除了亲属,往来的是外婆年老的教友,他们对时势的删逅孀?
他们对天国的接近而削减.
若平此后送往养妈家寄养,七岁时回到父母家.他们还是没有离婚,但争执不断,
生活充满了不安和变数.母亲嫌恶若平,尤其是与父亲冲突之后,“若不是生了你,
我早已离婚,怎么会吃今天的苦.”她多次这样呵斥若林,若平则在心里反击:“那
是你自己的事,我并没有要求被生下来.”
童年过去了,若平很早就学会自己上医院,看医生.泻肚子吃黄莲素,感冒喝板
蓝根.发烧时,带上毛巾毯去挂盐水吊针;吊针打到一半会要求护士:“阿姨,请带我
去厕所.”
不久,哥哥跟奶奶去老家,奶奶是很看重孙子的.姐姐上了寄宿学校.若林又及
时发展出对小吃的喜好.因为父母吵架家里是不开饭的.
那个城市有一个古老的钟鼓楼,钟鼓楼对面是繁华的主街,其中有家老字号的
小吃店.若平趁家里天翻地覆的时候,夺门而出.“来一客小笼包,加红醋.”她递上
粮票和钱时,店员难免揣测她.她定定地选上一个靠窗的座位,从书包里翻出一本卷
了皮的书:《当人类的群星闪烁时》,其中讲到韩德尔,讲到《弥塞亚》.
若平上中学的时候,周末常常去一个同学家玩,同学家在市区的弄堂里,星期天
的下午,常常有歌声从对面的一间平房里升起来,升起来,象一片舒展而蔓延的云,
又如阳光倾泻.一次次回荡的旋律,仿佛从苍穹浇灌下来,那样纯净灿烂的音乐,是
她未曾所闻.同学告诉她,那是一间教堂,原来在闹市,马路扩建被拆了,挪到这小巷
子里.
教堂里坐着的,是垂垂老去的人们.零零星星有几个年青人.第一次听牧师讲道,
讲的是“贫穷和富有”,寡妇捐二文钱的故事.唱的第一首圣诗是《与主同行》.礼
拜结束时,牧师迎新.廋小的牧师穿着泛白的暗灰衬衣:“我们是合法组织,政府认
可.基督徒的犯罪率要比社会上低得多,因为他们把犯罪的欲望抑杀在萌芽时期…
….”若平望见牧师额头刀刻一般的皱纹.她没有再进过那间教堂.
若平十七岁那年,母亲患了严重的更年期综合症,期间又有颈椎增生的症状,
连上卫生间都要依赖别人。脾气更是暴戾,偶有疏忽,就恶语相向,逃避家庭的
父亲常常藉口出差,母亲的压力与面临升学考试的紧张使她苦不堪言,站在四楼
的阳台上,心里会涌起往下跳的冲动。
有一天,忙着赶去上学,忘了帮母亲如厕。晚上回家,母亲愤怒不已:“你
再不用去念书了,书越读多人越自私,不如以后留在家里,给我干活。”若平听
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母亲看了,更为生气:“你不满意这个家,可以滚。”
若平没有滚,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晚上,被罚站在壁角思过,焦虑、恐惧、
疲乏在黑暗中包围着她,听见母亲轻轻的鼾声,窗外梧桐树宽阔的树叶在月亮的
光影里舞动,无数种声音在耳边回旋,如海风卷着细沙,如秋虫在草丛长鸣,如
人流在街衢喧嚣……混沌而茫然,唯有一个声音细小而清亮:“跳下来吧,跳下
来吧,”那小小的声音充满了亲切与衷情,霎时,千万个声音在心底涌起,所有
的苦愁潮水地般消退,阳台和通向阳台的门触手可及,它们是那样充满魅力而令
人神往,恍恍地向阳台移去,门一开,寒风扑面,听见隔壁邻家的自鸣钟响,猛
然清醒过来,颤栗中,若平等到了天明。那一晚,在她的生命里,那样漫长,然
而它终究过去了。
若平常常想起外婆,母亲告诉她,外婆是很虔诚的.每顿饭前都要谢饭.听姨妈
说,外婆过得并不如意,外公生前长年与姨太太住在一起,只有年节才回家.这件事,
对母亲是一个心结,她没有籍此看见应许.但若平设想:如果母亲有一本圣经,她的
生活要容易得多.
若平上大学时,姐姐已毕业做了助教.若平不是跟系里有太多交道的学生。往
来的朋友,都没有什么生存竞争的能力。他们常常白天睡觉,晚上写作,虽然有
些胡言乱语,心地却是单纯。系里并不在意学生发表了多少文稿,因为他们缺课,
常给白榜的警告。
由于念的是人文学科,老师是很鼓励学生入党的,寝室里七个人好像五个已
经交了申请书,若平不在其中,有一天碰到系里搞政工的老师,
“怎么没看见你的呢?”
“我距离太远,条件不够。”
“条件够不够,不是你来定,写不写却是反映人的态度。”
若平觉得老师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只是逻辑上有“退党不可,开除可行。”
的意思。她私下以为纵然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入了党,不是被垫底做了吃苦在先的
榜样,就是因为喜欢大放厥词被开除出党,那又何必当初。
毕业分配在若平的大学生活里,是一个鬼魅般的阴影,跟随她,追逐她。她躲
避成长中一切灰色的记忆,对重回那座城市充满心理上的恐惧。而体制内的控制令
人窒息,随心所欲的作为正在把她拽向愿望的反面。想起少年时期教堂里和畅柔
美的音乐,惘惘中,命运的约定不可或知。
姐姐从心底里鄙视若平那些文学青年的同道。“瞧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东西。”
她大抵觉得若平也不是东西,当然不是东西,是人。然而有一天晚上,一帮有大
好前途的学生和同事在姐姐宿舍吃吃喝喝,酒足饭饱,意兴阑珊,众人散去,有
一个正人君子已是有妇之夫,却借酒装疯,扒着不走,末了她只好去敲若平一个
潦倒朋友的门,连拖带拉地把那个上进青年弄了回去。
“人性上一个十足的流氓。”朋友后来笑着告诉若平:“你姐姐怎么不知道?”
寒假的时候,若平在大四面临分配,姐姐没有回家,与她一样是学生干部出
身的姐夫分了新房,俩人正忙着装修。哥哥倒是回家过年。除夕之夜,若平躺在
沙发上闭目养神,听见哥哥与妈妈谈及她的前途:
“若平会分到哪儿去?”
“她反正不要好,本来想让姐姐帮她一下,哪知她不求上进,姐姐说了,台
都给她塌尽了,不如不去说的好……”
若平大大地吃惊,转而觉得无聊,那些年,多少也经历了一点事情,又有什
么奇怪的呢?她所能做的是那些耗在教室里的午后和夜晚,扒在方格的稿纸上写
作,傍晚在信箱边等退稿、稿费和情书,与朋友一起嘲笑可笑的事和庸俗的人,
躺在寝室的床上练《STEPBYSTEP》,一年给家里写一封信,由着性子待人接物…
…早就明白这样做是有代价的。不过想起姐姐平日的周全照顾,妈妈所转述的话,
象一把闪着寒光的刀子,插在若平和那个家之间。
暑假毕业,若平去了一趟深圳,以为是唯一不被户口牵绊的地方,结果是唐
吉珂德的大败而归。不仅没有赚到钱,把带去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只好乖乖地
回到小城的报社上班。
工作没到一年,那个给若平写信的人,问她是不是该结婚了,他在夏天要到
美国念博士,若平点头如捣蒜,打点了行装去结婚。
加州夏末的星期天,一个朋友请若平去教会,若平到的时候,崇拜已经开始,圣
乐延绵,由远及近,她愣在那里,那样熟悉的曲子,辉宏的旋律,她听着,她曾听见过
……渐渐远去的中学时代,还有曲折小巷的平房……那从天空浇灌下来的音乐,在
她的心里流淌.泪水从她的眼睛里涌出来.
《AmazingGrace》(《奇异恩典》)若平后来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她想起外婆
留下的那个名字—"诺恩".愿生命是一个美好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