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芝麻烂谷子

记些陈年往事,也有旅游看到的.一乐也.
正文

清华记忆点滴-大礼堂

(2016-12-29 16:46:18) 下一个

清华的大礼堂,红墙白柱铜门和圆的黑屋顶。异国情调,当年国内少见。前面的矮松墙围着的椭圆形大草坪,也少见。再往前是二校门,中西合璧,独一无二。

没少进进大礼堂。困难时期三天两头有形势报告会,轮流去。明明肚子一天比一天饿,蔣校长们声嘶力竭地在台上讲“形势大好,一天比一天好”。第一点,第二点,···。一次听完报告回去,元琦兄问讲了什么。“大好呗“,”具体点“。楞住了。那与实际大相径庭的N点谁能记住,

上过电化教学的物理课。物理教研室的二位徐教授成了右派,左派的又讲不了,原子物理就电化了。关灯后暗暗的影像在屏幕上滑动,配着单调的讲解,催学生补足昨夜的睡眠。好地方。

每周几次的电影没人睡觉。上万的学生和一千多的座位,每周又没几场,一票难求。梅兰芳来过,票难求,也没钱买。体恤穷学生,礼堂里的窗帘没放下。为了看大师的风采,不少扒窗蹭看。也从大礼堂靠新水的坡上爬到小窗子的窗台上瞄过几眼。看不清,也听不懂喇叭里传来的咿咿呀呀的京剧唱腔。窗台太窄待不住,让下位了。有收获,看过梅大师的戏了。女高音歌唱家张权来过,不是歌迷,没去扒窗。能让右派来唱,左派的蒋校长够开明。格瓦拉来时,挤进去看到那时青年的偶像,座无虚席。吴努在周总理陪同下来了,在礼堂前对着明天的中国领导人讲话。就在比他们低几阶的台阶上,可惜就是没能跨上那一两个台阶。其实在那通往领导人的台阶上一步也没跨过。

大礼堂和二校门是毕业照的首选。毕业那年全校三千毕业生聚集在草坪上和蒋校长们合影。围站了高低几层,旋转照相机转了好一会才转完。那么长的时间谁能保持不动?好在是转机,在镜头转到对着自己时再憋气也不迟。从未见到照出的相片,不知相片上自己的德行。可能这相片就没有过文革。研究生时照过一张全家福,还在。只是文革开始时害怕,把黑帮们涂黑了。后给他们平反洗白,还有点黑。

礼堂前的大草坪保持得很好,除了照毕业照这样的大事,很少有人进去。也曾阡陌交通过。高沂大发雷霆,在礼堂的讲台上大夸“清华的狗都懂勾股余弦“。下面的傻学生面面相觑,“清华没有狗呀!“。

1965年暑假后大礼堂周围安静了一年。一半师生下乡去教育自己,也折腾乡亲。文革开始大礼堂周围不甘寂寞,一天比一天热闹。大草坪灵堂似的,一圈都是吊孝白幡一样的大字报。转抄的,再转抄的,转抄N次的。去观察过经自己转抄的N+1次的的效果,有人在抄第N+2次。得意。

八月二十四日到了高潮,中学生来折腾清华了。幸好大礼堂太大,没有遭遇二校门的灭顶之灾。

1968年四月武斗前夕捲铺盖了。因是处理品,没有单位愿意接收。打回学校。从西主楼的人事科踢到工字厅。才一个月,学校大变。大礼堂那一圈出奇的冷清。和勝宗兄一块去的,偌大的一片只有我们两人。后来才知道那里是武斗的主战场。老四据守大礼堂和科学馆,老团围城。我们在狙击枪下还无事人似地指手划角脚。谢谢两派的学弟没把我们当细作给毙了。

一经回忆,魏兄立补充。

据说,这大礼堂是建校时仿造麻省理工学院的大礼堂建造的。据建筑系讲:大礼堂的音响效果特别好;无论是坐在楼上、楼下或四个角上(包括楼上后两角)声音大小和音色都不变(交混音响时间极短。在设计人大会堂时设计者反复测试,研究了大礼堂的音响效果和结构,並作为大会堂设计的借鉴)。

大礼堂园顶上原来贴(涂)金箔,金壁辉煌,日占期间,清华是日本兵营,日本人剥掉了大礼堂圆顶上的金箔,所以大礼堂才变成了现在的黑顶。

在大礼堂通过电化教学讲原子物理时,我记得讲了薛定谔方程、包利不相容原理、测不准原理等,枯燥无味。因此,当下课,开了灯,打开窗帘时,多数人离开礼堂,竟有少数人仍在呼呼睡觉。这课程学完好像既没考试也没考核。至多也就像听了一次听不懂做的报告。

 

庸猫,2016年12月29日。

 

附录:来自维基

清华大礼堂

清华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的核心,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一。

清华大礼堂的建筑风格近似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属模仿罗马万神殿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设计者是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以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

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四根汉白玉爱奥尼克式(一说科林斯式)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花篮式柱头以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晚期的科林斯风格。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大礼堂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礼堂内有1200个座位。

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

在清华近现代校史上,大礼堂见证了多次反帝爱国运动在这里的酝酿出发和凯旋。

1949年以前,清华大礼堂是支持共产党的青年学生聚会的地方,这一派被称作“大礼堂派”;另一派是“同方部派”,指常在同方部聚会的支持国民党的青年学生一派。

1990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清华学长朱镕基回校做形势报告就在清华大礼堂,当时与陪同的清华校党委书记贺美英回忆1940年代的往事时语带双关地说道:当时我们觉得这个礼堂很大,现在觉得不够大了……

2001年,清华大礼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