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过世,很多人表示喜欢她,有些人表示尊敬她,有些人表示她何许人也,有嘛值得推崇滴?
她是作家吗?!不过是作家的太太罢了,更有人说,她写的文章都有什么有名啊?那有名的鸡汤文不是被证明是假的了吗?
百岁感言是不是真的,我到目前不敢确定,但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把她当作家来写。
我喜欢她,甚至是敬重她,因为她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女人。
就好比林徽音,那么有名,让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却是她所谓的三角关系,被人扒了个遍,至于她英文书信之优美,在女子无法读建筑系的时代被迫学舞台设计,同时还把建筑系的课全部修完,她做过建筑和英国文学双料教授,她丈夫对她推崇之至,但偏偏就有人最熟知“三人行”给人家填各种莫名其妙的猜测,这让我跌眼镜。
说到作家的名气,大家都知道冰心吧,原本谢婉莹,她的文章《小桔灯》估计很多人现在还会背。为什么有名,为什么会背?因为我党我国推崇她,所以我们就知道她。
至于杨绛,她翻译过的诗,她写过的文,网上搜搜就可以找得到,为什么有人不找找看?难道因为她没成为当代文坛的女作家吗?
而她不是女作家正是我喜欢她的第一个原因。
钱先生说他想写小说,杨绛毅然支持,辞去家里帮佣,自己当烧火丫头。我是女人,我愿意把自己的脚放到她的鞋子里感受。老公要写书,能不能出名不知道,要先做牺牲?牺牲之后都不一定有回报?我千金大小姐还得做粗活?我会干这些事吗? 如果我穿越回去,在不知道自己老公是否会成功的情况下毅然做牺牲,恐怕我做不到。
但她做到了,钱先生绝对不是handy man,所以她里外都操心。
被剔阴阳头,有些自尊心强的女子,遇到这种事情自杀的有,受不得这种侮辱,但她做了假发套第二天照样出去买菜。
让她洗厕所,她洗啊,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在厕所照样看书,要是我,非得哭昏在厕所。
她翻译过一首诗,前两句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光是这两句翻译,就足已让人荡气回肠。
我酷爱写作,大学主修英文,深知做翻译之难,若不是中英文俱佳,想翻译出什么作品基本不可能。
但她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多么难得。
但时间用在哪里总是看得见的,她既然选择了支持先生,注定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写大部头,或者写大部头从来不是她的梦想。
即便没有多大的部头书也丝毫不能泯灭她的才华与精神。
老年的杨绛对哲学感兴趣,甚至开始考虑到神学领域,她认为灵魂不灭,什么都可消失,唯有你一生所有的努力留在灵魂之上永不磨灭。
她的精神,她的大隐之心,她说道德美好之品格你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着。
还有很多很多。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
《杨绛文集》先后出版六次,据说今年本来要加上洗澡后续,可惜杨先生已过世,估计以后会整理出书。我出国甚早,只零星读过她的一些散文,小说《洗澡》至今未曾读过,所以不敢多写其文学造诣,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还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好。
别的领域,诸如林徽音,她是有建筑方面著作出来的,可是不懂建筑的有几个人了解那些作品?她英文之优美倒是很好的,但有多少人去认真仔细欣赏她文字之美?
大家如雷贯耳的郭沫若老年写的所谓的"诗”曾经让我大跌眼镜。
来,贴贴郭沫若的诗:
亲爱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同一年代,不同的人的不同风骨,比较够明显了吧?
到底某个朝代推崇谁,想捧谁,大家经历过,我无需多写。
看人,要看其精神,看其文字里藏有的灵魂,和她特立独行的思考角度。
仓促写成此片,回应《此生即余生——杨绛的一生》,作者写这么大的人家一生的题目,然后对她什么都不了解让我很费解。写别人“一生”之前,请放狗搜搜先生文章,在她辞世之际,算是最基本对人的尊重,这是我认为写文章最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不是钱粉绛丝,但他们两位老人学者有足够让我敬仰的理由。前两天,在城里贴了一篇我写的文章, http://bbs.wenxuecity.com/culture/502427.html 为那位经风历雨的老人送行。
完全同意!支持!!
横塘雨眠 发表评论于 2016-05-27 11:28:31
最近看了不少对杨绛先生包括钱钟书先生的贬抑文章。大抵都是指责他俩对苦难和黑暗不发一言,甚至认为没被打成右派没在文革中遇难是他们的耻辱。真是奇了怪了。那些平日里民主啊自由啊人权啊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就不好好想想,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走什么样的路是每个人的自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钱杨二老选择躲进学问和写作的象牙塔里,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何错之有?何罪之有?凭什么非要人家承担对苦难和黑暗发声的义务?再说了当初把钱杨二老捧上神坛也是媒体所为,跟他们本身毫无关系,并不是他们自己想当什么劳什子的泰斗或大师的。钱先生生前就非常反对研究“钱学”,早就说了:世间显学必成俗学。记得已故的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先生曾经说过,大意是钱先生的存在就像一个标杆,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真正的做学问。对钱杨二老口出不逊者,恐怕有不少就是在这个标杆的对照之下,显出了自身做人为学的鄙陋。或许这就是钱杨二老的招人嫉恨处。
学识这个领域,是非常严格的,也因此佩服有才华的人。
我不是学文的,不知道怎么定义一个作家,但在我心目中,她是个值得让人尊敬的作家和翻译家。
看着她写的走到人生边上和翻译的裴多,会让人思考人生的幸福快乐到底是什么。 :-)
我知道一个流行小说写作者,仅仅是写个长篇就被拉去喝茶了,相信我,监狱里这样人很多,但我不盼着别人都去坐监狱然后让某个党醒过来。
能从自身做起,就是最好了,所以,我从不对别人做过多要求,人可以坚守自己就是风骨,为国为民请愿那才是对圣人的要求,我从不觉得这两位是什么圣,圣人都是久远的,老子孔子,之后再无圣人。
在那個黑白顛倒的年代,知識分子保持沈默是可以理解的選擇;
在後來對言論管制放鬆的時候還保持沈默,只能說是中共對知識分子的馴服成功了,而且體制會繼續提倡這種被馴服的「大師」。這是我對兩人被捧為「大師」的不以為然。
古人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文文山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中共統治給中國人帶來這麼深重的苦難,如果知識分子集體選擇失憶、保持沈默,這個國家怎麼可能偉大?
當然要求錢楊兩人負起這麼重的責任並不公平,但是我認為他們既然沒有這個勇氣,還是用別的稱呼他們,別稱「大師」了。
然后聊起《朗读者》,最后刑讯时那些人脸上的冷漠,把责任推给女主角的幸灾乐祸,还有女主角的冷漠麻木,宣布她只是在维护秩序,完全漠视生命的样子让人真是从心里悲凉出来。
When heart is hardened, nothing matters.
就是找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也不该找到杨先生的头上去。
为了要自己显得跟别人不一样,连了解都不愿意了解的人,年轻人我还认为是逆反,年纪大的人,都不知道拿什么词形容好。
看到你贴的文章让我想起《明朝那些事》里的文官们,似乎不作为言官死就要不能称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当时可不是文革期间的风流人物,她是被人批判,被剔过阴阳头的,不肯给老公贴大字报已经很好了。
我不明白的是,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为什么有人去骂知识分子没有风骨,而不去讲讲所谓文革小将大将如何泯灭人性肆意害人。
关于人性,我觉得人性原本就是自私的,一个社会管理人群靠的不是口号(我们一直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而是靠制度,还有人心自己的信仰。讲真话,若人人都不害人,就已经是美好社会了。
我沒讀過楊絳的作品,只讀過錢的圍城。要說錢這本小說缺乏什麼,就是缺乏悲天憫人的情懷,因此我對於書中任何一個人物都難有共鳴。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16/big5/24.htm
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一個社會提倡的大師都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那就是個問題。
他们两位描绘的知识分子群像还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觉得杨绛的小说似乎比钱钟书的多一层亮色,可能是男人更容易受社会影响。
待我读完回头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