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朋友圈太多回老家的消息,坐飞机的,坐高铁开车的,骑车步行的都有。
昨天1号,圈里有堵在高速上叫苦的,也有刚堵完给尚堵的加油鼓劲的。到了今天2号都顺利到家,接下来就是老家的景色美食,看着馋人,想着心动,思乡情不禁油然而生。翻翻以前的照片,排解排解乡愁吧。
老家在东北一个叫北镇的地方,县级市。城市不大,不过历史还是挺悠久的。有辽代的古迹,明朝时是东北军司令部驻地。到了大清还有皇帝来视察题字,当然这位皇帝爱旅游,到此一游的题字四处都是。
这是县城中央的鼓楼。最开始辽代的时候是县城南门,后来城市扩建,它就成市中心了。到了明清是点将台,是敲鼓集合长官训话的地方。现在上面供奉的是狐仙们,胡大太爷大太奶,二爷二奶等狐仙夫妇一起供着,蛮有人情味的,不过最小的胡五爷尚年轻是单身。
老家的风俗里信狐仙的人还是不少的。我有些时候不怎么明白,为什么信狐仙是迷信,信道啊佛阿是宗教,信山神的在两者之间呢。这和胡奶奶走到前台没关系吧。
这是鼓楼北面的牌匾。现在是金字黑底,我还是喜欢原来的单纯石刻。
这是明代辽东总兵的石牌坊,在鼓楼南面一点儿。
上面的飞檐窗格子都是石头的,还有碑文,内容当然都是歌功颂德的。柱子上有明朝官员服饰的石刻。上小学的时候还能看清楚上面刻的字,但不知道写的是啥,不认识繁体字啊。现在已经看不清了,空气污染腐蚀加重了吧。
北镇古城原来是有一圈闭合的城墙的,中日战争的时候没有破损。解放战争的时候,共军为了方便攻城,把城墙炸了个豁口,古城由此解放。文革时,父母官一声号令,把剩下的城墙都给拆了。城墙基修成了环城路,城墙砖被老百姓搬回家盖房子砌墙修厕所。
看到这些有100多岁甚至更长的城墙砖,真想搬一块回家做纪念,但是看看旁边的旧式公厕,顿感这个想法好神经病。
这是我的母校,北镇高中。人民警察开始住校了。
在高中的北面,县城东北有一座辽代寺庙,叫崇兴寺。因为寺里面有两座实心砖塔,所以通常叫作双塔寺。
这座寺庙好几百年来住的都是和尚,但解放初期住进了好多尼姑,当然是在和尚搬出去之后了。再后来改革开放,这里被用作监狱,当然从前的尼姑已经老去的了,况且没有新尼姑补充。现如今,就拍照那天,我既看到了和尚也看到了尼姑,各念各的经。真是沧海桑田阿。
这是正殿侧壁的壁画。尽管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是和我20几年前第一次看到的几乎一样。也就是它和塔没变,其它都是新建的古董。
东塔。
西塔。
塔身的砖雕。8边形的塔,8个面都有雕刻。
放大一下。
在县城西门外,一处高地之上有座山神庙,叫北镇庙。镇守老家名胜闾山,修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皇帝在这里小住过,算是行宫级山神庙。据说乾隆帝晚上在庙里睡觉,做了个梦,大清梦,梦醒后龙颜大悦,欣然给远处的群山题写了山名——医巫闾山。
这是庙门内的广场,很多年前这里是停马车的广场。两侧还有朝房,毕竟做过皇帝行宫嘛。再两旁还有和尚房间,道士房间,莫名其妙的感叹起清朝时的宗教政策来。
正殿前有好多石碑,周围也有好多,叫碑林。(两辆小汽车有点儿碍眼,不过也无伤大碍。)
伯爵石碑,明万历。
太子少保石碑,清康熙。
县令石碑的石材就差远了,而且石碑上头没有龙纹的浮雕。
皇帝御碑的石材非常好,那么多年了,字迹还是那么清晰,而且满汉双语。
庙门正南面的大道,意境很不错。道是老道,树是新树。
县城里还有一座天主教堂,建于清光绪年间。解放后还是文革的时候,政府对信徒进行了思想改造,之后信徒安心在家建设社会主义。空下来的教堂建筑被县城电视台占用,到了2000年吧,开始允许信徒使用。
2008年左右周围旧宅改造要建小区,险些被强拆,是信徒们手拉手挡在挖掘机前才保下来的。原是个独立的院子,有一样青砖的院墙,有侧房数间,还有传说云云。
教堂的烟筒和房顶的杂草。
教堂钟楼。里面确实有口钟。
北镇还有个基督教的福音堂,英式建筑,同样建于清光绪年间。文革时房顶和门窗被烧毁了,残存墙壁上现在还留有毛主席万岁的字样。一直被军队占用,至今没有修缮。
县城南门外东南的一个村子里还有一座清真寺,远不及前面的寺庙高大上,但小巧干净。中式建筑也有石碑,不朝南。
最后用一副圣诞节对联来收尾吧,
让世界少些隔阂与敌对,多些关爱与感恩。
多谢浏览。
想念那里的香水梨、安梨等带酸味的水果。
喜欢古道新树那张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