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这座当年在二战中几乎夷为平地的历史名城,她的今天如此精致而阳光,她的市民如此优雅而友善。随处可见的各种纪念碑和雕像,点缀着一排排战后修复的洛可可建筑, 仿佛和着空气中隐隐约约的肖邦音乐,行云流水般地讲述着不屈民族的苦难与坚韧。从历代民族英雄,到我们熟知的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当凝固的他们一个个站立在你的面前,你全然感受到华沙人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改朝换代后的波兰在感觉上毕竟还是很东欧,当年的波共总部现在成了银行大厦和商场,看上去消费不错,但全国失业率高达15%。说到经济,出租司机虽然对前景看好,却异口同声地羡慕美国的底气和中国的实力,还对我直呼“你们的资本主义”,让我这个美国的中国人顿然不知自己这时是老美还是老中。
短短三天很快过去,惟留下美好的回忆。
(2014年9月摄于华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肖邦馆外
15.
16.
17.
18.
19.
这些照片里的华沙很美,但我觉得此类景观在欧洲太普通(尤其是#3-13和#17-19的中世纪老城),似乎缺少些什么。作为一个到此一游的过客,我每到一地免不了走访标志性建筑,以此作为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窗口。东欧的城市我十多年前倒是去过一些,曾经拍过柏林剩留的墙,邱吉尔和斯大林在波茨旦签约划分德国的Cecilenhof夏宫 ,德莱斯顿战后修复的Zwinger博物馆群, 还有布拉格那让我留连忘返的查尔斯大桥。而华沙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是下面这座斯大林在五十年代初赠送给波兰的哥德式建筑,据说他还派秘使去纽约的帝国大厦考察学习。斯大林去世后,在苏联一片反斯声中楼名从斯大林宫改为华沙科学文化宫。
我好奇地问一出租司机,为什么斯大林慷慨送波兰这样一个大礼,司机忿忿道:“还不是想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永远提醒我们老大哥在监督我们。” 想想斯大林还真高瞻远瞩,半个多世纪过去,爱也罢,恨也罢,她仍高矗在那里,至今仍是整个波兰第一高楼。楼名易改,而历史,总归是历史。
有个小插曲:从Marriott Hotel眺望对面的文化宫,新旧华沙尽收眼底,但一圈问下来,整个旅馆上下没有一个房间的窗户可以打开,只能从我所住客房隔着玻璃往外拍。结果是将相机放在窗台上、人藏在窗台下长曝的,否则脚架和人在玻璃上都有反光。
20A.
20B.
1940年由纳粹德国建立的华沙犹太人区Jewish Ghetto,是另一个必访之地。二战时华沙的三分之一是犹太人,其中的90%,或整整三百万犹太人丧身于纳粹集中营。当年华沙人在战后化15年以上的时间修复街道、重建家园,而留在心灵上的创伤,又需多少年、多少代才能慢慢愈合?
21. Warsaw Ghetto Heroes' monuments
合上华沙这本沉甸甸的历史书,闭上眼睛听一曲悠扬的肖邦。
琴声滴落处,眼前浮现出满街缤纷的鲜花,在初秋透明的阳光下烂漫着。
我的近期欧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