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沈旭辉一一日本與印度結盟:「未來共同體」?(转)

(2017-07-16 23:30:08) 下一个

409 | 日本與印度結盟:「未來共同體」?

12510440_1098958833471599_5494426849929179886_n

中國外交近年越來越進取,自然引起其他國家連鎖回應。

上月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印度,就對印核電、新幹線高鐵出口達成協議,並落實了兩國在防務、情報等範疇的合作。身在日本期間,不難發現兩國距離雖然遠,但進一步整合,卻大有潛能。


印度和中國雖然同為大國,但對日本沒有千多年的恩怨情仇,觀感一直趨於正面。

日本明治維新後,成功「脫亞入歐」,令作為大英帝國一部份的不少印度精英,將日本視作亞洲復興的典範,乃至爭取獨立的燈塔。

雖然英國在二戰期間動員大量印度士兵對日作戰,但也有部份爭取印度獨立的力量倒向日本,例如「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領袖鮑斯(Chandra Bose)就與德、日合作,指揮「印度國民軍」與在印英軍作戰,更曾在安達曼群島建立政權。

印度獨立後,鮑斯不但沒有被視為「印奸」,反而備受國民尊敬,成了和甘地、尼赫魯等齊名的國父之一。


基於這段歷史,印度對日本在二戰角色的觀感,和東亞諸國完全不同。

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印度裔法官帕爾力排眾議,認為日本高級將領「無罪」,並指責其他盟國只是利用東京審判報復,成了日本右翼經常援引印度「深明大義」的例子,靖國神社甚至為這位印度法官樹立了銅像紀念。不少印度學者對中國這麼執著歷史感到大惑不解,認為要是印度以同樣態度對英國,要算的賬更多,但歷史自會判斷。

 


冷戰期間,日本是美國鐵桿盟友,印度則強調不結盟、而與蘇聯聯繫頗多,兩國戰略層面的合作有限。但冷戰後,隨著中國崛起,兩國結盟的呼聲越來越強。

日本、印度都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而且都認為受到威脅:中國在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建設,被印度視作「珍珠鏈」圍堵策略,而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則令日本大為緊張。加上日本和印度的勢力範圍分別在東亞、南亞,沒有太多利益衝突,安倍和莫迪的民族主義傾向亦較明顯,友好自屬必然。


目前日印兩國雙邊關係定位為「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經濟上,兩國協定大幅減免貿易關稅,打破服務業與投資壁壘,日本承諾五年內對印投資350億美元,莫迪政府則成立了專門為日本投資服務的辦公室。與此同時,印度計劃向日本海上自衛隊採購軍機與潛艇,去年10月又聯同美、日,在孟加拉灣海域聯合軍演,制華姿態明顯。

印度、日本也和巴西、德國一道,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也是日本打破中國和印度、巴西在「金磚國家」平台合作的重要舉措。


更重要的是,兩國經濟規模是互補的。印度作為新興發展中大國,亟需引入外界資本和工業科技,日本則需要輸出資本與技術,進入「一帶一路」的樞紐印度,還可部份抵消中國的策略。

加上印度正經歷人口高速增長期,擁有大量人口,日本則步入老齡化社會,缺乏勞動力,但通過投資印度,以印度勞動力支撐本國發展,卻是相得益彰。目前日本開始出現了一些印度勞工,他們能否融入日本社會,會是未來日本能否依賴印度人口解決本國問題的關鍵。


當然,兩國合作要面對不少問題,例如日本企業在印度要回報就不是即時可及的,目前中國始終是印度、日本各自最重要的經貿夥伴之一,兩國無論怎樣質疑中國崛起,都不可能失去中國的商機。但有了「日印共同體」這潛在選項,中國要通過「一帶一路」壟斷亞太區,就困難得多。

上年Pew民調中心數據顯示,印度民眾對日本的好感有46%,日本民眾對印度的好感更高達63%,均高於彼此對中韓的觀感;而在可見將來,這趨勢相信只會持續下去。


小詞典:印度國民軍(Indian National Army)


1942-1945年間,印度國民軍以抵抗英軍、爭取印度獨立為宗旨活躍印度,由鮑斯指揮,實力有限,主要由日本在東南亞俘獲的英屬印裔士兵組成,後來不少在緬甸、馬來西亞日佔區的印度人亦加入。這支武裝曾與日軍在緬甸英帕爾戰役協同對抗英軍,為這支武裝在印度獨立過程的歷史地位造成爭議。

原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  
  •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