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大阪市长慰安妇言论的文化根源
(2013-08-10 06:56:48)
下一个
大阪市长慰安妇言论的文化根源
大阪市长桥下关于慰安妇的言论,遭到了周边国家和美国的强烈反对。桥下于5月13日声称“战争中慰安妇制度是必要的”,他表示自己愿意与访日的前慰安妇会面,希望问问她“是如何当上慰安妇的”。此外他还向记者透露自己在5月初访问冲绳美军基地的时候,曾向接待他的美军高官建议“驻日美军充分利用日本的色情业”。面对来自各方的抗议和谴责,桥下在5月19日仅仅对他“说了让人产生误解的话”表示道歉,但不收回自己的慰安妇言论。至于建议驻日美军利用色情业一事,桥下事后的辩解是“自己缺乏国际感觉(常识)”。
桥下的言论让人极度厌恶,令人极度失望。为什么律师出身的大阪市现任市长,言行如此缺乏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呢? 其实不仅仅是一部分极右翼政客,包括日本政府在内的日本主流社会对这个问题采取的也是一种不承认、不认罪的态度。 让我们试着从日本文化中寻找部分根源。容易使人产生困惑之处是,日本在历史上学习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与中国相似的地方很多。但日本文化还是存在着异于古代或现代中国的独特之处。今天的日本是一个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社会,从东西方文明分别吸收了一部分文化和社会伦理。从中华文明,日本取的是“礼”,但不取“仁”。从西方文明,日本取的是“法制”,但不取“宗教”。
在社会伦理层面上,日本是一个重视礼仪、礼貌、规矩,轻视仁义、道德的社会。《菊与刀》一书有这样一段论述:
"在中国,比“忠”和“孝”这两种美德更崇高的是“仁”...如果统治者不仁,人民就可以揭竿而起。效忠与否,完全取决于仁与不仁。...中国伦理观点的核心一直未被日本所接受。...即使作为学说也从来没有被完全接受过。...事实上在日本“仁”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道德,不可与在中国伦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同日而语。...“仁”被彻底地剔除于日本的道德体系,因此它仅是指在法律范围之外做的某种事儿。...“行仁义”还在“法律范围之外”的另一种意义上使用,它被用来形容地痞流氓之间的感情。"
日本不取“仁”显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我们知道“礼”是具有等级性质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对个人行为的“外部约束”,这正是日本产生强烈“耻文化”的原因。而“仁”重视内心的自律,是一种对个人行为的“内部约束”。一个在社会伦理上重视“内部约束”的社会,对社会现象和事物的最终判断和评价权,在每一个个人的心中。一个重视“外部约束”的社会,其最终的裁断和评价权掌握在社会上层、既规则制定者的手中。与此类似,西方文化中的“法制”精神,也可以归类为“外部约束”,基督教“宗教”信仰则属于“内部约束”。进一步而言,“礼”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会随场合和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日本人很强调“立场”。与“礼”的这种变化的柔性不同,“仁”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是具有一般性的刚性原则。偏重“礼”抑制“仁”的社会伦理显然是不平衡的,这导致了日本社会强烈的等级意识和对上级的绝对服从精神,而这种盲从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根源之一。
正是这样一种失衡的社会伦理对个人的塑造,日本人轻视空泛的一般性原则,重视一个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重视事情发展的结果,特别具有务实精神。曾经获得过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勋章、日本文化功劳者奖、紫绶褒章等众多荣誉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在她的《罗马人的故事》丛书第一册的小结部分,就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一理念,认为“热衷追求这一理念的民族没有能够实现它,反而是选择了相反生活方式的民族却部分的实现了它”(这句话很像是为日本今天的经济成功做辩护,尽管日本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等级化的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作者甚至认为“20世纪末的纷乱乃是受害于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就在5月22日,东京都的猪濑知事提议为了让“东京的金融市场在世界上最早开始交易”,他建议“把日本的标准时间提前两个小时”。我们也能看出这个想法本质上是:重视一个“较为具体的目的”,而轻视一个更为“广泛的原则”。实际上日本人并非不懂道义这类空泛的原则,关于“北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和“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问题”,不论是日本媒体还是政客,他们的言论都是既符合自己的现实利益,又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俗话说“百年树人”,日本培养的政客们恐怕还要继续让我们失望很长一段时间。
陈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