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便条说起》
青荷居
2004年3月1日
家中孩子因为参加当地社区组织的滑雪活动误了几堂中文课。于是我写了一张便条让孩子在上中文学校时交给他的仍课老师。便条上大意说看老师是否有可能在课后给孩子耽搁的中文课程补习一下。孩子从学校回来说老师给他补习了中文课。外接着问孩子老师还有什么交待?因为孩子的中文老师给我的印象是既热心帮教又治学严谨。孩子却回答说:“老师说你在条子上的字写得很好。”这话给我一种似乎久违的感动。我感到孩子的老师的评语可贵,可贵之处不在于对我拙字的认可,而是出自计算机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对手写字的接触和兴趣已经变得越来越稀少。
虽然笔者在幼时被母亲逼着练过沙盘,抄过名帖,但几十年下来也只是接近“受看”的水平。我在这里想说的不是字的好坏而是我们大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几乎不写字了。我们变得习惯于打字,打电话。用手写字已经成为先计算机时代的历史。因为计算机更加普及的缘故,海外的朋友比国内的人们打字成文的机会更多。无论我们从键盘上打出的是英文的字母还是仿宋体的中文字也好,都显得那么的标致统一,清晰易认,字体的大小以及格式也是相当的千篇一律,无论男女老少,大家的字都“写”得一样的好。可是在这标准和统一中人们正失去自我。
一百年前,机器“抢去”了产业工人的饭碗;一百年后,计算机剥夺我们的纸和笔。我似乎意识到人类的发展是以不断失去自我为代价的,今天人们手写字的逐步消失是世界全球化的一部分。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提高从根本上摒弃了用手写字为主要工具,邮寄为主要载体的(传统)通讯方式和速度。技术革命让人们在单位时间里给社会创造的财富可能是写字时代的几倍或几百倍。但是人们享受财富的方式和途径却可能反受到缩减。
没错,由计算机输入的印刷体可能比一个相当个性化的手写体更能清晰准确地表达书写者的意思。但是手写体的个性化的美学价值却不能由此代替。比如你正在热恋之中,你是愿意读到一封你心上的情人亲笔写的情书呢或是乐意看到用同样的语句敲出来的e-mail?假如时间不是一种考虑因素的话,我想答案是 显而易见的。手写体代表一个人的个性和特质。失去个性的同时就是失去自由。因为个性的表达是自由的要素之一。
记得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字写得不好,情书都会贬值。从一个人的手写出的字的形体和风格可以略知写者的性格和修养。人在心情激动或安静状态下写出的字也不一样。字是一面难以掩饰的心灵的窗户。字的个性化应该说首先源于人类基因的个性化,后天一旦成型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人们的签字才会有法律的效力。可惜,人类的个性正在世界走向大同的潮流中逐渐消失。这种担忧和恐慌有时让我联想到人类就象一大片从外表上分不清彼此,而内部却分工细密的黑蚂蚁,终日不停地奔跑为建筑一个比昨天更大的蚁穴。人类个性的自由将在整体的统一化中永远痛苦地挣扎下去。这是人类基因的个性化决定的。我相信昨日拼杀疆场的拳术今天仍可以用来健身,练习中国书法也足以让人(修身)养性。国人不会将书法这个中华文化的一枚瑰宝或埋在《碑林》或束之经楼博院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