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学之旅 ----- 一个中国爸爸眼里的美加著名大学(0)
(2013-03-25 16:53:33)
下一个
北美大学之旅----- 一个中国爸爸眼里的美加著名大学The Trip to North American Colleges-----A Chinese Teenagers Dad’s Viewing & Thinking for the famous universities in USA & Canada
前 言
旅居加拿大多伦多三年,为何对美国加拿大的大学产生兴趣?一个简单的答案一定是女儿正在这里就读高中,多么应该为女儿选一所家长女儿都中意的大学,非也!近10年来移民西方的非涉案或非疑似涉案的我等中国国民,十之八九不就是为了下一代吗?这“非也”多显得牵强附会呵,其实对于我来说,还真不完全如此,试想,如果就为了女儿海外求学,在国内拼命攒点钱,送她出来不就行了嘛。再说了,即使像美国、加拿大通常的为子女上大学的准备,虽然和国内高考大相径庭,但一般不都是家长陪同儿女在11年级时会去走访一些大学,以便选中自己中意、家长中意、成绩相当的学校就读,有一部2008年拍摄的精彩的美国喜剧电影《大学之旅》(College Road Trip)就是描写这种场面的。而对于我来说,却完全不是这个原因,女儿从来就没和我去看过这些大学。对她来说,只要快乐、健康地成长,即使上了我所在的多伦多近郊加拿大第6大城市密西沙加的多伦多大学分校,又有和不可呢?
我的美加大学之旅,源于CCTV的同一位导演的两部记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以及更早些的《幼童》,这位纪录片导演本人曾经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当然,我本人在中国大学里整整14年(4年大学,3年硕士,7年任教)、跨越上世纪70-90年代的经历,以及当时投身教育的初衷未改,后来耗费众多精力和时间企图留学美加终未成行,这些才是促使我动了这颗凡心的根本所在,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萌动,希望深入实地去认识。先说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曾和林徽因拍拖过的徐志摩,泰戈尔1924年访问中国时他们三人陪伴左右,泰戈尔贴切地形容他们为“松、竹、梅”的化身,多么令我等60后羡慕呵。为何?我认为,他们海外求学的经历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他们的后来,造就了他们的历史,一定的。再说,《幼童》所反映的是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促成的中国首批官派留美学生的经历,那时的容闳、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为的是华夏的未来,西学中用,不再被洋人欺凌,才求得朝廷恩准,促成共3批120名梳着辫子的中国男童(半大小子,也就是英语里的Teenage Boys)美国留学,而且是住在老美家里的中学时代开始的留学故事,其中真正学成大学毕业的只有詹天佑等极少数,而其它的大多数并非因为成绩不好,也并非因为老美排华,而是皇帝老爷又听进去了某些封建老昏官的谗言,不再拨款,让这帮大学未毕业的在美国剪了辫子的大小伙子莫名其妙、灰头土脸地又回来了。这段历史,堪称中国留学史的发轫,抚今追昔,深深地刺激我、驱使我去走访这些留学老前辈徘徊过的校园、街头,看看今天是咋样的,看看今天的留美华人学子及其他们的后代又是咋样的?在那个时代,美国的西部还一片蛮荒,主流的民族、主流的文化、主流的工商业都在东部,尤其是称为新英格兰地区的美国东北部,著名的常春藤八所大学都在这里。加拿大亦基本如此,如今的加拿大东部工商业发达地区那时叫上加拿大,而如今的加西那时却还在列强混战中,可想,今天华人聚集的温哥华所在的省至今还称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可见一斑了。加上本人居住地多伦多也在加东,故所谓的《北美大学之旅---一个中国爸爸眼中的美加著名大学》集中于东部,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上,类比一下中国,也就是从黑河到海南画一条线,主流也在东部。
今天,我们作为中国大学适龄青年的家长,是否静下心来认真想想,留学到底为了什么?过去、今天和未来,留学意味着哪些相同的使命?不同的境遇?又意味着将承载多大的风险以及机遇?容闳促成的是官派留学,改革开放后首开留学先河的也是公派留学,可是到了现在,绝大多数又都是爹妈派了,可为啥官派或公派的,远比今天爹妈派的学得刻苦、学得努力?
其实这些疑问,本就首先应该在这些大学里去寻找答案,这是我的思考,也是我努力想去探究、走访美国和加拿大著名大学的原动力。
就以我走访这些大学的时间为序,开始我的《北美大学之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