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遗传因子
1970年3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号召,工厂路小学决定相应党的号召在我所在的年级搞一次试验。
周一,罗老师在语文课上宣布,根据上级的指示,学校将进行“兵教兵”的试验。希望同学们认真考虑,踊跃报名,争当“小教师”,教授的内容就是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报名期限是周六的语文课。
回到家后,我与母亲聊起了这件事,母亲听后,对我说,你应该报名。我说,我只听过课,不知道怎么讲?母亲问,班里,以至年级里有人报名了吗?我说,年级有没有人报名,我不知道,班里,目前没人报名。我觉得,如果我不报名,恐怕班里没人会报名了。听了这话,母亲说,只要你敢干,教案,妈妈可以帮你做,你就报名吧。心里有了底,我只等候报名截至日期的来临了。
周六,罗老师在语文课上再次提起报名之事,我没吱声,见同学们都沉默不语,便对我说,冯同学,你来试试吧。听到老师点将,我故作不情愿地地说:既然老师要我试试,我就试试,不过先声明一下,讲砸了,别怪我不努力。后来才知道,全年级,只有我敢上讲台。
星期天,母亲将已经设计好了的教案口述给了我。家里没有黑板,我们就来到河滩的缓坡,用石块当粉笔,编排、模拟板书的布置,授课的流程。说实在的,我非常喜欢主席于1936年2月创作的这首词,虽然教学进程尚未进展到这节课,我却早已将这首词倒背如流了。而母亲的教案更让我充分领略了主席的不朽诗篇的深厚内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突出了人们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引领全篇。接着就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地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实在是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跑(说实在的,要让从没有见过雪的梧州人想像雪景之美,还真有些困难)。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而 “欲与天公试比高”,与其说写景,更不如说是写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的党与红军当时的境况。“银蛇”、“ 蜡象”等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从而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自然且巧妙的联想。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阙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既是主席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抒发着对江山社稷的关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既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从而自然而然,舍我其谁地引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不朽绝句。每当我回味《沁园春·雪》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毛主席词风的气势磅礴,想像浪漫,文辞华美;感受他作为领袖的博大胸襟与抱负,以及通视中华文明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的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气概。
周一,我将母亲设计的教学方案,简要地复述给了罗老师听,罗老师很满意,她上报给了校革委会并决定择日实施。
周五,又轮到了语文课,上课铃尚未响,教室的后排已经坐满了其他班没有课的语文老师,工宣队员,还有已经靠边站的老校长。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抱着语文书泰然自若地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讲课,由于个子矮,罗老师还特意给我预备了一个脚踏以便能充分利用黑板进行板书。我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授课,调动着同学们的情绪,使他们共同沉浸在毛主席的不朽诗篇的意境之中。以前在河滩苦练的柳体字的板书,更给我的授课平添了几分风采。45分钟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当我向所有听课人员说完:“谢谢老师和同学们!”之后,下课的铃声恰好响起,静场3秒钟后,突然从旁听的老师群中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此事立即引起了轰动,工宣队还特意将此事上报了市教育局,准备大加推广,不过,后来却不了了之了。罗老师悄悄地告诉我,老师们对你简直是佩服极了,真没想到一个小学生居然能领会那么深奥的诗篇,而且还能讲得那么好。就凭你那漂亮的板书以及分秒不差的结课,许多资深教师都做不到。你真是替我,也替咱们班争了光。不过,工宣队长却被上级狠批了一通:怎么能让“黑五类子女”占领了社会主义的讲台?听后,我担心地问罗老师:您也挨批了吗?她说:我不在乎,只要是好学生,我才不管他是“红五类”还是“黑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