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2013 (206)
2014 (286)
2015 (207)
2016 (83)
2017 (254)
2018 (54)
2019 (10)
2020 (2)
2022 (1)
2023 (9)
赞!有女儿真好!!
非常好的知识普及,非常谢谢!要是能够转成文字就好了...
岁月如歌,多才多艺阿!赞!
THANKS!
Useful
能干!
感谢分享, 祝好!
谢谢分享!
厉害
空腹抽血不是指抽血前一天晚上不吃饭,而是应保持平时的生活习惯,正常清淡饮食,不喝酒,不喝咖啡和浓茶,休息好,抽血当天早上不吃早餐,少喝或不喝水,不做早锻炼,平静地到医院等候采血。还要注意晚餐的时间不宜过迟,一般晚餐结束时间与第二天早晨采血时间应间隔8小时以上。抽血当天早晨别吃早餐,禁做运动,不喝或少喝水(对于患高血压、哮喘、心脏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用少量的白开水送服药物对检验影响不大,但不能饮用含糖饮料和奶制品),在轻松平和的状态下采血,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患者的甘油三酯特别高,可能会影响其他血脂项目检查的准确性,需要吃素食数天后,再做空腹抽血化验。
血糖(空腹FBS)和糖化血清蛋白(GSP) 前者是指从前l天晚餐后至次日清晨空腹8-12小时,在清晨6:00-8:00测定的血糖含量,超过上午10:00后的“超空腹”血糖会影响检查结果。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近4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其结果与血糖浓度成正相关,需空腹血(但糖化血红蛋白结果A1C不受进食、运动和情绪影响,无需空腹抽血,其反映前2-4个月血糖波动情况)。P.S. Fructosamine and A1C we use at USA, no need to be fasting by Huijia
血脂 (Lipid Panel)血脂水平与进食关系密切,餐后比餐前明显增高,故必须查空腹血。
肝功(Hepatic Function Panel) 反映肝代谢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和¡-谷氨酰转肽酶(¡-GT)等,及反映蛋白质代谢的总蛋白(TPO)、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等受饮食影响较大,需空腹(仅做乙肝两对半检查可喝水和进食)。
肾功(含尿酸) 尿素氮(BUN)、肌酐(Cr)和尿酸(UA)受饮食和运动影响较大,需空腹。
血生化 包括钾(K)、钠(Na)、氯(C1)、钙(ca)、镁(Mg)和磷(P)等,进食会影响结果,需空腹。
血流变测定 需测定血浆中的糖、脂肪、蛋白、尿素氮、肌酐和血细胞等有形成分,需在安静状态下,抽空腹血并抗凝。
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O”和C-反应蛋白 目前多数医院使用比浊法进行检测,因仪器对浊度识别无特异性,为防止血清标本对其影响,要求空腹抽血。
除以上项目外,其他项目没有严格要求空腹检查,但从准确性和参考意义来说,最好空腹为好。其原因如下:
(1)许多化验正常参考值均来源于正常人群空腹抽血的结果,如果你抽血不是在空腹,那正常参考值就没有意义了。
(2)人在早间运动少,而经过一天的进食、运动和工作等因素影响后,可使一些化验指标波动,不利于结果相对稳定和准确及与以前所做结果比较。如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在剧烈运动和大量抽烟时增高,红细胞在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时也增高。
(3)人体生物周期的变化,某些项目指标因采血时间不同而变化较大,空腹抽血有助于在同一时间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
一般而言,职工常规体检前不需要停药,尤其是慢性基础病患者服用的药物最好不要擅自停用,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其他人群根据以下情况考虑是否停药。
体检目的 如要观察药物疗效,不需停药;如检查其他疾病,得看服用的药物是否会引起化验结果异常及停药后是否会发生意外,如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患者服用双氢克尿噻(HCTZ)可使检测值降低,而服大量阿司匹林和维生素C使检测值增高,而这些药物的暂时停用不会使患者发生意外,可停服1次。
药物是短效还是长效药 如果是短效药,漏服1次,影响较大;而如果是长效药,暂停服1次关系不大。
疾病的种类 如糖尿病患者查空腹血糖前不能服降糖药,先空腹抽血后再服药,而高血压患者在体检前应先服用降压药。
一般情况下,抽血不会加重病情和影响身体健康,不必要顾虑和恐惧。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如下情况,经适当处理即可解决。
晕眩 可能因为患者过度虚弱或精神紧张或晕针,轻者出现面色苍白、无力、头昏、恶心、出汗等,重者引起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昏倒造成外伤等。应立即停止采血,让患者安静平卧休息,或给点温茶、糖水(不宜喝热饮料,因热饮料可使胃部血管扩张,使晕眩再次发生)。一般经过休息,患者症状会消失。遇到重症及时送急诊治疗。
血肿皮下出血 不要紧张,采用局部热敷血肿和皮下出血,即可逐渐消失。
感染 未注意保护针刺处清洁,有时可发生感染、红肿,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内容源自自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微信;以上内容为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独家制作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