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和我与萝卜的缘分故事
缘分是指人与人之间命运关系。因为某个时期,人与萝卜也成了一种丝丝入扣的命运关系
一
萝卜一直是男女老幼喜爱的蔬菜。它价钱便宜,又有营养价值。更有妈和我与萝卜的缘分故事。
记得那是1963年全民学雷锋时期,经常在下午完成小组作业回家后,吃几块妈留给我和大弟弟的切好的萝卜,它不用去皮,白白的、脆脆的,水分多,咬在嘴里爽口得带出水,虽无糖果甜味,也吃得挺快。口干时,它能很好解渴。有时渴得厉害,干脆把大弟那份也吞了。
妈知道不但不怪我,说:萝卜吃了清火解渴,还有利于大小便。时间一长,果真不错,吃萝卜后,水少喝了,口不干了,肚子不涨舒服了,有点便秘的我也正常了。
我开心极了,想换个尝尝,后来叫妈买青萝卜给我吃。妈笑着对我说:青的辣,你吃不了,价钱也贵,不买。我急了说,不买,白的我也不吃了。于是,妈答应买了。大弟为我争取吃到青萝卜而夸赞我。
那年头,5分钱能买2、3斤白萝卜,与白菜价格差不多,是邻居街坊常备的家常菜。但青萝卜的价钱是白的一倍多,但咬起来有辣味带刺激,比白萝卜更脆有嚼劲,听说比白的更利尿通便,优点多了,所以我叫它高级萝卜。只是有一点不便说,吃了多放屁。
二
我回忆起早三年的1960年“灾害”时期,糕饼、米面、食用油、豆制品、鸡鸭鱼肉蛋都是凭票卡计划供应。当然棉花、布料、毛线更是凭票供应。
最艰苦时,我家五口,按每人每天一分钱蔬菜供应,只有5分钱的菜好买 。妈常领着我去菜市场,我帮妈拎回来的是许多青颜色的还未成熟的5 分钱卷心菜,或是黄了叶子的鸡毛菜或青菜。
那5分钱的计划供应只能买叶菜类的蔬菜,连青白萝卜在那时都成了奢侈品蔬菜,妈都舍不得买。
后来各类蔬菜多了市场放开了,但鸡鸭鱼肉蛋油、豆制品等仍长时期计划供应。所以当时每月能吃一次肉或10天吃一个煮鸡蛋或2月吃一次鱼,我都开心得跳起来。如果这些不能实现,有好吃的东西我也会开心的。
三
到了1964年至文革前的那段中学时期,一件事发生了。
有一天,妈妈告诉我和弟弟,今天做好吃得给你们,我问什么好吃的,妈说,到吃时你就知道了。“到底是什么?”心里急想知道,想知道心越急。
晚上妈下班回家,才知道妈让我帮她准备面粉、水及擀面杖等下手活。不一会儿,见妈已经这么快地把面和好了,我去摸,被妈推开了手,她用纱布盖严说让它“醒醒”,说罢便拿出2根长白萝卜,洗后刨皮,用刀段成块,将块切成片,再切成丝,把它们放到馅盆里,然后把长条状猪油切成一个个小方块 放进铁锅加热熬出滚热的熟猪油来,待温热后用。
不一会儿,妈将切好的细葱、剁碎的猪油渣、盐、鲜酱油、少量味精(不放糖),连同熟猪油一起倒入萝卜丝里搅拌,马上会有一股混合香味扑鼻而来,表示馅料已成功。
接着,妈就将醒好的面团放在一块比煤气灶台大的木制面板上。
首先用擀面杖将面团按平,和用力推压成面皮,然后卷起面皮用力来回挤压拖动,厚厚的面皮慢慢地被拖卷成薄薄的面皮,再将其摊开成60-70厘米直径的圆状,把馅料倒在面皮上用手均匀地摊平后,慢慢地用手卷起。
一层一层地卷成蟒蛇状后,再用手按成13-14厘米宽度的条形状,便用刀将其切成每块7-8厘米宽的长方形饼型。
然后,一块一块地将其贴满铁锅一圈,在铁锅中央放入冷水至饼底部为止,盖好锅盖开大火先蒸。
大约10多分钟,待水快蒸干时,改用小火,并打开锅盖,拎起锅耳将锅倾斜45度,用手慢慢转动,完成铁锅一圈的转动大约还要10分钟时间。
此时饼已基本蒸熟,转动一圈只是将饼的背部进一步烘干成黄褐色,这样吃起来更香脆可口。
当香味扑鼻的饼入嘴的那一刻,因太高兴我竟嚼咽得很慢,味道太好了!
妈的一个多小时的辛劳给我和弟弟带来什么?单单是饼的好味吗?原来,妈给我们好吃的东西竟然这么便宜,对妈来说,太为简单了!
我佩服我妈有做此饼的天赋。妈只是淡淡一笑说,这是贴的没有发酵的死面萝卜丝饼,她还可以做其它的萝卜丝饼给你们吃。
四
后来时间长了,妈告诉我和两个弟弟:这是她皖北灵璧县老家传统的猪油萝卜丝饼,各村各户家庭妇女都会做,妈也不例外。
由于60年代食用油、猪肉等都凭票计划供应,家里5人4个男士,胃口大,计划每人每月半斤的食用油和每人每月4两的猪肉是远远不够吃的,加上我家北方人喜爱面食,尤其是我爸每天不离面食,一个月不吃饺子要生气。
妈说,她想出个好办法,去买不凭票的下角猪油,熬出猪油代替计划供应的食用油,用熬出的猪油渣剁碎代替计划供应的猪肉。但是,猪油炒菜太多会太腻倒胃;猪油渣又难以配菜,有些家乡人和朋友不爱吃炒菜里放猪油渣。所以,把传统家乡不放猪油渣的萝卜丝饼改造成放入猪油渣的“袁氏萝卜丝饼”,这就让猪油和猪油渣都有了出路,竟然成了萝卜丝饼的主料。而且做成的这种饼特别香和好吃甚至超过饺子。
那个时期,常做此饼,相对缓解了我们家食用油和猪肉不够吃的状况。
五
到了文革中后期,妈贴的此饼慢慢变成放在锅架上全程蒸的萝卜丝饼。
这是妈曾说的其它萝卜丝饼。除了与贴的相同外,蒸不同在于:面团是发酵的,比较松软;饼皮虽厚但嚼起来省力,对牙齿不好人有利,里面放的豆油超过猪油量,故不腻,适合中老年尤其老年食用。爸爸特别爱吃这种蒸的萝卜丝饼。
那年的1975年,78岁的外公来上海探望父母和我们时,妈做了贴的蒸的萝卜丝饼,又增加一个品名叫“萝卜丝葱油饼”,做法与贴蒸的一样,但它的特点是猪油更多,放置大量的切成稍大一点的葱在萝卜丝里,放到铁锅里煎,几乎不放豆油,全靠渗出的猪油煎熟而不会焦底。香味要比贴蒸的更浓。
想不到妈的三款饼都被外公赞扬不绝,连油腻的葱油饼他也不嫌太腻,连说好吃好吃。
也就是那一次,外公偷偷向我讲述他15年前1960年的那场“灾害”,他的村庄饿死许多人,活人抬死人掩埋抬到半路自己也死了的故事,叮嘱我不要传出去。后来,深叹一口气说,若不是做中学教师的二姨夫递给饿得发慌的外公两个馒头,外公早就没有今天了。
他说,能吃上我妈做的面食,这么好吃的家乡萝卜丝饼是他修来的福分。
我当时感慨得不知对外公说什么好。
六
记得文革后期1977年到1979 年未婚前那段时期。我曾对工厂同事眉飞色舞地说起我妈做的萝卜丝饼有多么好吃,让多位馋嘴的工人经常缠着我,非要我介绍其制作过程不可。
我多次故意回避,卖关子不说出或不只说出一半。心想,这是我们袁家食品秘方,为什么要随便外泄呢。
直到1984年我离开工厂时,厂里也无人知道我妈的饼是怎么做的。
七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我1979年结婚前的一段时期。有时工厂下班回来,尤其是周五我厂休日在家的时候,妈妈会在那天选择做3款中任何一款的萝卜丝饼给我吃。
妈说,你快成家了,管好你自己了。以后妈也不会做萝卜饼给你吃了------
我听了泪流满面,想想不结婚多好啊,但已经来不及了。
八
1981年到1990 年出国前的10年是我结婚生子的国内三口之家时期。
记得有一次,我较晚回家,家里没留什么饭菜,我正愁着,妈不知不觉进门,端来了一碗带热的黄豆骨头汤,还有2块给我锅里加热的蒸的萝卜丝饼,叫我趁热快吃。
我已经成家独立生活了,怎么还要父母天天惦记呢,就像今天我似乎成了有家无食的饿鬼急需父母的恩赐呀?
这一次,是妈推倒了1979 年的承诺,其实我的无奈早已转移给了妈,妈已经百余次地推倒了她的承诺,她已经成了世界最善良的“违约者“!
这一次,我已流不出眼泪,因为,它早已留在我的心底了!
九
1990年至1995年抵英前,是我二次出国去亚欧国家旅游工作生活时期。
在2次出国之间的1992年8月至1993年3月的7个月期间,我在国内休整。
当时,受到退出律师编制、请退出党、家庭离婚、追款诉讼的四重压力。是父母天天开导给我减压并拿出他们退休金帮我还款;我的小弟帮我四处奔波,替我排忧解难,最后无偿替我还清欠余款近4万人民币。
这是父母和小弟用金钱无法买到的心血、汗水、操心替我的出国付出了他们代价。我真对不起他们!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父母和小弟。没有他们给我帮助,我1993年3月3日就不可能平安地第二次出国,也不会有我1995 年3月3日抵达英国的机会,更不会有今天旅居英国19年的生活。
十
妈有天底下慈母的爱心,记不住有多少次单独把我叫到她面前,详细追问我2年海外吃苦情况,我回避出国艰辛、委屈甚至挨饿、无处住宿等遭遇,讲了许多让妈放心或开心的好话,妈不信,老是反复叮嘱我:不要再出国了,这次不要走了!妈从内心实在疼我,不再希望我再出国受苦,一心想在生活上温暖我失落的心情。
她知道我最爱吃她做的3款特色萝卜丝饼,就尽量多做几回给我吃,让我尽快恢复到出国前的状态。
那短暂的7个月里,我吃上了好几回妈亲手制作的萝卜丝饼,每回都有不一般的感慨。妈那时候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你吃得苦最多,父母不疼你谁疼你?”
这正是妈和我与萝卜的缘分故事的浓缩一墨。
结语
今天我重新看到了21年前的这一墨。
萝卜是生命尤物,是历史承载,是命运关系。
它让我思绪万千,感慨无比,永久难忘。
那1993年3月3日至今的,妈和我与萝卜的缘分故事,还有续集吗?待我娓娓道来。
2014年3月3日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