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曲径金秋时

当旅行成为一种信仰,生命永远年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历史不会忘记 - 我知道的切尔诺贝利 (下)

(2021-04-27 16:00:40) 下一个

历史不会忘记 - 我知道的切尔诺贝利 (下)

(四)事故与分析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事故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先后于1986年和1992年发布了两份的报告INSAG-1[16]和INSAG-7[21]。IAEA的INSAG-7是一篇长达135页的报告。虽然这份报告的结尾指出其对事故的分析是基于当时所收集到的信息,进一步的信息可能导致对报告结论的变动和更新,但到目前为止IAEA未对INSAG-7进行更新。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引用这份报告对事故进行分析是基于事实的分析。

1986年8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了第一份事故调查报告INSAG-1。这份报告将事故成因主要归结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操作员“违反规定的操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切尔诺贝利事故的起因源于一系列不幸的“巧合”。

如前所述,导致事故的测试需要在反应堆低功率下由经过专门训练的4月25日当班的操作员来进行。但25日中午电网对电站输出功率的额外需求使得当班操作员无法继续降低反应堆输出功率,以至于关键的发电机惰转测试被推迟。这就意味着测试需要由未经过训练的下一班操作员来完成。

4月26日00:05由于接替反应堆操作的工作人员未经过执行测试程序的必要培训,以及缺乏对测试状态下反应堆特征的基本了解,面对反应堆功率下降,操作人员没有意识到长时间处于低功率运行的反应堆造成的“氙中毒”会对裂变的抑制作用,导致反应堆功率下降。当测试时出现反应堆功率骤降到远低于测试规定的水平时,为了加速提升反应堆功率,尽快完成测试,操作人员违反技术操作规定,从反应堆中抽出超过规定数量的控制棒和安全棒。

00:28,抽出过量的控制棒和安全棒后,反应堆功率回升到200MW。为了尽早完成测试,在违反反应堆最低功率700MW规定的情况下开始最后的惰转测试。之前,为了模拟汽轮机惰转测试条件,操作人员已经关闭了紧急核心冷却系统,区域自动控制系统和紧急停机系统。在200MW功率下运行一段时间后,反应堆内积累的氙135被燃烧减少后,功率快速上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堆内留有足够的安全控制棒,反应堆裂变反应仍在可控制范围。不幸的是,为了加快提升反应堆功率,堆芯本应最少保留28根安全控制棒,被当班操作员违反安全规程抽得只剩下18根。这一操作导致堆功控制冗余度大幅低于原始设计极限,使反应堆处于因出现微小中子扰动便会发生不可控裂变反应的失稳状态。

1986年8月苏联代表团在IAEA维也纳特别会议上做报告的前苏联无机化学家瓦列利·列加索夫(Valeriy Legasov)在1988年4月27日留下五盘录音带[22]后在公寓楼梯间上吊自杀。虽然列加索夫在IAEA的报告对事故进行了深度分析,并且诚实地讨论了悲剧的程度和后果,但因他的录音当时没有公开,从而引起各种对列加索夫自杀原因的猜测。

列加索夫的自杀在前苏联核工业界引起震动,1991年苏联核电安全委员会再次展开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炉的控制棒设计缺陷的调查。根据苏联核电安全委员会的调查,199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了INSAG-1补充报告的INSAG-7。与INSAG-1报告认为事故起因于违反操作规程不同,在确认违反操作规程是导致事故的前提条件后,INSAG-7详细分析了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两个反应堆设计缺陷:石墨堆的“正气泡反应性系数”和控制棒前端填充材料。

1:23:04控制室操作员认为反应堆功率重新稳定在200MW后,开始实施测试的最后步骤。但实际上一系列的误判和违反规程的操作使得堆内安全棒数量低于规定下限,低功率下运行的反应堆处于“正气泡反应性系数” 下控制冗余度丧失的状态。此外,该石墨堆在10%以下功率(200MW)运行使用反应堆控制系统并关闭控制棒和安全棒自动控制系统时,只能靠堆外探测器来确定反应堆功率,无法探测堆芯的中子通量和分布。操作员在没有确切掌握堆芯中子通量和能量分布的情况下继续测试,关闭了冷却水主泵外部供电,靠汽轮发电机惰转产生的电量驱动主泵,随着惰转产生的电量减少,冷却系统水流减缓,出现了反应堆温度上升,堆芯气泡量增加,从而形成反应堆功率进一步增加的正反馈。

1:23:40 在保护系统齐全的情况下,面对急剧上升的反应堆功率,反应堆操作员至少有两种手段可以实现紧急停堆,启动ECCS向堆芯注入硼水(在堆芯超高温的情况下存在导致堆芯损害的风险)和按下紧急停堆钮(AZ-5)向堆内插入安全棒和控制棒。由于ECCS在测试初期已被关闭(并未违反操作手册规定),面对蹿升的反应堆功率,再没有经验的操作员也不会不明白,如果他们无法控制反应堆功率的继续上升,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

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导致商业运行核电站堆芯熔化事故共有三起:美国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美国三哩岛事故是设备故障和操作人员的误判所造成。切尔诺贝利事故是违章操作和设计缺陷所造成。日本福岛事故是自然灾害、设计缺陷和电厂管理者错误所造成。归纳起来,设备和运行人员问题是导致三起堆芯熔化事故的两大因素。从设备角度讲石墨堆和沸水堆的安全保障不如压水堆,从运营人员的角度讲,如果留给日本福岛处理堆芯熔化的时间以小时来计算,美国三哩岛以分钟来计算,切尔诺贝利则是以秒来计算的。

没有时间过多考虑的值班主任选择了被认为是紧急停堆的最后手段,按下AZ-5按钮。AZ-5按下后,控制棒开始以0.4米/秒的速度插入堆芯。由于前边提到的控制棒设计缺陷,首先进入堆芯的是控制棒前端的石墨部分。当石墨材料占据控制棒通道中冷却水所占空间时,起到了加剧核裂变反应的慢化剂作用,引入扰动。这在缺少必要的安全棒和“正气泡反应性系数”的情况下,能量分布不均匀导致堆芯核材料发生局部超临界。

1989年在英国参加IAEA在职培训后,我参加了中国首期核电站模拟器培训班。一起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是来自秦山核电厂的中高层技术干部。他们虽然没有商用核电站操作和运营的经验,但都是有着各类核反应堆操纵经验的老同志。培训中,按下紧急停机按钮(切尔诺贝利的迅速紧急防御AZ-5按钮)是我们在事故模拟演练中需要反复进行的。我相信切尔诺贝利操作员所接受的训练一定是,AZ-5按钮是控制反应堆内部裂变加剧的最后手段,一旦按下AZ-5按钮反应堆就安全了。



1 核电站模拟器仪表盘

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控制棒底端用的不是石墨,按下AZ-5按钮后所有控制棒全部插入堆芯,反应堆还有一线希望停下来。但是,控制棒的这一设计缺陷并未被核电厂操纵人员所知。因此4号机组操作员根本不会想到,按下AZ-5按钮竟然成了压倒4号反应堆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上信息是否对等透明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即便波音737Max-8软件设计存在潜在缺陷,如果飞行员对所装软件有所了解,熟悉这款软件的功能,并经一定的培训,起码第二起坠机事件应当是能够避免的。同理,如果切尔诺贝利4号堆操作员掌握控制棒的设计缺陷,明确反应堆在当时失稳状态下按下AZ-5按钮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也不会把AZ-5当作“救命按钮”去按。

不幸的是,即便当时反应堆操作员没有按下AZ-5按钮,由于石墨堆设计上正气泡反应性系数的固有缺陷和之前操作员违反规程的一系列错误操作,4号机组反应堆失稳后的高温高压导致主回路损坏,从而造成严重核泄漏事故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1:23:47,7秒钟后反应堆功率飙升至33000MW,超出设计最大功率的10倍。事件发生后,全苏核电运行科学研究所,基辅核研究所和I.V.Kurchatov原子能研究所对按下AZ-5后反应堆的响应进行了研究。虽然他们的研究均确认,堆芯局部功率瞬态分布不均是导致事故的原因[23],但不一致的地方在于,一方认为局部不均匀分布不足以造成燃料元件损坏[24]。对于矛盾之处,IAEA参与调查的委员会认为,针对物理过程的研究,双方的研究已经包含足够的信息确认按下AZ-5后反应堆的响应。但没有接受局部不均匀分布不足以造成燃料元件损坏的结论,因为没有热工水力方面的信息和无法保证所采用计算方法的高精度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长时间低功率运行会对反应堆稳定性构成极大的威胁,反应堆的状态对极其微小的扰动十分敏感[25][26]。在按下AZ-5后,反应堆功率增速可达每秒400或1000MW。 6.5秒后反应堆功率可升至初始功率的31或64倍。

调查委员会认为除去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控制棒以外,存在其它导致事故的不利因素。超过规定数目运行主冷却泵导致在冷却水高流量的情况下,堆芯入口处冷却水过冷度接近于零,主泵气蚀,主泵停转前关闭紧急保护系统信号,冷却回路泄漏等都可能成为不利因素。尽管如此,事故调查委员会认为,苏联提供的研究结果足以让对事故的调查集中在控制保护系统控制棒的设计,反应堆热物理特征,以及电厂运行人员的操作上。

堆芯过热产生的高压蒸汽导致冷却回路因无法承受压力爆炸。回路中的冷却水与裸露的高温堆芯接触后发生第二次爆炸。


2 4号机组事故后厂房内景 (翻拍自切尔诺贝利博物馆图片)

爆炸将反应堆2000吨的上盖炸飞,4号反应堆厂房被炸掉一半,反应堆堆芯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据当时在场人回忆,据在场的人回忆,看到堆芯部位的空气被电离激发产生出一道蓝白光柱射向夜空。


3 4号机组爆炸后外景(翻拍自切尔诺贝利博物馆图片)

(五)救灾与清理

爆炸中从4号反应堆飞出的部分高温石墨材料落到相邻的3号反应堆汽轮机厂房顶部,点燃了铺设在屋顶的沥青材料,引发大火。

爆炸发生后的5到10分钟时间,切尔诺贝利军事化第二消防站和普里皮亚季市军事化综合消防队消防员先后赶到现场。两个小时后基辅市消防队赶到现场加入灭火行动。

第一批到达现场的28名消防队员并不知道火灾是由反应堆爆炸所引起的。他们一边用水灭火,一边用消防锹清除爆炸后散落在3号机组厂房顶部的放射性残骸。这时,厂房顶部的辐射强度是2万伦琴。

人体受到1个小时500伦琴照射后即可导致急性死亡。最先到达现场的消防员一个小时后因出现头晕和呕吐症状而被换下,他们当中只有16人活到事故后的二十周年。



 4 消防队员雕像

2点10分,汽轮机厂房屋顶大火被扑灭,成功阻止了火灾从4号反应堆厂房向3号反应堆厂房的蔓延,保护了相邻的正在运转的3号反应堆。被保护下来的切尔诺贝利3号机组继续工作到2000年12月退役关闭[27]。

4点50分,4号反应堆厂房内的火灾基本得到控制。

6点35分,4号反应堆厂房外由爆炸引起的火灾被全部扑灭,4号反应堆内部的燃烧持续了10天。

4月27日晨,首批投入救灾工作的苏联防化兵核防护部队2600人,400辆专用车辆乘运输机、直升机抵达事故现场。据美国学者William Potter 和Lucy Kerner文章,当年参与救援的所有军人深知灾区的危险程度[28]。从4月27日至5月6日,苏军直升机驾驶员及士兵冒着高剂量辐射的危险从200米高空徒手向4号反应堆投下了5000吨的硼砂、白云石、粘土和金属铅等混合物吸收中子,并阻止堆芯剩余的核燃料向外扩散。

在扑灭堆芯部位的明火后,为了避免4号机组内部上千吨高温石墨块和熔化的堆芯穿透几层混凝土楼层后落入地下室与积存的高放射性废水相接触再次导致水蒸汽爆炸,3名熟悉情况的志愿者进入4号反应堆地下室打开排水闸门。由于对地下室路径熟悉,他们避开高辐射积水区域,成功完成打开排水闸门。他们活至2000年以后。闸门打开后,救援人员使用消防泵抽干了地下室内2万吨高放射性积水。数月后,堆芯的放射性燃料果然烧穿了厂房地板,但积水早已抽干,避免了爆炸再次发生。

5月4日起,开始从侧面向反应堆地下打孔后注入液氮,从而起到冻结反应堆下方土壤的作用,避免残存的堆芯材料熔化后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于此同时调集矿工挖掘一条通往反应堆底部的通道,以便在反应堆下方建造一个隔离带,目的是起到同样的作用。后来因堆芯核燃料裂变反应停止,不再有向下熔穿的可能性,矿工挖掘的地下通道被混凝土封死后弃用。

5月初,基辅地区的放射性剂量严重超标。为了避免隔离区地表残存的放射性物质随雨水流入普里皮亚季河,对下游河流造成污染,沿河修筑了130多条堤坝保护1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河流。

5月20日,在事故得到控制后,为了防止堆芯残存的核燃料进一步向外扩散,石棺设计工作开始。石棺的建造用了206天。消耗了超过400,000 立方米水泥和7,300吨钢铁,终将740000 立方米受严重污染的废墟封死。石棺上有超过60个观察孔用于监控堆芯状态 [29] 。



5  旧石棺(翻拍自切尔诺贝利博物馆图片)

由于事故后建造的石棺只是直接搭建在爆炸废墟上的一种临时防护措施,该石棺本身非常脆弱。如果倒塌会导致进一步放射性泄露。2012年4月26日,耗资9.35亿欧元的新石棺开工建设[30]。2016年11月29日,新石棺正式安裝完成。新石棺内装有能解体旧石棺及清除反应堆残骸需用的吊臂,以便放射性材料的清除[31]。


6 新石棺建成后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外景
新石棺建成后参观电站的游客可以在百米左右的距离内观看这个新地标。周边的放射性剂量为5μSv/h左右。前文提到的4号机组周边放射性剂量最高的区域是附近“红树林”,约为5 - 50 μSv/h。
 

7 4号机组周边受污染最严重的红松林区

根据前苏联发布的事故报告,4号反应堆总共有180至190吨的二氧化铀和核废料。在反应堆大火扑灭后,政府征募了大量清理人员,他们被称为“清理人”,负责清理现场和石棺建造。

为了避免散落在隔离区内放射性物质的二次扩散,受到严重污染的地面设施、土壤及植被,全部清除后就地掩埋。因此很多村庄被从地图上抹去,消失和废弃村庄的名字写在厂区一条路两边的牌子上。


8 路两侧每个牌子代表一个村镇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大批救灾人员参与放射性物质清理。他们分期分批进入反应堆30公里范围内的1840个定居点,开展了辐射污染清理工作。在1986年和1987年期间,救险工作人员受到了0.01-0.5Gy剂量的照射。前苏联为60万参加切尔诺贝利救灾和清理的人员颁发了奖章或勋章。

目前,距离4号机组3公里的普里皮亚季市区空气中的辐射值为0.5 - 5 μSv/h。切尔诺贝利辐射防护区内大部分地区的剂量为0.22 μSv/h,略高于天然本底水平。但在这一区域分布着很多上万高辐射热点。这些热点是由当时非常小的散落反应堆碎片所导致的。


9 居民区一处高辐射热点

2002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十年,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Human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Nuclear Accident A Strategy for Recovery 的报告[32]。该报告在对现状进行了总结后,对15-40每平方公里居里高污染区内定居的15-20万人表示关注,同时提出了一系列跟踪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策略,和计划实施的项目。

2011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25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分别发布了一份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评估报告[33][34]。后者主要介绍了联合国项目在白俄罗斯的情况,以及事故发生25年后对境内生态环境状况跟踪和评估,同时给出了对区域内未来几十年残存放射性污染的预测。

乌克兰报告长达328页。报告中再次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了论述。其表述的观点与IAEA的INSAG-7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因其采用了通俗易懂文字,该报告更适合于没有专业知识的人阅读。

对于隔离区人员的疏散,该报告给出了更具体的数字。有些数字与前文参考资料中引用的数字有些出入。因为这些是动态数字,所以造成出入的原因可以理解成为是数字收集时间不同所致。报告指出,政府在事故严重程度和放射性污染程度上没有对公众做到公开透明。存在对外透露信息与本国公民不等同的情况,导致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和谣言的传播。

根据这份报告的数据,登记在册参与清理工作的人员为314,192,其中207,486人参与了1986–1987期间的救灾与清理工作,被称为 “清理者”。报告披露了有关部门对1986到1990年参与清理工作受到辐射损伤的人员,以及从隔离区撤离的居民受到辐射状况进行跟踪回访的数据,以及各类人员辐射剂量与各类疾病,特别是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报告在回顾了25年来对乌克兰境内隔离区生态环境检测体系在软硬件方面的建立,并对隔离区内土壤、地下水、河流、野生动物、居民,以及农牧业等地方经济的影响和目前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提出构建新的屏蔽体系“新石棺”和反应堆退役策略。

报告最后就未来在安全方面应从切尔诺贝利事故吸取教训方面进行了总结。总结的重点放在核电安全、响应的有效性和国家应急响应系统三个方面。

报告发布十年后的今天,当中的一些目标已经完成,一些正在完成。三十五年前的灾难让我们对核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救灾与清理的教训被总结成了经验并为防范于未然而付诸实施,对后续遗留问题的认识将随着时间而变得更加清晰。这让我们每个到过隔离区的人对和平利用核能更加具有信心。

(六)未解的疑问

直到今天,在事故发生后的三十五年的时间里,从不同的角度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的探求从来没有被放弃过。1991年脱离苏联后,经过三十年的时间,乌克兰逐步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乌克兰方面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信息已对外公开,但因为是俄文,能读懂的人不多,被翻译成英文的资料十分有限,从而导致对事故真相的发掘只能依靠这些英文资料。

在我查阅有关资料的时候发现过对事件相互矛盾的描述,原因是未对所引用信息的原始出处进行核实。例如,2009在一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 当地居民是通过国外新闻媒体才得知发生了核泄漏事故”[35]与1987发表在IAEA组织的会议上的文章相互矛盾。在IAEA的会议文章[36]中作者指出“事故发生后曾立即劝告当地公众减少户外活动,关好门窗。4月26日,该镇各接纳儿童的公共设施中的所有户外活动均被禁止。”这在乌克兰政府发布的一份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评估报告[34]中得到确认。

因此,疑问的解答需要通过从原始资料中发掘客观事实来进行,而不是靠主观推断或引用非官方文献。我去过四次乌克兰一次白俄罗斯。第一次去乌克兰,先去看了基辅的切尔诺贝利博物馆,最后一次去了事故现场。参观切尔诺贝利博物馆能看到的与事故有关的文字和图片信息比去现场要多。当然,在现场我们可以感受到事故对电站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博物馆不会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10 切尔诺贝利博物馆外景

回到未解的疑问这个问题上来,如果我们回顾从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会发现存在着两个与人有关疑问。一个是反应堆操作员按下紧急停堆按钮 AZ-5这件事,另一个是列加索夫留下5盘录音带后自杀这件事。

虽然1986和1992 IAEA的两份报告(INSAG-1和INSAG-7),以及2011年乌克兰政府发布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评估报告已经给出造成事故的原因,但是仔细阅读INSAG-7后会发现,事故起因一节(1-4.9)第一句话是这样的:The event which initiated the accident was the pressing by the senior reactor control engineer of the EPS rod drop button  (EPS-5) to shut down the reactor for some reason which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for certain.简单的说就是,反应堆高级控制工程师按下停堆按钮EPS-5这件事尚未确定。这里的EPS-5就是本文的AZ-5。

这一事件尚未确定的原因是,当时控制室内当班工作人员的说词不一致,反应堆各项参数记录不完整,而试图通过前苏联核电站设计部门计算机模拟得出的结果,如前文所述,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INSAG-7中提到的类似的情况还有多处,特别是在确定操作员的操作正确与否方面,在当时的状况下,以及与操作手册之间存在的矛盾,因而无法确定正确与否。INSAG-7委员会希望将来通过苏方进一步研究可能会为这些情况提供数据证明。

但是随着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2000年12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3号机组的关闭,社会对切尔诺贝利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事故后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来,解答导致反应堆失控的原因的疑问成为无人关心的历史问题了。

鉴于列加索夫在事故处理团队中的重要位置,加上录音带的内容在他自杀后没有马上公开,曾引起各种主观猜测,因此希望能通过公开他的五盘录音带来揭开这个疑问。列加索夫实际上是无机化学家。他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是因为他在处理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的技术角色,更多的原因是当时没有公开的5盘录音带。而且因为录音带的存在在当时苏联的核工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已知的事实上来看,列加索夫自杀后,前苏联的核工业设计部门开始更加重视对切尔诺贝利事故更深入的模拟和分析。而由前苏联提供的模拟数据被IAEA在1992的事故分析报告INSAG-7 中引用。

列加索夫自杀前留下的5盘录音带在苏联解体不久后全部公开,但录音带的英文文字译文直到2020年3月才全部完成。看过列加索夫录音的英文文字版后,我并没有读到像网上文章中说的留下记录事故的真相和“对政府表示失望”[35]。他的录音记录的是他本人经历过的事故处理、与决策层有关人员的交往和前苏联核电站设计部门已知的反应堆设计技术等问题,并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

在列加索夫留下的录音中有这样一段话:So I just know that the next nuclear accident will be at the Armenian plant and the whole of Armenia will be affected. Then the next most likely is Bulgaria, Kozloduy. And the next most likely is Leningrad; it will certainly explode. [22] 他说的亚美尼亚核事故并没有发生,保加利亚没有,列宁格勒核电站也没有爆炸。

虽然列加索夫留下的录音既没有给出猜测中的那些切尔诺贝利事故被刻意隐瞒的内幕,也没提到他自杀的原因,但他对前苏联核电站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的关切,的确在他身后被进一步的研究,存在的设计缺陷被加以改正。

现在回过头来看,更有值得回味的可能要是列加索夫在录音中留下的最后一段话。Reported on what is being done. The question is what was needed from Moscow. Full approval of our actions; very calmly. But I was very pleased with all the conversations with Ryzhkov and with Dolgikh. They were very professional[22]。列加索夫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当时苏联社会的两面性。

一面是,一个庞大、僵化、行将就木的官僚体制。在这个体制下,被认为是这个体制的优秀工作者们,为这个体制的缺陷和病垢勤勤恳恳的工作着。遮遮掩掩,欺上瞒下成为在体制中生存的潜规则。列加索夫的自杀或许是出自个人身体原因,或许是无法承受生活在这样一个体制内心灵上受到的折磨,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无论是哪一种,随着他的离去,将成为一个即便是从他留下的录音带里也无法最终找到答案的疑问。

另一面是,在这个官僚体制内有着为数不少的职业工作者,他们十分优秀,十分敬业,深深的反映出在前苏联社会的大环境下,人性光明的一面。如果我们把视角拓宽到参与整个事故救援和清理的队伍上,通过切尔诺贝利,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职责、组织和国家的忠诚,对家庭和爱情的执着,以及面对死亡威胁的无畏精神。

三十五年过去了,造成切尔诺贝利事故的苏联体制已不复存在,但事故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历史将不会忘记。

 

参考文献

[1] Interview of Valentyna Shevchenko to "Young Ukraine" (Ukrainian Pravda). Istpravda.com.ua http://www.istpravda.com.ua/articles/2011/04/25/36971/.

[2] 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颁布总统令502/2011,向叶夫根尼·韦利霍夫院士授予乌克兰3级功绩勋章 (Order of Merit),以表彰他在疏散切尔诺贝利居民的贡献。

[3]《大动荡的十年》,雷日科夫,第 171 页

[4] Director: Maninderpal Sahota; Narrator: Ashton Smith; Producer: Greg Lanning; Edited by: Chris Joyce. Seconds From Disaster.第1季. 第7集. 30/40–50 minutes,2004-08-17.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5]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Update Log 12 March 2011. IAEA.org. 2011-03-12

[6] Forsmark: how Sweden alerted the world about the danger of the Chernobyl disaster, European Parliament New, 15-05-2014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headlines/society/20140514STO47018/

[7] Table 2.2 Number of people affected by the Chernobyl accident (to December 2000)" (PDF). The Human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Nuclear Accident. UNDP and UNICEF. 22 January 2002. p. 32.

[8] Table 5.3: Evacuated and resettled people" The Human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Nuclear Accident. UNDP and UNICEF. 22 January 2002.

[9] Chernobyl's continuing hazards, by Stefen Mulvey, BBC News

[10] Mary Mycio. A Natural History of Chernobyl. Wormwood Forest: A Natural History of Chernobyl. 2005.

[11] What happened in Chernobyl?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Greenpeace. 2006-03-20

[12] 切尔诺贝利辐射区:野灰狼群成真正的主人《中国青年报》2018年07月18日

[13] Top 10 Most Expensive Accidents in History. Www.wreckedexotics.com

[14]人祸酿成史上最大核泄漏事故“死亡之城”切尔诺贝利25年祭,《文史参考》2011年第8期

[15]特写切尔诺贝利事故十年后,《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1996年第3期

[16]核安全文化手册 30人死亡 国家核安全局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17] Marples & Risovanny. 1996

[18] INSAG-1 IAEA 1986

[19] SCIENTIFI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FOR POWER TECHNOL-OGY,  Physical Startup of the RBMK-1500 Reactor at Unit 1 of the Ignalina Nuclear Power  Plant, Rep. 12.346, Moscow (1987).

[20]  Civil Aircraft Accident Report 4/73: Trident I G-ARPI: Report of the Public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 Accident near Staines on 18 June 1972.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ranch,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HMSO, London, 1973.

[21] INSAG-7 IAEA 1992

[22] 列加索夫录音带(英文翻译) https://legasovtapetranslation.blogspot.com/search/label/CHernobyl

[23] BCECOK)3HfaIH HAYHHO-HCCJlEflOBATEJlbCKHH HHCTHTYT OOSKCnjlYATAUHH ATOMHblX CTAHUHH/HHCTHTYT ATOMHOH3HEPrHH  HMEHH H.B. KYPHATOBA, PaspaSoTKa nojmoMaciiiTa6HbixMaTeMaTHHecKHx MOflejiett flHHaMHKH A3C c PBMK-1000 H anajiH3 na HX OCHOBCnaiajibHOH CTaflHH asapHH na HepnoGbiJibCKOH A3C, OTHCT,HHB. Ms07-2821/89, MocKBa (1989).

[24] HAyHHO-HCCJIEflOBATEJIbCKHH H KOHCTPyKTOPCKHfl HHCTH-TVT 3HEPrOTEXHHKH, O6omeHHbifi anajins asapHH Ha 4 GJIOKC HA3C,13.168 Ox, MocKaa (1990)

[25]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FOR POWER TECHNOL-OG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Rep. P-34962, Moscow(1986).

[26] USSR MINISTRY OF POWER, Addendum to the Re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ccident at Unit 4 oF the Chernobyl Nuclear Power Plant on 26 April  1986, Soyuzatomehnergo 4/611, Moscow (1986).

[27]Radioprotection et Droit nucléaire [eds.: Ivo Rens and, Joël Jakubec, collection SEBES, 1998, pp. 247–261

[28] William Potter and Lucy Kerner, 1991, The Soviet military's performance at Chernoby

[29]Higginbotham, Adam (26 March 2006). "Chernobyl 20 years on". The Observer. London.

[30]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开建"新石棺" 全球核能信心待提振。 2012-04-26

[31]国家地理,重返危机现场-惊爆切尔诺贝利。2014-04-26

[32]A Quarter of a Century after the Chernobyl Catastrophe: Outcom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Mitigation of Consequences National Report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Ministry for Emergency Situations, ISBN 978-985-6765-69-1

[33]Twenty-five Years after Chornobyl Accident: Safety for the Future. National Report of Ukraine, Ministry of Ukraine of Emergencies, ISBN 978-966-1547-64-2

[34]The Human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Nuclear Accident A Strategy for Recovery A Report Commissioned by UNDP and UNICEF  with the support of UN-OCHA and WHO 6 February 2002

[35]突发性灾难中媒体传播社会信息的方法和责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09-11-03 http://www.scio.gov.cn/XWFBH/llyj/Document/453714/453714.htm

[36] Ilin, L.A.; Pavlovsky, O.A. Rad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measures taken to mitigate their impac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ar Power performance and Safety- IAEA-CN-48/33, Vienna, 28 September - 2 October 1987

[37]切尔诺贝利事故调查后自杀的物理学家瓦列里·列加索夫(Valery Legasov)的悲剧故事https://chi.tivoyageur.com/tragic-story-valery-legasov-physicist-who-committed-suicide-after-investigating-chernobyl-959419

 

英文缩写

RCPS         Reactor control and protection system

PPDDCS      Physical power density distribution control system

DBA          Design basis accident

DREG         Diagnostic parameter recording program

ECCS         Emergency core cooling system

EPS          Emergency protection system

LAC-LAP      Local automatic control and local automatic protection system

LOCA         Loss of coolant acciden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林间曲径金秋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owwoman' 的评论 :

把源码中的 rgb 0,0,0 改成 78,78,68.
林间曲径金秋时 回复 悄悄话 古树羽音 发表评论于 2021-04-28 00:04:59
---------------------------------------
人类已经离不开能源了,尽管深知代价的沉重。谢谢留言。
cowwoman 回复 悄悄话 你把页面底色变成灰色是怎么做到的?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能源啊能源!人类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感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