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在台北城中心的星级酒店写下这些文字,从深夜的床上3点写到5点的大堂,一气呵成,以免自己忘了。
在我的劝说下,家中俩位女士同意出地铁参观台北中心位置的蒋中正纪念堂和自由广场。家中美国出生的家伙在进去后仍然不感兴趣,开始示意自己坐休息处等我们。在我参观完后的极力动员下,她才肯跟我快速走了一点展览厅的历史,这家伙似乎只认识合影中的罗斯福。
这是蒋家人的光荣,岳父的同姓先辈,他们都来自江浙,同源的可能性在那里。吴家里的科学与艺术人才辈出,但是政治人物出了个吴三桂。
这里几乎是中西建筑艺术的经典课堂,我的清华建筑系毕业的学生家长可以用这些照片教学生中西建筑史。有点需要说明的是,与有些人的认知不同,自由广场除了中国建筑风格,它的罗马拱门也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
这代表着蒋介石的品味:尊重历史,开拓未来。他是位在中国历史表面上的失败人物,但是他却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蒋中正来自中国的文化名地,与北大图书管理员的湖南穷乡僻壤无法比。前者写比较规矩但是缺风采的正楷,后者则是写无人能识的狂草。受到他的诗是别人写的启发,书法家们应该去找北大管理员草书里的错字。
蒋介石永远站立得像个军人,他与美国总统和国务卿的合影都充满尊严。北大管理员则充满阴柔的笑容,周围的女人们也没有诱发他的雄性基因的表达,武汉游泳露出丰乳的形象。
北大管理员在将军面前当诗人,对文人则实施残酷镇压,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像他那般杀死自己国家的精英,希特勒都珍惜海森伯格等留在德国的杰出科学家。
蒋中正纪念堂比北大管理员的遗体存放处要宏伟等多,高达4层,门外的自由广场严格釆纳了法国凡尔赛后花园的设计方案。两侧翼则是忠实的中华古典建筑之传统,那里是国家音乐厅等建筑。
我好奇问了中正纪念堂的管理人员,蒋介石的遗体是否在此?开始一位家伙说自己不知道,再问更资深的馆员才被告之在桃园墓地,因为那里与他的故乡风景相似。我告诉他们,西方有将名人的遗体葬在大教堂的习惯,似乎身为基督徒的蒋介石仍然采用了中国的安葬传统。
蒋介石的在中国历史上写出浓彩篇章的夫人宋美龄女士则选择葬在纽约长岛,美国的南方乔治亚和波士顿郊外是她从小求学和长大的地方。宋家给蒋介石吹来西方基督教的文明之风,卡迪拉克也成了中国总统的座驾。蒋介石应该是不通英文,读的也是汉文版的圣经,但是这不妨碍他代表中国会见罗斯福和丘吉尔。
北大管理员则永远读不好古书,尽管他是满床堆着书。他从那里无法学习治国之道,只知钻研权术,在自己死后国家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最终中国人民用生命替他买单,他是上世纪因为政治决策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三大恶魔之一。
蒋的妻子高寿在美国去世,北大管理员的妻子坐牢后上吊自杀,他再怎么也不能骗人说这是为革命而做的牺牲。北大管理娶崇拜美国人的戏子,蒋介石娶留美海归的基督徒为妻。
北大管理员已经没有好报,也不会在未来被历史学家善待,腊肉几乎肯定会被移出,虽然现在的湖南地主家仍然是愚昧的人山人海。我们仅将他们的孙子或重孙辈比较,北大管理员的后代怎么能与现在当台北市长的蒋家留美才俊比较?
据看过蒋介石存放在斯坦福的日记的朋友介绍,他在重大问题的决断力很成问题,像台湾人说的汉语太软。但是在腊肉命运未定时,蒋介石在台湾的哀荣几乎可以肯定是永远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
蒋介石与美国《时代》杂志创办人和耶鲁校友鲁斯。
因为逆光的原因,室外照片的效果比较暗。
据说…据说…其实据说…他的英文很不错。请问博主您认为蒋公有必要江泽民一样外交场合到处显摆英文吗?雅子皇后当年是雅子妃时外交场合都要翻译官代劳。
中国作为一个伪民族国家含义的词汇和概念,是清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才有的。在此之前基本上是中原地区的意思。而且有意思的是,中国概念建立起来的最大的推手并不是中原人,甚至都算不上中国人,而是所谓南洋华人。
南洋华人是百越人种,和东南亚各国土著,到云贵滇桂粤闽一线都是老表。和长江黄河长城的草原人种并不亲近,甚至是血仇。百越人种几万年前就划龙舟(独木舟)沿着印度洋海岸来到东亚。一度繁衍到黄河。马匹在乌克兰驯服以后,草原人就开始不断东进。把百越人从黄河一直推到了珠江。
到了大航海时代,海运又取代了陆运。大草原走向衰败。大船贸易取代了大马贸易。而南洋人首当其冲这三千年(马匹取代独木舟)以来之大变局。东南亚人也在这冲击下抱团取暖。最牛的自然是有大船的高技术高文明的欧洲人。于是就有一些东南亚人投靠基督教抱大腿。但是欧洲人虽然最厉害,但是人少。次一点的就是有小船的次技术次文明的阿拉伯人。于是就有一些东南亚人投靠伊斯兰教抱二腿。档次低一点但是人多很多。二腿没攀上的就只好找印度教,佛教,以及儒教。
半有渊源,半别无选择地选择儒教的东南亚,就成为所谓南洋华人。在东南亚各种选择的军阀混战中是比较弱势的。所以就很盼望自己的选择能够有更强的靠山。所谓拉虎皮扯大旗。牛吹起来了,就得去圆。
本来这指望是落在大清身上的。同治中兴也一度有模有样。但是甲午一战,算是泄了底。就连英国都把远东小组长的担子由大清转给了日本。以日本取代大清来遏制俄国的东扩。满蒙地区的争夺,由清俄对抗,转向了日俄中三方对抗。清失其鹿,日俄中共逐之。
既然满蒙帝国,就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一样腐朽没落,那么是也像奥匈,奥斯曼一样解体?还是找个接盘侠?显然东方觉得应该要接盘侠的土著精英更多一些。于是中国的概念就被发明创造出来了。
中国的概念能够开始落实,还要感谢英国的安排。基于种种原因,英国等列强选择了支持袁世凯,通过清室优待条件,禅让得位。至少名义上继承了大清的主要疆域。开启了中华民国。也就是第一个中国。
严格地说,有两个中华民国。一个是五色旗的北洋中华民国。一个是青天白日旗的国民党中华民国。也就是事实上的第二个中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是第三个中国。
第一中国和第二中国的国号相同。但是旗帜不同,首都不同。最主要的是政体不同,宪法不同。第二中国和第三中国的国号不同,旗帜不同,首都不同。但是政体和宪法反倒是相近。
第一中国是比较联邦共和的体制。第二中国是半列宁党,半大一统,半中央集权的体制。第三中国是全列宁党,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体制。
所谓民国出大师,主要是在第一中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央集权小,对外开放大(也可以说是所谓的被欺负)。引进先进文明比较多,比较容易,比较不论资排辈,比较能造大师。
第一中国时期也是一个过渡时期,可能走向统一,其实更可能走向多数老大帝国的下场,分裂。最终走向统一的主要原因是离欧美太远。本土精英缺乏凯末尔的见识,和苏日的角力。
袁世凯称帝实际上是领先一步是疯子。实际上蒋介石毛泽东都是不称帝的帝王。因为要统一就得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必然要出皇帝。段祺瑞则军力完全不足。吴佩孚可以做霸主,但是做不了皇帝。张作霖也一样。北洋系的头目基本上都是有心无力。初步做到这一点,并建立完整大中国理论体系的蒋是苏联大力扶持的。而最终基本上完成统一的毛,也是苏联大力扶持的。因为英美日都不会大力支持中国统一。而苏联为了对抗英美日,则顾不了那么多。
第一中国时期的军阀混战烈度其实是不大的。护法战争,直皖战争都是演习水平。直奉要激烈得多。军阀抢地盘都是些护食战,点到为止。只有要统一的战争才是刨根的你死我活的战斗。直奉是打天下,北伐也是打天下,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国共战争越打越大就是如此。如果军阀割据分裂,反而不会有那么多残酷的战斗。
中日战争按现代观念是国战。按古代观念就是大清入关。统一大中华和统一大东亚有啥差别。日本只是大东亚的大军阀而已。第二中国时期就是一个战乱不止的时期。根本原因就是大一统的贪婪。
张学良易帜之前,日奉属于合作多于对抗的军阀。日系想吞并奉系,但是也支持奉系。比如帮助镇压了苏系郭松龄的叛乱。反过来说奉系加入日系,也不失为一方诸侯。但是张学良大烟没吸足,加入了蒋系。尤其是主力大举入关。背叛了日系,而且还大本营空虚,指望日系替奉系看家,支持叛徒远征扩张。缺心眼不是一般地缺,九一八成丧家之犬是必然的。在苏联的撮合下,第二中国从开始到灭亡,大规模战乱不止。
一九四六年六月初,东北林彪部队“东北民主联军”,“四平街会战”兵败,损失惨重,已失去战斗能力,可以说是其整个东北战争中,最虚弱的一刻,而国军四平大胜,新一军在陆空联合作战的威力下,势如破竹,直追过松花江岸,离哈尔滨不足一百里,也是国军士气最高昂的时分。当时的国际形势,对国军亦最有利,苏联斯大林玩两面外交,看见共军在四平会战中节节败退,已认为东北战争,国军一定会赢,乃于五月六日,透过蒋经国邀请蒋中正访俄。国军进占长春后,苏联态度转变更大,向国民政府示好,表明不会支持共军了。至于美国方面,亦承认共军攻占长春、哈尔滨,是破坏马歇尔促成的停战条约,因此国军师出有名。而且此时关内国共战争还没有全面展开,国军在东北可以集中力量剿共。因此,国共两军在东北一决胜负,一九四六年六月初,是国军占尽优势的关键时刻,这个良机一失,国军便再无赢得东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