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NYU的Maitland Jones是位优秀的化学教授,他长期教本科生的有机化学课,自己编写的1300页的有机化学教材现在已经是第五版,以此可以判断他应该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的本科和化学博士都是在耶鲁拿的,在普林斯顿担任教授直到2007年,在他69岁时从那里退休。但是他还想教书,便在NYU谋到一个每年都需要更新合约的教授职位。他现在应该是纯粹的教学,在美国很多人是工作到死的,这是很多欧洲人难以想象的。
新冠改变一切,导致依靠Zoom的网上教学,以及缩短的学时,这让学生不适应,教授的信息也难传递。为了克服大流行所造成的教学困难,该教授曾经自掏腰包五千美元制备供教学使用的视频。
他已经84岁,教学只是为了人生的快乐,但是这位教授最近因为学生抱怨被NYU辞退了。在我看来,NYU校方的决定确实不妥,他们是在考量政治正确和私立大学的学费等利益后,以牺牲教学内容和对学生才能的培养为代价所做出的决定。
事件的起因是该教授的有机化学课的350学生里的82学生签署网上请愿书,这个比例达到23%。当教授的人注意了,学生的意见与生计相关。学生们在请愿书中公开担心自己的成绩,认为教授所给的成绩与他们的努力不符合。他们重点抱怨教授减少了期中考试的次数、没有给予额外挣分的机会以及在Zoom课堂上学习的困难,他们还说教授的态度傲慢和要求太多。
学生其实没有要求NYU干掉化学教授,但是NYU反应过度,决定将这位教授辞退。这个决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甚至相当自由派的《纽约时报》也跟进报道。现在已经有20多位NYU的化学教授抗议,声援自己的同行,有些学生也站在教授一边。教授本人当然发文反驳,但是他称自己不想重回教职了,他本来就想退休。声援他的绝大多数教授也已经拿到终身教职,我们还是应该为那些没有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着想。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严格教学很可能导致饭碗不保,美国名牌大学也不能这样娇惯学生。
有机化学一向是美国医预科的“weed-out”课程,也就是医预科的淘汰课程。如果学生在这门课得了B-或C,我们这些咨询老师就会劝学生不要再申请医学院了,因为医学院会大概率地拒绝他们。朋友这样说:“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都是weed out 课程。JHU 教生化的老太太的口号是宁愿不给A也不降低标准”。
以前经常有的辩论是:对医预科学生来说,几乎都是大课的有机化学到底需要多难才是适当的?我的华大医学院教授同事,她自己是斯坦福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的,然后入读的华大MD/PhD。她看过华大医预科的有机化学试题,曾经告诉我:那是“incredibly difficult”。她当时是直摇头,她俩孩子都是读的斯坦福本科然后走上的医学院道路。这个留言与那位教授的观点相似,也说出了圣路易斯华大的教学质量:“在WashU和某藤校当过有机的TA,个人觉得华大有机是难的,哪怕对于chem major来说。另外想说确实biochem 和orgo是医学的基础,但是教授基本概念更重要,或许不同专业的有机分开授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里可以看出基因是多么地强大,作为上海交大校友的华大本科和MD老爸这样留言:“我女儿在wash u 的有机化学,应该是拿了A或A+[呲牙]。不知MCAT 中还考有机化学吗,反正她MCAT考了40几分。好像读医学院,智商不高,考入医学院或者读起来会很累”。
还是华裔学生爱学习,从NYU转学到布朗的Ryan Xue说到:“这是一个大课,拥有淘汰学生的名声。有些学生没有得到好成绩,他们的意见受到了他们所得成绩的强烈影响”。
话说回来,美国医预科对GPA的要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苛刻,其实别的专业申请博士远没有这样纠缠GPA。大家可以看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哥大挂了两次量子力学的课也能拿到诺贝尔奖。同学们别气馁,我也要为那些考试不及格的留学生们打打气。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颔给所谓的量子纠缠,两个或多个量子是否可以同时存在的问题。玻尔与爱因斯坦曾经就量子力学展开过著名的辩论,爱因斯坦因此提出过EPR悖论质疑玻尔的量子理论, 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证明爱因斯坦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最应该授予的人应该是John Steward Bell, 他提出的Bell Inequality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所以诺贝尔奖在获奖说明中重点引用了他的贡献。
Bell在三十多年前就去世了,诺贝尔奖不授予过世的人有它的道理,诸如不能授予伽里略、牛顿和达尔文诺贝尔奖,但是确实对短寿的人不公平,像应该分享今年医学奖的Allan Wilson和物理奖的John Steward Bell都只分别活了56岁和62岁。
John Steward Bell是北爱尔兰人,在瑞士去世,重要工作是在美国完成的。北爱尔兰仍然属于UK, 爱尔兰是块神奇的土地,那里的文学、音乐和舞蹈都灿烂,但是科学家缺乏。这个Belfast人应该还是受英国的影响,这个Bell很有可能与发明电话的Bell是亲戚。
今年物理诺奖得主哥大博士John Clauser发展了Bell的理论,法国人补了缺,奥地利人应用了Clauser的扩展。我这外行可以说二点,现在备受争议的哥伦比亚大学仍然伟大,始终是诺贝尔奖的大户; 另外,这个物理奖的主要贡献者是美国人,瑞典人比较照顾欧洲科学家,我想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应该也是美国领先。
朋友圈帖子:诺贝尔委员会引用了中科大副校长潘建伟院士的这些成就:1。自己做塞林格博士生时的二篇第一作者论文,一篇物理评论,一篇Nature,成为塞林格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石;2。领奖典礼重点引用中国量子通讯的成就;3。潘建伟自己研究组发表的三篇论文,两篇Nature,一篇物理评论。五篇论文被诺贝尔委员会授奖词中引用,这是很高的荣誉。我们这些外行不看不知道,那些打假者无情攻击潘建伟确实是有些过了。
对的,潘建伟在社会层面吹牛成份多,不应该说自己是什么量子之父。量子力学是普朗克和玻尔开创的,別人就不要吹什么之父了。我们高兴看到玻尔-爱因斯坦之争里玻尔占上风,爱因斯坦确实被神化的厉害,他在上海看见中国人时曾经说过,“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所有其他种族,那就太可惜了。光想想这种可能心里就无法形容的难受”。现在出来的中国人不少,你爱因斯坦去坟墓里难受吧[偷笑][偷笑][偷笑]
“量子纠缠”并不是指“两个或多个量子是否可以同时存在的问题”。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粒子之间有种特殊关系,改变其中一粒子的状态会立即改变另一粒子的状态。
宇宙里所有的粒子都同时存在。但一个粒子和宇宙里其它粒子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纠缠。
潘建伟什么时候说自己是“量子之父”?
中国高等院校1960年代就用徐光宪所著《量子化学》教科书,其中第一章就是《量子力学》。
潘建伟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了解、量子计算机、量子通讯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贡献。
他会糊涂到认为他比普朗克生得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