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关于屠呦呦美国推荐者的深层新闻报道

(2015-10-05 23:11:54) 下一个

Louis Miller (左) , 苏新专(右)。
 
雅美之途按:今天诺贝尔奖授给屠呦呦后,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四年前那位NIH华裔学者写的Cell文章,  我基本上可以肯定那是推荐屠呦呦的文章,我便写下《帮助屠呦呦获得国际承认的华裔科学家》一文(见附下文章)。我当时还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后来校友告诉我,他叫苏新专。我的文章被文学城放城头后,阅者过5万,有人认为那个Cell评述可能为一般的邀请评述。但是我认为因为它是和拉斯卡奖同时发布的,普通的邀请评述一般会在颁奖一段时间(1-2周)才会出现,因为Cell本身并不预先知道拉斯卡奖的决定,并且这样的长文决非一日之功,所以我觉得是这二位作者提供的材料说服了拉斯卡的Jury们。
 
现在看来这个推断完全靠谱,请听苏新专博士尾尾道来美国人如何极力推荐屠呦呦的故事。读此文章迫使我去细读了诺贝尔奖的提名程序,我长期认为必须是诺贝尔获得者或诺贝尔委员会才有资格提名诺贝尔候选人,原来北欧的大学教授或其他地区(应该包括美国)的知名学者也能提名诺贝尔奖,包括苏新专的老板美国科学院院士Louis  Miller。但是诺贝尔委员会具有提名过程封存50年的规定,所以Miller本人不愿接受采访。
 
这里面还有一个好玩的亮点,那就是屠呦呦不愿意将原始资料交给国内学者,但是她愿意与美国的资深科学家分享。选准了值得信任的人,屠呦呦真为一位充满智慧的人。
 
下面为转来的新闻报道:

新华国际 2015-10-06 12:15

揭秘屠呦呦诺奖的美国推荐者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从不公布谁是推荐人,但新华社记者5日在采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的过程中,意外得知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推荐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而且这位知名疟疾研究专家从2010年就开始年年向评委会推荐屠呦呦。

米勒同一实验室同事、屠呦呦诺奖另一名推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苏新专讲诉了事件的前因后果。

【从2010年开始推荐屠呦呦】

2007年,我们到上海去开一个疟疾与传染媒介会议,会上米勒就问在场的人,谁知道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苏新专对新华社记者说,“米勒一直关注这个问题。有一天,我们在吃中午饭时聊天,就说这个事件确实很重要,应该去提个什么奖。我当时就跟他说,可以考虑提一下诺贝尔奖。他说,可以。”

图为苏新专

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每年都从诺贝尔奖评委会收到推荐表格。但推谁呢?作为懂中文的华人科学家,苏新专的任务就是帮他找到可以推荐的人选。苏新专对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的疟疾临床研究工作比较熟悉,从屠呦呦那里获得当年“523”计划的一些资料,又到北京见了一些“523”计划参与者,最终决定就推屠呦呦。

“2010年,我们推荐了诺贝尔奖后,又推荐了拉斯克奖,诺贝尔奖没有消息,但拉斯克奖很快就有回应,表示很感兴趣,马来有人过来(了解情况),他们有个临床奖,我们推荐了她和李国桥,”苏新专说。拉斯克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的说法,2011年屠呦呦获奖后,曾引起国内轰动。

屠呦呦在2011年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

同时让屠呦呦广为人知的是,是米勒和苏新专为配合拉斯克奖写的一篇文章《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这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细胞》杂志上。

“这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家(西方人以前)都不怎么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文章是跟拉斯克奖配合的,拉斯克奖是生物学界里很重要的奖项,《细胞》杂志的影响力非常大,连在一起就引起了关注,” 他说。现在,在维基百科有关屠呦呦的介绍里,第一个引用的就是米勒和苏新专的介绍性文章。

图为西安交通大学网页刊载的米勒受聘该校荣誉教授

米勒是苏新专实验室以前的老板,现在已经退了下来,但仍在做研究。苏新专说,米勒人在欧洲,几个月前评委会还让米勒写过屠呦呦的专家报告,这个报告是他帮助组织、撰写的。

记者给米勒发去采访电子邮件,但没有回应。

但苏新专说,米勒对推荐屠呦呦“非常热心”,年年推,主要是他在推。

【推荐屠呦呦的五大原因】

屠呦呦获奖,在国内存在一定争议。苏新专说,他也是2011年去北京后,才听说屠呦呦跟一些人闹了很大意见,屠呦呦也对他证实了确有矛盾存在。“所以任何人跟她要(证明发明人的)资料,她也不给。她为什么给我们,可能是觉得我们没有利益关系”。

在《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中,米勒和苏新专写道:“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中药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图为米勒

苏新专对新华社记者解释,他们认为屠呦呦名至实归,有5大原因:

第一,“523计划”始于1967年,当时屠呦呦并没有参与进来,但从1971年在广东开会的会议记录可以看出,研究一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屠呦呦后来加入进来,并于1972年南京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到青蒿素可有效杀疟原虫。“东晋人葛洪的著作早就提到青蒿的抗疟作用,但带到项目里面来,是她(屠呦 呦),是她把青蒿带到项目里面来”。

第二,在1972年的会议上,屠呦呦也报告,当时青蒿提取物效果不稳定,而葛洪著作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要用冷水泡,她就想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所以便由用沸点78摄氏度的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35摄氏度的乙醚提取。所以,提取温度也是她第一个解决。

第三,1972年8月,屠呦呦带领一个团队到海南做临床试验,包括她和几个同事首先在自己身上试药,证明了没有太大毒性。她们总共做了30例,基本都有效。所以她是第一个做临床试验的人。

第四,国内有个争论,就是中药所的提取成分没有其他机构好,确实是这样,但其他机构的提取方法是根据屠呦呦提供的材料改进的。无可否认,屠呦呦参与了研究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第五,她是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的发明人。青蒿素是脂溶性药物,水溶性不好。水溶性不好,药性就不好。而提高水溶性,服用后就比较容易吸收。双氢青蒿素吸收性能就比较好。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

苏新专说:“这些证据我都有严实的523的材料作证,都是原始资料。”还有其他一些佐证,比如,得奖时,屠呦呦的单位排名总在最前面,卫生部把青蒿素发明的证书给她们所。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到北京开一个会,在会上 用英语作相关报告的是屠哟哟,“这个也可以说明她的贡献与她当时的地位,为什么不选个别人呢?(记者问:英语好?)英语比她好的人有的是。”

【“如果选一个人做代表,那就是她”】

但苏新专也强调,不能否认其他人的贡献,这个项目“不是只有她做出了贡献,确实是一个团队的贡献”。参与的人有500多人,有三四十单位,跨度10几年,“所以绝对不是她一个人的贡献”。

“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提名一个集体的贡献。没有选择提名一个集体项目,那当然是最完美的。但诺贝尔科学奖只给个人。我们也考虑过有没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确实想不出有那么突出的,虽然其他一些人都有一些贡献,比如罗泽渊、李国桥、周维善,”他说。在采访的最后,苏新专说:“不容否认,这个项目有很多人的贡献。如果有可能推荐集体奖,那(我们)肯定是这样做。如果选一个人做代表,那就是她。我们跟谁都不认识。我们要尊重事实。”

 

下面是我今天写的文章:

帮助屠呦呦被国际承认的美国华裔科学家

四年前,拥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的拉斯卡奖于2011年9月13日决定将拉斯卡临床奖授予屠呦呦。当时消息传来,我们就知道它是在为屠呦呦未来获诺贝尔 奖铺路。瑞典人不仅喜欢授奖给美国人也十分器重由美国一流学者组成的拉斯卡委员会,所以拉斯卡奖是最可靠的诺贝尔奖预言者,今天拉斯卡基金会也在首页报道 了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在这里应该说得很清楚,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最先在世界范 围内欣赏并嘉奖了屠呦呦的杰出贡献,中国连个院士都不给她当。
 
但是美国拉斯卡奖的Jury(评委)们不懂中文,这次诺贝尔委员会引用她的原始文章也是中文的,七十年代不知道那文章是否有英文摘要,那么他们是如何读得 懂中文的关于青蒿素的发现呢?这里面必然有海外华裔科学家的参与和帮助, 向世界范围内推介屠呦呦的成就。这位科学家就是在NIH专门从事疟疾研究的华裔科学家Xinzhuan  Su,他在乔治亚大学得博士,2001年就是NIH内从事疟疾的研究员,2006年升为资深研究员,并且现在担任NIH疟疾基因组研究部门的主任。
 
这 篇他和另一位从事疟疾研究的NIH科学家Louis  Miller关于屠呦呦工作的Cell综述文章的发表时间是2011年9月16日,几乎与拉斯卡奖的公布时间重叠,并且文中已经表示他们的文章是为拉斯卡 奖授予屠呦呦而专门写的。Cell杂志社当年也极力配合,曾经还特意刋出了由厦门大学同行翻译此文的中文版。所以我们可以比较肯定的说,这些材料在某种程 度上说服了只懂英文的拉斯卡评委们,这应该是美国华裔科学家帮助中国的实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dc928 回复 悄悄话 为好朋友骄傲!
白蛇 回复 悄悄话 苏博士,敬仰!
爱吃肉的胖子 回复 悄悄话 赞!苏教授人品超赞,给予同行学者的鼎立支持,很重要。
嫉妒成癖的饶教授干不了这事儿。
5678910 回复 悄悄话 获奖的确需要同行的支持,学者之间相互支持,值得赞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