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心 阁

愿清溪流淌,阻隔片刻红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随想几则

(2019-11-12 14:57:06) 下一个

为什么需要接纳伤痕? 

简单的说,如果 aware 并接纳了pain, 就不用再 act out of it. 也不用create karma.

我有时打抱不平,有时是保护自己。都有点over sensitive。但不很清楚这个原因。想起小时候经历校园凌暴的情景。那时我个子挺小,和小霸王同桌。。。的确是我联系起来了这不同的场景。我心中的小女孩被这种态度困扰,于是我成人的ego 要打赢,要调动一切来打赢。。。我后来意识到了,并把那一年的经历写了下来。接纳小时候的痛。也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必要了。

我已经是个成人,可以很好的 handle 一些事情。不用over sensitive 和 reactive.

我喜欢立写的雨滴和夜,特别是最后一句,'我不能再次像个孩子,一把揪住夜的衣襟。'  好的诗和好的音乐一样。让我们连接到内心。与心底的自己对话。。。接纳心灵的pain, 像手臂不小心划破了,给一点 attention, 包扎一下,疗养几日。

关于修行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觉念已经很好,如果能觉知念头的缘起,就更好了。内观为慧解脱法门,'有慧之定,方为真定。' 慧即观察,从深处了解来龙去脉,从深处解除karma 之因。

如果用 THAT 表示不动或绝对. 那还有相对的境界。如果不住涅槃,生活在世间,是同时在绝对和相对之中的。太过强调绝对,还是落入二元之中。

我理解:我们既是That, 也是人。即完美,也不完美。 是人的话,就会有情感思维,世间规则。我们感受 THAT 知道真相,慢慢的能把that 的光明带一点给自己,也给凡间。。。Raja Yoga 静修的晚上,有个南印度的sister 来讲关系和谐的方法:我们给予的善恶都会有相应的回报。有时我们忘了true self的本自具足, 担心害怕付出得不到回报,从hold back 善意,到conflict 升级。。。这时候,只要记起 THAT, 我们本是美和善,爱和光的源头。。。


童年和环境

Jung - The proper path of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was to rediscover the child you left behind 

这个话题,容易联想到张爱玲,网上很多说她童年缺少关爱,生活怎样不幸。这当然有一部分是对的。如果可以面对伤痕,embrace 一些,就好一些。但是也要随缘。。。没有什么完美童年,更没有什么完美人生。

世人眼中的完美人生, 就是符合求钱,求福的 ego standard。。。总拿她说事,啥意思?感觉自己的人生比她好? 不过像是做了个好梦,梦醒的时候,又有什么?无尽的轮回无尽的梦,怎能保持好梦连连?今生治愈童年,怎么保证来生不再受伤?

唯一的出路是修行,出离不能自主的轮回。。。随着觉知的提高,慢慢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圈子,瑜伽大师说可以选择出生的环境。环境加上心境,才是正解。。。好在葛印卡老师说,体会到 that,宇宙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挡住解脱的进程。。。葛印卡老师,漫步网友,他们在过去生领悟到 that. 走在前面,人生也比较圆满,增了点信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niersi 回复 悄悄话 谢灯哥评论,所以要see 思虑just as思虑。:)
一灯可除千年暗 回复 悄悄话 总的来说我觉得你还是想得太多,思虑有些重,换句话说还需要进一步放下。佛法修行用一个字来说,就是"舍"。不仅舍身外之物,更要舍各种见解思虑。使心中无物,空空如也,是平时应保持的一种心态。

当然要做到心中无物是需要对佛法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达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寻找karma的源头,也可以去平和久远之前的痛处,但是最后大概不是因为都做到了才得到提升,事实上karma的源头可能总也找不到,虽然觉得越来越近了;当年的痛可能最终也无法完全消除,虽然有时觉得越来越轻一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后不需要寻找什么,也不用再细想曾经如何被伤害,这些都不重要,或者这些本来就是自己,就如同自己的头目手足,哪有什么好坏善恶,又哪里需要去一再思虑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