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胡同,讲诉的是老北京平民百姓小日子里的爱恨情仇,京片子是这部电视剧极具特色的一个部分。
我每每听到正宗京味儿的台词,就特别享受,北京的地方语言,的确是很好听,很有意思的。
比如什么“老眉咔哧眼儿”的, 说话听“岔劈了”,你给我玩儿什么“哩格愣”呀,我在天桥上“混青皮儿”呢,还有“瞧这小模样,一掐一股水儿,跟花骨朵儿似的”“您这戏路子也忒宽了,这又是玩儿的哪一出呀”。。。等等,太多了,我记不清了。
这几天,我自己说话都是带京腔的,估计如果说梦话,也是京片子,跟朋友在微信里通话,上来就问“姐们儿最近挺好的吧”什么的,人家立即问我,“你还生活在多伦多吧?!”嘿嘿,那意思,她以为我移民北京了!
上小学的时候,我跟妈妈去北京玩,一个暑假下来,满嘴京片子,回到南京,跟同学老师都说北京话了,上课发言也是,我当时就想,以后我就这么说话了,自我感觉很好啊。结果发小天天觉得别扭。其实发小父母也是北方人,她也说普通话,但是是南京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区别大了去了。所以她不能适应我的北京腔,我过了小半年才改过来,改成乡音的那一句话,还很生硬,好像十分迁就别人,勉强为之似的。
我并不反感我的家乡话,很亲切,就是上了电影电视听起来不那么美妙,哈哈。。。
那年暑假在北京,大约呆了半个月,就完全入乡随俗了,说话的味儿和北京小姑娘一个样。当时我妈妈带我去颐和园或者是北海公园玩的时候,我们围在一个池塘边看金鱼。当时荷叶已经长得很大了,我看不清鱼在哪里,就大声地喊:“鱼在哪儿呢,在哪儿呢?!”
一个站在我旁边的叔叔马上就让了个位置给我,指着荷叶下面说:“在这儿呢,这这儿呢!”
然后,我听见他对着他的家人说:“瞧这北京小姑娘,说话多好听啊!”
我当时听得心里美美的,抬头看看他们,我本想解释一下我不是北京小姑娘的,但看着他们那种喜爱的眼神,我又不想解释了,没有关系,就当我是北京小姑娘又有什么不好啊!
就这样,我做了几个月的北京小姑娘,如果我一直生活在北京,肯定再也改不掉哪一口京片子了,虽然,我并没有学到京片子话中很多和普通话完全不一样的词儿。
很有意思的是,我现在才发现,北京话里的那些不同于普通话的词儿,即使不解释,也都能猜对个七七八八的意思,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我听上海话,就有点像听外语,福建话,广东话也是,经常有彻底不明白的时候,我妈妈在家里和她的弟弟妹妹通电话,如果说福州话,我和我爸爸基本彻底抓瞎,我只知道什么“一家”就是姐姐,“一锅”就是哥哥什么的,是我听到电话里那么喊,然后问妈妈的,天哪,我就知道几个单词儿,说起来,还不是那个味儿。我爸爸和我外公外婆都是用英语沟通。外婆还会说一些普通话,外公只会说几句。
父亲能听懂上海话,因为他在上海读过书,生活过几年,我小时候,他很喜欢看上海滑稽戏,这回轮到我和妈妈抓瞎了,我们基本上不懂什么意思,老爸就笑我们,“傻瓜呀傻瓜,上海话都听不懂。”
北京话,就好像凝聚了整个中华名族的灵魂,明明也是地方语言,但是只要放慢点速度说,我们都能明白,我看第一部京片子的电视剧,好像是宋丹丹演的《寻找回来的世界》,后来又有《四世同堂》,那部戏的主题曲,会让人爱上京韵大鼓。
说回《芝麻胡同》吧,男主角严阵声和女主角翠卿说的都是正宗北京话,其他的,好像差一点那个意思。
我要继续享受这部电视剧里的京片子,估计这部戏看完,我又可以冒充一下北京人了,要是学英语学法语也能这么享受就好了,我很快就可以冒充下加拿大当地的早期移民,法国妞,法国姐们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