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老娘的天竺筷

(2005-08-10 16:31:51) 下一个
中國人吃飯用筷子。這兩支小小的棍子在三個手指的指揮下運用自如,使以刀叉進食的洋人望塵莫及,嘆為觀止。
中國的筷子也可謂是一種筷的文化。洋媳婦。洋女婿進門第一件學的中華文化就是學用筷子。筷子的種類繁多。從金。銀。象牙。牛骨。紅木。烏木到竹質的都有。而在江南普通百姓家用的多數是竹筷。竹筷又分毛竹筷和天竺筷兩種。
毛竹筷以毛竹劈成,上方下圓。天竺筷則以天竺的細枝以火燙直。本來就是圓的。由於竹的表面仍在。筷子就比較光滑,就像一枝沒有筆頭的墨筆,甚為人們喜愛。
天竺一名南天竹,產於杭州之留下荊山,荊山一帶的農民到了冬季。家家都以做筷坯為副業,但最後一道工序,把筷子燙直磨光,則由製筷的專手來完成。同治初年。留下筷工王福壽,在杭州吳山腳下大井巷開設了一家福壽天竺筷店。由於吳山香火鼎盛。來燒香的香客都會買點天竺筷回家。作為燒香的紀念品。王福壽因此生意興隆,把店屋也買了下來。不料洪楊之亂。波及杭州,王福壽也遭殺害。遺下一妻一女。幸而其妻也會燙磨筷子。亂平後。繼續以製筷為生,並把店名改為王老娘。又恢復了舊日的生意。
此時有個叫王孫東的筷工。也在杭州武林門外賣天竺筷。看王老娘的生意好。就把店搬到大井巷。同樣取名王老娘。以搶她的生意。為此兩家筷子店就告到了錢塘縣。縣令認為王福壽的妻子守寡。應該偏向她。說王孫東是男人,店名不准叫王老娘。王東孫沒法就去請教訟師。訟師說我有辦法叫你仍用王老娘這個店名。但必須分二成紅利。王東孫當然答應。訟師就教了他一個辦法。
第二天王東孫的筷子店改了店名叫王老公。同時街坊紛紛傳說,王老公是王老娘的老公,同時出來一群街坊小兒,在大井巷唱順口溜:「天竺筷,長又長,王老公要娶王老娘,王老娘要從做新嫁娘。」這一來,王老娘祇好求縣令再叫王東孫改店名,寧願他仍用王老娘的店名,而不願王東孫把店名叫王老公,從此杭州大井巷就有了兩家王老娘天竺筷店。直到今天。
編者先生:小文三篇,均為蘇杭一帶之民間傳說,祈為古今中外補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