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伦进修记之二

(2022-03-11 02:10:17) 下一个
英伦进修记之二 《我的以色列同学》

1. 犹太教堂

最早注意到的是犹太六角星标志是上小学的时候,重庆道小学的背后就是郑州道,那时墙子河还没有填,郑州道的出口也没有桥,当时的民政局几乎占了郑州道的整个南侧,据说这里曾经是原来的英国文法学校。

下学回家的路上,绕到重庆道小学校的后面,走到湖北路郑州道口。本來应该左拐向西回家的,但是常常拐向东,民政局院子内外长满了高大的梧桐树,一路走一路捡老根(大杨树叶的叶柄)。追着落叶跑几步就到了郑州道的东口,已经无路可走了。

郑州道东口路北是一座挺大的灰白色建筑,正好占聚了路角,大门对着墙子河。高高的台阶可以拾级而上,但那双扇的大门从来是打不开的。

我注意到:很少见的大尖拱门上下都有一个六角星型的图案。后来才知道,这是犹太民族的图腾。原来这座建筑是过去的犹太教堂。

过了许多年,似乎是文革前后,有一次路过这里,注意到犹太教堂大门虚掩,我走上高高的台阶,轻轻地推开大门,向里面张望,只见空荡荡的大厅,在平坦光滑的淡黄色木地板上,摆着一付平衡木,地上还有几块体操垫。看来有人在这里练体操。

照片:天津的犹太教堂



2.四海之内皆兄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曙光影院看过一部电影,名字记不清了,一句关键的台词的译文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似乎是欧洲某国拍的故事片。

电影故事讲的是二战中的一条轮船,船长在德国汉堡港接受了一大批犹太难民,载着他们逃离了希特勒法西斯统治,在海上绕着欧州海岸向西南航行,一路上无论哪个国家或城市的港口,慑于德国法西斯的淫威,都不允许犹太难民下船。后来轮船开进地中海,停在意大利港口。市长不同意难民下船避难,举着一本圣经,念着其中一段,说出不该接受难民的理由;船长捧着同样一本圣经,翻到另一页,说到犹太人也是上帝的子民,应该予以庇护的理由,他们各执己见,互不让步!倒霉的犹太难民…… 从此我意识到,如圣经这样的大部头作品往往前后矛盾,对同一件事情,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不久,进入七八十年代,注意到大报和小报上偶有以色列的报导。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以色列国是美国人出钱,苏联出人,英法找地方。1948年,一棵犹太民族国家的种子,重新被联合国种在了地中海东岸。连任数届的女总理梅厄夫人都是来自二战后的苏联。在外有强敌环伺,近有视死如归的反对派的恶劣国际环境下,历经数次中东战争,不但未被压垮,反而屡战屡胜!我从心里油衷的钦佩这个伟大的民族。


3. 以色列女孩

九十年代初,我有机会到英国进修一年,其中一段时间,获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和安排,在伦敦参加一个英语会话强化培训班。我同桌的同学竟然是位来自以色列的年轻女孩。

按照老师的要求,必须与同座者交谈,先自我介绍。我们遵命用英语攀谈起来,她说:“我来自特拉维夫,刚刚服完兵役,上大学前,有一年时间周游世界。我报了这个英语会话班,先加强一下英语,然后去看看世界,回来再上大学。”

我也自我介绍:“我来自中国天津,环境工程师,来英国学习固态废物处理的先进经验……” 就这样,近距离认识了一位和我儿子差不多大的犹太女孩儿。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畅所欲言,不会就问,在英文老师的辅导下,我们彼此了解渐多。

注意到她写字从右向左横着写,书法流畅舒展。我问她:“你不是用英文记笔记吧?” 她笑着告诉我:“这是希伯来文,是全世界的犹太人通用的语言!只有22个字母的拼音文字,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

我大吃一惊,接过她的笔记本,仔细看着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美丽书法,不得不感叹、佩服:“原来这还是拼音文字呀!” 这才知道,犹太人的圣经“旧约” 就是用这种语言写的!现在以色列的小学生照样可以读懂圣经上的故事!扎扎实实的继承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宗教。

我也磕磕绊绊地(用英语)连比带划地告诉她:“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是可以从上向下纵写的,也可以横着写。几十年前是从右向左,现在已经是从左向右了…… 五千年前的象形文字,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是看不懂的。” 原来犹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如此强劲有力!


4. 大学和六角星

我问她:“ 你将来上大学要学什么专业?” 她迟疑了一下说:“我还没有想好,当兵以前,在爸爸妈妈的农场里,邦他们装配和调整滴灌系统。有些兴趣;当兵时又有机会接触了激光瞄准和夜视系统,也很有趣。将来等我一年后旅游回来,应该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专业了!”

她又仔细地问我:“你来英国是研究哪个方面的环境工程的?” 我说:“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和方法研究,主要对象是城市生活垃圾。” 她一听就来了精神,立刻问我:“你从中国哪里来的?” 我说:“天津,中国第三大城市,过去有很大的外国租界,许多西式洋房听说是犹太设计师的作品;我家附近还有一个犹太教堂。尖拱上下有两个这样六角星型图案。”

我想起了那个六角星,随手一笔划了一个,问她:“是这样的吧?” 她见到我画的六角星????,立刻严肃起来,十分庄重地说:“ 那是我们国家,民族和宗教的图腾!”

她接着告诉我:“在此之前,我只听说过中国的上海市,二战时期收留了很多犹太人。还没听说过天津有犹太教堂。” 又说:“我若能去中国,一定要去天津和上海,实地看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怎么包容我们犹太人的。”

我接着说:“天津不仅有犹太教堂,还曾经有很多犹太移民。住在小白楼、民园体育场附近。其中还有几位建筑设计师呢!” 她问我:“现在还在吗?” 我想了想说:“似乎不在了,1917年苏俄革命成功后,犹太人随着一批白俄进入中国,后来在天津的租界里站住了脚。二战初期又来了一批犹太难民。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主义化了,犹太人陆续都去了澳洲和加拿大。”

英语强化课程接束了,我们各奔前程。虽然无缘再见面,但与犹太民族和文化的短暂接触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受益非浅。

作者 吴西, 9/27/202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