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闻,我思我想

从大陆来到美国,至今在东西方度过的时日大致各半。愿以我所见所闻触及一下东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也许能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个人资料
溪边愚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在地球日说说我们能做什么

(2022-04-22 05:31:40) 下一个

如上图所示,目前地球的洋流就是大型的全球传送带:气流从温暖的赤道吹向寒冷的两极时会带着表层海水一起流动。海水被寒冷的极地空气冷却后,密度增加,沉入深海,然后又被从表层新沉降下来的密度更大的水推回赤道(并在这一过程中变暖、密度降低、上升),如此周而复始,并同时运输和混合营养物质。

很多因素会影响洋流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冰层融化。大量淡水涌入两极导致海水密度降低,下沉速度变慢。如果没有同样的下行推动力,整个全球大循环可能会减弱。2018年,科学家认为大西洋主要洋流的速度已经降低了约15%。一些研究预测到2100年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减速可能达到30%以上。

如果哪一天没有足够的推力维持这个洋流了,地球会怎样?

大概是十多年前吧,在波士顿看鲸鱼的船上,遇见一对德国夫妇和他们的小女儿。那女孩子因为刚到美国不久,英文还不怎样,她的爸爸妈妈就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希望我们女儿与他们女儿一起玩。大人孩子都相互介绍后,孩子一起玩,大人也一起坐下来。 

在我们四个大人还没有人来得及谈起任何话题时,与我面对面坐着的德国爸爸,直视着我,认真地问:“How do you see the usage of energy in America?”(你如何看待美国的能源使用情况?)

不知是不是故意的,他问得很大声,周围人都听见了。我先看他一眼,又扫视了周围的人(当然都是美国人),才同样大声地回答:“Americans don't have the right to consume the way they do.”(美国人没有权利以他们的方式进行消费。)那个德国爸爸还没来得及说话,德国妈妈就以控制不住的惊喜大声喊“你说得太对了!”我们几个人相视而笑。随后,我和那个德国爸爸开始了一次关于能源消费的对话。

当我为地球日开始码字这篇关于环保的文章时,不禁想起那次交流,同时忍不住猜想,如果我们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次交谈,我们的谈话内容会有多少相同和不同。 

近些年发生的灾害给发达国家上了严峻的一课

这几天美国新闻里已经有了山火报道。现在每年都会听见新闻里说“从来没有山火发生这么早的。”以前山火主要是秋天的季节性“特产”,现在感觉大半年都在烧,而且程度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广。

去年夏天欧洲水灾的程度和规模震惊了气候科学家。那场水灾造成至少243人死亡,其中德国196人,比利时43人,罗马尼亚2人,意大利1人和奥地利1人,经济损失至少为100亿欧元(118亿美元)。洪水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在比利时和德国尤为严重。

事后,各界都强调与全球极端天气的趋势有关,特别是气候造成的更频繁的暴雨。新闻报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都在强调灾难现场的样子,根本就不像是发达国家。

Photo  by Nareeta Martin on Unsplash

是的,这样程度的损害以前似乎只在比较贫穷的国家才看见,但最近几年这样的界限被打破了。为什么?因为灾难的程度和范围都是空前的了,就连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发达国家也抵挡不了。 

真不知该说幸运还是不幸运,只有当全世界一起共同承受后果时,发达国家才醒悟: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灾难,富有国家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了。一句话,现在是“有难同当”的时刻了。

今天不得不“有难同当”,是因为当初没有“有福共享”

虽然个别能源富有的非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很高,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远高于非发达国家。不仅如此,还因为制造业向非发达国家的转移,很多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一并转移了。

西方国家在中国、越南等国家开的企业,污水、污气的排放标准与自己国家的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并不违法,短期看,似乎只有当地在付代价,比如中国的雾霾。而富有国家则逃避了本国的环境污染,其企业也获得了高利润,还让本国百姓享受了廉价商品。

但是,最后谁都逃不脱惩罚,只是早晚而已。现在全球范围的灾害就是全体在还债。

我总认为,无论是谈能耗、排碳还是污染,我们首先必须有一个公平的概念。比如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能源消费国,中国当然有很大的责任。但如果我们把产业链、消费链等都完全隔离开看是不是合理?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是不是在为全世界付代价?我们能不能更公平一点?我只是以中国做例子,类似的情况很多,都必须一并考虑。

那天我们谈话时,那个德国爸爸愤愤不平地说,“你们美国的油价太便宜了,应该6美元一加仑(当时美国油价大概是3美元左右一加仑),让你们感觉到痛。”我说:“如果6美元一加仑,我会感觉到痛,但也仅此而已。可是,穷人就活不下去了。”

我们这里说的是个人承受的负担。其实国家承受的负担差不多也是这么回事。如果把责任都推给穷国,这件事一定做不好。

既然当初没有做到“有福共享”,那么,今天就也不应该止于“有难同当”,而是当初多享福的今天多担当。

也许我是痴人说梦。但梦还是要有的。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环保方面误区不少,需要用政策来限制或改进

保护地球需要从很多方面着手,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煤、油和天然气只是一个大的方面,还有很多不大不小的地方需要政策的限制和强化。但我发现环保问题上误区特别多,也有一些被忽略的盲区。这里略举一二。

一、用电一定比用油干净吗?

现在用电比用油干净似乎已经是一个共识了。其实不然,取决于电的产生是不是干净、高效。如果是用煤生电,而且设备老旧,那么,很可能就环保而言更不经济。所以,在人们趋向于用电取代油的情况下,政府有责任责成电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保证环保效益。

二、回收一定比不回收好?

很多环保爱好者特别热衷于回收。凡是标有回收标志的塑料包装等都规规矩矩地洗净回收。其实,回收是个最大的迷思之一,你真的不知道背后的运作是如何的。我了解到的情况就包括:

1)有些公司环保回收篓是标配,但公司所租的办公楼可能根本就没有回收服务。所以,最后清洁工把回收篓里的东西与普通垃圾篓里的东西完全等同对待。

2)环保回收垃圾是要付费的。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环保回收预算是固定的,而且往往不够用。结果是,到了月底,钱用完了,居民分开放置的环保回收垃圾最后也与其他垃圾一样处理了。

3)不是所有标有回收标志的材料都可以回收。有的回收标志只是生产厂家的“面子工程”。如果什么都归入回收垃圾,最后很可能因为负责回收的企业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分拣,反而只好连可以回收的垃圾也放弃回收了。

如果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回收,但我们却还费水费力地去清洁那些垃圾以利于回收,这不是得不偿失吗?所以我们目前需要的是,这方面的实践要透明。这样我们才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去做。当然,加强回收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Photo  by Chris Gallagher on Unsplash

三、环保代价应该正确计入产品价格

我一直有个想法:产品价格中必须考虑环保代价。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必然是所有的行业都把环保的代价往下一家踢皮球,直踢到垃圾场,等于全球买单。这也的确是我们的现状。 

什么叫一个产品的价格应该包括所有的环保代价呢?举几个例子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概念。我选择例子的时候也尽可能让每个例子暴露一个特殊的问题。

1)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垃圾后,对环境有相当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回收,把这样的产品对环境的损害减少到最小。这个代价不一定是消费者负担全部,可以与企业分摊,甚至企业全包。苹果等公司盈利惊人,却让全世界共同为其环境污染买单,不合理。所以需要设计一种机制,让企业负担全部或部分环保代价。这同时也说明了,所谓计入环保价格,不代表消费者负担一切。

2)计算一个产品的环保代价时,要考虑所有的内容,包括包装材料等。有些产品的包装里三层外三层的,用的还都是不环保材料。如果计算入环保代价的话,相信很多产品的包装就会考虑环保因素。

3)很多快餐、外卖的容器便宜得像不要钱一样,而这也造成了大家不假思索地随便用。如果计入回收的代价,那么,餐馆买这个容器时就不会那么便宜了,我们叫的每一个外卖也不会不需要考虑环保因素了。

所有这些例子都说明,如果采取这样的政策,需要很多细节,需要合理地“分配”环保的代价,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负担全部推给消费者。但消费者也应该合理地一起承受一些痛苦。

四、不强迫消费者过度消费造成浪费

1)我发现美国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东西用大包装卖。这就容易造成浪费。比如,电池几乎见不到一个一个卖的。要买就是10个一份,20个一包。用不了,过几年也作废了。或者,某个商品10个一包的卖20美元,如果只买一个,却也要5美元。这就是变相鼓励顾客买大份,但很可能顾客只需要4、5个,其余的就浪费了。

2)美国餐馆每个菜的份量太大。份量小一点,价格低一点,更合理。

3)有些商品硬性配套不合理。比如,很少能够买到单卖的床单,一般都是一个床垫套加一个床单配套卖。有时还配上枕套。可是这些东西的损坏率是不一样的,不让单独买,也是一种浪费。

个人还能够做什么?

政策上、国家层面上的事情,我们除了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最多也就是参与一些组织和活动去推动。但在个人层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机会做点什么的。

个人环保也有不少误区。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专家比较靠谱的建议。 

1)对个人或家庭来说,少生一个孩子就是最大的环保。一个人一生所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

2)换个小房子。房子大一倍,耗能远不止多一倍。美国人住大房子能源消耗非常厉害。

3)少旅行。开车耗能。飞行的耗能更是开车的百倍千倍。

4)物尽其用。东西不要轻易扔掉。很多时候我们扔东西不是因为坏了,而是不想要的。为东西找个下家。小孩子的衣物、玩具等最符合这样的情况。

5)少买东西。我们往往因为负担得起,买东西比较随意。是不是每家都有不少买来后只用过一次甚至一次都没有用过的东西?如果从环保出发,轻易不要添东西。

上面这些,有的可能会被看成是搞笑的建议。那个少生孩子也许是。少旅行也有点同样的味道。我包括这些,主要是方便读者明白背后的概念,知道什么影响大。至于如何做,这实在是很个人的问题,不可能有标准答案。

比较难的是,动到自己的奶酪了怎么办?比如,我本来就对大房子没兴趣,所以,在这方面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要减少旅行,就很难割舍。其实,我除了回国探望亲人,余下的也就是一年一两次度假旅行,自己看来完全合情合理。疫情关系,已经很久没旅行了,如果能够走动了,肯定不会放过机会。

说到底,每个人自己把握度。每个人能够接受的度不同也很正常。我认为,我们必须时刻记在心里的是:有的时候,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经济上能够负担就可以消费。这其实就是我回答那个德国人问题时表达的意思:“Americans don't have the right to consume the way they do.”(美国人没有权利以他们的方式进行消费。)

提升到权力的高度,可能有人认为过分了。见仁见智吧。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有些事情是不可逆的。本文开头介绍的那个地球洋流就是一个例子。为了不把地球逼到不可逆的程度,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本文原创首发于“加拿大和美国必读”公众号“细说美国”专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最喜欢这句:对个人或家庭来说,少生一个孩子就是最大的环保。一个人一生所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

好文!
红米2019 回复 悄悄话 另外,消耗掉的能源重大约60%是浪费掉的,其中一些是必须的,比如转换效率,不可能达到100%,但是尽量提高一点,就可以节约很多。
红米2019 回复 悄悄话 看了一下美国2020年能源消耗占比:工业36%,交通35%,住宅17%,商业12%。交通用掉的能源太多了。公共交通是不是可以节省一些。
红米2019 回复 悄悄话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大发展,但从环保角度我觉得非常不好。一个是运输造成的污染没有计入成本,否则很多东西就不值得远洋运输。另一个中国产的廉价产品不耐久,浪费很多资源生产的东西很快变成垃圾,不如造得耐久一些,卖得贵一些,用得长久一些。但是环保往往与经济发展相矛盾。两难。
我爱栀子花 回复 悄悄话 我们这里的华人地球日会去公园捡垃圾,我们已经捡过一次,天气好再去,就捡家附近的垃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