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6)
2015 (82)
2018 (46)
2020 (48)
2021 (68)
2022 (73)
2023 (43)
2024 (54)
2025 (5)
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版图上,有两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一条是著名的“胡焕庸线”。胡焕庸线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绘制的人口规律线,他将中国地图上的东北角黑河(爱辉)和西南角的腾冲两点连接成线,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形成一个约45度角的直线。它所揭示的规律是:自宋代以来的千年历史中,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胡焕庸线首次直观而又清晰准确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千年分布规律,成为人类地理学上一个伟大的贡献,正因此,这条线被国际科学界以胡焕庸的名字加以命名。
另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揭示的长城,他说,长城是一条气候学上的等雨线。因为降雨量的不同,长城以北是游牧地区,长城以南是农耕地区。
这两条线的重大意义在于:谁要是试图把胡焕庸线东南部的城市梦想移植到西北部,必将意味着西部生态的恶化和整个中国整体生态的恶化,那一定是西北部的灾难也是整个中国的灾难。同理,谁要是想把长城以南田园牧歌、耕读传家的梦想也移植到长城以北,试图把大片草园也变成稻田麦浪,那一定意味着草原的生态迅速恶化甚至变为一片沙海。
在这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犯过不止一次的错误:大量往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的移民导致了西部生态遭遇严重恶化,西部水土流失异常严重,荒漠化面积达到国土面积三分之一;十多年西部大开发并没有能够真正缩小东西部差距,巨额投入在事与愿违地损害西部生态的同时,东西部的差距更大了。
我们死于无知,死于狂妄,死于对知识和自然规律的蔑视与漠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当地居民和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异地重建,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各级官员力主就地重建,两年后的一场泥石流又冲毁刚刚重建的家园,又一些人死于非命,却没有一个决策者为此道一声歉!
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由1935年的36%变成了2000年占比43.18%,并非人口发生了重大迁移,而是国土的版图发生了改变),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
但是最近,我们又非常不安地发现了试图挑战胡焕庸线的举动。
2014年11月28日中国新闻网消息,李克强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的“李克强之问”。
2014年11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在一幅印着“胡焕庸线”的中国地图前驻足。李克强指着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要解决“三个l亿人”的问题:即促进约l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l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参观展览时,李克强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李克强指出,要促进更多中西部人口就近就业。
相比于东部气候,西部生态要脆弱得多。除非气候自身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否则,我不相信任何人会有无边的法力和权力,去改变自然界一干年都丝毫没能改变的规律。相比于伟大的自然,不管你有多大的世俗权力,任何人都不过是一粒尘土。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源头都在西部。西部的生态如果遭到破坏,东部的生态也将唇亡齿寒。加大胡焕庸线西北一侧的人口负载,只会带来难以挽回的环境灾难,既是他杀,也是自杀。
转自打虎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