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海平静

博主凡事爱发表感想,希望以文会友。
个人资料
晓海平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年底回北京探母杂记 印象之三:北京的交通和老人

(2014-02-16 11:56:46) 下一个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三日]
 
前面提到我们的泰山济南之行是拜高铁之便。我们乘坐的是二等车厢。车厢内的设施与欧洲火车非常相似,完全禁止吸烟。除了个别时间个别人高声讲电话之外,大部分时间车厢内很安静,基本没有噪音。火车行驶也非常平稳。现在从北京到各个大城市的高铁都通了,一些中小城市相连的高铁还在开发之中。我认为高铁是中国老百姓生活质量进步的一个标志。
 
顺便说一点题外话。我们聚餐桌上同学聊起已被革职查办的高铁付总工程师张曙光。不容置疑,张曙光本人对中国高铁贡献巨大。二千零七年他曾经以一票之差落败学部委员提名,为此他花费了五百万公款。二千零九年他又用了两千多万公款为学部委员的提名铺垫。除此之外他未贪分毫。“真他妈的亏!” 这是我同学的话尾感叹。我的表哥在中国一重要学术杂志社任编辑。年龄一到,他马上退休,对于反聘完全不予考虑。我问他为什么如此决绝。他说时下的学术界太黑。
 
北京的公交车站和公交车内不再拥挤了。我从百旺新城乘公交车去清华,不用换车,很方便。我往返乘坐的时间车内一直都有空坐。而且公交车还有专行车道。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北京人现在都喜欢开着车在街上被堵着塞着而不愿乘坐公交车了呢?
 
北京人开车就像他们逛街一样,人挤人,车挤车。北京交通乱,司机不守规矩是重要原因。长安街上警察多,司机也老实,车流也就井然有序。北京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不走人行横道依然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母亲所在一福养老院一年过九旬行动自如的国画老师就是在过马路时被车撞上而丧生。
 
北京的地铁四通八达,比纽约地铁还方便。繁忙线路车次频繁。地铁车站内装璜大多数是个性极端现代化的冰冷石版墙加上铝合金框架的大广告牌。但是站内和车上的地铁行驶路线图标示得准确清晰,一目了然。车上年轻人居多,虽然有时拥挤,但已经不似以前臭气熏熏然,显见着北京人更注重个人卫生了。有一次在地铁车内居然听到有人叫我 “阿姨请这边来坐。” 这一方面说明我确定老了,另一方面也看出了车上乘客多么年轻。连我这样的半老徐娘都被人家当成了让座对象。这么多的年轻人实在是北京这座古老痕迹已无存的城市的发展潜力。
 
我和朋友谈起北京年轻化的现象。朋友说大冬天的,年岁大的就在家里窝着了。言外之意我的观察并不准确。还是朋友告诉我眼下时髦的老人逛街,有钱的老人住养老院,平平常常的老人也就是在家门口扭扭秧歌打打太极。甭说,这话还挺有概括性。
 
我母亲在一福。据说一福是北京的门面,常有人参观或电视播放,最是物美价廉。据说现在要进一福得排队,有上万人在排队的名单之上,其中活不够十年以上的是没有机会进一福了。母亲每个月在一福的开销不足五千。他们这拨老干部基本上钱够花还有富余,因此还造成了不少子女当上了啃老族。我的同学是京城的普通百姓,已经下岗退休,月收入也就两千出头。将来到了该进养老院的年纪一定是拿不出钱进养老院的。我们给一福粗粗算了一笔帐,按北京的地价房价和工价,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一福的经营一定是入不敷出。这和美国这里的情形相似:养老院的经营一定要依靠政府?贴。
 
近年来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确实延长了人的寿命,可社会还没有找到有效利用老人资源的方法。老人普遍成了社会的负担。希望我们这一辈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现在北京专职保姆的价钱也是一个月四千上下。在我们聚会的餐桌上兰谈到了她的老父亲。兰的父母在他们年幼时就离异了。兰的父亲再婚又有子女。小时候兰他们完全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照顾。现在兰的父亲孤身一人,百病缠身。他的再婚子女不肯照顾他,兰的其他兄弟姐妹也不肯理他。只有兰经常去看望他。日常他身边只有一个小保姆。他也是老干部,房产证和月收入都交在小保姆手中,对女儿只字不提。当兰去看望他时,他在女儿面前拉着小保姆做出亲昵举动。大家都说这老头活得真是不明白。还说大多数单身老头都会这么做,单身老太太就不会这么糊涂。我说你们这么说才叫真糊涂。人家老头只管把自己活着的日子过舒坦,才不管身后事,实在是活得明明白白。女人一辈子为别人活,成了老古董还在为别人活,实实在在糊涂一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anla 回复 悄悄话 确实是这样的,每个人的活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人常说:妈妈不在了,家就不成为家了。每个人只能把自己的家照顾好就算尽到责任。如果老辈有外人尽心照顾(哪怕是看在钱的份上),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因为即使父母有钱,有房,做儿女的也不能舍了工作回家陪伴父母。当我们老了才会明白。
唐山人家 回复 悄悄话 说道中国人买车,我曾和北欧的城市管理专家专门探讨过中国的汽车问题。我曾对他们说,其实汽车真正进入中国家庭不过才10年,很多人买车有的是必要,有的就是认为别人家有我家也要有,而并没有真正当作工具来使用。说完这些,北欧专家表示赞同,他们也说,50年前瑞典也如此,真正知道汽车的危害而主动放弃汽车,只是近10多年的事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