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海平静

博主凡事爱发表感想,希望以文会友。
个人资料
晓海平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科学殿堂的烛光岁月 ---读张卫平先生<<回忆父亲张三惠>>有感

(2012-12-15 07:55:06) 下一个
科学殿堂的烛光岁月

---读张卫平先生<<回忆父亲张三惠>>

有感庞静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我有幸率先读了张卫平先生的<<回忆父亲张三慧>>全文。读完了全文,四周依然寂静,可我的心潮却万般按捺不住了。张三慧曾经教过我大学普通物理。我以往记忆中的他是一个出色的物理学教授。这篇子忆父的文稿不仅使我了解了一个完整的张三慧,更使我看到了张三慧那一代人。他们是一代经历了中国科学殿堂烛光岁月的精英。我之所以在此没有用黑暗来形容那段岁月,因为科学在那黑暗的年代是不灭的烛光。

张卫平先生用"父亲一生追求第一。成也于斯,败也于斯、、、"启动了他对父亲记忆的闸门。 张三慧生在耕读之家。儿时争第一全拜先天聪慧所赐。少年争第一是为了第一的荣誉,凭着超人的心智,得来第一全不费功夫。及至青年时期争第一就不简单地为了荣誉,而是开始了自我挑战。他的一生在追求第一的过程中随着历史的潮流起伏,跌宕。他在科学殿堂里尽兴地探索学习,以为自己一直在求知着未知,却在浑然不觉中被教育成愚昧群体中一突显的个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清华大学物理系最优秀的两名毕业生,第一名张三慧第二名周光召。第一名留校,为工农速成班教育工农干部。第二名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去。日后周光召成了国家原子弹氢弹研发成功的元勋。而张三慧却成了右派。工农速成这种提法能让今人耻笑。不懂微积分,念报纸有一半字不识,牛顿力学三定律听都没听过,这种工农怎么速成?当时张三慧没有多想。他这种对探求未知乐趣无穷的人为什么不多想?因为这是共产党的号召。对此,他和当代大多数人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质疑。他有机会去国家更前沿的科学技术基地,但他为了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对个人的前途得失并不介怀。而且在愚蠢的工农速成教育中竭心尽力。结果还是得了第一:被工农学生评为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当时的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走过来还不足一百年,人民对封建君主还有印象。老毛为了成就共和制度下的封建君主,又不能直宣,就向民众灌输个人祟拜,一党独大。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有几个没被这种迷魂汤灌得愚昧而不自觉。张三慧这些出类拔萃的社会精英也不例外。如此,整个社会倒退就成自然。古代欧洲的文化黑暗时期,战火几乎把埃及和罗马所有的藏书烧光,而后那些躲避了战火的精英们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扬光大了黑暗之前的欧洲文化。老毛虽然没有焚书,却给几代人洗了脑。有人说文革不可能重演,可几个月前中国几大城市上演的砸日货风潮如何解释。人一旦养成了坚信而不思考的习惯,这些人的社会就堪忧了。

张三慧当年在大课上讲磁场,电场,粒子场,等等。他把场的作用和场间各种因素的相互效应讲得简单透彻。如果他本人对这些场和场效应没有深刻的理解,他不可能把它们讲得那么简单却丝丝入扣。可他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场却知之寥寥。从当年的中央划右派和不划右派的文件来看,张三慧这个右派是可当可不当的。那些掌握着生杀权力的党支部书记,党委书记难道看不出张三慧的赤子之心,书生情怀吗?如果秉公办事,难道不应该为保护这样的人才多出一些力吗?事在人为。什么世道都是如此。可叹的是张三慧没有在经营人际关系上用过半点心思。结果是关键时刻墙倒众人推。这众人之中有几人无知,几人称快,几人故意,想必知情人也不想算旧帐了。恃才傲物从古至今都招人嫉妒,更何况张三慧这等在国家最高的科学殿堂里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是张三慧从来没有角逐过权力,因此是一些手握权力人眼中的可用之才。给他一顶右派帽子无非是要把他压制得更加听话。事实也是如此。张三慧当了右派后竟然一如既往地听共产党的话,潜心改造自己。而且在右派中因努力改造而受表扬出风头。

张三慧幸运的是进了科学的殿堂,时代虽然黑暗,但殿堂里却有不灭的科学烛光。他完成学业之后的人生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自己热爱的物理教学。算一算,至少有二十几年他都站在大课阶梯教室的讲台上。桃李满天下又何尝不是他的初衷。物理学不同于数学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学科内容,而且更在于两门学科的思维方法。数学用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物理学却需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交叉溶合。 张卫平笔下的父亲张三慧之所以在物理学上造诣高深就是源于他对日常生活的不断观察和习惯性思考,以及他心中科学的烛光。他的著作从科普儿童读物到大学物理样本教材,写了几十本,那都是几十年思考和积累的结晶。更幸运的是他把自己的思考变成了文字,也就是说他的思想会随着这些著作传世。

张卫平先生笔下父亲为了写作而冷落病床上的母亲。这又是他们那代人极有代表性的一个镜头。在我心中,女人得了忧郁症,她身边的男人难逃干系。可张三慧那代人脑袋里的家庭信念,如果幼年时从父母那里承继了一些,也被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抹干净了。那一代人,男人苦,女人更苦!在那黑暗的年代里人性被扭曲了。那代人难道是真的冷酷而不自觉?张三慧与他的堂兄坐在老家院子里,无言的几个小时里,他心中想什么?我相信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物理学。相比之下,张三慧虽然当了右派,但没有妻离子散,应该十分幸运了。他那些为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同学们同代精英们在实验基地过了几十年,他们的妻子只知道他们驻地的信箱号码,待到他们功成名就返家时,女人已失去了面颊上的桃红色,而男人的肌肉也松弛了。他们没有能体会男人女人的真正意义,只能老来相伴了。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敢为此而置疑。甚至于今他们那代人中还有很多人为自己的无私而自豪,而从无意识到自己身边的女人经历过什么样的苦难。

老年孤独是张三慧的不幸。这种不幸也是他命运中的必然。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张三慧从小聪慧过人,一路上一直头冠第一,有几人能够与他并肩呢?他的朋友少,他自己也不善交际,那样一个多才多艺的男人到老了却孤单了,真是非常可悲。真希望晚辈们有所借鉴,照顾好自己的老父老母。他们腿脚不灵了,精神世界却依然开阔。

张卫平先生为这篇文稿竭精尽虑反复修改了三十几遍,我做为张三慧教授的学生谢谢他。张三慧教授是我所有老师中最棒的老师。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4502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4489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4480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445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