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爸爸的故事(十六)五中情结

(2012-06-01 13:53:43) 下一个

第十六章  五中情结

百年校庆

太原五中是山西有名的中学。20069月,五中百年校庆。学校决定大办,并得到上级支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准备,而且要求校友尽量参加校庆,要求原来各班的班长们通知和召集。我和老伴都是五中58届的高中毕业生,我是22班,她是23班,我俩都收到通知,而且我的班长亲自到家两次。因为我在北京,没有见到,后来听说我回到太原,他又打来电话,一再强调,让务必到时返校参加校庆。老班长如此认真,虽然有些犹豫,还是答应一定会去。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对五中有一个心结。我高中学习很好,是班里的尖子生。毕业时,报考清华,高考后感到很有把握,但却意外地落榜了,之后了解却是因为班主任写的毕业鉴定所致。鉴定写的是“有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言论,不允许录取”,而所谓“言论”,是根据同学们闲聊时,比较苏,美两国的科学水平,我认为美国高于苏联。就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就成为不允许录取的根据,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我毫不知情下的暗箱操作,虽然后来他答应可以修改,但为时已晚。这次打击,终身难忘,因此,不愿意参加校庆,重温那过去的伤痛。

8090周年校庆,相识的一些五中校友,曾约返校参加校庆。并认为我有一官半职,学校会重视这样的校友,而我还是有心结,不想返校,所以这两次校庆都没有参加。这次百年校庆,已经退休,年近古稀,心境已经改变,再加老班长盛情难却,于是决定和老伴一起参加百年校庆。

校庆那天,学校披红挂彩,人声鼎沸,校友回来不少。我和老伴一返校,同学就帮助办报到手续,领了纪念品和一些零食,然后到校园各处走走。毕业已近半个世纪,五中已经大变样。旧教学楼已拆除,盖了逸夫楼,北边新建了教学楼。校门内的小广场也搞得很漂亮,还有一个不错的体育馆。作为重点中学,数年来,国家投入不少,面貌也大大改观。

为了校庆,校友们送了不少礼品。我们58届同学送给母校的是一个大屏风,是平遥推光漆,光亮雅致。一面是对校庆的祝词,文笔讲究,另一面是五中在上马街的老校址平面图。五中的前身是太原中学,校址在上马街,55年迁入现在青年路的新校址,五中百年正好新旧校址各占一半。我们这一届学生,初中在老校55年毕业,高中去了新校,又正好在百年的正中间。我们还参加过新校建校劳动,因此对老校和新校都有感情,所以送一个有老校校址的屏风,确有特别的意义。

校庆主会场在湖滨会堂,而我们在校体育馆听会,所以比较自由,几个同学初见,大家回忆些过往的事情,并不留意大会讲了些什么。会后由各班自行组织活动。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曾是校务处主任,虽已退休,但还有余热,在教学楼搞了一个较大的会议室,作为我们活动场所。同学又捐助了一些食品,印了通讯录,还安排一次聚餐,准备得很充分。那天聚会共来了三十几位同学,可以说人数不少,班长有功。

近半个世纪后再相会,大家都已年近古稀。面色苍老,年青时的像貌已荡然淡去,大家已经难以通过回忆相识,只有少数还能叫出名字。岁月无情人有情,大家还是要在残留的记忆中寻找过去的痕迹,并通过通讯录来帮助,一个一个地核对。这时班长提议大家自我介绍,这更准确有效,于是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开始叙述自己,有简有繁,有长有短,但发言并不踊跃,有时不得不点名来补救。一个同学自我介绍后,他主动点名要我发言,我只好简单的介绍自己。我说我的经历可概括为1,2,3,4,5,这是我对自己的常规介绍法:

1.一个行业:一生只在纺织行业工作。

2.两类工作:在纺织行业,前期搞技术,后期搞管理。

3.三个单位:共呆过三个单位:即太原毛织厂,山西毛纺厂,太原纺织局。

4.四十年:1961年参加工作,2001年退休,工作整整四十年。

5.五个五中校友:全家五个人,全部五中高中毕业,是个五中校友家庭。

和平时介绍不同的是,把第五项改了一下。通常介绍时,说得是五个担任过的职务,这次是五中校庆,我临时改动,以便更适合在校庆场合的介绍。最后也说了点对五中的感受,但全部是赞颂,并没有说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是个喜庆的日子,应当阳光不能有阴影。当时有一位山西日报的记者,参加我们班座谈采访,我发言之后,她立即要求采访。她对全家五口人都毕业于五中很感兴趣,她认为这是个采访的好素材,而我对近一步介绍自己并无兴趣,更不愿意上报纸,所以婉言谢绝,说我家没有出什么突出人物和事迹,请她再听听,后面会有更精彩的。她看我不愿意接收采访,只好作罢。其后她又听了几个发言,也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的素材,既无突出人物,也无精彩事迹,于是离开现场,去其他地方采访。

接着又有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大约进行了一半,受邀请的老师陆续到来,话题就转到其他方面。老师们都已80开外,但身体都很健康,而且思维敏捷,说了很多人生体会,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我们想考验一下他们的记忆,让他们猜我们的名字,但多数老师已很少有印象。确实,学生认老师易,老师认学生难。他们每年教那么多学生,除特别的外,大多一定会忘记,况且我们分别已近半个世纪,让他们猜出名字,也真难为他们。但有一个叫隋万春的老师却记忆力惊人,他竟然能准确地叫出我们班6个人的名字,其中包括我。他是地理老师,因为不是主科,其实大家并不重视地理,但他的课讲得有声有色,大家还是喜欢听。他很少按课本讲,但知识渊博,让学生学有所获,很受学生爱戴。记得去他宿舍。他门口正中贴着方纸,用毛笔写了几个大字“千秋万春”,像现在人家门口贴的“福”字,感到很新颖。一问才知道,他和一个叫“杜千秋”的老师住在一起。当时杜老师刚来,也没给我们代课,并不认识他。那时就感到隋万春老师的智慧和风趣。文革中他被赶回山东老家,文革后落实政策回校。一次我因孩子的事去五中,正好遇见他,相隔那么多年,他竟然能直接叫出我的名字,这使我非常感动和吃惊,更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而这次校庆又隔了二十多年,我人已苍老,他还是能认出我,叫出名字,真叫人难以相信他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到场的还有教美术的黄允中老师。他实际只在初中教过我们,而他对50年代的学生好像特别关注,说了不少那时他的学生情况,有不少现在已经是很有名气的画家。我虽然也喜欢画画,而且初中时美术成绩不错,他有点印象,但我后来只把美术当做一种乐趣,并没入行。他美术科班出身,穿戴一向讲究。这天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西装。打鲜艳的领带,脚上一双时髦的白皮鞋,戴一副茶镜,虽然已年过80,但依然风度翩翩,非常健谈,而且不谈美术,大谈美食,从美术家已变成美食家。

还有一个叫李元喜的老师,他是初中时的班主任,他后来又是我女儿的班主任。他做了我家两代人的班主任,也是个奇迹。我曾为女儿的事找过他。女儿在班里是尖子生,他很看重,这次见面,他更关心女儿的情况。我告诉他,女儿在美国,发展很不错。他很高兴地说,那时他就认为这个孩子很优秀,有发展潜力。

另外一个很熟的是语文老师姚沛,山东大汉,记得他微闭着眼,用山东口音朗读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很有些气势。前些年他因为他孩子的事找过我帮忙,因此很熟悉。他主谈的是退休后的生活,他说他喜爱网球。一打就好几个钟头,而且饭量很大,一次能吃两大碗面,我估计有一斤左右。虽然80多岁,但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名字中就有“沛”字,还真叫人佩服,而我们还没到七十,看去比他年老。老师未老,学生老,真叫人感叹。还有几个老师也说了不少。但大多印象不深,只是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五中老师有很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而更印象深刻的是大多都很长寿。他们虽然也经过不少磨难,但乐观的心态,支持他们活到现在,而且活到有滋有味。随后我们和老师们照了一些像做了纪念。师生都已七老八十,难得再有机会相聚留点影像,值得珍藏。

邀请了这么多老师,但唯一没邀请班主任到场。他虽然已调离五中,但那天他也来参加校庆,于是大家议论起他,而且不少人非常气愤,述说当年毕业时他对各自的伤害。这时我才知道,允许高考,不允许录取的不止我一人,甚至还有好几个连高考的资格都取消,而原因基本都与政治条件有关。即使有些人被录取,也评语不好,不能考重点大学。我们班有一半左右的人去了山西师院,后来做了教师,遍布全省各地,不少退休到县里,全班没有一个北大清华名校。普遍的高考不得志,使大家对班主任心怀不满。有人分析,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政治条件不好,想用极“左”来保护自己。事过多年,虽然提起此事,大家依然心怀不平,但随着年龄增长,又经过多次政治运动,已能理解他的当时想法和处境,既恨他,也理解和原谅他。这只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不应由他一人承担,但他确也应当自责和反思。毕竟时代已经进步,政治问题已与高考脱离关系,而政治问题也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有点绕口,但表述比较准确。

现在高考的分数决定录取,确实比较公平,所以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不再因言获罪而失去升学的机会。当然分数的金标准,也使家长为孩子从小的教育奔忙,投入人力物力去考取个重点学校,像五中这样的名校 ,就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追求的目标,身价也越来越高,竟然使周围的房地产升值,但能进重点学校的学生毕竟有限,于是人们又呼吁教育公平,推行教育改革。但教育公平谈何容易,所以五中的优势还将继续。不知道下一个百年校庆,那时五中会变成什么样子。

五中情缘 

我家与五中的缘分可以从父亲说起。父亲三十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日寇占领北京,父亲没有随学校南迁,后来几经周折,在不同的地方,从事过几种职业。四十年代,他曾经在五中的前身太原中学教过数学,后来他到太原晋生纺织厂工作。小时候,见过他的学生来拜访,有的还来继续学习数学,但在五中教书的更多情况,他没有和我们说过,我们也知道的很少。

五十年代初,姐姐和我相继考入五中,那时叫太中,从初中直到高中毕业。姐姐后来与五中同班同学恋爱,就是后来的姐夫。他们俩五七年高中毕业,虽然在班里都是好学生,但在五七年的政治环境下,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我比姐姐低一个年级,她在高21班,我在22班,教室相邻。我老伴到高三时从上海转学到五中,在高23班,我和她也教室相邻,但当时我俩并不相识。这样我们四个人在相邻的三个班学习。58年,高中毕业,我由于一句话不允许录取,虽然参加了高考却莫名落榜,破了清华梦。老伴学习也很好,却由于家庭不同意她学医科,最终放弃了高考。这样我和老伴的高考升学都不顺利。我俩在偶然中去了新建的轻工学院,学了纺织,也算圆了一个大学梦,但已离理想相差甚远,而我俩从此相识,相恋而结婚,有失有得。这样我们第二代人,除了弟弟外,都是五中校友,但都高考升学不顺利,我更是严重挫伤。

到第三代,情况变化更大。三个孩子,都出生在60年代,上小学是在文革期间,而且都在我们工厂的子弟学校就读,学校老师大多数是工人出身,经验和素质比较差,况且在文革期间教学也不正常,因此学业肯定受影响。幸好是小学,虽有影响,但对后来的学习影响不算大。两儿子小学毕业升入山针子弟中学上了两年初中,我和老伴认为初中的教育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子弟学校师资质量差,因此必须转学到正规中学,才有机会考到重点高中。姐姐是太原九中的化学老师,她也认为必须转学。于是两个儿子初三转学到九中。姐姐家两个儿子年龄与我两个儿子相仿,于是四个人相互学习比赛,再加上姐姐姐夫的辅导,两个儿子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当初中毕业时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五中的重点班。我和老伴非常高兴,达到她让孩子上五中的心愿。女儿与哥哥们年龄差四岁,她小学毕业时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来临,教育已走上轨道,她考上山大附中上了初中。附中是个重点中学,师资和教学条件都不错,她学习成绩很好。当初中毕业时,学校让她留在附中,不同意报考其他学校,而老伴坚持女儿考五中。附中勉强同意,但给出条件:如果考不上五中,附中也不要。老伴相信女儿的实力,答应了这个条件。结果,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五中高中。这样三个孩子就全部上了五中的高中。他们由于初中基础好,高中又有五中的教学条件,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我和老伴希望他们中间能出个清华生,圆我失去的清华梦。他们遇上了好时代,大学恢复招生,高考以分数录取,只要成绩好,愿望和理想就能实现,不必再为政治条件不合格而操心,但评估考分,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却成了一个新的难题。

老大80年高中毕业。这以前几年是考分公布后填报志愿,这样报,心中有数,有把握。但从这一年开始,填报志愿放在高考后考分公布前,这样估分成了关键。老大谨慎保守估分总是低估,当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录取百里挑一。为保险起见,我只好放弃清华,改报了其它一个重点大学。而当考分公布,他的总分高于清华的录取线8分,我后悔已晚。这样他就被我发配到吉林工大。出一个清华生的心愿也第一次受挫。二儿子81年高中毕业,依然还是高考后就填报志愿。老二平时不太用功,班主任总是反映他经常看闲书,平日考试成绩也平平,在班里排名靠后,要求家长督促。我和老伴对他也信心不足,所以期望不高。然而在估分时,他却信心十足,不让我们低估分数。虽然让他压了压,但估分依然不错,有报清华的能力。但是班主任保守,虽然这个班全是五中从全市招来的尖子生,但他要保证班里的重点大学录取率,不让学生们冒险,所以一个清华也不让报,而且他对老二估分不放心,要求降低考虑志愿。我认为班主任更了解情况,同意班主任的建议,因此又放弃了清华。当考分公布,老二的总分高于清华录取线20多分,又后悔不已,出一个清华生的心愿再一次受挫。老三是个女儿,文理都很出色,在班里排名前三。又临高考,首先是学文学理之争。女儿虽然数理化成绩也很出色,但她喜欢文学,文章写得好,她想考文科。但我和老伴认为搞文容易犯政治错误,也难养活自己,况且她理科也很好,文科好更能加分,考理科重点大学就更有优势,于是决定让她考理科。高考临近,这一年一些重点大学开始在一些中学试点招收免试保送生,女儿被选中,而且答应所有专业都可以由个人选择。但那年清华北大没有在五中招保送生。我和老伴商量再三:如果去,则出一个清华生的心愿就彻底放弃;如果不去,又觉得可惜,因为那个大学虽然比不上清华,但也很出色,况且专业可以自由挑选,更具吸引力。如果参加高考,不能保证没有闪失。即使报清华而被录取,能上个好专业也很难,而且保送不用高考,女儿压力立即可以提前解除。我们家长不应为自己的梦想苛求孩子,于是决定让她保送上大学,并挑了一个热门专业。

这样三个孩子都有条件上清华,却因不同的原因而没能实现,当然有些遗憾,而我对五中高考升学不顺的阴影也一直挥之不去。后来,自己也反思,是不是把高考看得过重,期望过高,因此有失落感。高考确实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但不是全部。过了这个坎,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更应当看重未来。

当第四代出生长大时,出国留学成为潮流,孩子们选择去美国读高中大学,已经与五中无缘,我家与五中的三代情缘也就不再延续。

五中情怀 

五中百年校庆,看到了五中校风,教风,学风的标记,我认为不错,于是想就这几点抒发对五中的情怀。

五中是个有光荣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点中学,是个名校,校友中也出了不少名人,更多的校友是在不同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普通人,但五中的校友大多都很敬业,也小有成绩,并受人尊重,这是五中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培养的结果,值得发扬。

我们全家两代五口人,全是五中的校友,没有出什么名人,但也都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小有成就。在人生经历中,中学只是短短的几年,但却是一生发展的基础。能上五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全家的幸运。而五中之所以优秀是来自于她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首先是“尚德求真”的校风,使五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六年五中的教育,我认为对自己最大的教益是在品德方面,虽然因多次说真话受到伤害,后来变得谨言慎行。但绝不说假话骗人,在工作中,即使后来当了领导也这样。虽然与现实的社会风气不合拍,但依然不改本性。凭本事,不耍嘴皮。求真不做伪,实事求是。虽然也多少吃点亏,失去一些提升的机会,但活得自在踏实。

五中这样的校风培养的学生,不太适合做官,更适合做学问。

再一个是“严谨善导”的教风。五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这是学校的最大财富。他们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所以五中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尤其是数理化老师,实力雄厚,教学有方,因此五中理工科学生实力很强。我后来搞技术工作,也有点成绩,基本受益于中学的数理化基础。更重要的是,老师不仅只讲课本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并传授学习方法,因此学生有很好的自学能力。我从中学起就培养起良好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能顺利地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尽快适应不熟悉的工作。有好的基础知识,又有自学能力,不论做工作还是做学问,才有最基本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多年来,我对各类学习培训和考试并不畏惧,直到中年以后各类考试都能轻松应对,有不错的成绩,都与这两条有关。在这样教风培养出的学生,工作严谨扎实,能接受新的挑战,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五中学生大多具备这种素质,但过于严谨又往往缺乏灵活,所以感觉五中学生有些呆板,但却也是认真工作的骨干。

再一个是“博闻勤思”的学风。五中有一些良好的传统。我们在校时,学生课外活动很活跃,那时的学生会有权组织大型的活动,而且丰富多彩。学校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可以看很多课外书,学生能接触很多新的知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有兴趣,博闻而勤思。我们在课余讨论彼此的读书心得,常常在宿舍讨论一些观点和见闻,提出各种看法,甚至辩论的面红耳赤,求知欲很强。,

现在的五中,依然是精英教育,但更多的是重视培养高考的优胜人才,学生为高分而学,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博闻勤思,学生知识很狭窄,整体素质下降,虽然年年培养出不少高考尖子,而往往高分低能。当然,这也不只是五中的问题,是整个教育制度的问题。钱学森提出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的疑问,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因此,要恢复和发扬五中优良的学风,教风,学风,除了五中自己的努力外,还必须靠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来推进。

从五中毕业已半个世纪,在人生经历中,青年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中学是从少年转入青年,到达成年的过程。这是一个敏感期,有青春的懵懂,有性格的叛逆,有对新事物的兴趣,又有用不完的精力。这个时期可塑造性极强。因此,受教育的好坏对今后的发展影响很大,就像树木一样,如果得不到精心的培育,就很难成材。自己幸运地进入五中,受了六年良好的教育,受益终身。母校就像母亲,她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而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也常常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因此我和五中虽有心结,但更多的是感激。在百年校庆之际。我们全家五中校友向母校致贺。

祝福五中在下一个世纪更加辉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yuan222 回复 悄悄话 五中仍然是太原最好的中学之一,但是近几年被山大附中超过了。
好文章。喜欢。
小老鼠和小老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ejianxin的评论:
非常感谢您的留言。我也是这样觉得,普通人的历史是更真实的历史,如果有更多的普通人写出他们的故事,那么人们就能更真切地了解那个时代。希望你的父母也能写出他们的故事
waitGC 回复 悄悄话 只高出录取线八分,太不保险。
byebyesf 回复 悄悄话 顶五中校友。

ejianxin 回复 悄悄话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great series of stories. My parents had similar experiences. I asked them to write them down but they declined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ir experiences were not unusual. Now they have a good example.

Stories like your parents' are easier for people to follow than official historical records. They will be good for family heritage and for Chinese living in China. CCP brainwashed our generation and next generations.

Best wishes for your parents.

Many thanks again.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