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爸爸的故事 (十五)金婚感言

(2012-06-01 08:44:48) 下一个

第十五章  金婚感言

金婚杂感

婚龄的长短,不知从何时开始用金属来衡量,也不知是否是国外引进,反正现在国内比较流行。三十而铜,四十而银,五十而金,六十钻石,越来越贵重。其实铁婚也应加入,铁坚硬更加耐久,可能是容易生锈的缘故。婚姻生锈不好,所以弃而不用。但婚姻七年之痒就是生锈,我看这一年可作为铁婚,增加一个铁婚纪念日。如果超过十年不锈,可以在二十年时,再设立一个不锈钢婚,以便与铜婚衔接。说到金婚,既然是金,说明珍贵如金,得来不易,比较稀缺,条件要求严格,一般人不容易达到。金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两个人寿命足够长;一个是中途不换人。

首先说金婚时的年龄。用个数学公式应当是:

       金婚年龄=结婚年龄+50

按婚姻法规定,法定结婚年龄男20,女18,那么金婚年龄应是男7068以上。常言道,人活七十古来稀,看来中国古时,金婚也很稀少,虽然那时结婚年龄会更早些,金婚日子也可提前些,但毕竟那时人的寿命较短。当今,人的寿命已大大地延长,但结婚年龄也同时延后,因此从金婚年龄上比较现在金婚的难度比古时并没有减少。

再看第二个条件。过去人们受世俗约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即使解放后,离婚也难,长期以来也是家庭能维持则维持,能不离婚就不离婚,因此,中途换人的情况不多。但现代人中途不换人的难度却越来越大。见面就问“你离了没有”,离婚成为一种时尚。只要一句“感情不合”就能离婚。政府也越来越开明,已经不劝合,而是想离就批,律师又可趁机发点财。在离婚率不断攀升的趋势下,现代人的金婚就比以往更难。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金婚就像一个运动项目的双人比赛,需要双方都有较好的耐力(长寿),同时要互相长期合作配合,在中间不换人的前提下,坚持努力才能取得这枚金牌,如果其中一人出问题,则前功尽弃,只能退出比赛。因此,即使一方有强烈的愿望和条件,如果对方不配合,照样不行。因此金婚的难度又加了一条,就是在足够长的寿命,中途不换人之外,增加一条,即,还需要相互配合。

金婚难度大,得来不易,人们就比较珍惜,但我们过去没有庆祝金婚的习俗。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和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社会上也开始逐步流行大操大办金婚庆典。中国人的庆典按国情就是借机大吃一顿,当然有的也增加些其他内容,如老夫妻重新穿婚纱礼服,照个金婚像;有条件的更是去国外金婚旅行.

我的金婚

我和老伴,19611114结婚,到今年就整整五十年了。根据我俩的性格,虽然彼此都珍惜这个日子,但并不想大操大办,所以也没什么计划。兔年春节,全家在京团聚庆贺春节。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作为一家之长,总得对孩子们说点什么,于是我简单说了几句。其中讲到,“今年是兔年,是老爸本命年,也是老爸老妈的金婚年”,还说,结婚五十年来,我没有送过她一枝鲜花,更没有结婚戒指,因此亏欠了老伴。金婚之年,要送她一架钢琴,这是她一生最喜欢的东西,作为补偿,还个心愿。本命年孩子们知道,还买了红毛衣送给我,但金婚他们不知道,于是问在什么时间,老伴只好说在11月,但没有说具体日期。孩子们知道我们的习惯,不愿意把事情搞大,甚至也不想办,所以没有追问,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买钢琴的事,没有和老伴通过气。老伴虽然很喜欢钢琴,但总下不了决心。她也许心里更多的是考虑钱,但她给出的理由却是其他,如不好维护,没地方放,体力弹不动等等。孩子已将买钢琴的各项事情打听好,她就是不放话。大家也知道,如果买来老妈觉得不合适也是个问题,因此买架钢琴的事就这样搁置起来,反正11月还早,可以慢慢来。

进入11月,和老伴商量金婚如何安排。我俩决定,不搞什么庆典,只我们两人去外面吃顿饭,简单地度过,连孩子们都不惊动。因为女儿在美国,大儿子在太原,只有二儿子在北京,也不容易聚在一起,只和一个儿子过也不合适,所以我们打算搞个二人世界,低调度过。然而,邻近金婚日的前几天,二儿子来家,问起金婚如何办。原来他们认为我们的金婚日在1126号,现在提前征求老爸老妈的意见,但当时其实离金婚日只差几天。当我们告诉他具体日子时,一切更大的安排,为时已晚。他听了我们低调度过的意见后,建议我们出国到马尔大夫海岛上住一段。那里有海,气候也好,老伴也确实爱海,但出国麻烦,还不如去海南休息几天。于是就确定由老二去安排。但晚上我俩又思谋,这大冷天,南北温差这么大,来去两个季节,出去无人陪同,又怕身体出问题,于是早上一起床就打电话,告诉老二不去海南,就在北京和儿子媳妇两口子吃顿饭就算了,什么也不搞。老二当时正要出差去成都,也没说啥,但觉得事关重大,做不了主,就短信请示在太原的老大。老大果断,立即决定要隆重地办一下,但时间只有两天了。他决定在北京搞一个聚会,邀请在太原的我姐,姐夫去北京,并立即买好车票,然后电话告之老爸。我和老伴听后感觉不妥,但已无法改变,于是又立即通知在北京的弟弟夫妇一起参加。老二出差回京后,立即张罗,我和老伴只好听儿子们计划不再过问,具体他们怎么安排我们也不知道。金婚那天,天气晴暖,很像当年我俩结婚的好天气。我俩各穿了一件红羊绒衫,增加点喜气。老二将聚会安排在一个中式古典装饰的餐厅。红色的主调,突显喜庆气氛,有不同的背景,可以拍照。于是我们以不同组合,先拍了一通。弟弟学过摄影,相机又好,成为主力。我们姐弟三人,加各自老伴共六人。因在两地,分多聚少,难得一次聚在一起,所以大家都话题很多,说点往事,说点祝福的话。弟妹更隆重的宣读她的祝贺诗,感情至深。姐姐姐夫,谈笑风声。一大家人充满欢乐气氛。

这是个淮扬菜饭店,饭菜清淡可口,又实行分餐制。每人一份中式菜点,西式吃法,据说是国宴菜。狮子头等菜肴,都很有名气,当然价格不菲。这是我吃过的最可口的一次,大家也交口称赞。

席间大家要求我和老伴说点感想,我就即兴对老伴说了三句话:

在我人生低潮时你走近了我,在贫困的年代你嫁给了我,在风雨人生的长路上,你陪伴着我。

我说得有点动感情,这也是我五十年来第一次这么说给她听。但她好像并没什么感动的样子。然后她讲了我50年前写给她的一句话。“愿我们的爱情随着岁月的流驰,积成海一样的深广。”我很惊异,她能经历了半个世纪后,对这句话依然铭记于心,而我早已淡忘。这句话是有些浪漫而富有诗意,反映了我们当年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爱”和“海”,老伴确实爱海,但这里她更看重“爱”。有人说:“女人喜欢回忆过去,她们常常活在梦中;男人关注现在,更看重未来。”我们曾经年青过,也曾幻想过激情浪漫的爱情。但我和老伴相识相恋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和环境。我俩在高考受挫后相识,同样的感受使我们走近。从相怜而相恋。在我们人生低谷中,爱才逐渐升温。经过三年同学相处相恋,而后步入婚姻。因此,老伴总是觉得我们的恋爱并不浪漫,同情多于爱情。但我的回答是:“不要看重那些高温下的爱情,热得快也冷得快,我是热的慢但保温好。”

我们不应当太看重一时的热恋,更重要的是应当让爱保温而持久。

我们在61年结婚,那是一个最困难的时代。我们没有举行婚礼,在她最美的时光没有穿上婚纱,更谈不上浪漫的蜜月旅行,而是在困难中携手共度,在相互温暖中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婚后的五十年,我们共同养育了三个子女,抚养老人,在国家大动荡,大变革中经历风风雨雨,应对各种挑战,相互关心,视为至亲,爱情已逐渐转化为亲情。然而,老伴常常抱怨说,我们只是兄妹情,她其实比我大几个月,却总叫我老兄。当生活平平淡淡,每天面对油盐酱醋,锅碗瓢盆,还能有多少浪漫和激情呢。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了半个世纪。现在我们已到古稀年龄,迎来了金婚。儿女都已成家,我们开始重过二人生活。这时想有点浪漫,已经力不从心。爱情在经历了亲情之后,现在两人已经谁也离不开谁,相依为命。我们依然珍惜这缺乏浪漫的感情,已经不在意这感情该叫什么名称。

我青年时很喜欢泰戈尔的一首短诗,并放在日记的首页,

我曾经珍惜幻想

但现在我把它们抛弃了

遵循那错望的道路

我踩到荆棘

才晓得它们不是花朵。

从男人的眼光,五十年来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荆棘。而作为女人,老伴可能看到的更多是花朵。男人理性,女人感性,这就是我们金婚感言的差别。感言虽然不同,感受相同。

老伴在金婚宴会上发感言觉得时间不够,她意犹未尽,还想说些话。她说等子女们全部聚齐时再说,说些什么也没有对我透漏,看来那浪漫的一句话不是全部,那到时就让她把五十年的感受说个痛快。

老伴

在金婚的喜悦中,姐姐弟弟夫妇都对老伴的为人赞不绝口,说她是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在亲戚朋友中也有很好的名声。当然老伴和他们长期相处,确实关系超乎一般,像亲姐弟一样,几十年没有发生过口角,从来没有为家事闹矛盾,彼此更是相亲相爱,互敬互让,互通有无,相互帮助,亲如一家。姐姐更多的说了老伴孝敬公公婆婆,多年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并说了不少在困难时期的事例。弟媳说了她如何长途跋涉,从广东来太原,在嫂子家生孩子,坐月子,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老伴似乎对回忆过去一些苦难的经历感到沉重,她想在这样喜庆的气氛中,说点轻松的,于是话题从围绕她的赞美,转向其他,而我也没有对老伴更多的说点什么。

不过,我感到,结婚五十年了,应当对老伴有个评价,并重新认识她。几十年来,她在我面前走来走去,平平常常,好像没什么感觉,有了审美疲劳症。现在重新审视,觉得她有不少亮点,她的形象在我脑海里又清晰起来,有了一些不同的感觉。老伴的形象,其实很清晰简单,她优点缺点很明显,甚至优点就是缺点,缺点也是优点,相伴相存,或者是延伸。她性格透明,喜怒都写在脸上,心直口快地表露无遗,内心不藏东西,很容易就能把她看清楚。她爱憎分明,她喜欢的人,她会无微不至的关心,舍得付出,而她不喜欢的人,她冷淡相对,甚至拒绝往来。我经过思索,把她的形象和人品概括成一句话:“一个真,善,美的三好女人”。表面看去,非常完美,她听了一定会高兴,但是其中其实概括了她优缺点相伴而存的特点,这些赞美词的背后也同时存在一些批评的内容。为了不让她在赞美声中头脑发晕而盛气凌人,对她也需要在加热的同时,泼点冷水,让她头脑清醒。我精心编排了一下,把这一句话分解开来:

一个真,善,美的女人:

真:真诚处世,性格率真,真话直说,也常伤人。

善:宽厚待人,心地善良,不谙世故,也常受伤。

美:大家闺秀,清秀质朴,不施粉黛,落伍时尚。

“真”,是她的透明性格,性格率真,甚至走到极端,有些天真。像“皇帝的新衣”童话里的小孩,真话直说,话虽然不错,但往往给对方难堪,不容易让人接受,常常为此伤人,并付出代价。不过当人们了解和相处日久,会原谅和理解她,反而因“真”的性格,处了一些铁杆同学和朋友,也同时得益。

“善”,是她优良的品格。她心地善良,同情弱者;她愿意助人,而不求回报;只要得到别人帮助,会常记于心,加倍回报。她有一个感恩的心,并不记仇。但她不谙世故,并不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常常好心没有好报。她不愿有负于人,所以常常推却别人的善意和帮助,但却不会圆滑处理,反遭别人误解,认为她为人冷淡,不近人情,反而自己受伤。

“美”,她出身名门,父亲是定襄人,高大英俊,母亲是浙江金华人,柔美清秀, 先天条件不错。她是一个清秀的女孩,却从小没有条件修饰打扮自己,长大后也是衣着随意。然而她是美的,是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结婚那天她稍加装扮,我突然发现我的媳妇,其实很美。除了外表,她更是“心灵美”。

  “真,善,美”是对她人品的概括,当然不是全部。但是这是基本的。正如前面所讲,既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缺点,相辅相成,是矛盾的统一。

一个“三好女人”——老伴在家的角色

  一个好媳妇:孝顺公婆,任劳任怨,婆媳相处,亲如母女。

  一个好妻子: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辛劳持家,扶持丈夫。

  一个好母亲:生儿育女,辛苦付出。教育子女,个个优秀。

一个好媳妇:她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她把公公婆婆看作是自己的亲人,视同父母。她和公公婆婆长期在一起共同生活,任劳任怨,精心服侍。公公婆婆也把她当做自己女儿看待,关爱有加,超过了我这个儿子。我们家和谐相处,成为单位的模范家庭。但她也忠实的继承了婆婆的一些家规和迷信,而且发展创新,以至于到达一种宗教信仰的程度,而我又不太在意这些清规戒律,于是就会发生矛盾,但常常还是我屈服就范,承认错误了事。

一个好妻子:老伴是我的精神支柱。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她都给我温暖和支持。我们共同面对各种挑战,是一对患难夫妻。她吃苦耐劳,上对老下对小,操劳全家的生活,从不埋怨,使我有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作上,而不必为家务事分心。生活中她对我关心备至,甚至于有点过分,约束过多,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因此又常常出现矛盾,但她心是好的。

一个好母亲:结婚第二年老伴就做了母亲。当她30岁时,已有两儿一女,圆满完成她婚前的心愿。当然这也让她付出辛劳和美好的金色年华。她为孩子们的成长操劳,为孩子们的教育操心,为他们的升学奔波。而孩子们也争气,都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重点大学,并全部取得硕士学位,现在都有很好的职业,而且学有所成,个个优秀。孩子们给她带来欢乐,也成为她的骄傲。而她更高兴的是有了孙子孙女,和两个外孙,而且都很聪明可爱,成为她老年一大乐趣,又成为一个好奶奶,好姥姥,多了两个新角色,由“三好”变成“五好”女人。她认为这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

金婚之时,对老伴说些赞美的话,符合祥和的气氛,也能使老伴高兴。当然她也有不少缺点,金婚之时,就此免谈。女人喜欢男人恭维她,老伴也不例外,但我缺乏这样的本事,因此她总是说我不够温情。这次就“温情”一次,以弥补一下多年的亏欠,并把这种“温情”作为金婚礼物送给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noexit 回复 悄悄话 感动并祝福你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