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爸爸的故事(十三) 子女教育

(2012-04-27 12:24:17) 下一个

第十三章 子女教育

80年代初,高考恢复不久,高考录取率很低,真是百里挑一,家里出一个大学生成为家庭的大事,也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当时我们厂里出来的子弟学生纷纷落榜,而我家两个儿子在80年和81年都分别以高于清华录取分数线的高分考入重点大学。其后,女儿又保送免试进入重点大学。

三个子女连续升入重点大学成为当时全厂的热门话题,成为职工们羡慕的家庭。有的认为是孩子们天分好,也有的认为父母是知识分子能够辅导孩子,有人还说我们家住的房风水好,甚至给老伴起了一个外号叫金肚子,于是常常有人来问教育子女的经验,想取点真经。

但我其实没有可以交流的经验,我和老伴并没有像现在鹰爸虎妈的严厉管教,况且当年的条件限制,更没有送孩子们进什么辅导班,也很少自己辅导他们学习,所以说不出什么可供参考的经验。但都是同学,朋友,同厂职工来问,不说点什么也过意不去,于是根据工厂当时的家庭情况,我反倒重点谈如何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家长如何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一些很熟的职工,我甚至直爽的说:“家长爱玩不学习,很难让孩子不玩爱学习”。说了一通大道理,好像他们并不满意。甚至会认为是批评他们,表现自己。其实在很多家庭中,家长的问题很严重,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而家长却反而指责孩子。

 在子女教育方面,我更重视家庭的文化氛围,成长环境,大人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品质和爱好读书的习惯。这些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当然高考很重要,但它只是这些努力基础上的一个成果。

当然教育子女,各家有所不同,因人因时因事制宜,不能照搬。但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循。对于一个过来人来说,我总结点经验,传授点体会也许对别人有一定价值。

  重视生长环境               

我的三个子女都生于60年代,成长的外部环境并不好,而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差,应该说他们成长的内外环境并不优越。人常说,寒门出贵子,说明苦难的环境往往有利于人们的成长。我们家庭人口多,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物质条件差,但全家相处和谐,尊老爱幼,家风严谨。孩子们有长辈的关爱,但并不娇生惯养。我和老伴孝顺父母,与人友好相处,孩子们也从小孝顺我们,尊敬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我和老伴从未面红耳赤的争吵过,更没有家庭暴力。我们工作努力,钻研业务,除了家务就常常读书,家庭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耳濡目染,孩子们也从小喜欢学习,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

说了不少我们自己的事,其意在说一个道理。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修养,言行素质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有人说,父母好好学习,子女天天向上,有一定道理。如果父母不好好学习,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如果父母天天吵嘴打架,孩子如何能静下心来学习,如果父母恶习难改,如何能让孩子不受影响。所以要教育好子女,先要教育好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至于说到物质条件,当然也很重要,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也理所当然,但过于优越反而有害。现在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相互比富并不利于健康成长,家长还应适当约束。

我们三个子女从小在一个比较温馨和谐的家庭中长大,这也并不是我们刻意为之,而是由于我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形成了一种家风,这种家风是可以传承的。

 品德培养

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人的品德和素养是从小培养形成的,因此学龄前的教育不只是智力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懂事,但他还不能准确的区分什么是好坏,对错,是非,所以要循循善诱地教育引导他们。就像培育树苗那样,除了浇水还要剪枝,促进主干的发育成长,才能长成大树。当然,毕竟是小孩,他们成长中会犯错,因为他们还缺乏是非的概念,所以要不断的纠正他,指出应当怎么做,只要认错改正就行。但是对于既不认错又屡教不改,尤其涉及品德方面的错误,也应当采取一些强制手段。

在品德培养方面内容广泛,但我对子女首先要求是自立和互助,就是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做,还要互相帮助,包括帮助父母做些家务。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都上班工作忙,同时照顾好三个孩子有困难,另一方面是为了从小就训练他们自立的能力和互相关心帮助的良好习惯,所以他们从小就自立自强,相互关心,直至现在。我们退休后两个儿子更多的直接照顾父母,女儿在美国就更多的在经济上接济父母,并对两个哥哥在美国留学的子女尽心帮助,让哥嫂们少操心。

另一个方面是培养礼貌,谦让的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对长辈尊敬,对客人有礼貌,好吃好玩的要分享谦让,不能独霸。女儿从小受宠,常常有些霸道,凡是喜欢的东西就说是妹妹的,为此我还动手教训过她,她长大懂事后变得很有素养。

再一方面是培养善良诚实的品德。这是做人的基础,尤其是不能放过第一次的说谎,必须及时纠正,并用严厉的手段使他印象深刻,接受教训。我很少动手打孩子,但对这类事情,却常常是动手的原因。如果一个孩子有说谎的习惯,就会有更多坏的毛病,决不可轻易放过。

至于要不要体罚,我认为有必要,但要适当。一些小错,不必没完没了的说,点到即可,大点的错,要严肃批评,认错改了就行;如果不认错,则用罚站让他反省。我们三个孩子都罚过站。大儿子头脑灵活站一会,看大人不注意就自己悄悄地玩起来,大人一到又站好,或站一会就能认错改正。二儿子性格倔强,站着一动不动,也不认错,最后往往是奶奶妈妈心疼,连劝带哄认错解脱。对于犯错性质严重,又不认错改正的就要再升一级用打来教训。三个孩子我都打过,但只用手,不能用其他东西;只能打屁股,不能打其他部位。用自己的手能掌握轻重,自己感到疼痛就是孩子的疼痛,这样不会下手过猛,误伤孩子。而且自己只能装作生气,而不能真生气。生气就会失去理智,容易出现意外。当然既然要打就要真正起到警示作用,让他感到疼痛,印象深刻,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严厉惩罚时,家庭成员不能干预偏护,否则前功尽弃,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到了第三代,我没有打过他们,也没有见过儿子打过他们。到美国女儿家居住,外孙淘气,就更不敢动手,否则就触犯了美国法律。但我认为打还有必要。但不可多,更不能打重伤人。我打孩子很少,而且只在上学前,上学后就再没有打过,而且批评也很少,因为他们都很自律,品德很好。但他们性格柔弱,锐气不足,善良诚实又往往吃亏,这成了我们家祖孙三代家传的性格,有时我又怀疑这是不是与打有些关系。

 培养读书习惯                     

从小培养起孩子自觉的读书习惯,会使他们收益终生,而读书习惯必须从他们刚刚懂事就开始,而且让他们有兴趣,最后变成一种爱好。我们三个孩子成长在文革时期,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儿童读物。那时可读的书主要是连环画,小人书之类。我们尽量搜集,买了一个小木箱,每本书都包了书皮,以便能反复阅读。他们不会认字,我们一般也没有时间给他们讲解,他们自己去反复看,慢慢大体就能看懂书的内容了。大儿子还常常把他的一些小朋友召集到家里,让他们坐在小板凳上,给每个人分点动物饼干,共同看小人书。他们上了学认字以后就能逐渐开始看些大人的书。那时孩子们课程松,作业少,有很多课余时间,文革时我们工作也不忙,当时也没有电视和其他娱乐活动,这样全家吃晚饭后就是看书,大家各自看各自的书,安安静静,互不干扰。当孩子们升入中学后有了更好的条件,可以借书读,功课虽然加重,但他们依然爱读课外书。二儿子的高中班主任几次向家长反映,说他不好好学习功课,即将面临高考还常常去学校图书馆看闲书。我们虽然也提醒他不能放松功课,但也没有严厉干预。他不紧不慢读课外书和做功课两不耽误,高考成绩高于清华录取线20多分。这说明多读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也不一定对高考有太大影响。女儿更是爱看课外书,读书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因此知识面广,文章也写得好。她喜欢文学,文理科都很优秀。

到了第三代,孙子孙女有了很好的条件,家中书很多。儿子们更是不断地给他们买喜欢的读物。他们每个人的书都能放满整个书架。从小,大人去商场购物,都会把他们放在卖书的地方,他们会坐在地上安静的看书,直到大人找他们回去才停下。他们的功课比父母当年更繁重,但他们读课外书却更多,甚至读了不少艰深的书籍。孙子面临考高,我却发现他看“社会契约论”,由于担心他影响高考所以批评了他,不让他看闲书,但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后来才知道,这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经典著作,是卢梭的名著,我自觉惭愧。

 关注成长的敏感期

初中时孩子处在青春期,生理变化,性格逆反,对周围环境敏感。而且初中课程加重,数理化课程增加,学习方式也相应改变,如果不能尽快适应,不仅性格会出现问题,而且功课一旦跟不上就将一直被动,甚至出现厌学现象。我们三个孩子小学都在工厂子弟小学,师资质量差,学生素质也不行,再加文革期间,基本没有学到什么。不过小学毕竟学习内容简单,另外孩子离家近也好管,影响不大。儿子们上初中一开始在附近另一子弟中学,虽然比本厂学校好些,但依然是工厂办学,质量较差,学校风气也不好,我和老伴感到必须转到正规中学,否则将耽误他们的前程。姐姐在九中当教师,老母亲也力主转学,于是两个儿子上初三时先后转入九中,由于学校正规,教师素质高,又有姐姐姐夫辅导,还有两个表兄弟相伴学习,儿子们进步很大。他们陆续初中毕业时,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重点中学五中,为后来高考打下基础。

所以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关键,这段时期是孩子成长的敏感期,稍有疏忽,就可能走偏,弥补都来不及。心智两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直至成人都难以纠正。

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就近入学。孙子开始户口和我们在一起,当时只能上个很差的初中,为此只好托人迁到一个亲戚家,才上了个较好的中学。孙女跟着在北京十三中当教师的妈妈进了重点初中,条件更加优越。孙子辈也比较顺利的度过了初中敏感期,后来他俩都去美国留学。

 多子女教育与长子效应

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大人的言行外,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长子的影响更是不能忽视。我自己就是长子,从小父母的教育使我能体会长子的责任和作用,所以我们也从小就重视对大儿子的教育。他经常听到的就是要给弟弟妹妹做榜样,自己先做好,还要带好弟弟妹妹。这样他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也培养了他的品格和能力。他能代替父母做不少管教弟妹的事情,他会带领弟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看小人书,他后面跟着一群小朋友,成了个孩子王,而从未做过出格的事,我们都很放心。上学以后,他学习努力,而且自觉,从来不需要我们督促。当时住房紧张,大人睡后,他只能移到厨房在10瓦的灯下学习。后来他到九中上初中,初中毕业考上五中上高中,这一路上弟弟和他只差一年,步步紧跟。当三个子女都考上重点大学后,我曾经说过:“老大功不可没,是个好领头羊”。弟妹以他为榜样,学习都不需要父母操心。除了学习,老大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他关心弟妹,孝敬长辈。中学时有一次,他节省午饭,给奶奶带回学校食堂的油条。当年吃油条是多么难得,奶奶非常感动,儿子的姑姑每说到此事都很动情。

大儿子大学毕业,最初分配到天津工作。老伴认为作为长子他应当在我们身边,于是他调回太原,有了合适的工作,事业也逐步有了基础,其后结婚,并有了个胖儿子。我们三代人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婆媳相处和谐,祖孙一起玩乐,是个温馨的家庭,继承了我家的家风。

近年来,我们更多时间住在北京。大儿子夫妇在太原代替我们处理了不少事务,应对很多人情琐事,承担起长子的责任,不必我们操心。

二儿子和女儿大学毕业,老伴同意他们到外面闯荡。二儿子分到北京,在建筑研究院工作,有很好的专业基础,成为一个教授级高工。他在北京结婚成家,不久我们就有了个文静的孙女。我们第三代,有男有女,老伴很满意。随着经济条件改善,他们有了自己的住房。我们退休后,二儿子夫妻俩几次提出让我们到北京居住,他们希望有机会就近照顾我们。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还在四环内为我们买了一套房子。房子虽然不算大,但是够我们老两口住,并且地段很好,购物,医疗,交通,散步等都很方便,适合养老,所以我俩在北京住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老二夫妻俩也逐步承担起更多的照顾父母的责任。由于北京条件好,医保关系也可转移,我和老伴曾想把家搬到北京,儿子媳妇也积极筹划,女儿又寄钱支助。本想买一套大点的房子,但正赶上北京房价风胀,为了不增加孩子们的负担,我决定停办,依然两地住,两个儿子都有机会相聚照顾。

女儿大学毕业后飞的更远,去美国留学后定居,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是绿树成荫的别墅,还生了两个淘气的外孙。我和老伴基本上每隔一年去美国住几个月。体验一段异域,生活这样我俩就在太原,北京,美国三地游走,和三个子女相聚,受到他们很好的照顾,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儿女多,牵挂也多,而牵挂也是父母与子女心里的沟通,是父母寂寞时的一种精神需求,更提供了再次相聚的动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