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个人资料
正文

贝多芬: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Op.53 (华尔斯坦, 黎明)

(2017-02-27 17:05:09) 下一个

贝多芬 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Op.53

钢琴:Daniel Barenboim

1. Allegro
2. Introduzione - Adagio molto (11:29)
3. Rondo (15:49)

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Op.53

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由于题赠给非常敬重他的才能,从精神到物质都给了他长期巨大援助的华尔德斯坦伯爵,此曲又以“华德斯坦奏鸣曲”而闻名。这首作品作于1803至1804年,其时已进入贝多芬创作最辉煌阶段,此作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

这是部“重型”作品,并不是“悲怆”类的“重”,相反,这里一扫沉闷、悲愤、哀伤等等压抑的浓雾,而是畅快、开阔、爽朗的晴空,有人说这是部“洁白的奏鸣曲”,不知什么人为这部作品起了个“黎明”的别名。说这部作品“重”,是它宏大的篇幅,交响诗般丰富的色彩,空前辉煌的钢琴技巧。

乐曲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 生气勃勃的快板 C大调 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清爽的“沙沙声”很自然地使人想起早晨万物苏醒的音响。高音好象小鸟的欢鸣。后来还有小鸟的合唱,大地热闹起来。调性、力度不断变化,有如闪耀不定的阳光。第二主题用了那个时期不寻常的调性,三度关系的E大调(C与E相距三度)。欢悦的曲调与和声同步进行,产生管风琴的音色,也可以想象成大自然的风在歌唱,表现出在美丽自然中的陶醉。两个主题都得到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发展后,才有力地结束。

第二乐章 慢板 F大调
第二乐章贝多芬以稍微朦胧暗淡的柔板乐章出色地使整部作品天衣无缝,十分严整。其中的甜美宁静却是贝多芬其他作品所少有的。 对这段音乐的理解,有的说它犹如“天使的微笑忽然被乌云遮住一样”,有的说表现了神秘的、非现实的气氛,有的说是对黎明的期待,等等...总之,是幽深、静谧的,这使得接下来的未乐章更为光艳夺目。

第三乐章 稍快板 C大调 回旋曲式
第二与第三乐章之间没有停顿,所以也有人把第二与第三乐章归化为同一个乐章。

这是个结构宏大的回旋曲。稍快板,C大调。人们这样形容这个乐章:“宽阔无边的原野,洒满了阳光……好象一个夏日,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够的!”主要主题的旋律有德国民歌风格,在温暖的C大调分解三和弦的伴奏下,在清彻的高音区妩媚、愉快地唱出来,一幅晴空万里的画面油然而生。

这个主题经过一段发展后,右手出现了长时间的高音D上明亮的颤音,然后在这个持续颤音上的更高的高音区,极其明亮地奏出主要旋律,与此同时,左手奏出上行连音的32分符和下行跳音的16分音符音阶,这是喜悦的激动。这样,音乐形成了三个层次立体上的结合:中低音区是快速音阶,中高音区是颤音,更高音区是主旋律。三个层次的交相辉映,形成了无比灿烂、艳丽的交响画面。

从演奏技巧上讲,这个织体是个技术困难的段落。但是,由于那无比光辉美妙的艺术形象的感召,钢琴家们都乐于克服演奏技巧的困难。回旋曲的主要部分重复多次,每次重复之间又都插入新的对比的音乐。当主要部分最后一次出现时,音乐转入极快板,情绪进入高潮,最后辉煌、宏伟地结束。贝多芬是在承受着命运的致命打击下,写出这样没有一丝阴云的音乐,彰显出他那超凡意志的坚毅。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大自然中的欣喜、陶醉。他暂时抛开了所有的不幸,只感受生活中的光明和美好。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而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