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影室

集百家之长, 走自己的路。
个人资料
Alabama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叫卖的吆喝声

(2016-01-11 06:28:06) 下一个

我家从上海移居苏州之后, 妈妈为了要节约开支, 搬到了外婆家. 外婆家是大户人家, 一共有五进住房, 每一进都有一间大厅, 多间厢房, 房与房之间有小花园, 天井和竹林. 有的住房还有楼层. 除了一进住房是西式平房外, 其余都是百年老房.  前门开在凤凰街, 后门在孔夫司巷, 有一个街区的跨度.

我就在这里度过了我的青少年, 从小学到高中.

我就读于振华小学. 振华小学就在孔夫司巷, 从后门走去没有多远. 孔夫司巷是条小巷, 碎石砌成的路面, 静静的, 除了上学和放学时间, 平时很少有人走动. 在振华小学期间, 印象最深的是袁伟明, 体育界的元老. 那时, 他比我高三班, 我读三年级, 他, 六年级. 每天早晨小学有升旗仪式, 过后就是早操. 升旗总是由袁伟民和另一位姓"葛"的同学负责. 由此, 袁伟民成了同学心目中的英雄, 常常投以羡慕的眼光.

孔夫司巷的进口处, 有座孔庙. 一算小门进去, 走过一条幽黑的走道, 进入门厅. 在我的记忆中好像门厅中没有窗户, 四周点上蜡烛. 阴森森犹如地狱. 在门厅的一边, 有个神龛, 上面有座塑像, 看不清面容, 满身灰尘, 说就是孔子.  偶然, 有人为他烧柱香, 门厅里就有飘着幽幽的香味. 在神龛下面, 往往有2-3 个乞丐靠在神龛的壁上, 满面污垢, 专心捉身上的虱子, 傍边还放着讨饭的罐子和一根打狗的竹棒. 我常常邀上2-3 个男生, 探头探脑的进去溜一转, 赶快逃出来, 算是"探险".  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 好像孔庙就关闭了.

下午三点半, 放学了. 一群小学生叽叽喳喳又蹦又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妈妈总是叫我吃了点心再回家. 我就从孔夫司巷走到凤凰街, 那是一条大街. 街上有许多小贩吆喝着做生意, 其中主要是食品.

一个老头, 挑着担子卖"三角包". 不时用他沙哑的喉咙吆喝着:"要买那三角包, 三分洋钿卖一包!", "要买那三角包, 三分洋钿卖一包!"...... 重来复去, 声音平淡无奇, 但节律整齐. 三角包是用豆腐皮包裹着馅, 形状呈三角形. 馅是用糯米和着鸡汤熬成, 比稀饭稠, 比干饭稀. 这是我最常吃的点心, 价廉物美.  三分钱, 买一包, 趁热, 一口咬下去, 满口生香.  还有几颗鸡丁, 细嚼慢咽, 细细品味, 美极了.

对面的街上有人吆喝着:" 要买那红枣...汤...!"  "要买那红枣...汤...!" 声音清脆响亮, 抑扬顿挫, 富有乐感. "枣" 字用高调, 拖长音; "汤"字低调, 长音.  同学们喜爱这调门, 和着小贩一起高唱:" 要买那红枣...汤...!" 一时, 这音调响彻云霄, 人们很快知道, 呵! 学生放学了. 这红枣汤的吆喝声居然被相声大师, 侯宝林, 编到相声中去.  顾名思义, 红枣汤是用红枣熬煮成的汤, 汤锅下面是炭火维持温度, 汤呈棕红色, 甘甜适中, 外带2-3 颗红枣, 五分钱一碗. 冬天, 喝下一碗热气腾腾, 暖乎乎的红枣汤, 真是受用.

"笃, 笃, 笃...鲜肉馄饨喽!" "笃, 笃, 笃...鲜肉馄饨喽!" 这声吆喝, 毫无乐感. 小贩大概知道他的喉音无动人之处, 他加上一只开口的竹筒, 用一根细棒敲打, 这"笃, 笃"声和上"鲜肉馄饨喽!" 也还别有风味.  小贩矮胖, 壮实, 肩挑一副担子, 一头一锅开水, 下面炭火加热; 另一头准备好的馄饨和碗具.  八分钱一碗对我来说太贵了点, 我不经常吃馄饨. 等妈妈高兴时, 要八分钱, 兴冲冲地出去买一碗小馄饨.  馄饨是肉馅的, 清汤, 撒上金黄色的蛋皮, 翠绿色的香葱, 外加一小勺味精, 一小勺猪油.  喔! 好香! 口水直流! "鲜是鲜得来, 米毛要落脱哉!" (苏州话) 一碗馄饨下肚, 真是舒服好几天呢! 这是我儿时的天堂生活.

儿时的记忆竟如此清晰, 永不消退. 成年后, 常常在梦中再现儿时的情景.  现在的食品比60 年前的食品精制的多, 但我记不住山珍海味的味道, 恰忘不了儿时小馄饨的滋味; 还有那街上小贩的叫卖的吆喝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3)
评论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罗雪七' 的评论 谢谢雪七女士喜欢!
罗雪七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这叫卖的吆喝声引出好多我的口水耶!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声音' 的评论 : 谢谢小声音女士点评!是啊! 在中国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 对于那一声声頗有韵味的吆喝声不会感到生疏的。
小声音 回复 悄悄话 是啊,也记得小时候我们大院里时不时传出的吆喝声,
我记得:
“冰棒,马头牌,马头牌冰棒!”
“磨剪子来,锵菜刀~~~~”
还有卖酒酿的邦子声,…………
温馨亲切的回忆,令人回味难忘。:)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na-Sun' 的评论 : 是啊! 侯宝林就汇集这种吆喝声编了个相声。 我听过。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婉妮' 的评论 : 儿时生活的地方, 永远不会忘记。谢谢点看!
Diana-Sun 回复 悄悄话 想起小时候走街串巷的小贩和小手工业者。每种行业都有各自的吆喝,非常有特色。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labama' 的评论 : 谢谢先生,妈妈非常喜欢苏州的人和景,妈妈常说,姑苏城小巧玲珑,哪哪都透着灵气,所以一直梦想在那安个家。
婉妮 回复 悄悄话 那些最普通的味道,是最让我们难忘的。对家乡的思念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zl9876' 的评论 : 想不到梅子女士也是苏州人。 是的, 我对苏州有一番回忆!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绿袖清风' 的评论 : 谢谢清风女士!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姑苏城里安个家一直是妈妈和我的梦,可惜后来一切的一切,梦灭,妈妈小时,家中门面房有五间,姥爷全租出去了,就有两间是姑苏城里来的房客,一家是开馆子的,还有一家绸缎庄,他们都特别喜欢妈妈,馆子有好吃的,每天妈妈放学回家,他们都会给妈妈送来,让妈妈趁热吃了,这也可能是妈妈和我都特为喜欢甜食的缘由吧,看到先生这篇大文,不由得让我想起孩儿时姥姥常给我们做的美味啦。。。
绿袖清风 回复 悄悄话 温馨回忆,伴随一生。问好先生!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泥中隐士' 的评论 : 现在, 我也不敢吃了。 当时50年代初, 卫生条件和知识都没有完备。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谢谢你喜欢!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晓青女士鼓励!
泥中隐士 回复 悄悄话 现在不敢吃这些人卖的东西了。
波城冬日 回复 悄悄话 稀饭!同怀念,实难忘!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问好!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三儿她姐'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认同!
Alabam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是的, 儿时的记忆特别清晰! 谢谢点看!
小三儿她姐 回复 悄悄话 但我记不住山珍海味的味道, 恰忘不了儿时小馄饨的滋味; 还有那街上小贩的叫卖的吆喝声.

-- 有同感。 谢谢您的好文。
momo_sharon 回复 悄悄话 家乡的味道才是最美的味道,我也常怀念儿时的滋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