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为人性不僻,却颇耽佳句,自哂寻章摘句老雕虫,殊不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以佳句虽未得,涂鸦偶为之,回首经年,岁月果无痕?
正文

又见月圆

(2011-12-21 23:38:31) 下一个
  
         今天是中国传统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陈年老调,已不复弹起,“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的诗意也荡然无存,更遑论“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因为,何曾有“同来望月”?几十年岁岁中秋,月月月圆,留下深的印迹的并没多少。但那种牵念如缕不绝,不曾中断,只浑融了,已分不清到底是思亲还是思乡。家山北望,永远的惆怅。曾经你希望自己是线,你的“他”是风筝,他飞得再高再远,线的另一头总牵着你,但是有一天,线突然断了,再也续不起。故乡却不一样,你是风筝,它是线,不管你漂在何方,手里紧牵着故乡。每一次离乡,在转身的那一刻,牵挂便装满了行囊。每一次归家,远远望见,总是叮嘱我们以学习工作为重不必念家的母亲,其实早已在门口守望。重话桑麻,梦里灯前,再把母亲的容颜细细端详。

    佳节人不同,固然易有所感;去国万里,更加感慨于节日氛围的缺失。匆匆碌碌一天,几乎已完全忘却今天与平时有何不同。忙完案头的工作,才蓦然想起!开门出来,抬头四望,月华无踪,想来又是一个阴天,正如昨日,据说看不见月亮。又或许楼前树影重重,遮在背后也未可知。于是缓缓踱到楼下,望向一贯见月的地方。然而,除了白得耀眼的两个路灯,好像什么也没有。此地一派平原风貌,白天一望无际的绿草,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傍晚红霞满天,层云尽染,转而一轮明月升起,常常是又圆又大,离地面又很近,有时和朋友调侃:“美国的月亮果然比中国的大而圆”,只是不怎么亮。出门本来也没有什么“赏月”的意绪,只是想看看——这中秋的月亮,毕竟一年一次这样的时刻。终于不得,只好折身转回,忽觉前方这天怎么亮亮的,印象中附近没有大的路灯的,猛抬头,是月亮!真的是月亮!原来月已至中天,刚出门时,恍恍惚惚,忘了什么时辰,习惯性地望向平时六七点钟月亮初升时的天空;再加上屋檐低长,不有意回望,是根本看不到已升至半空的月亮的。那月亮,皎洁得很,只是不像初升时那样的大,那样的柔和,反而生出一丝孤冷的感觉,明亮而凄清。此时方悟已近子时,人大多已睡去。本来就是偏处一隅,人迹少有,此时更觉寂静。想来此地与中国相隔万里,异风异俗,会有多少人知道今天是中国的中秋节。更何况有多少人会在这深夜时分,突然想起出来看月亮。归去,归去,只恐万一被人看到觉得太为“怪异”吧。
      
 
        又见月圆,在这天凉如水的夜晚,在这思乡念远的淡淡意绪中,朦胧睡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2008年的中秋节就这样度过了。 

                                                                                                                                          ——写于2008年中秋月圆之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