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为人性不僻,却颇耽佳句,自哂寻章摘句老雕虫,殊不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以佳句虽未得,涂鸦偶为之,回首经年,岁月果无痕?
正文

与友书(七)

(2011-12-21 23:33:00) 下一个
 

最近不知为何突然想起多年前偶然看过的《浮生六记》中的一段文章,抽空上网搜索整理,据说林语堂先生的翻译不错,也想搜来一看,耗时不少,所获有限。又念及我们谈到的一些相关话题并劝我不要太过“执著”,故试着梳理思路写下如下一段话。 

感谢你的真诚关心,我知道你劝我不要太过“执著”,是觉得我一直独立支撑很辛苦。那天嘲笑我写什么“终于孤独地来孤独地去”的句子是多么的酸腐,多少人哪有什么感动,不也生活得好好的。我记得我跟你争辩“平平淡淡平平实实的生活我不是没想过,但是终于不还是这样的结局?既然连这点平实的理想都实现不了,我觉得人生还是应该有一份真情,不是“轰轰烈烈”或者“刻骨铭心”,但是真的需要有彼此的一点欣赏和一份牵挂。

其实婚姻与否也不是我所敢抱的终极理想(虽然瞩望),数年围城匆匆一遭,唯一留下的是可笑又可悲的感触。但是我做不得古人为文为警世名言,偶尔写点小的篇什,都是自己真情的寄托——姑且不谈爱情,我一直觉得这个字眼太神圣也太沉重,神圣因之太过美好而难能,沉重是由于看过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多少感人至深的爱情或因求之不得而缠绵悱恻辗转流离苦痛憔悴,或因爱之太深而患得患失好像一个晶莹纯粹视为最珍的玻璃球战战兢兢在手唯恐不慎摔碎,或因得而复失痛入骨髓此恨绵绵无期或怀永生之绝望。——然而,人生于世真情是断不可少的,没有心底那点真情的涌动,我不知道我还能写出什么样的片断来。不管是父母与子女的真情,还是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同窗同事的情谊,最不过同性恋,我从来没有想过也一直不能理解两个同性怎么可能“恋”。平时很少看电影的我,寒假在网上转了转,由《推手》看到了李安,由对李安电影风格的介绍评价看到了他的另外几部电影,包括《断背山》,其之所以感人至深,恐怕不是因为它“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之类,而是自始至终流淌的如缕不绝备受压抑又毕生难舍的脉脉真情。如果说这是电影,虽然来源于生活,毕竟高于生活,是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升华之作;那么《浮生六记》——中国清朝一个名叫沈复的普通文人为他和他的再普通不过甚至并不为世俗所容的一个在当时社会实在与“典范”相去甚远的妻子写的一篇(本)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常见的社会小人物的传记——却正因为以平实的笔触记录下平凡人生中一对伉俪情笃的夫妻几十年岁月磨蚀仍未成平淡(反而弥久逾深——“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的感情,有人说“世上写婚前情婚外情的无数,而描写婚内夫妻情的少之又少”,其实文学史上还是有不少的,只是相较而言,数量上终显逊色。无论如何,文为心声,无情不文,想来大多数人还是认同的吧。

《浮生六记》中的“芸”自然是可爱的,但最让人动容的,我一直以为不只是她的可爱,恐怕更多的是他们至真至深的至情。她的“可爱”终是因了“他”的欣赏和珍重,假如不是“他”顶着“悖逆不孝”的谴责与重压在妻子见逐时竟随与同出,生活如此困窘负重举步维艰他仍不离不弃甚至有时还很能自得其趣,那么,她的“可爱”又有多少人会识得,或者“他”“谨守孝道”遵从父命休书一封,充其量中国文学史上又多了一个能唱和《钗头凤》的唐婉和《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虽然这两位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令无数人感喟叹惋不止),可是,还会有人用“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来评价和怀念吗?

关于婚姻,我实在没资格说什么,只是在无数个夜阑更深的时刻,直逼灵魂深处,抚心自问,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迅如流星渺如尘沙的我,这一生到底在追寻着什么?年少时没有“浪漫”,从来不曾放任甚至流露自己的热情;成年时又不够“现实”,满以为“两人白手起家一起努力日后也必会共同珍惜”;再长些往事不堪回首又不经意地回首中忆起些青涩的梦苦涩的情。对未来,我还是不甘心“为了生活,为了身份,为了抚慰孤独”去建立一个所谓的“家庭”(如果可能的话)。虽然我是多么地希望,愿倾毕生的真诚去冀望一段真情去经营一个幸福的家,然而正如《浮生六记》中芸所说的“忆妾唱随二十三年中,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修到,我辈何人,敢望神仙耶?”所以,人生于世,总需有希望支撑,但恐难有必得之念;不求必不得,求亦未必得,犹需自宽己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