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高棉微笑的魅力——吴哥行(4)小圈,吴哥遗址的精华(上)

(2024-05-24 08:46:31) 下一个

第二天小圈,吴哥遗址的精华所在

今天的参观路线是:小吴哥看日出——大吴哥通王城——巴戒寺——巴方寺——皇宫遗址、空中宫殿——战象台——癞王台——圣剑寺——塔高寺——周萨神庙——塔玛农寺——塔布笼寺——小吴哥寺

小吴哥日出

小吴哥又称吴哥寺或吴哥窟(Angkor Wat)是整个遗址群中最辉煌、保存最完整的,它是吴哥王朝鼎盛期建造的一座不朽寺庙,世界遗产指的就是它。在整个遗址群中它是唯一一座面朝西的寺庙,由于它正面朝西,因此是观看日出的绝好地方。寺前水池倒映着神庙的5座高塔,看着太阳从塔尖慢慢升起,将金辉洒在寺庙和大地上,那么神圣,那么感动。有这样一种说法:吴哥窟的日出是世界最美的日出,因此来吴哥窟看日出通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节目。2月份太阳要到6点半才会出来,可是凌晨4点半师父就来旅馆接我们,他说早点去可占据第一排的好位置。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来到水池前。可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水池前已经有不少的人了,最好的位置都已被占领了。我们在旁边找个位置坐下,耐心地等待着太阳升起。看日出是要碰运气的,不巧我们运气不佳,过点了,还不见太阳的影子,只好悻悻地回转,找到师父前往通王城。没有看到日出,加上那天是菩萨日,吴哥窟不允许登顶,我心中不甘。离开暹粒的那天,我们是九点的飞机,因此抓紧早晨的时间,重返吴哥窟,这一次我们看到了动人心魄的日出,也如愿登上了吴哥窟的三层。

黎明到来,东方渐渐泛出白色,吴哥窟的轮廓显现出来                                          

老天不负有心人,第二次我们终于看到了吴哥窟漂亮的日出                           

据说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太阳会从中间最高的塔尖后缓缓升起                                   

通王城(Angkor Thom)

通王城也称为大吴哥,是由吴哥最伟大的国王闍耶拔摩七世(Jayavarman VII)于1177年建造的王城。王城为正方形,长宽各为3.2公里,以象征佛教须弥山(Mount Meru)的巴戒寺为中心,周围是8米高的城墙,城墙外有百米宽的护城河环绕,象征海洋环抱须弥山的格局。王城开5座城门,南、北、西各开一座,东面两座。其中东北侧的胜利门直接通往斗象台前的阅兵广场,是凯旋归来军队城入之门。而东门又称鬼门,用于出殡。南门供民众出入,是目前保存最好的门。西门是罪恶之门,犯罪者由此门逐出城市。北门是朝圣之门,供僧侣出入。每座城门前有搅动乳海的群雕,城门上端是面向四方的佛头像。

搅动乳海,左右两侧分别排列54个天神像(修罗Sura,左)和恶魔像(阿修罗Asura,右),他们共同努力搅动乳海,以得到不死甘露

修罗一般面部柔和,头带尖形帽                                  

阿修罗一般面带凶相,头盔为花瓣状头冠                                                   

护城河风景优美                                                       

门塔上是面朝四方、面带微笑的佛陀                                                  

清晨,四面八方的摩托大军穿过城门,前往暹粒县城上班。和司机交谈,如今当地人种地使用拖拉机,牛马成为食物,尽管它们瘦得可怜。上班以摩托车代步,我们在城里大街上,街边停靠的摩托车一眼看不到头

巴戒寺(Bayon)

穿过城门我们来到巴戒寺,又称巴扬寺。这是吴哥王朝最后一座国寺,也是唯一的一座大乘佛教寺院,是闍耶拔摩七世为自己建造的寺庙。闍耶拔摩七世是一位传奇人物,又称银发国王,即位时已经50多岁。苏利耶拔摩二世(那位修建吴哥窟的国王)去世后,吴哥王朝陷入一段混乱时期。期间有农民起义,权臣政变和外族入侵,身为王子的闍耶拔摩七世带领军队打败了侵略者。闍耶拔摩七世即位后,着手建设,吴哥王朝达到了它的顶峰。在他的统治期间,吴哥王城最后定型。他在位37年,90岁去世,期间修建各种用于民生的工程,包括都城与各主要地区之间的公路,并在公路上设立了121家客栈;他还修建了100多所医院,遍布全国,可谓功绩卓越。他为纪念父亲建造了圣剑寺,为母亲建造塔布笼寺,为自己修建了这座巴戒寺。在闍耶拔摩七世一生中,他看到了苏利耶拔摩二世时期的昌盛,雄伟的吴哥窟的建成,看到了国内的叛乱和外敌的入侵和劫掠,看到了战争造成的满目疮痍,又看到了国都的重建。他经历了无数生和死,背叛和复仇,侵略与抵抗,衰落与兴盛。在他的晚年他改变了信仰,开始向内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他皈依了大乘佛教,巴戒寺是他给自己的最后归宿,高棉的微笑是他内心平和的体现。

巴戒寺远看像一堆黑色石山,走近了才发现每座石峰是一尊四面佛像,微笑着俯视着众生。巴戒寺以须弥山的概念修建,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方形,上层为圆形。圆形平台中央矗立着一座最高的佛塔,周围48座佛塔围绕,每座塔上方是面朝四方巨大的佛头,加上5座门塔,一共54座四面佛塔,200多个微笑的佛祖普渡十方,这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寺庙第一层墙壁上有1200米长的浮雕,刻画了11000多个人物,不像苏利耶拔摩二世在吴哥窟的浮雕中宣扬自己的权利,神话自己的形象,巴戒寺的浮雕更多的是反映人民的日常生活,描述刚刚结束的高棉与占婆人的战争,胜利游行等等,竟没有一幅闍耶拔摩七世自己的形象。

巴戒寺远看像一堆黑色石山                                                          

当我们一步步走近,塔山上微笑的佛头雕像慢慢显现出来                              

寺庙前一个巨大的广场,那伽和雄狮忠实地守卫着                        

进入寺庙,穿过一道道石门                                                             

转角处形态各异的端庄神女和飞天仙女雕像随处可见

女神Devata亭亭玉立于莲花上,是寺庙的守护神                                               

飞天仙女Apsara身姿曼妙,翩然起舞                                                         

高耸的54座佛塔代表真腊王国统辖下的54个省,每座塔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张微笑的脸庞,那是吴哥王朝最伟大的国王闍耶拔摩七世喜悦、悲伤、宁静的脸庞,是佛祖将慈悲送到人间四面八方。

外侧墙壁上的浮雕内容丰富生动,描述战争、寻常百姓之生活百态,洞里萨湖畔风光等等

浮雕分为三层,上两层描述高棉人在洞里萨湖与占婆人打仗的情景,下层描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图a. 妇女生孩子的情景;图b. 占卜问卦(右),卖水的挑夫(左);图c. 杀猪宰羊开party的热闹情景                   

图a. 斗猪,图b. 杂耍艺人, 图c. 斗鸡。一般百姓的生活描绘的栩栩如生                         

巴方寺(Baphuon)

巴方寺修建于1060年,早于大吴哥城,是献给湿婆神的国寺。它共有五层台基代表须弥山,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约50米的巨型石塔,是世界上最大、图样最复杂的立体建筑。它紧邻皇宫和斗象台,在过去属于禁地。由于巴方寺建在沙土地上,地基不稳,加上建筑重量太大,寺庙建筑倒塌。法国人1960年起开始帮助柬埔寨修复巴方寺,他们将所有倒塌的石块编号,准备一点点拼凑还原。1975年红色高棉政权上台,他们赶走了法国人,屠杀了参与修复工作的柬埔寨人,销毁了所有档案。1995年法国人重新恢复修复工作,可是缺少技术资料,这些石块再也无法还原了。几千块石块只能永远躺在寺前广场上,成为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的见证。

巴方寺是世界上最大、图样最复杂的立体建筑                              

登上巴方寺高塔,这里可眺望远方风景,也可近看俯视下面的的参道与寺庙     

最值得一提的是莲花塔座。莲花塔座通常在塔顶上,一般不容易看清。这里的塔座正好在平台下方,是绝佳的观看地点。

架高的参道是巴方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主要特征。参道高2米,长200米,是吴哥遗址中最长的架高参道。参道由石板铺成,下方三根圆柱为一组,一排排架起长长的参道

几千块石块只能永远躺在寺前广场上,成为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的见证            

皇宫遗址空中宫殿(Phimeanakas)

接下来我们来到皇宫遗址的空中宫殿。宫殿建于公元941-968,是由三层长方形须弥台重叠成金字塔形,每个转角都有一座石象,楼梯口有两座石狮子,顶层原有一座金宝塔,现已不存。

斗象台(Elephant Terrace)

斗象台也叫战象台是一座大的平台,这里是吴哥王朝的权利中心,国王在这里检阅军队,所有的外事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吴哥军人训练大象进行狩猎以及参与战争,平台的墙面有大象参与狩猎和战争的大型浮雕,每个转角都有巨象雕像,长长的鼻子如同柱子扎向地面。元代使臣周达观出使真腊,在这里亲眼目睹国王阅兵的宏大场面。回国后写下《真腊风土记》是人们研究吴哥王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据他描述斗象台的后方是木材建造的国王的住宅,如今木头早已成灰,只留下这片巨大的平台  墙壁上的浮雕分为两种,一种是列队的大象                   

另一种是手托平台的阿修罗                         

癞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癞王台紧挨着斗象台,因平台顶端一座长满青苔的雕像得名,据说原是皇家的火葬场。值得一提的是它墙面的雕刻十分精美,雕刻一层层不同造型的神衹,主题是神衹和幽冥界的故事。

十二生肖塔(Prasat Suor Parat)

广场对面树立着12座小塔,中文翻译为12生肖塔,关于它们的用途众说纷纭,但肯定与生肖没有关系。根据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的描述,它们可能与法律裁判有关。当两人起争执,国王会命令他们各坐于一塔,其家人守在塔外相互监督。几天过去,有错者或身上生疮,或发热咳嗽,而有理一方却安然无恙。寓意人不能裁定谁有罪,但神可以。

看完癞王台,大吴哥通王城就算告一段落,我们在停车场找到司机前往下一个寺庙,圣剑寺。由于篇幅太长,小吴哥寺庙分为上下两集叙述,吴哥窟单独成文,欲知后事,且听下文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