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感慨一下七七级毕业三十周年

(2012-01-13 19:40:18) 下一个

20121月,是大学七七级毕业三十周年。

 

国内同学的纪念聚会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据我向周围朋友打探,七七级今年的紀念活动,声势很大,就好像全国七七级的同学都动起来了似的。我也想回校参加活动。可惜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插着公司,要想专程回去一趟,实在有点儿奢侈。不过,纪念活动还真是撩起了一点儿怀旧的心情,激活了这么多年想说说七七级的 “年级情节”的愿望。不为竖碑立传长篇大论,就图了个愿。

 

我一直觉得七七级跟其他年级有点儿不一样。不是因为我是七七级的就这么说。首先七七级进校就跟所有其他年级都不同。从文革开始到恢复高考,中间有十年空白。在这期间大学要么关门,要么进不进大学与读不读书一点儿关系没有。只有那些真正想读书又爱读书的人,才会在政府反复明确宣布书最好不读,读也白读的时代,不抱任何功利目的地为读书而读书。要不说七七级有点儿书本气呢。读书在当时可能只是排遣或爱好,但却无意中为那场姗姗来迟的高考打下了基础。要知道,从19771021日宣布恢复高考,到19771210日开考,中间只有六周时间,根本没有时间从容准备。因此,那次高考拼的是老底,拼的是到工厂到矿山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然而书本没丢基本功还在。有的七七级同学觉得自己能从570万考生录取273万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很聪明,素质高,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七七级胜是胜在小李飞刀出手快,跟聪明不聪明没关系。又有人说77年的试题特别浅,所以七七级占了便宜。这种说法也有问题:竞争都是横向的,胜负定于一拚。纵向比没有意义,就像你不能说你现在知道相对论就比牛顿聪明一样。七七级的同学会说,给我一点时间复习,我会考上更好的学校。所以还是那句话,77年考试是一个突然袭击。面对突然袭击,仓促上阵,能够攻城拔寨,就算七七级对此有点儿得意,也不能算目中无人忘乎所以吧?有贾岛“剑客”为证:“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

 

对于一些七七级同学来说,入学也有点儿惊险。人民日报19771021日头版关于恢复高考的通知是这样界定招生对象的:“今年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二十岁左右,不超过二十五周岁,未婚。条件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在校的高中学生,成绩特别优良,可自己申请,由学校介绍,参加报考);身体健康。另外,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三十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两届高中毕业生)。”我相信当年不知有多少人反反复复逐字逐句地读过这段文字。坦率地说,这个通知写得有点儿粗糙,文字前后反复语气含混。光年龄就划了三条杠:二十岁左右,不超过二十五岁,放宽到三十岁。另外又加了三个括号来扩大范围。文字表述也不清楚,什么叫“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两届高中毕业生?”明眼人一看就知,这通知是一个紧急决定的产物。事实上,虽然八月六日已经决定恢复高考,但直到九月二十日经邓小平批示,教育部才最终决定停止原定的七七年推荐招生而改为恢复高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这么大的改变,不仓卒才怪。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怎么感激邓小平都不会过。对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通知没有为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关上大门。我是初六八级的,过了二十五岁,又没上过高中。通知中没有明确说可以报考,但也没有说不能报考。让不让考,就看单位怎么解释这份发挥空间很大的文件。我宁愿相信这种发挥空间是一些胸怀宽广目光远大对读书上学报有发自内心的认同的人们的蓄意而为。耐人寻味的是,从我们这批人入学还算一帆风顺来看,社会和单位对于上学读书的支持和尊重,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些做着大学梦的毛头小子的预料。中国社会源远流长的对读书和读书人的抬爱,不是十年对文化的反动所能颠覆得了的。

 

七七级入学是七八年三月的事。七八年是个什么年代?那是刚从文革走出来的年代。我们年级一位有心的同学,保存着当年学校发给每位新同学的欢迎词,弥足珍贵。我借花献佛,把它贴一段在这里,作为纪念。欢迎词是这么写的:“新入学的战友:红梅报喜讯,战鼓迎新春。十一大路线指航向,抓纲治国见成效。看,神州大地春满园;听,祖国四方传捷报!在这举国欢歌庆胜利,万马奔腾齐跃进的战斗声中,我们满怀革命激情,热烈欢迎你们—---又一批朝气蓬勃的新战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亲爱的新战友!你们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选拔,担负着社会主义祖国赋予你们的历史任务,即将踏进大学的校门。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这是华主席抓纲治国英明决策的丰硕战果!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迫切召唤!让我们并肩战斗,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勇前进吧!”这些文字今天读起来,恍若隔世,其文风和我们前一段时间有幸反复聆听并摇头叹息的北朝鲜纪念金正日逝世的文宣有几分相似,在读多了北岛舒婷王朔韩寒李承鹏们之后,我们也许会对这些文字报之一笑。但如果我们因此对它们取倨傲轻慢的态度,就是对历史不敬了。这段欢迎词用很八股的文风所记录的,是一个不论对国家还是对我们自己都是历史性的时刻,又岂是北朝鲜的廉价煽情可比?坦白地说,它们今天读来甚至很亲切。人就是这样,在知道再也不必担心走回头路之后,走过的山路也就显得不那么崎岖艰辛了,路上的别样风景甚至会留在心中。我还记得当年读到这些文字时的喜悦,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如今,经过三十年的打拼,七七级迎来了毕业三十周年。七七级的年龄跨度大,到今年年纪大的同学很多已经退休,年纪小的也已进入不惑之年。就大多数同学而言,事业上大局已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感情的疾风暴雨早已平息,年轻时的打球跑步熬上一夜第二天照样上课的精神头已不见踪影,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件时不时的会要求关照。这就是今天的七七级。而再过十年,当七七级下次聚会纪念毕业四十周年的时候,保不准有些同学会永远地离开了。(但愿不会如此!)岁月催人,因此这次同学聚会难免有些伤感沧桑的味道。然而,相对于重新集结的喜悦,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气应当还在。当再次相聚,我们可以把许多过去没有讲后来又不能忘的故事重新讲过,去掉一些青涩,添上一些老成,灵犀一点,来一次回到青春时代的时空穿越。我们可以再经历一次灵魂的朝圣,相逢一笑,洗净铅华。这样的聚会人生又能有几次?这样的同窗之谊一个人又能有几多?所以,让我们祝福这毕业三十年后的重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