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客

借此地把我在加拿大多年来经历过的,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正文

《他乡红叶》系列第一集: 运气来了挡不住(上) - 华生找工作篇

(2011-08-31 18:51:36) 下一个
中篇小说系列《他乡红叶》序言及主题歌
作者 薛文

序言:
  一直想把自己在加拿大多年来经历过的,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出来。不论是以小说,还是以剧本的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成文字,码到纸上。但是一直被俗事缠身,为生计奔波,难得有大把的时间静下心来。不久前刚拿到CFA的证书时(特许金融分析师的证书),我感到如释重负。无“考”一身轻。真希望这是此生最后一次考试。再也不必为利益优关的考试,从早7点到午夜12点连轴复习了。“头悬梁,锥刺骨”,年轻时耍两个礼拜还行。到了一把年纪,再干就是在自动缩短阳寿。直觉告诉我,到了该动笔的时候了。

  看了北京人在纽约,我就有写天津人在加拿大的冲动。但是题为《天津人在加拿大》未免有点东施效颦。《他乡红叶》这个标题还是因友人17岁的女儿相助而得。孩子的父母和我是老朋友了。当女孩在海外要考大学时,她父母把我的依妹儿给了她。让她向我咨询。女孩第一封电子信开头就抱怨从小在寄读学校长大。到了高中又被送到国外,远离父母,只身闯荡。接着向我提出两个严肃的问题:“1) 叔叔您说,我值不值得上这个大学?2) 如果上大学,学什么专业好?我妈妈爸爸选的专业我都不喜欢。我喜欢的专业国外又没有,我非常喜欢中文。”接到信后,我真是有点诚惶诚恐。脑海中只有她12岁时梳着两个小抓揪的印象,是个乖孩子。父母让唱歌就唱,让跳舞就跳,性格开朗,活泼大方。说实话我对教育孩子从来没有信心。自己的儿子就是放羊放出来的。但是又不敢落个误人子弟的罪名。就回信好言好语地开导她。我先引用加拿大官方统计数据表明,在北美85%的工作都要求有大学或大专以上的文凭。另外15%的工作多是工资很低,无技术的粗工。我说你如果不想一生都干这样的职业,也不想靠吃你父母或将来的丈夫过一辈子,上大学则是必须的。对于选什么专业,我说你妈妈爸爸选的专业我不十分熟悉。我觉得只要是新兴科学,朝阳工业就有前途。至于中文,我说我也很喜欢中文。但是喜欢并不一定要作为谋生的手段。完全可以作为业余爱好,业余从事创作。为了让小姑娘相信我不是信口开河地唬她,就把自己多年来想写电视连续剧的心愿告诉了她。并且列出几个剧本名字请她帮我选择。如:枫叶他乡红,他乡枫叶情等等。附带寄上了主题歌词(见下面)。很快小姑娘回信表示她听了我的话后,铁了心考大学,而且是妈妈指定的专业(我心想我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接着就评论起我的题目。她说,“据我多年的文学研究(听听,17岁小姑娘的口气和自信),中国成语之所以多为四个字,是因为四个字便于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我看您的题目就叫《他乡红叶》吧。”而且对我的歌词提了几点建议(第二段第一句的“面对大海”就是她的主意。因为我经常面对安大略湖,很少有面对大海的感受)。我答应她,写好了,她将是第一个读者。说来惭愧,可能还有一年女孩就要大学毕业了,我的写作还没正式开始呢。

  对《他乡红叶》这个名字我很中意。首先它点出故事发生在加拿大。其次,枫叶正好象征着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记得有一年秋天,我载着4男二女单身一族去嘎啼诺公园(Gatineau Park)赏枫叶。一路上,红黄相间的枫叶如火如画,我们就象始终行驶在五色斑斓的油画里面。到了公园深处,停下车,年轻人顺着小路向前奔去。突然一位漂亮美眉心血来潮,说要找几片完美无暇的枫叶回去做书签。几位男士当然争先恐后地去效劳。我则留下陪着美眉说话。女孩耐心详细地给我讲解如何做枫叶书签。找到完好的枫叶后,洗净晾干。把蜡烛上的蜡熔化后,均匀地涂满枫叶表面的每个角落。主要是用蜡把叶子的气孔封死。再把着蜡的枫叶夹在书中。压平晾干。一个永不退色的枫叶书签就做成了。女孩答应做好后由我挑选两个书签做为酬谢。可是过了半天,几位绅士都尴尬地回来了。手里举着一簇簇折下的带红叶的枝子,让那女孩挑选。女孩看看,这个有残缺,那个有虫眼。或是颜色不好,或是形状不规则。竟然找不出一片完美无暇的枫叶。女孩子是个好脾气。说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枫叶乎。谢谢你们费心了。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我想这枫叶林就如同我们移民到北美的华人团体。远远望去,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好不羡煞人也。可是细细看来,又有几家是十全十美呢。发大财的过着太空人生活,夫妻两地分居。正上学的学生担心毕业后找工作。已经有工作的要考专业执照。什么都有了又要为孩子操心。等孩子们都长大了,身体健康开始找麻烦。正是这样不同境遇的家庭组成了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十全十美达不到,能有个六美七美就不错了。知足者常乐。 

  好的电视连续剧差不多都有个好的主题歌。常常主题歌比连续剧本身更有名(如水浒的“好汉歌”)。咱也来个剧本未动,主题歌先行。N年前,我就写好了这首:《乡音,我的歌》。并拟定作为今后剧本的主题歌歌词。歌词似乎白话了些。我自己有一种感受。每当心情激动时(喜庆或发怒),就想放声吼几句,发泄一下情感。但是,本人的英文还没好到足以能用英文歌曲表达心情的程度。而中文歌在加拿大又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放声唱出来的。我只想用这首歌唱出我们这些缺五音,少六律,背井离乡,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穷途潦倒的他乡客之情之感。很希望有音乐天赋的高手(或谁能认识有音乐天赋的高手)能给这首歌谱个曲。我觉得像西域刀郎那种苍凉豪放的风格就比较适合。

主题歌:
  乡音,我的歌
    
  多么想
  面对东方
  用乡音唱一首歌。
  不必讲,
  五音六律,
  不要管,
  抑扬顿挫,
  我只想用乡音,
  说出我 经历的失败与挫折,
  唱出我 心中的激情与欢乐。
  乡 音,乡 音,乡 音,
  只有你真正属于我。
  
  多么想,
  面对大海,
  用乡音唱一首歌。
  尽可以,
  泪流满面,
  宣泄出,
  豪情似火。
  我只想用乡音,
  讲出那 一幕幕生离与死别,
  消除那 一层层误会与隔阂。
  乡 音,乡 音,乡 音,
  只有你才最理解我。
  
  多么想,
  面对故土,
  用乡音唱一首歌。
  莫介意,
  青丝白发,
  只当是,
  花开花落,
  我只想用乡音,
  送走那 大江东去漂零人,
  迎来这 叶落归根他乡客。
  乡音,乡音,乡音,
  只有你永远伴着我。 
     
  (本故事所有情节及人名,地名纯为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作者保留版权。未得书面许可,不得翻印转载,也不得改编成任何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作品。)
  
 (作者薛文旅居加拿大。来自天津。 )


《他乡红叶》系列第一集: 运气挡不住(上) - 华生找工作篇
作者 薛文

目录 
  1) 红颜透傲骨,怠慢走美人-引子 (Preface)
  2) 细雨阻归程,无心柳成荫-申请 (Application)
  3) 开卷论经略,枪手两三人-笔试 (Take Home Exam)
  4) 寻兄访鹅岭,借宿于渥村-赴渥村 (Visit in Orleans, Ottawa)
  5) 面视三堂审,应变假作真-面试 (Interview)
  6) 教授无觅处,临时拜佛门-推荐人 (Reference)
  7) 小贤临虎变,等闲富与贫-录取 (Job Offer)
  8) 十年寒霜苦,一啸虎龙吟-后记 (Postscript)
  
(本故事所有情节及人名,地名纯为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作者保留版权。未得书面许可,不得翻印转载,也不得改编成任何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作品。

  只对这一集,我想特别声明:我是在写虚构的故事,不是在编求职和面试指南。故事中所出现的环境,事件,和对应策略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作者本人杜拟出来的,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所以希望读者千万不要模仿效法。对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作者本人概不负任何责任。)

    1) 红颜透傲骨,怠慢走美人
  
  六月仲夏,骄阳似火。一年一度的公司免费烧烤野餐大宴正午开始了。在渥汰华总部的近千名同仁及当天在总部开会办事的各分部人员都有幸参加。据咖啡厅服务的黑人小伙子讲, 加上邀请来的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长, 和附近的其他部门的联邦政府雇员参加, 今天预计有2,000人进餐。民以食为先,更何况野餐烧烤对白人来说如同中国北方的饺子,捞面一样的美味佳肴,焉能错过。只见公司餐厅外面小广场上,人声喧哗,彩旗飘飘。广场的四角和正中间分别摆上5个服务长台,供应烤好的汉堡肉饼,意大利香肠,鸡肉饼等,还有各种蔬菜色拉和饮料。公司的总裁,副总裁等领导们站在桌旁一边与员工们寒暄,一边帮助服务。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长也套个白大褂,站在一餐台前服务。排在桌前想和部长打招呼的队伍最长。华生挑了一个队人最少的服务台,要了一个汉堡包,一个意大利辣香肠,又拿了罐7喜软饮料。虽说站在空地上和同事边聊边吃是建立关系网的好时机,但是华生由于前一个周末为渥汰华当地足球联赛吹了两天裁判,身上被太阳曝晒得已经开始脱皮,不想再淋浴阳光,就端着烧烤和饮料进入玻璃花房似的室内餐厅,在餐桌前坐下独自享用。
  
  正吃着,只见一位身材高挑,金发碧眼,美如天仙的白人姑娘向他的餐桌走过来。
  “我可以坐在这吗?”姑娘客气地问道。
  “当然可以,请便。”从姑娘胸前吊着的临时磁卡通行证,华生断定她是公司在外地分部的雇员,可能今天到总部开会赶上烧烤宴会了。真是员福将。姑娘一边主动地自我介绍,“我名字是娜塔丽,来自温尼佩哥分部,到此是参加工作会议。”一边大方地伸出手同华生握手。
  华生也客气地打招呼:“我名字是华生。欢迎你到渥汰华总部开会。”不知为何, 华生觉得眼前的美女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娜塔丽吃着盘子里的鸡肉汉堡包,与华生聊起来。
  “我是市场调研员。是公司在分部地区的代言人,形象大使。”姑娘喋喋不休地介绍着自己。华生心想白人张扬的风格与中国老祖宗教导的谦虚,低调做人传统相差甚远。接着她又问华生的具体工作和职位。“你是负责那方面工作的?”
  “我是特种证券政策官员。”华生顺口回答。
  娜塔丽问:”是新招进来的吗?”
  “不错,我工作还不到一年。”
  娜塔丽笑了(她笑起来相当开心,看上去很美),”怪不得我对你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你就是去年夏天接在我后面面试的年青人吧。当时你穿着很考究的西装领带, 今天换成T恤衫和牛仔裤, 我一下子不敢认了。其实我也申请了你那个职位。笔试,面试以后通知我,说是录取了更优秀的人才。想必你就是那个幸运儿(You must be the lucky guy)。”
  接着她毫不客气地问道:“你有MBA、CMA、 CGA、 CA、 或CFA吗?”(管理学硕士学位、特许管理会计师、特许通用会计师、特许审计师、特许金融分析师等执照)。“都没有,我只有MA(文科硕士学位)。”对姑娘咄咄逼人的追问,华生已经感到有些不舒服了。
  “那怎么会录取你呢?其实我最适合你的这份工作。”娜塔丽毫不谦虚地自我介绍起来:”我本人是卡尔加理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的本科毕业, 又有渥汰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的管理学硕士学位,一年前毕业。毕业时我就考完了CFA 三级。申请这个职位时我也考下了CGA的执照。笔试,面试我相信我几乎能得满分。面试后他们竟然没要我。我别扭得肠子都青了。”
  华生看着她那美丽又略带天真的面容,不禁觉得好笑,就逗她:“那面试时候你是怎么回答的?”
  娜塔丽顿时神采飞扬起来,好像华生是面试官一样,”我告诉他们我的性格就象水一样,即可以有液体状态的流畅灵活,又有固体状态的坚强刚毅似冰刀,还能象气体状态一样无限发挥,充填满每一个角落。”
  华生心里对这诗一般的回答打了个“F”- 不及格,太华而不实了。
  “他们听着我的演讲都不住地点头称赞。”娜塔丽兴致勃勃地补充道。
  
  “那你每天的工作都干些什么?”娜塔丽继续缠着问,看来她对在总部工作很感兴趣。
  “怎么说呢,有许多具体的工作是高级秘密,原谅我不能说。主要是同数字打交道和对金融政策评估。”华生坦诚地说着。
  娜塔丽不满地打断了华生的话头,“我们都是同一公司的雇员,有什么秘密不能告诉。哦,我知道了,人家说总部的人把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看成权力的象征(Information is power!),所以就把什么都说成是秘密。如果当初雇用了我,而不是你,我就会开诚布公地告诉你一切。”说着说着,娜塔丽又重提录取之事,“我一直认为比我的条件好的人, 那是天高任鸟飞, 跑到哪儿都是个主儿, 我输了也心服口服。但如果条件不如我的, 我承认拿到好工作的有, 但是这个机率极小极小…”
  华生越听越有气,就故意气她,“是啊,就是这种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让我赶上了。你说我的运气是不是出奇地好?”
  一句话把娜塔丽噎的两眼发直。
  
  华生理解娜塔丽的好奇心理,但是对她那种目中无人的态度颇为反感。这使华生想起了灰姑娘两个姐姐的台词:“我们比你好一千倍,怎么会轮到你?”华生懂得对这种人是难以使其高兴的。因为在她们心中已经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然后按等级来分配名誉地位和相应的尊敬。她这种人一点都不懂得运气,努力,超常发挥。更不会相信“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的道理。不过看着娜塔丽失望疑惑的样子,华生又有些后悔和内疚。看这姑娘远道而来,无论怎么不对,也该热情些才是。记得某文人说过,“人生的痛苦有时并不一定是自己的失败无获,而是他人的成功。”华生就设法逗美人开心,试图安慰她:“其实我的老板后来对我说,他雇用我不是因为我是学经济专业出身。”
  “那是为什么呢?”
  “他说他看上我干计算机编程的背景。”华生诚恳地告知。

“你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可是你刚刚告诉我你只有文科硕士学位。”娜塔丽似乎又不满起来。“我只是学过两天计算机编程罢了”
  “只是两天吗?”
  “呵呵,两天还是多说了。”
  美女越听越糊涂,不禁又生气了:“你是专拿穷人开心。没有一句真话,不理你了。”华生心想:“我比窦娥还冤哪。我要是有半句瞎话,让我也变成黄头发。”
  似乎越描越黑,妒忌充满了姑娘的心。怎么解释也无助于事。华生放弃了修好的努力,听其自然吧。他只是静静地品尝着烧烤,不再主动找话题了。娜塔丽看出两人有点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意思,就借口去取甜食离开了华生。看着娜塔丽的背影,华生知道无意中得罪了一位陌生的同事。看来挽回似乎不容易了。华生不禁陷入沉思。一年前那一幕幕求职的经历似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映着。
  
  2) 细雨阻归程,无心柳成荫
  
  记得那是5月11日。华生清楚的记得是11日。因为他总认为11是他的吉祥数。这不仅仅因为他的生日是腊月11日(比天主耶稣早出生两星期,比毛主席早出生15天)。那天大约下午4点过一点。天上阴云密布,细雨纷纷。正在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华生从计算机房走出来,站在校园通往停车场的班车站前等着班车。M大学学生用的停车场设在远离校园5里地以外的近郊。每天有班车往返接送。一般时间半小时一趟,高峰期间每15分钟一趟。华生从4点10分开始等,已经过了半小时多了,还没有班车来到。上午来时晴天丽日。华生没有想到未雨先筹,没带雨伞或雨衣。密急的细雨虽然不很大,但是很急,全身几乎湿透了。还要保护着工作了一天下来的计算机结果报告纸。浇湿了会难以辨认。湿透了的衣服让人觉得很冷。华生不禁打起喷嚏。一个,两个,三个……三个喷嚏有人讲。华生心里想谁又在骂我了。可能是妻子埋怨回家太晚了。他心里骂起班车司机来,“可恶的司机不知上哪泡妞去了。”
  
  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华生走到离车站最近的一幢办公楼内避雨。M大学是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学院。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都是古香古色。华生钻进来的是一幢英格兰风格的三层小楼,主要用做学生管理和帮学生找工作的办公室(PlacementBuilding)。进了大门后,他抖了抖身上的雨。一边透过大门玻璃看着不远的通勤班车站,一边又迅速地扫描着墙上的招工广告。突然一张16开纸的广告吸引了华生的注意力。“招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一名为特种金融证券政策官员(Policy Officer - Graduate Trainee Program)。这是一家皇家公司(Crown Corporation)。受雇者将在两年内轮流在几个政策部门培训,旨在为加拿大资本市场培养金融专业人才。”他寻找着报名截止日期:5月11日。就是今天。哇塞,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一看表,4点45分。华生不再想回家了,博士论文也只好先放一放。打电话在自家的电话留言机上给妻子留言说要重新改一下简历,好申请找工作。今天肯定要8点以后回家了。
  
  华生先把招工广告取下来,复印了一份,再把原广告贴回原处。他又回到了计算机房。把被雨淋湿了的外衣搭在椅背上。从书包里拿出存有个人简历和求职信的小磁盘(Resume and Covering Letter)。装到软盘里读出来。华生一边读,一边斟酌着。自己的简历主要强调学术上学过什么理论,而政策官员更强调实际应用学科。对简历一定要动大手术。华生对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那可是下了大功夫。先是花了48加元请一个文字简历公司一字一句地修改过。其实主要是改了格式,字体等表面容貌。但改完后确实显得更吸引人眼球。又请一位当经理的白人朋友史蒂夫润色一番。再读起来确实像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写出来的英语,原来英语中的外国味(Chinglish)一扫而光。他改好简历后,用鼠标一点发件(send),通过网络发给了招工的公司。
  
  发完申请信,等了半天,那个公司的网站似乎没有回执确认的功能。华生心里不踏实,谁知道虚拟空间的东西会算数吗。其实就是有确认功能,他也常要到邮局发一封真正的申请信,做到万无一失。这已经成了习惯。此时已过晚7点。华生知道有个邮局晚8点关门。关键是要盖上今天的邮戳,不要过了截止日期。急忙找纸打印出一份干净漂亮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出了计算机房,雨早停了,天渐渐黑下来。来到通勤车站,看了看班车还是没影子。华生想我干脆坐11路吧。他撩开长腿急走带小跑地向郊区的停车场奔去。20分钟后他来到了停车场,远远看见通勤车也刚进停车场。华生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不过他还是从心里感谢通勤车司机。要不是司机误点,他可能会与这个求职机会失之交臂。冥冥之中似有神助。来到自己的坐骑前,他开门,启动,给油门, 一气呵成。蹭的一声,车如离弦之箭窜上了公路。差10分8点,他开车赶到了市中心的邮局。请服务小姐称重后,贴上一张平信邮票寄走了。他松了一口气,对结果根本没抱希望。在邮局发完信后,华生拿出个袖珍记事本,记下5月11日发申请信一封至某某公司,350。这代表已发出350封求职信了。他手里还保存着143封拒绝的回信(Rejection letters )。其他200多个公司的申请则是如泥牛入海,音信皆无,雨打风吹去。记得人常说,在北美找工作服从大数定律。差不多发250封信,能得到5个面试,可能有一个录取通知(即250:5:1)。对此华生早就不信了。自己已经发出300多封信了,虽然几个月前有个面试,但没有被录取。他只是凭着一种执著,象早晨起床后要刷牙洗脸一样已养成了习惯。见招工广告就投发申请。至于后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这里要介绍一下华生的背景。华生在M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凭着他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渔夫奖学金”(Fisher Prize),三年学费全免,外加作助教来维持生存。经过日夜苦读,两年头上他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据说通过率仅为58%)。在选择博士论文题目时,从两位很佩服的教授给出的一系列题目中,华生选了一个边缘科目 – 混沌数学理论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Chaos in Economics)。这是一个对数学基础要求很强的领域。当时在经济学界还是比较新颖。导师实际上也是从一次国际会议上听说的,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华生选题后,一边到物理系去旁听M大学中唯一讲授的有关混沌数学理论的课程,一边回来与两位导师讨论。有时甚至要给导师授课讲解。不过三个人因为兴趣相同,很是融洽。  
  三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奖学金也终结了。但是华生的论文初稿还没有完成。为了照顾华生的生活和学习,经济系决定让他给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学生讲授经济学基础课程 -宏观和微观经济学101。并由系里出资请来英语口语教师帮华生矫正口音。华生每教授一门经济课,挣4,300加元。他当过学生, 了解学生的艰辛和需求, 故认真备课, 细心讲解, 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每当期末考试之际, 华生出完试卷, 学生们考完,无论好坏,都能好好休假。而他则要到失业保险金办公室登记,等着领失业金。每周仅得125加元。生活之艰辛不言而喻(国内的朋友可能不知道,125加元在当地的实际购买力只相当125元人民币在国内一个中等城市的购买力。对生活必需品这样非国际贸易领域,汇率折算是没有意义的)。有幸的是4月底到失业保险金办公室填表时, 他发现了当地一个食品救济站(Food Bank) 从市政府拿到一笔研究拨款。准备雇一名半日工作的软件程序开发员(Programmer) 建一个数据库, 对依靠食品救济站生存的穷人作一次分类研究, 详细了解其家庭组成, 性别, 收入等状况, 以便制定政策, 更好地帮助穷人。对此职位,受雇之人必须是正在领失业救济金的人才有资格。华生本来对数据库是门外汉, 根本一窍不通。正巧妻子正在M学院的“挨踢”专业(IT)读大专。妻子耐心地教了他一个晚上 “数据库三加精(Dbase III Plus)。”以她的毕业设计 – 录影带商店的收发数据管理模型为例,手把手教华生设计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数据库程序模型。第二天华生就去食品救济站应试, 现囤现卖, 俨然以数据库软件程序专家的口吻自居。食品救济站中本来就没有人懂数据库, 又看到华生是经济统计方面的博士生, 自然是专家级人物。乐不得以最低工资水平雇到如此的大腕人物。就这样阴差阳错, 他被雇用为软件程序员。于是他每周三天到食品救济站上班编程序, 边学边干, 另外两天到M大学作论文。
  
  华生的两位论文指导教授在系里都很有名气,但是性格迥异。上年纪的计量经济学家韦伯身材矮胖, 白白净净。整天西服革履。头上的发蜡亮得苍蝇落上也要打滑。他总是满面笑容, 彬彬有礼。一口纯正的牛津口音,处处显出英格兰绅士的气度。而年轻一些的宏观经济学教授汤姆又高又瘦, 身高有一米九以上,是经济系冰球队队长。每天穿着膝盖露着洞的牛仔裤, T恤衫。嘻嘻哈哈, 和学生打成一片。华生也是系里冰球队的一名成员。他在中国从小练习速度滑冰。到了加拿大的M大学后, 一时买不到速滑冰鞋, 就听从汤姆的建议改打冰球了。由于他滑行速度快, 就打前锋位置。虽然他对冰拐的使用还有待改进,但已深得冰球队长汤姆的赏识。一次, 教授们为了体验职业冰球选手打球的感受, 以500加元的高价租下了市内的最好的专业冰球馆。经济系和工程系的冰球队大战了两小时。汤姆派华生打前锋。不负所望, 华生打进了两个球。最后经济系以5比4险胜。平时每周五中午,系里的教授们一起去冰球馆打冰球。华生和几位教授也搭乘汤姆的小面包车一同去。为了在车上能加入讨论, 与球友们有共同语言, 周四晚上无论多忙,华生也要把当晚电视里的冰球赛看完。记住哪个队赢了, 哪个队输了, 哪个明星进球最多进得最漂亮。

  
  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 华生确定论文包括三个部分: 1) 运用混沌数学理论建立一个宏观经济模型, 模拟经济的周期波动与衰退。2) 把混沌模型中的确定性噪音运用于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 借以同传统的随机性噪音的模型相比较。3) 用资本市场的实际数据输入混沌数学模型作实证研究。当华生的论文初稿初具规模时, 汤姆想趁着题目新颖, 早些把其中的宏观经济模型部分投给杂志发表。并表示华生主要负责模型的建立和理论论述, 文字方面不必担心, 自有导师把关。经过半个月的苦干, 一篇十多页的文章定型了。文章起了个冗长绕口的题目: 非线性动态宏观经济模型 – 论国民生产总值, 总就业水平, 和外汇汇率制度的周期波动与均衡状态的转换机制和调整政策。在一次定期论文讨论会上, 汤姆和韦伯都对文章的定稿表示满意。汤姆征求华生的意见:“这是你的论文, 我们只是合作者。你觉得我们应该把这篇文章投给一流杂志, 还是投二三流杂志呢(First class magazines or second/third class magazines) ?”
  华生来加拿大前,在南开大学学习时身兼两报两刊的特约记者和编辑, 发表过不下10篇中文专业文章。但是来加拿大后只顾上课,听讲,学习, 根本没有北美投稿的经验。就问:“一流怎么讲, 二三流又怎么样?”
  汤姆耐心地解释:“由于这是个新领域, 若投一流杂志, 恐怕只有10% 的可能性被发表。若投二三流杂志, 就有80-90%的把握被采用。”
  华生一听就说:“我只求命中率, 不在乎几流杂志。那就不要投一流杂志了。”
  韦伯也点头同意, “文章如果发表了, 对你找工作会有裨益。”
  汤姆当下做主:“我知道美国一所大学新创刊一个杂志。我看就投给它吧。一切交给我办好了。”
  当时华生并不知道在北美向学术刊物投稿还要交审稿费。他心安理得地把一切交给两位导师代劳了。

3) 开卷论经略,枪手两三人
  
  两个月以后,7月11日傍晚,华生像往常一样回到家中。从集中信箱处拿出当天来信,电费水费账单。每当看到日益增长的花费,实在令人感到压抑。忽然他眼前一亮,是一封特别快递信。看后才知道是曾经申请工作的皇家公司寄来的笔试试题。开卷考试,要求在接到信后七个工作日内(已经预算出寄信的时间)把答案寄回,以邮戳为凭,过期答案无效。华生身经百考,最不怕的就是考试,更何况又是开卷考试。心想这可是如鱼得水,答不出来就抄起来看。  
  等把12道试题仔细读了一遍,他顿时傻了。诚实地讲,12道试题中,有把握答对的只有半道题。其他11道半,不要说回答,抄都不知道上哪去抄。放(古)狗都找不到答案。此时他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妻子提醒他,“自己答不出来,不会找人帮助答吗?”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对呀,开卷考试也没说不许找枪手, 或者说没法辨别是谁答的。诸葛亮曰::“自知者明, 知人者圣, 用人者杰。”毛主席当年用这句话时,把后面两句给贪污了, 只提人贵有自知之明。实际上那些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起来的人才是俊杰。华生开始思考谁最够资格作枪手。妻子说,“你认识很多教授。M大学管理系的教授一定能够答出来。”
  华生立刻摇头反对,“不行。万一招聘公司与M大学通气,一定会穿梆。那时弄不好会信誉扫地。要找也只能找公司连想都想不到的人才行。让他们查都没处去查。”
  妻子想了想说,“我倒知道一个人有可能帮上忙。完事后别说公司,连我们可能都找不到他了。”
  华生表示愿闻其详。妻子提起她在M学院认识的亨利。亨利是位30-40岁的中年白人。高大英俊。有事没事到M学院的计算机房上网炒股票,或写东西。曾经问过他,他即不在M学院注册任何课程,也不是M学院的雇员(华生心想,蹭吃蹭喝蹭课,还没有听说过蹭计算机用的人)。由于妻子近日来要做一个数据库毕业设计,为一个录影带商店做一个存货,销售的数据管理库,就在机房里泡的时间多一些。亨利有事没事找喳答话(又是个色狼。妻子当年在大学里也是系花,这都是我早就用过的招数了)。据亨利自己介绍他曾经在西部一家股票交易所当过律师,持有律师执照。不知何故离开了(哼,一定是干了什么不合法的事,被炒鱿鱼了)。这才来到安大略省自立门户,推销人寿保险。当他听说妻子也持有安省人寿保险推销员执照时,曾表示有兴趣合作。他还想去中国淘金,开发人寿保险业务。希望妻子加盟来主管他在中国的业务。妻子说不管他人品如何,只要他能帮助答题,就是贵人。先求他试试吧。华生心里十万个不爽,也只好答应(事后证明妻子这一提议是非常英明的)。死马当活马医. 他准备把试题复印几份,碰碰运气。但是嘱咐妻子不要提是求职笔试的试题。只说是大学课程的开卷考试题。
  
  锁定了亨利以后, 华生心里还是没底。这位亨利听起来像个大忽悠, 他能答上来吗。就算他能答上来, 他肯卖力气帮助答题吗。不能等在一棵树上吊死, 还得多找抢手。华生搜肠刮肚地思索着。忽然想起当年南开大学的小天才, 华生踢球的铁哥们 -柴振铎(人称“财真多”),听说他最近在美国一所名牌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应聘到多伦多的T大学当教授, 讲授银行金融学。正好求他帮忙。多年不联系, 电话也丢了。上网一查T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名单, “真多-财”的大名列在榜上。抄下办公室的电话号码。第二天上午,估计不上课的时间, 华生拨通了柴大教授的办公室, “是柴教授吗, 我是南开的华生。”
  “华生你好。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 怎么今天这么闲哉?”小柴的天津话还是那么纯正。
  “听说你在T大学高就, 想投奔你,当你的研究生。”
  “你可别拿我开心了。听说你在M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快毕业了吧?”
  “毕业还要过一段时间。今天是有事相求。”华生说出了目的。
  “没问题。咱们是铁哥们。是买房还是搬家? 要咱出钱还是出力?”小柴总是那么幽默。
  “你太客气了。出钱出力都用不着, 想借你的脑子。”
  “呵呵, 这玩意不大好借吧。咱还靠它吃饭呢。”
  “是这样,我申请了一个工作, 特殊债券政策官员。公司给了我12道问答题, 都是有关金融和资本市场操作方面的。必须下周二交回。你知道我的专业是经济学, 对金融完全是外行。想请你帮着答一下。”
  “我现在也很忙,”华生就怕小柴打官腔。“而且最近我可能要海归。我只告诉你一个人, 北京大学已经给了我正式聘用书。等这边的教学任务一完,我就到那边上任。你要是过了8月以后再打电话来, 我就不在加拿大了。这样吧,咱们朋友一场, 我答应帮你答三道题。你可以指定三道。如果让我挑,我就挑最容易的。我也只会纸上谈兵。资本市场操作也不太懂。你把试题传给我, 我争取本周五交卷。”
  华生听小柴如此豪侠仗义, 也不好再死缠烂打地要求多答几道。能答应三道已经相当不错了。庆幸正赶在小柴回国前找到他, 真是天助我也。  
  中午, 妻子回来报告战果。亨利挑了两道与政策和证券市场操作有关的题, 也答应本周五交卷。划去亨利的两道, 华生从剩下的10道题中选了三道自己最没有把握的,而且每道题都有两个小问题(也就是说实际上是6道题),传真给柴大教授。其余的7道题, 只好自己边学边答了。他先到M大学图书馆借了15-16本有关金融专业的教课书, 连夜读起来。这里要交代几句。华生的专业是经济学, 而且侧重计量经济学。纯理论方面的知识学得多些。学过的东西与金融专业几乎不搭界。只好像读MBA的学生一样, 从头学起。好在他目标明确, 不求学分和学位, 只求答出余下的七道试题。时间实在是太紧了, 华生恨不得一天有30小时才够用。
  
  星期五早晨,为了读书答题,华生已经熬了个通宵。早上刚刚睡了一会, 妻子课间偷偷溜回来送亨利的答案。睡眼朦胧的华生一看, 每道题的答案只写了四句话,不到三行半字。例如第十题问:
  a) 对于加拿大境内不在交易所挂牌的优质债券的交易市场, 其法令法规和操作管理是由哪几个协会(行会)来控制?
  b) 这几个协会中哪一个级别最高, 而且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这是当初让华生最头痛的一道题, 放(古)狗都找不到答案。
  再看亨利的答案:
  a) 由三个协会控制: 投资经济人协会(IDA)、多伦多债券经济人协会、和蒙特利尔债券经济人协会。
  b) IDA是级别最高的协会, 与其他两个协会有争议时有最终决定权。IDA主要职能是制定交易的规则和交割的法规。而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协会多是制定操作方面的决策并通知IDA备案。
  看着亨利的三行半英文,甚至答案还没有问题本身的字数多, 华生心里没了底。“就这点儿字, 行吗?”再看看自己准备的答案, 每道答案啰里啰嗦恨不得写满一页纸,还怕答不完全。妻子倒是对亨利很有信心,“人家当过证券交易所律师, 还能不如你知道得多?”
  华生想,没办法,反正自己不知道对错, 抄上再说吧 (上岗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看到了标准答案。亨利的答案是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应该得满分。当然这是后话。)  
  中午小柴也打来电话, 说三道题答好了。只是出题的人耍了点花招, 有点绕人。请华生最好到T大学办公室来一趟, 取答案时当面解释一下。来到柴教授的办公室,华生发现三四年不见,小柴发福了。啤酒肚挺起好高。真是人没到,肚子先到。办公室内堆满了书,像是要搬家的样子。寒暄之后,小柴拿出3页打印好的答案解释说:“前面两道理论题比较容易。这第三道特种债券定价计算题有些难度。你知道加拿大市场的特种债券与美国市场的不大一样。我是在美国拿的学位,而且即使加拿大大学里金融课也是以讲授美国市场为主。我是按美国的通行定价公式计算和回答。真没想到笔试题会问到这样的细节。”
  华生看了看答案恭维说,“你柴大教授要是答不出来,我想其他申请人也一定回答不上来。除非他已经在这一职位工作。但是这又不可能,因为招收的都是应届毕业的研究生。不必担心了。”  
  华生又借机请教其他7道题的回答思路。小柴顺手拿起一本像砖头一样厚的教课书推向华生,“这是被金融系的学生称之为“债券市场必读圣经”的教课书,作者是肥煲仔(Frank J. Fabozzi)。你问的所有问题,连同我答案中用的公式都写在第20章到第35章中。借给你翻翻吧。用完后还给我就行。不过这是十几年前的旧版本,内容倒是还不过时。”
  华生拿起书来如得至宝。想到不但笔试有用,没准将来准备面试是也有用场,就说:“你干脆把书给我吧。我要是得到了这个工作职位也用得着。”
  “别开玩笑了。这可是当年我当学生时花170美元买的。现在肯定涨价了。我还要带回中国教学用呢。”小柴没想到华生如此贪婪。
  华生从钱包里抽出两张100加元面值的钞票,拍在桌子上,“你拿这钱去再买一本新版本的书吧。我实在没时间了。这书我要定了。也不要和我讲价钱了。算我求你了。”
  小柴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心想借机换一本新版的也好。就开起玩笑来。拿着百元大钞对着亮处检查着,“你这不会是伪钞吧。一般书店是不收百元面值纸币的。”
  说完他和华生都笑了。  
  从柴教授的办公室回来后,华生如饥似渴地翻阅着从小柴手里强行买下的“债券市场圣经”。原来许多问题在肥煲仔的书里都有现成答案。真是看你会抄不会抄了。到了星期二中午最后期限,华生把11道半题的答案满意地敲进计算机,打印出来。甚至用制图软件画了一张当天市场的收益曲线图(Yield Curve)。但是最后仍然有半道题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华生揉了揉已经发胀的头颅,心里劝着自己,“看来追求12全12美是不可能了。从一周前只会半道答案的水平,到今天只差半道答案的结果,应该知足了。”整理好打印出的答案纸,签好名字。趁爱唠叨的妻子尚未回家,他赶到邮局。这次他要求寄特别快递信。千万不要把答案寄丢了。该下本钱时可小气不得,这才叫该出手时就出手。
  
  4) 寻兄访鹅岭,借宿于渥村
  
  一个月以后,8月11日。华生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是从求职的皇家公司人事部门打来的。通知华生准备到渥太华公司总部接受面试。想同他商量一下具体的面试时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上午10 点30分怎么样?”
  “很好,没问题。”
  “那好吧,就这么定了,届时在渥太华公司总部见。”
  华生通过来电领悟到两件事。首先,按照250:5:1 的北美求职规律,自己至少排到了前5名。其次显示自己的简历和考卷均已成功过关。看来面试将是关键的一环。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为此他找来他的铁哥们,曾经在省政府做过人事经理的白人朋友史蒂夫帮助他准备面试。史蒂夫是妻子认识的又一位怀有到中国淘金梦的朋友。当年妻子在史蒂夫管理的工厂打勒脖工时(Labor),史蒂夫对她很关照。听说华生在M大学读书期间也在帮国内的朋友寻找中加之间贸易商机,就来华生家拜访。两人一见如故,遂成知己。  
  首先华生和妻子讨论是否有必要买一套新西装。当征求史蒂夫意见时,史蒂夫说,“任何公司不会因为你穿戴讲究而雇用你,但是很可能因为你穿戴不得体而不雇你。他们会觉得你对工作不重视。因此你应该有一套很考究,非常合身又比较保守的西装和领带。”
  华生取出从国内带来的一套银灰色毛料西装,穿上请史蒂夫鉴定。史蒂夫看了马上摇头否定了。他用手指着华生的西装领部,“你看,中国的西装领子下部给烫平了,紧贴在胸前。这在此地应该视为劣质品。你到本市的西装店去看看(TIPTOP 或Moore),前领底部要腾起来,像有一个园筒垫在后面。另外颜色也不太适合入门的工作。一般说来中高级职员才穿灰色,鸵色等浅颜色的。对于刚入门的低级职员,深蓝色和黑色比较稳妥。”
  第二天,华生就到西装店买了一套黑色带暗条的西装和一条黑色基调的真丝领带。  
  接着,史蒂夫拿出一份长长的面试试题样本,有50多条。一条一条地与华生演习,不断纠正华生英语回答中的用词,语气和侧重点。史蒂夫问道:“如果公司雇用了你,你认为5年之后你会是怎样?”(What do you think you would be in 5 years?)
  华生有点懵了,不知该如何回答。就开玩笑说:“我想我能当上副总裁。”(I will be a VP in 5 years.)
  史蒂夫听了后笑了:“你要是真这么回答,你就完蛋了。”(You were finished if you answered like that.)
  史蒂夫讲当年他在省政府工作时,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这样回答,“我将成为副部长。”结果,10年,20年后还被组里当成笑柄谈论。
  “你应该这样回答,”史蒂夫耐心地作着示范,“我争取在5年之内成为本领域的专家。”(I want to be an expert in this area。)
  
  8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下午,华生与两位论文导师例行公事地聚在一起讨论他的论文。汤姆把一本小册字交给华生:“正想通知你,我们投稿的杂志同意在下一期发表我们的文章。这是印出来的小样。请你仔细校对一下。把你认为错误或者需要修改的地方都用红色笔圈出来。校对好后下周交给我, 我给他们传过去。另外加拿大中央银行的经济模型研究室也希望我们去给他们作一次学术报告, 把我们的建立的混沌宏观经济模型向他们介绍一下。这个报告由我去作好了。你就专心准备你的论文吧。”
  华生接过论文小样,看着自己的英文名字印在上面, 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暗想着三天就要面试了。可以把这份小样带上, 到时候没准能派上用场。  
  面试的日子越来越接近, 妻子和华生一样兴奋。妻子提议她也一起去渥太华, 借机远足旅游。面试后还可以去蒙特利尔, 或是魁北克城转一转。夫妻两忙着准备出门要带的东西。华生特意买了一个装西装的袋子, 把新买的黑色西装和领带, 衬衫等行头早早装到袋子了,以免走时慌忙, 忘了带全。同时也把他花299加元买的小福特“探测号”私家车 (Ford Probe) 里里外外全面检查一遍。说起华生的小红马, 那可是个很巧的机遇。前一年圣诞节后的打包节(Boxing Day), 别人都去商店抢购削价的电器或衣物首饰,华生和妻子却四处寻找二手汽车。他们现有的老道奇600总出毛病,修车的钱要比车本身所值的价值还高。不如换一辆车。鉴于囊中羞涩, 只能买最便宜的二手车。云游到一家福特车行。圣诞节后, 车行很清静, 几乎无人光顾。高大的白人销售员莱思李很热情地接待他们。说明来意后, 销售员说手里正好有一辆两门的福特“探测号”(Ford Probe)。是别人买新车时贱卖给车行的旧车(Trade-in)。10年新, 15万公里的里程。因为这几天一直没开张, 想图个吉利, 就不打算赚钱, 只收工本费。你给299加元就拿走。华生听了不相信, 说你是开玩笑吧。300加元的汽车能开吗。销售员带领他们来到后院停车场, 指给他们看一辆鲜艳的红色小车。销售员用他那能把死人说活了的铁嘴, 把车夸了一通。这车什么都好, 只是乘客一边的门上生了锈, 有个巴掌大的洞。他讲只要到汽车零件店买一种“梆得”玻璃纤维补上。打磨平, 再抹上红漆,就是一辆好车。他还保证到他介绍的车行先作安全检查。只要补好洞, 一次准过安检。过不了回来退钱, 一分不少。华生围着汽车转了一圈,踢了踢车胎, 很健壮。他有点动心。特别是两门跑车形状,加上前面两个大灯开启时从车体上张起来,像双眼皮的美女, 关灯后又闭上眼,很酷(后来一个灯的电动机坏了,成了一只眼睁,一只眼闭的独眼了。这是后话)。妻子担心车门上的洞自己修不了。华生说,“没事,我是个巧手匠(Handyman), 什么都能修。再说莱思李说了要是因为其他毛病过不了安检他退钱。我们最多花45刀安检费罢了。”
  华生直接开车去了卖车人指定的车行。一检查, 闸灯轮胎尾气等项均合格。只要修好门上的洞就给开出安检证明。华生到加拿大轮胎店(Canadian Tire)买了玻璃纤维材料,沙纸, 红色喷漆。回家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把锈的地方彻底除掉,直到周围露出好的钢板。涂上玻璃纤维材料,再用砂纸打平。喷上红色漆。整个车就修好了(这种玻璃纤维材料比钢板还要耐用,修过的地方,即使车开烂了也不会再生锈了)。看起来简直像新车一样, 真是爱不释手。虽说已有15万公里, 但是还属于壮年车, 再开几年没问题。鉴于这车从买到手后还没跑过远途, 去渥太华来回要一千多公里。华生把车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特意加了机油和刷窗户水。小红马啊, 此次东行成败就靠你了。  
  当妻子提出在渥太华住哪的问题时, 华生想到了住在渥太华的南开大学的大师兄老铁。华生与老铁一通电话,说明本周四要到渥太华面试。想从周三晚上起到老铁家小住两天。一来拜访师兄一家人,二来准备面试之事。老铁一直邀请华生夫妇到渥太华来玩,一听当然热情欢迎。
  
  8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三早晨,按照原定计划华生和妻子应该一早开车去渥太华,以便赶早到老铁家中。可能妻子还有时间游览渥太华的国会山庄。但是由于妻子也正在找工作。求职过程中要求有个考试。华生曾与她一起咨询过一位律师。律师劝她不要去考试,因为根本通不过。然而妻子报着侥幸的心里,非要去山上设在M学院的考场去看一看。尽管华生极力劝阻,去看考场会耽误出发时间,妻子一心要上山。华生只好一个人在家整理一切,等妻子开车回来装车出发。直到下午一点多,妻子才从山上赶回来。她说招工考试的考场人山人海。几乎挤不动。开车进停车场用了近一个小时,出来又用了一个小时。真后悔去山上。想不到这么多人在找工作。华生一边装车,一边说:“我早告诉你去也是白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只求今天天黑前能到老铁家。”  
  老铁年龄比华生大很多,也从南开大学毕业,算是华生的学长。他是19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用老铁的自己的话说他们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渡过荒,经历过文革,上过山,下过乡,进过工厂。用现在称呼是“被遗忘的一代人。”老铁当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分到外贸部工作。曾被派到瑞士日内瓦作为特派联络员,研究中国参加国际贸易组织事宜(WTO)。真是一派风光。在职期间还在北大读完了博士学位。后来老铁的老伴看别人都移民,为了让他们的独生子也能到国外上学,就敦促老铁申请移民。等移民到加拿大后才发现此地的商业和学术界都比较地区化(Localization),对国际贸易专门人才需求不大。在IT热的时代,老铁一恒心,报名上了卡尔顿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注册了四门课程。一个学期尚未读完,在北电(Nortel)找到了工作。作售后服务。但是随着IT泡沫的破裂,没几年,老铁也下岗了。老铁曾试着找过其他工作,但是碰壁的多。于是他一方面在卡尔顿大学斯普茹特(Sprott)成人教育管理学院注册了个金融风险管理的培训班,毕业后能拿到金融风险管理经理的执照(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一方面自己开起国际贸易咨询公司。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他的生意也越发兴旺起来。买了房子买了车,算是安居乐业了。老铁同时也为卡尔顿大学的教授们搞些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他是英语专业出身,学贯东西,又转过许多行业,可算知多见广。  
  6个小时的开车还算顺利。晚上7点多,他们驶进了渥太华。老铁家住在渥太华东
  部鹅岭-佈雷湾 (Orleans Blvd,听起来像是到了中东恐怖主义的基地)。从417 号公路转174号公路,下了高速公路,很快就找到老铁家的房子。这是一幢年代比较老的独立平房。连车库都没有,停车的地方只有个顶棚(Car-spot)。老铁夫妇和他们的独生子马休热情地迎接出来。
  
  老铁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他不但姓铁,而且年轻时是真正的洪炉铁匠。据说当年把18磅的大槌轮园了,几公分厚的钢板他都能砸个坑。老铁身上泛着古铜色,胳膊上的肌肉隆起很高。从脖子以下开始,黑压压的护心毛长满了胸前。所以他常穿着高领的汗衫,很少赤胸裸背。调皮的小马休挑起老铁的汗衫说:“你们看我爸爸像不像个狼孩?他胸口上的毛多多呀。我长大也要象爸爸一样浑身长满黑毛。”
  看小马修和客人没大没小,老铁的老伴赶紧打断话头:“别瞎说。一有人来你就疯了。”
  老铁的独生子马休才12岁,可能因为男孩子发育得晚,他个子不太高。长得像天津杨柳青年画上的大福娃,园头园脑,一双女孩子似的单凤眼,配上两只扇风耳立在两边,简直像木偶小叮当。老来得子的老铁夫妇视他为掌上明珠。华生很喜欢有些调皮的小马休。就逗他,“你总说你是你爸爸的儿子。怎么能证明你是呢?”
  小马休歪着头想了想,进屋拿着一个核桃出来。走到门口。把核桃放在水泥台阶上。攥紧小拳头,高高举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自己小脸憋的通红。华生和妻子站在一旁看着他。忽然小马休奶声奶气地大喝一声,小拳头猛然落下。只听咔嚓一声,核桃应声而开。华生和妻子不禁为小马休拍手叫好。再看马休眼泪在眼睛里打着转,强忍着没有掉下来,“这是只有爸爸才会的铁沙掌。谁能说我不是爸爸的儿子。”
  老铁的老伴赶忙走过来,拉起儿子嫩嫩的小手,心疼地说:“嗨,都红了,皮差点就破了。以后再也别练什么铁沙掌了。”
  老铁搂过爱子,抚摸着儿子的头发,让他把脸藏在胸口。马休的眼泪打湿了老铁的汗衫:“好儿子,像爸爸一样是个硬骨头。”
  老铁的平房地面一层有三间睡房,加上饭厅和客厅。底下室也装修成一套独立的单元,一个睡房和一个洗手间。老铁把华生夫妇安排在底下室,即安静又清洁,便于华生准备面试。晚饭桌上,老铁的老伴准备了六菜一汤为华生接风,也祝他明天面试有好运。  
  第二天早晨,华生早早起来,复习着准备好的面试英文对答。九点才开始洗脸,刷牙,刮脸。他忽然发现忘带刮胡刀了。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长途奔波,一夜间去青的胡茬子长出有半寸长。不刮脸象个野人。没办法,只好向爱睡懒觉的老铁借。从梦中被叫醒的老铁好大不乐意。拿出他从国内带来刮脸刀,还需要上刀片。生怕华生看不起,指着商标说这是国内带来的名牌-蓝极列刀片,并给华生重新装上一个崭新的刀片。可能因为刀片太新太快了,或是老铁没装紧。第一下,华生就把右边下巴的肉给刮破了一个不小的口子,鲜红的血立刻流下来。听到华生在洗漱间“哎哟”一声,妻子赶快走过来问出了什么事。华生扭着头指着另一边脸上的血(心里想,亏得妻子在眼前。否则还不以为哪个姑娘咬破的。那可就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妻子看了心里一揪。扯了张纸按住出血的地方。还为华生打气:这是好征兆,一刀见血,今儿的事准成。华生继续刮着脸,心里真有点“壮士一去不回还”的悲壮感觉。  
  刮完脸,洗漱完毕。他把带来的行头都拿出来穿带上。崭新的衬衫, 崭新的真丝领带, 崭新的皮鞋,崭新的西装上下套装。看着镜子里英俊的样子,华生不禁有点飘飘然。不对,但是似乎少点什么。哎呀, 这才发现出发时忘了带一条皮带。赶紧喊妻子过来想办法。妻子埋怨他狗脑子,他则埋怨妻子临走前非要上山去看什么考场,才把他心思打乱,弄得丢三拉四的让人笑话。只好把刚刚重入梦乡的老铁再次砸起来借皮带。老铁这次倒乐了。当着华生妻子面开玩笑说,你昨天晚上没去别处去睡觉吧。没皮带你昨天怎么从多伦多来的。华生解释来时因天气太热,只穿体恤衫,运动短裤开车来的,根本不用皮带。装西装时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皮带。妻子只好求老铁快把他的好皮带拿出来挑挑。老铁拿出4,5条好皮带。猪皮的,牛皮的,甚至有一条真鳄鱼皮皮带。但是,基本颜色都是杏黄或褐色的。华生新买的西装是黑色带暗条的,领带基色和皮鞋也都是黑色的。扎上褐色皮带让人一看就是个土老帽。妻子追问老铁有没有黑色的。老铁抓耳挠腮地想了半天,也翻箱倒柜地找了一会儿,还是没有。老铁抱歉地解释说,我这个人最讨厌黑白两色。老铁顺手拿起儿子马休刚得到的空手道的黑布腰带:“要不你扎上这条?”
  华生看了一眼:“头上再带条白毛巾成老农了。”
 华生一看已经十点过五分了,时间太紧了。褐色就褐色吧,怎么也比没扎皮带顺眼。穿戴打扮好,拎上新买的黑色经理箱,抓上车钥匙就和妻子开车走了。去公司路上,正好看到路边有个“宰乐死”百货商店(Zellers)。从超车的左车道也没打转弯灯,一拨方向盘就跨过右边车道冲进商店的停车场。惹得后面的车喇叭声大作,向他提抗议。华生理都没理,心想在这儿谁认识我呀,大步跑进了商店。从最近的货架上找了一条最贵的黑色皮带,到收银台交款。妻子一边付款,一边叨叨,28刀(dollars)买一条皮带,太贵了。好像她真的挨了28刀似的。交了钱,钻进了小汽车,华生迅速地解开老铁的褐色皮带,换上新买的黑色的。重新起动车后,华生觉得虽然为此耽误了5分钟,但自己的信心却增加了一倍。

5) 面视三堂审,应变假作真
  
  来到传说中的皇家公司停车场,华生比规定时间早到了10分钟。在接待室登记,拿到临时出入卡后,门卫把华生带到一楼的面试会议室。会议室的门还是紧闭着,可能是前一个面试尚未结束。10点半差一分,一位上了年纪的白人女士探出头来问:
  “你是华生?”
  “是的。”
  “对不起,前一个的面试可能要晚5分钟,请你耐心等待。”
  “没问题。”华生说。
  他在走廊里一边想着准备好的面试对答,一边整理着西装,特意把单排扣的西装扣上一粒扣子。这是出发前,在省政府当过经理的白人朋友史蒂夫帮他准备面试时,华生特意咨询的两件事。其一是面试时西装上衣应该敞开怀,还是该扣上。史蒂夫说当你走进面试室握手寒暄直到落座以前,应该扣上一粒扣子(三粒的中间那粒,或两粒的上面那粒)。这样显得潇洒有风度。在准备落座前那一煞那,把扣子解开后再坐下。否则上衣会涌起一个大包。第二个问题是当人家问你要不要咖啡或饮料时,该怎样回答。史蒂夫讲原则是尽可能避免说“不”字。可以说”咖啡满好的,谢谢。”(Coffee would be fine. Thank you。) 常说“不”字会使人觉得你这个人拒人千里之外。知道了当地人如何处理这些小节,华生觉得信心强多了。他认为自信本身即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同时又体现着你的阅历。当你知道在什么场合该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时,你自然就会信心十足,应付自如。  
  等了大约5分钟后,一位年轻,漂亮,金发碧眼的美女走出来,显得十分满意的样子。看着竞争对手如此出众,华生觉得心脏稍稍紧了一下。刚才那位上年纪的白人女士再次走出会议室,自我介绍说: “我是戴安娜。请进来吧。”华生随她走进了略显神秘的会议室。一张超大的会议桌摆在中间。另外两位男士从长桌的另一头走过来打招呼,“我是保罗,很高兴认识你”。华生握了一下对方伸过来的手:“你好”。保罗是位40岁开外的白人。中等身材,穿一套银灰色的西装,雪白的衬衫配一条蓝灰斜条的真丝领带。另一位年轻一些的人自我介绍,“我是萨瑞”,随后递上名片。史蒂夫曾嘱咐过华生一定要设法要到面试者的名片。这样在写感谢信时才不会把对方的名字拼写错。没有比看着别人把自己的名字拼错更恼人的事了。萨瑞是位30岁出头的法裔白人。身体硕壯。穿一身藏兰色的西装,配条红色的领带。戴安娜请华生坐在桌子的另一边,问他要咖啡还是矿泉水。华生落座前解开上衣的扣子,客气地回答,“咖啡就可以。谢谢你”。保罗和瑞互相看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赞许华生的举止庄重,落落大方。  
  戴安娜清了清嗓子说:“面试可以开始了。华生,请你用两三分钟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华生懂得这叫做“打破坚冰”(Ice Breaker)。就从随身带的经理包中取出自己的简历,放在桌上。“我想您们从我的简历可以看出,我来自中国。现在在M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而且我已经持有M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我也曾到管理学院上MBA的金融课。我的博士论文就是运用统计计量方法研究加拿大的债券市场。同时我还在当地的食品救济站做数据库软件程序员……”
  他基本把自己的简历非常扼要地叙述了一下。当华生介绍自己时,保罗拿起华生的简历,很感兴趣地看着。等华生说完,保罗问道:“你是说你会数据库编程?”
  “是的,我在为食品救济站开发一个数据库。”
  “那你用什么软件?”保罗似乎对计算机很内行。
  “主要是`数据库3加精`和`似是而非`(Dbase III Plus & Paradox).”
  保罗听了满意地点点头,自言自语地说一声,“这很好,也许对我们的工作会有用处。”  
  戴安娜看着她手中的问题单子,例行公事地接着问道:“你认为什么是你的强项?”(What is your strength?)
  华生早就有准备,胸有成竹地背诵着:“我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对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分析。我擅长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市场和金融工具的行为。”华生看到三位面试官都在评审卷上划了对勾。
  戴安娜接着又问道:“那什么是你的弱项呢?”(what is your weakness?)
  华生知道这是姊妹问题,早就和史蒂夫设计和彩排过如何回答。就从容而诚恳地说:“你可以看出来,我是个移民,英语不是我的母语。但是我能很好地与人用英语交流。”(As you can see English is not my mother tongue, but I can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effectively。)
  旁人看着华生象是在即兴发挥,实际上他在演戏背台词。但表达之流利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正当华生为自己的超常反应而沾沾自喜,保罗突然插话说:“你能给我举些实例证明你的语言能力吗?”(Prove to me!)
  华生骤然一惊,这可是彩排之外的问题,自己毫无准备。他定了定神,从容地答道:“怎么说呢(Well),从我的简历上您可以看出,我曾在M大学教过两年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课程。证明了我的公共讲演和授课水平。我可以告诉您,M大学学生对讲师授课的满意程度评定分为5级,最高级是1,最差是5。我的平均分是1.4,相当高的。这是有案可查的。至于英文写作水平,这是我上周刚刚同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联名发表的一篇专业论文文稿。这篇文章是我博士论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说着,华生从经理包里拿出论文小样,双手递给保罗。保罗接过来看了看,可能只看到华生的英文名字和论文题目,就顺手转给了萨瑞。萨瑞看得很仔细。掠过概要,作者简介,当他看到小样最下端杂志的名称是“国际经济学评论”时,激动地差点跳起来,
  “这是经济学界的一流杂志呀,你在学时就能在一流杂志上发表文章,可真了不起!”萨瑞兴奋地说。(This is the first class magazine in economics。As a student, you are really great。)
  接着,萨瑞向保罗和戴安娜解释,北美经济学界有三本一流杂志,其名声可与<自然>杂志(Nature)在理科中地位相媲美。新毕业的博士生应聘到大学里作助理教授教,如果能在其中任一个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通常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得到终身教授的职称。可见在此类杂志上发表文章之难度。华生表面上点头同意,心里觉得萨瑞一知半解地好笑。不错,华生也知道北美经济学界有三本一流杂志,它们是:
  美国(洲)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北美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
  国际经济学评论(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正如萨瑞介绍的,M大学中比华生早两界毕业的一位中国师兄为了在<北美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 上发表一篇文章,一年之内,才30岁的年青人头发都变白了。他还知道有一位M大学的日裔教授,据说很年青时就在国际经济评论(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上发表过一篇国际贸易方面的文章,执教才三年就得到了终身教授的职位。而他后来给学生上课时提供的参考书目录都是25年以前的文献。可见拿到终身教授后他就再没有认真读过书,光吃老本。在学者的心中一流杂志如同奔驰,宝马,法拉弟等名牌轿车的名声一样,其招牌就令人刮目相看。
  
  此时华生心里觉得好笑的是,萨瑞是什么眼神, 虽然发表他文章的杂志与那个所谓一流杂志只有一字之差:国际经济学与金融评论(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Finance),但是也不该弄混。那是美国一所二流大学新创刊的杂志,才出了没几期。不知道萨瑞是被眼前这位年青有才华的华人镇住了,根本没看清杂志的全名,还是他本来就是位爱卖弄学问的学究,一知半解。华生正想着是否该指出萨瑞的低级错误,说明此“国际经济评论”非彼“国际经济学评论”,根本不是一码事。突然史蒂夫最后的告诫象闪电雷鸣一样响在耳边“记住永远不要说实话,也永远不要撒谎”(Never tell true, but never lie)。即当人家明确地问你一个问题时,一定要如实回答,千万不要说谎。因为加拿大是个讲信用的社会。一旦谎言被揭穿, 你不但信誉全无, 而且可能身败名裂。但是如果人家没问你,你就没有必要主动说出实情。例如中国人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年轻。加拿大的法律是雇主或代理人不许询问与年龄等隐私方面有关的问题。那么你如果认为自己年轻有优势就可以主动说出来。否则的话–沉默是金。想到此,华生决定将错就错地唬下去。坐在那面静静看着萨瑞和保罗, 一言不发, 脸上露出谦虚,笃定,自信的笑容。  
  看了几页, 萨瑞恋恋不舍地把论文小样还给了华生,连声称赞,“水平真高。当学生时能发表论文实在不容易。”
  “谢谢您的夸奖”,华生接过小样,赶快装进自己的经理包……心想这个小样来的太是时候了。不早不晚, 面试前三天刚到。小样清样寄来让他校对。简直是一件天赐的道具。想不到美国一个二流大学新创刊的杂志, 充其量算是个三流杂志,却为华生带来了一流杂志的效果。人要包装, 演戏要道具。真是天公作美, 又正遇上萨瑞这样喜欢掉书袋的家伙。华生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反正我没想要骗你,是你自己硬要骗自己, 由不得我。我真的指出,你备不住还会恨我呢。”  
  保罗问道:“你是博士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而且发表过文章。你不在大学里找份工作,为什么申请公司政策官员的职位”。
  华生真诚地回答,“正因为我在大学里教过书,也发表过理论文章,才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道理。我要接触实际。从实际经济生活中学习提取实用的理论(I want to touch the real world)。”  保罗听后点头赞同。
  
  轮到萨瑞提问,“你是学经济学的, 也在大学里教过经济学课程。你的经济理论功底一定很深。下面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济理论。请你解示一下经济学中的渔夫定律 (Fisher Law)。”
  萨瑞先头一番高帽并没有使华生迷惑动心。但是当华生听到萨瑞浓重的法语口音说出“渔夫定律(费什定律)”,他还是对自己的英语听力不太自信。为了避免所答非所问,就重复了一遍问题:“趴单,你问的是渔夫定律吗?”(I beg your pardon, are you asking about Fisher Law?)
  “是的,这对你应该是牛刀小试喽。”(Yes, for you, a piece of cake。)
  华生心里气大了。经济学里姓渔夫的牛人多得很,不下十多位,知道你老人家问得是哪国的渔夫。根本就无从答起(如同搜索古狗,一下搜出一万条类似信息,短时间无法确定哪条是真正的答案)。但他又不想没完没了地“趴单”, 那会显得有些弱智。于是华生嘴里不断地说出作为话佐料的英语单词来拖延时间,脑子里飞快地思考着对策:
  “怎么说呢,我理解渔夫定律试图解释和阐述经济中的人们的某种行为……”(Well,according to Economics theory,…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Fisher Law refers to…)
  从开始一进面试会议室,华生就看出保罗是个老板,但是对专业并不精通。史蒂夫曾提示过华生。由于加拿大联邦政府严格奉行的“白领钩”政策(Bilingual)- 即经理以上的领导干部(相当于国内中央部里正处级以上的官员)必须能精通英语和法语两种官方语言, 而双语流利,同时业务精通的行业内高手则是凤毛麟角。所以大部分的经理只是能说会写两种官方语言,对专业并不太精通。再看女士戴安娜是位典型的人事干部(Human Resource – HR),肯定是非经济专业人士。可见真正懂经济专业的只有萨瑞这个书呆子(这个傻瑞,华生恨不能当场掐死他)。华生心里盘算着,如果我说我不懂渔夫定律,那么自己在戴安娜和保罗心里刚刚树立起的高大形象就毁了。三位面试官会一起记录下一个墨迹–理论题没答上来,交了白卷。相反,如果我挺而走险,忽悠他们,侃一通经济理论,文不对题,只有傻瑞知道我答错了(而且我还有机会说我把题理解错了),其他两人并不一定能看得出来我实际上不懂。我最多输三分之一的打分。想到此,主意已定,紧张的心情顿时轻松了。用英语侃起大山来。他只求语言表达流利,能自圆其说,保持不停地说就是胜利。根本不管回答的是什么内容,是否与渔夫定律挂钩。  
  华生背诵起了经济学入门的讲课稿,耐心地解释着人们如何在两种不同的消费之间做出选择,以使在开支预算许可的范围内达到个人最大的福利。例如进一家餐馆,人们不一定点最贵的菜肴,而是点自己最中意的。同理还可以用于人们在当前消费和长远未来消费之间做出选择,以使达到最大的个人福利。华生用浅显直白的英语,生活中的实例,像对大学一年纪本科学生上课一样,讲解着实际上很高深的经济理论。保罗和戴安娜可能是离开学校多年来第一次听到这么通俗易懂,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理论,不住地点头称赞,欣赏之情流于脸上。萨瑞倒是有些茫然。开始还觉得似乎是所答非所问。但是看着华生滔滔不绝的讲课,特别是刚才文章小样在他心中的震颤,他对自己原准备的答案反倒失去了信心。等华生闭口表示讲完了。萨瑞提出:“对不起, 我没听清楚。你能把渔夫定律的主要观点再概括地解释一下吗。”
  华生就把刚才说的内容又背了一遍。萨瑞显然是听懂了语言,但不能确定其内容。想到人家是念博士学位, 教过大学生,发表过文章, 自己仅是魁北克省一所二流大学的硕士生。可能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扎实。也就作罢不问了。这道题算是通过了。
  
  该问的问题可能都问完了,保罗问华生业余时间喜欢什么运动。而且通过这些运动得到那些收益。华生借机会一通狂吹。说自己喜欢踢足球和作足球裁判。通过足球加强了团队精神。而足球裁判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和权威意识。保罗很感兴趣,就请他展开聊聊。华生说,“裁判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怕出错就没法干裁判。所以当你必须作决策时,例如球出了界,该由哪个队掷界外球。即便不确定,也要伸手指向一边。只要不吹黑哨,出以公心,不偏袒某一方,对运动员负责就可以。”(Referee is also human being, who makes mistakes。Everyone makes a bad call。It doesn’t matter。Just do it。It is you who control the game。)
  保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也禁不住侃起来。他说他的大儿子在渥太华16岁以下的少年甲级队踢前锋(Boys U16 Premier)。只是加拿大的教练信奉一脚球(One touch),不许练独自盘带,把孩子都耽误了。华生同意:只会一脚球怎么能踢大赛,成球星。怪不得加拿大在世界级的比赛中很少进球。可能就是因为这种训练哲学把孩子们给害的。  
  保罗这时看了看手表,对华生说:“我们的问题问完了。看你有什么问题码?”
  华生想起史蒂夫的话,一般面试者问完了问题后,会让求职者提问题。千万不要问什么薪金多少,待遇如何,那些在录取时自会详细告知。此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想象成已被录用,那你最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看你提问题的深度,此时一个人的见识和气质立见高下。所以你对该公司的业务,所申请的职位了解得越多,越详细,就越有利。华生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想出了一个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问题:
  “我想知道一般政府发行的债券,最低购买金额从500加元开始,1,000,1,500,有的甚至从100加元起步。为什么你们发行的特别债券最低购买金额是10,000加元?降低起点要求,不是更有利于普及推销吗?”
  保罗听了兴奋地说,“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Excellent question!)我们也想降低最低限额,但是央行不批准。不想造成与联邦政府正常债券抢市场的结果。”接着又开玩笑地说,“你来了,没准就能研究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还有什么问题吗?”
  华生连声道谢:“没有了。谢谢您的解释。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这时戴安娜起身宣布面试结束,”你回去听我们的消息吧、”
  华生客气地问,“您能告诉我大约多长时间您们能作出决定?”
  保罗胸有成竹地说,“下星期吧。不会太长。”  
  华生和三位面试官一一握手告别,昂首挺胸地走出了会议室。出来公司大楼,妻子在停车场焦急地等了整整一个半小时。见华生连忙问感觉如何。华生自信地说还可以,先回去再细说吧。在开车回老铁家的路上,他告诉妻子一切都很顺利,只是“费十定律”没答好,甚至可以说是有意识的所答非所问。
  “那可怎么办呢?有什么补救办法吗?”妻子有点焦虑。
  “恐怕没有了。不可能再见到萨瑞了。再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问的是什么。就如同中国有30万个名字叫张伟的人。他要你找张伟,你怎么知道他要找的是那个张伟。要是找扬伟(阳痿)倒是好办了。”
  华生的心情似乎从天上慢慢落到地面。
  “你就是胡侃本事大。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开玩笑。快想想办法呀。”妻子是个急性人,对什么事又要求尽善进美。“那你怎么不问问他,到底问什么?”
  “我问了两遍,他只是说经济学里的费十定律。我也不好像傻子一样总重复问一个问题。”
  华生嘴里叨念着,“费十定律,费十定律,该死的费十定律。难道我今天就憋死在这个费十定律上。别忙,也许有一个办法。我今天晚上要给他们写感谢信。我可以在信里把正确的答案附上就行了。”  
  到了老铁家,华生请老铁今晚一定在关门前到卡尔顿大学图书馆借两三本经济学经典教科书。一定要查后面的索引要有“费十定律”才借。“拜托了。”
  整个下午和晚上,华生在老铁的地下室里准备着感谢信。史蒂夫说过,面试后一定要及时向每一个面试官发一封感谢信。一是礼貌问题。更重要的是当两个竞争者旗鼓相当的时候,谁的感谢信先到,谁就有可能胜出。给保罗和戴安娜的感谢信好写,使用的是例行公事的套话。诸如非常感谢您抽时间与我面试。通过同您的交谈,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贵公司的业务和市场职能。我十分向往能加盟贵公司,为公司的发展作出贡献。我期待着听到好消息。


晚上9-10点,老铁才从卡大抱回五六本经济学教科书。华生拿了萨米尔逊的经典教科书“经济学”一查,原来费十定律就是讲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是如何决定的。那是影响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如何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做出聪明的选择的价值参数。这是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入门知识,是由耶鲁大学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在1930年代提出的经典理论。华生想萨瑞如果不提费十定律,而是问利率水平是如何由人们选择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的行为而决定,自己会回答地完美无缺,天衣无缝。于是提笔写下:“尊敬的萨瑞先生,感谢您今天抽时间与我面试。通过与您的交谈,使我获益非浅。在我今天解释费十定律时,我应该重点展开消费者是如何按照边际递减效应最佳福利选择原则,在当前和长远消费之间做出最佳选择,以达到最大的福利水平。而人们这一基本经济行为成为市场利率水平的直接决定因素。更详细和直觉的解释可以见下图。希望我的补充能有助于您对我的了解。”
  华生用工整的手写英文抄好了信,又画了张示意图,按照名片上的姓名,地址填写好信封。  
  信写好了,问题是如何尽快送到三位面试官手中。华生自己是无论如何不能亲自送信。明天是周五,如果邮寄,至少要到下周中才能收到。那样就无助于改变萨瑞对自己的印象。当华生说出这个顾虑,妻子想了想,就胸有成竹地说:“你安心睡觉吧。送信的事交给我办。公司里没有人见过我。”
  华生知道妻子做事胆大心细,偶有奇招。常常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就由她便了。
  
  第二天早晨,华生夫妇与老铁一家人话别。千恩万谢老铁家的盛情招待。告知准备去蒙特利尔去度周末。老铁建议他们先去蒙特利尔山上的大教堂拜拜上帝,据说那是北美最大的教堂。再下山去奥运会旧址去怀一怀旧。中午可以在中国城的畔溪吃自助餐。最后可以到赌场玩个尽兴。老伴嘱咐赌博千万要有节制,输到20刀掉头走人。华生一一记下,并说可能回来路上会魁北克省的Hudson Oak野营一晚。小马休听了闹着也要去。老铁好哄歹哄以一个强力喷水枪的代价才把马休留住。临别时老铁说,“你要是真的得到渥太华这份工作,开始时可以先住在我家,直到你安顿下,买房或租好房为止。”  
  出了老铁家,华生先开车来到皇家公司。穿着旅游夏装的妻子拿着三个信封,大大方方地来到进口接待室,说有非常重要的信要在今天交给公司的这三位职员。门卫看了三位收信人名字,表示他们的收信箱正好都在一楼。我领你去放到他们的信箱里,保证他们今天上午就能看到你的信。妻子随门卫走过咖啡厅,来到信件收发室门外,找到了特种债券政策处和人事部的信箱,把信放到相应的格子中。出了大门,妻子对华生作了个OK的手势,表示一切办妥。准备过一个轻松的周末吧。

6) 教授无觅处,临时拜佛门
  
  星期一早晨, 华生开着他的299加元买的红色“侦探跑车”赶往食品救济站(Food Bank)去上班。由于前一天从蒙特利尔连夜开了8个小时赶回本市, 到家已经很晚了。早晨一觉睡过了头, 差10分8点才起床。洗把脸就上路了。等离食品救济站还差一个路口, 车上的液晶表显示就要到8点了。虽然迟到不会扣工资, 但是华生是个遵纪守法的雇员, 不愿意迟到。可是前面的一辆墨绿色的凯迪拉克慢慢悠悠地蹭,就是不快开。华生心里这个气。不断地大声按着喇叭。尽管妻子对华生无来由地鸣号多次提出抗议,“看人家白人谁象你,一不痛快就狂按喇叭。我坐你车都嫌丢人。”但是遇上不顺心时, 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越按喇叭, 前面的车开得越慢, 好像是在斗气。如果不是马上要左转弯, 华生就会换到右边慢车道超车了。没法子, 只好忍气在后面跟着, 心里小声开始了国骂。只见大凯迪拉克到路口也向左转,进了食品救济站的停车场。华生跟进后找到个车位,趴好下车, 正向入口跑去。只见从大凯迪拉克走下来食品救济站的总裁 - 玛格丽特夫人。玛格丽特是那种高高大大的白人妇女。她主动地和华生打招呼问早晨好。华生客气地回应着。感到非常尴尬。从此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在距工作单位5分钟的路程之内,不论发生任何情况也不可按喇叭鸣号。因为你不知道你前面车里坐的是什么人。  
  一天下来无事,工作也很顺利。忽然接到皇家公司人事部戴安娜打来的电话,说是华生当初提供的两位教授推荐人之一已去渡假了。无论是手机或家里的电话都打不通。请华生再提供一位能联系上的推荐人,并给出姓名和联系电话。华生听说过只有当一个单位想录用你时,才去联系推荐人。否则不必多此一举。那就是说求职之事有希望。但是找谁当推荐人好呢? 这个人必须是对自己很熟悉,即在一起工作过,而且资历职位应高于自己, 还要肯为自己说好话。华生决定先使缓兵之计, 就说,“容我想一想, 我会立刻给您打回去。”想来想去,只有求食品救济站的总裁 玛格丽特夫人。虽然早晨的事有点失礼,但她是本市中-加友好协会的主席, 而且对自己一直很关照。  
  华生定下心,来到玛格丽特办公室前, 敲了敲门。
  “请进”,玛格丽特笑容满面地和华生打招呼。“你好,找我有事吗?”
  华生客气了一下,就开门见山地亮出来意,“您知道,我申请了一个政策官员的位置,笔试,面试都已通过。现在人事部在查我的推荐人。不巧,我的一位论文指导教授正在外省别墅渡假,一时间联系不上。我想请您帮个忙,当我的推荐人,为我多美言几句,您看可以吗?”(I would like to ask for your favour。Could you please be as my reference, and provide a favourable reference for me?)
  玛格丽特连连点头答应,“当然可以。你是个很聪明的年青人。有学识,有见识。工作刻苦认真。更难得的是你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论份内份外的事,有求必应,从不讲条件,不计较报酬。哪个公司能雇用你这样的人都是他们的运气。放心吧,我会为你说尽好话。”华生听了非常感动。看来自己平常的一行一动都记在别人心里。可能应了那句老话:好人必有好报。  
  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华生与皇家公司的戴安娜拨通了电话。把玛格丽特的联系电话,职务等详细地介绍给戴安娜,并说明她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一起工作已有近4个月了。戴安娜答应会尽快与玛格丽特取得联系。华生暗中祈祷:希望命运女神光临到自己的头上。
  
  7) 小贤临虎变,等闲富与贫
  
  两天之后的星期三下午,华生下班开车回到家。进家一会,电话铃响了。妻子拿起电话, “哈罗,这是华生的住宅,”接着就递给了华生。
  “我是华生,”他才知道是人事部戴安娜打来的电话。
  戴安娜慢慢地讲着:“我们评审委员会经过初审,笔试,面试,征求推荐人意见等步骤,又经过讨论,评审,一致同意你是最佳人选。现在我代表公司正式给你录用通知。具体的待遇是年薪$xx,000加元,开始每年3周有薪假期,8年工龄以上增加到4周。你有一周时间考虑答复。我会立即发电子录用通知给你。你可以打印出来,仔细阅读,然后正式签字,表示接受录用,再传真或邮寄给我。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与我联系。”
  华生听后毫不犹豫地说:“我接受贵公司录用,请告知我什么时候开始工作?”
  戴安娜在电话里不禁笑出声来:“你急什么。你有一周的时间考虑。不必今天决定。你的正式工作时间是从9月12日开始。”
  华生按那不住内心的激动, 用极快的速度说着英语:“我已决定接受这一职位,不必再考虑了。我一旦接到你发的电子文件,就会签好字给你同时传真和邮寄去。希望界时能在公司见到你。”
  戴安娜说:“那样也好。等我收到你签了字的文件,才算你正式接受了录用通知。我也会把你搬迁的事宜,和公司支付你家搬迁费用的政策以电子文件发给你。你看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华生想了想:“我没有问题了。非常感谢你带给我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戴安娜道了晚安就拜拜了。  
  华生放下电话听筒,一下抱起一直靠在身边同时听着的妻子, 高喊着“乌拉”,激动得原地转起圈来。身强力壮的他把妻子当成冰上双人舞的伙伴, 转得妻子脚离开了地面,下半身几乎飞起来。妻子开始还配合尖叫着, 后来不得不求他,“你快把我放下来, 转得我头好晕啊。”
  两人心有灵犀地知道, 他们在加拿大的生活将有一个重大改变, 再不用过穷学生, 和靠领失业金支撑的苦日子了。晚上, 华生心情超级好,扎上围裙下厨房做了几个拿手小菜:醋溜土豆,天津烧茄子,菠菜独面巾,清炒虾仁,和小炖肉。妻子做了个西红柿鸡蛋汤。夫妻二人拿出从国内带来的茅台酒,小糊涂仙透瓶香,对饮起来。华生不无感慨地对妻子说,“自从你嫁给我,多少年来一直寒窗苦读,东奔西走,生活拮据。结婚时穷得连个戒指也没给你买。等今年圣诞后的打包节(Boxing Day),咱一口气给你买十个八个戒指,补一补缺欠。”
  妻子听了华生的傻话感动地眼睛湿润了,“我只想自在地生活,不求闻达。不想嫁官嫁富。只要能为你生下一个爱情的结晶,然后一起过着恬淡自适的生活就知足了。”  
  华生和妻子促膝长饮,一口气干掉了一瓶茅台和半瓶小糊涂仙。直到华灯初上时分,看着窗外街灯闪烁,一盏盏吐着金黄色泽圆球般的光芒是他们心中对未来,对理想,对生活的渴望。夫妻俩躺在捡来的双人床垫上,憧憬着将来买什么样的房子。也该大大方方地要孩子了。记得有位伟人说过, 没有孩子的家庭不能算是个完整的家庭。在该生几个孩子的问题上, 俩人有了分歧。华生说越多越好, 至少要4个, 将来可以训练他们打沙滩排球。妻子听了说,“你想累死我。一个就够了, 绝对不能超过两个。美得你了。”
  
  8) 十年寒霜苦,一啸虎龙吟
  
  华生身穿着他在TIP TOP花高价新买的藏蓝色西装来到公司总部上班了。老板保罗告诉他第一副总裁要面见他,并和他谈话。他被领到第一副总裁的办公室。副总裁哲尔瓦是个50多岁的魁北克人。语音里带着浓重的法语口音。副总裁语重心长地说:“华生,你知不知道你被选中从事这个工作有多么幸运。这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又相当窄的领域。在整个加拿大只有18人真正懂得这一专业(但是其中5个人现在已经离开了公司)。好好干,你将是第19个专门家。”
  当时华生以为副总裁在开玩笑。只是客气地附和着,没往心里去。但过后不久,华生相信这是事实。
  
  3年后,华生确实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应中国人民银行的邀请,华生随公司副总裁带队的加拿大专家组一行4人访问北京。代表公司,代表加拿大联邦政府到中国以国语普通话给中国的政府官员和金融专家们讲学,介绍加拿大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政策。同时洽谈中加双方在此领域的合作项目。加拿大驻中国大使先生亲自到北京机场迎接。当手持加拿大外交护照,从北京首都机场的红色外交通道免检出关时,华生感到这一切真好像一场梦。自己多年经历的酸甜苦辣的人生似乎浓缩成这短短几米长的红色外交通道,只需几大步就轻松的跨过去了。  
  出了机场大厅,把行李放到大使馆的专车上。华生抬头看了看祖国的天空。想起了临别时与妻子的谈话。“这是你出国10年后第一次回国。你到北京机场后最想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妻子问他。
  华生无限遐想地说:“我要跪在地上,吻一吻祖国的大地。”
  妻子赶紧打断了他的幻想,“你可千万别出什么洋相。跟公司领导一同回国。人家回来还不当笑话讲。”
  看着首都机场外熙熙攘攘的人流,这一切是多么熟悉又是多么陌生。华生在心里呼喊着:祖国,我又回来了。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华生下意识地晃了晃头,把自己从回忆中拉回到现实。他再一次忍住跪下身去亲吻大地的冲动,侧身上了使馆的轿车。车子向着下榻-凯宾斯基酒店驶去。
  
  (本集全文完)
  
  篇尾副主题歌声起
  
  七绝<枫叶吟>

  
  舒毫点墨写春秋, 苦辣酸甜满纸愁。欲唱乡音红叶曲, 人生百味泪先流。  
  
  注:此诗七绝<枫叶吟> 蒙网友白水相赠,本人改编而成。征得白水本人同意,我把它拿来作为篇尾歌词。我喜欢它是因为它与《红楼梦》的篇首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第三句,即回应了篇头歌“乡音”,又紧扣主题“红叶”,实乃画龙点睛之笔。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作者特在此诚谢白水大侠。
  
  2007年8月15日于加拿大渥汰华鹅岭观草庐  
  
  人物表
  男主角
  男一号:华生-中国大陆移民。任某金融公司小职员。年龄不详,看上去31-46岁(1960-1970年代生人)。
  男二号:老铁-中国大陆老移民。是华生在天津南开大学时的师兄。职业不详。在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管理学院进修金融风险管理。属当年老三届。1950年代生人。
  男三号:马休-老铁的独生子。12岁。
  
  女主角
  女一号:妻子-华生的妻子。大陆移民。年龄不详,看上去31-46岁(女士的年龄不能问)。
  女二号:老伴儿-老铁的妻子。大陆移民。家庭妇女。1950年代生人。
  
  男配角:
  保罗-面试并录取华生的经理,白人。40岁出头。面试官之一
  萨瑞-华生的白人男同事,魁北克法裔。30岁出头。面试官之一
  哲尔瓦-公司第一副总裁。魁北克法裔。50岁出头。
  汤姆–M大学经济系教授,宏观经济学专家。华生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之一。白人,40出头。
  韦伯-M大学经济系教授,计量经济学专家。华生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之一。白人,60出头。
  史蒂夫–华生的白人朋友(可称良师-益友-铁哥们)。50出头。职业不详,曾在省政府当过经理。
  亨利– 华生妻子在M学院认识的白人。30岁出头。职业不详。
  柴振铎– 中国大陆移民。是华生在南开大学时的球友。30岁出头。在多伦多T大学当教授,教授金融学。
  
  加拿大驻中国大使先生,及使馆若干官员。
  
  女配角:
  娜塔丽 - 华生的白人女同事, 20-30岁。
  戴安娜– 人事部女经理,看上去上了年纪。面试官之一。
  玛格丽特夫人-食品救济站的执行总裁,白人,上了年纪。
  
  群众演员若干。
  
  场景
  1. 公司门前空场做烧烤大会
  2. M大学通勤车站。
  3.学生管理楼一楼布告栏前。
  4.计算机房。
  5.华生的家。
  6.渥汰华老铁的家
  7.公司面试会议室
  8.食品救济站
  9.华生的家。
  10.公司副总裁办公室
  11.北京首都机场内-外
  
  剧情简介:讲述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陆移民男主人公求职过程。通过描述发申请信,答笔试,面试,发感谢信,查推荐人,录取通知,最后上班等等环节,揭示大陆移民主动调整自己,适应加拿大的劳动市场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案例。也反应男主人公的机敏和应变能力。

(全文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