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三玄、四书、五经—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2012-10-15 22:41:29) 下一个
三玄、四书、五经—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摘自楼宇烈《中国的品格》  
 
中国文化中的根源性典籍,大概可以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来加以概括,说简单点就是三玄、四书、五经。    

中国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文字,用来记载个人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几千来,中国流传下来的典籍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这些经典,任何人用他毕生的精力,都只能窥其一斑,即便给他几辈子的时间,也很难遍览。 中国文献的传承有两个特点,使它虽然数量繁多,但却统之有序。

一个就是孔子说的,叫做“述而不作”。所谓“述”就是叙述,“作”就是创作、发明。中国古人可以说是比较谦虚的,他们认为自己其实不是在创作什么新东西,而只是在叙述、阐发前人的一些思想。这样一来,中国历史文献的传承就跟西方的文献传承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文献很多都是强调个人的一种创作,而中国都是以阐发前人思想或者前代经典性著作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再一个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细密的学术分科。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乃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的品格的 品 格至于农、工、医、科技等,可以说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形成了经史子籍这样简单的四部分类。清代编四库全书,就是按照四部分类来分的,但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的交叉。比如说现在我们说的哲学,对应在四部里,应该是哪些科目、哪些图书呢?有的人说是子部,但有些经部和集部的内容也可以归到哲学类去,而且将子部完全归于哲学,那也不确切,因为其中有很多东西,讲文学也是离不开的。所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分类的方法,跟现代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按现在的分类标准去安排它,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各部分虽然谈论的具体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内在其实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秉承着同一个价值观念。  

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成几部具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这些根源性典籍,我们大概可以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来加以概括,说简单点就是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还有《春秋》(三传)。  

加起来是多少呢?十二本。在这十二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五经里面的《周易》,跟三玄里面的《周易》是相重的,那么就减掉一个,等于十一本。另外,四书里面的《大学》和《中庸》其实是《三礼》里面《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如果把它再放到《礼记》里面去,那么又少掉两个,等于九本,因此,这九本书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之前,可以说这九本书是中国文化内容的根源。不管你是论述哲学思想,还是论述文学历史;不管你是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讲农、工、医、科技,都离不开这几部经典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也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了解这九本书,那么也就很难去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即使是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能将它们统摄到这九本书里去,那么也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根本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zqy6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imagine45的评论:

老子和孙子都还没分清-
======================
这一定是那个做儿子的糊涂~~
imagine45 回复 悄悄话 吉吉真老实--俺也坦白--
俺更糟糕--老子和孙子都还没分清---以后定要好好学
zqy6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吉吉的评论:

这些书以前都是读书识字的人的必修课,我们后来的教育体系里没有了这些内容,实在是可惜了。。。。

年轻的时候俺也没读过这些书。。。不过学习是件终身的事情,啥时候看书学习都会有收获滴~~
吉吉 回复 悄悄话 惭愧呀,一本也没有拜读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