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棉花堡——探访大自然的胜景;科尼亚——追寻古圣贤之足迹

(2013-09-19 14:45:17) 下一个

这次土耳其之行,一路走来,不住地感叹那里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样样俱全,历史,宗教,人文之外,自然风光也别具一格。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卡帕多西亚,另一个以自然景观著称的地方就是棉花堡。棉花堡(Pamukkale)名字由土耳其文的棉花(Pamuk)和城堡(Kale)两字组合而成,是土耳其西部山区的一个小镇,离附近的大城市但尼兹利(Denizli)约半小时车程,从西海岸的塞尔丘克/伊兹密尔过来,大约要3-4个小时。我们是当天午后从阿弗洛狄西亚斯遗址开过来的,路上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棉花堡是一座白色石灰岩构成的山坡,远远望去,好像一坨一坨巨大的棉花团,故而得名。当地人传说,牧羊人恩迪米翁(Endymion)因为忙着和月神Selene相会,忘了挤奶,以致羊奶恣意横流,覆盖了整个山丘。细看棉花堡,那一坨坨白色的钟乳石,真有点像是流淌下来之后凝固的羊奶。实际上,因为山顶上的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融到水里而形成的碳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碳酸钙,也就是石灰岩,随着水流沉积在山坡上,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累,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棉花堡。类似这样的地貌,除了棉花堡,还有美国的黄石公园和中国四川的黄龙。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温泉的治疗功效,在这里修建了温泉浴池和一座城市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据说当年的埃及艳后克娄佩特拉行径小亚细亚时,曾经驻跸希拉波利斯,在那儿泡过温泉,所以说,名头应该不输华清池。以其独特的地貌和历史,棉花堡和古城希拉波利斯遗址于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参观棉花堡,有半天时间尽够。分享几个小贴士:

棉花堡一共有三个入口,靠近镇中心的是南门,在山坡下,从镇里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其它两个入口距离镇中心都很远,坐车才能到。最好是从南门进去,一路看钙化池,爬到山顶以后,再参观希拉波利斯遗址。之后可以顺原路下山,或者到东门打车回镇上。

棉花堡是24小时开放,门票20TL。个人认为,最佳时间是下午到黄昏这一段,光线没有那么强,水温比较暖和,在山坡上等待日落,也是难得的体验。

为了保护石灰岩表层,游客必须赤脚。如果怕石灰岩硌脚,可以多带一双袜子。穿着袜子走,一是不太硌脚,二来还可以防滑。

不要忘记墨镜防晒霜,我们去的时候虽然是四月底,那里的阳光还是很毒,再加上石灰岩的反射。

1. 白色的棉花堡是一片巨大的石灰岩,宽2700米,高160米。据说石灰岩的沉积速度是每年一个毫米,不知经过了多少年的沉积,才形成了今天的棉花堡。



2. 山坡上覆盖的白色石灰岩,真有点像流淌下来的奶水。



3. 拉近一张。



4. 山上的温泉水顺着钙化池流到山下。



5. 水温不低,趟水泡澡均可。



6. 可能是公园管理控制温泉的水流量,不少钙化池都是干的。



7. 有些白色的钙化池已经变成其它的颜色,不知是不是否由于环境污染。



8. 远处雪山映衬下的钙化梯田。



9. 棉花堡的山顶上是古城希拉波利斯的遗址。这是埃及艳后曾经泡过的温泉池,游客在池子里可以发一发思古之幽情。



10. 古城希拉波利斯遗址。



11. 图密善门(Domitian Gate)公元一世纪罗马皇帝图密善修建。



12. 古代的陵墓。



13. 黄昏时分,夕阳给棉花堡撒上了一层金色的余辉。



14. 光线柔和多了,棉花堡的石灰岩也没有那么白花花的刺眼了。



15. 玩水的小男孩。



16. 谁家的狗,睡得正香。



17. 棉花堡的落日。



我们在棉花堡住的Melrose House Hotel,在行程综述里推荐过,中档的房间,42欧元一晚,包早餐。虽然是3星级,可房间很宽敞,比有的4星级还大。旅馆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老板娘从11岁就开始帮父母做工,结婚以后和老公多年打拼,终于有了自己的旅馆。旅馆虽小,服务却十分周到。值得一提的是旅馆的饭菜,虽然是普通的家常便饭,价钱公道,分量很足,味道也不输大饭店。我们在这里吃了此行唯二的旅馆晚餐(另一顿是伊斯坦布尔5星级旅馆的Welcome Dinner,老实讲虽然卖相不错,味道还不如棉花堡的这家3星旅馆)。第二天的早餐,虽然种类比不上大饭店,但每样都是精心准备,自制的家常饼,胡萝卜糕,很合客人胃口。这些点滴,能体现出店主人多年的经验和经营之用心。

18. 棉花堡旅馆的晚餐。



19. 旅馆的房间。



第二天从棉花堡前往中部城市科尼亚,从地图上看,有400公里,Google Map估计要开6个小时。途中经过一个小城Aksehir,城中有传奇人物纳斯尔丁·霍查(Nasreddin Hoca)的陵墓,正好停下来看一眼,歇歇脚。土耳其语里,Ak是白色意思,sehir来自波斯语,意思是城市,Aksehir就是白城。

中文里,纳斯尔丁·霍查这名字不怎么响亮,可提到他的别号阿凡提,那是无人不知。他的本名是纳斯尔丁,霍查是他的尊称,意思是老师,阿凡提(Effendi)也是尊称,意思是先生。纳斯尔丁·霍查(阿凡提)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在中亚和中东地区广为流传。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么一个人,以及他的生卒年月地点,生平事迹,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他生活在十三世纪的塞尔柱罗姆苏丹国,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境内的科尼亚地区。

据土耳其学者考证,纳斯尔丁生于1208年,1286年死于Aksehir,是科尼亚的宗教大师学者鲁米的同时代人。纳斯尔丁是位伊斯兰学者,做过教师,清真寺领拜人和伊斯兰教法官,还曾经出任过罗姆苏丹的大臣,抗击过入侵的蒙古大军。与同时代的鲁米为政敌,鲁米的诗集《玛斯纳维》对他有过记述。传说中的纳斯尔丁大智若愚,辩才超群,善讲笑话。他的故事和笑话,对世人的贪婪,贵族统治者的愚蠢和教士的虚伪,进行了辛辣无情的讽刺。

最早的纳斯尔丁·阿凡提的笑话,见于十六世纪土耳其作家拉米伊(Lamii Celebi)所撰的Letaif一书。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和中亚的贸易往来,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逐渐流传到中东,北非,中亚,乃至中国的西北地区,在伊斯兰教世界家喻户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1996-1997年定为国际纳斯尔丁年,现在每年的7月,在Aksehir都会举办“国际纳斯尔丁节”的纪念活动。

20. Aksehir城中心墓园里的纳斯尔丁墓。



21. 墓室亭子里面的石棺。



22. 墓室前方的地面上的铜牌,上面刻着铭文“这里是世界的中心——纳斯尔丁·霍查。”这句话出自阿凡提的一个故事:有人问阿凡提世界的中心在什么地方,阿凡提拍了拍他的驴屁股说,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问的人不信,阿凡提对那人说,那你就自己用尺子去量吧。(听上去是十足的诡辩)



23. Ak?ehir城里有很多座阿凡提倒骑毛驴的雕像,这是最新的一座,尚未完工。



24. 墓园旁边的广场上有几座根据阿凡提故事而建的雕塑。 这一幅讲的是著名的大锅生小锅的故事,说阿凡提问邻居借了口锅,过几天还锅的时候多给了邻居一口小锅,说是借的那口锅怀孕生的。邻居特高兴,下次阿凡提再来借锅,就给了他最大的那口。过了几天,阿凡提哭丧着脸来到邻居家,说非常不幸,您的那口锅死了。邻居一听就急了,说你骗谁啊,锅怎么可能死呢。阿凡提说,你既然知道锅不会死,那怎么还会相信大锅能生小锅?这故事的主旨是嘲笑世人的贪婪,可我怎么觉得是阿凡提一开始就给邻居下套,有点不厚道。



25. 这一幅讲的是蜡烛取暖:有一年冬天特冷,阿凡提与朋友打赌,看谁能在没有任何取暖的情况下在露天广场呆上一夜,输的请赢的吃饭。第二天夜里,阿凡提一个人来到广场,只带了一本书和一根蜡烛,就着烛光看了一夜书,虽然冻得多里哆嗦,可咬着牙硬挺过来(要么就成倒卧了)。第二天早上,见到朋友阿凡提就说,我赢了,请我吃饭吧。朋友看见那点剩的蜡烛,说你点了蜡烛,肯定用它取暖了,所以你输了,你得请我吃饭。阿凡提气得说不出话,点起那根蜡烛,在上面架上一口锅。朋友问,你在干嘛?/ 我在给你做饭吃。/ 蜡烛这么点火,能做熟饭吗?/ 你不是说蜡烛能取暖吗,为什么不能做饭,你就耐心等着吧。



26. 这一幅讲的是冒傻气的阿凡提,把剩的酸奶倒进湖里。旁人问他在干什么,阿凡提说他打算把整潭湖水都变成酸奶。旁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说怎么可能。阿凡提回答说,万一要行呢?



27. 这一幅砍树的不言自明。有意思的是,看了这些雕像,似乎在土耳其人心目中,阿凡提是个胖乎乎的老头,乐天有时又有点傻气。而在中国,阿凡提则被描绘成一个干瘦的老头,突出的是他的满脑子智慧(也可以说是一肚子坏水)。



离开Aksehir,继续上路,下午抵达科尼亚。科尼亚(Konya),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中部的重镇,宗教和文化中心,人口超过一百万,为土耳其第七大城市。科尼亚地区有悠久的文明史,附近的叉子山(Çatalhöyük)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村落,距今有9000多年,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定居点之一,新近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科尼亚曾为塞尔柱罗姆苏丹国的首都,市内现存很多塞尔柱时期的建筑。

在伊斯兰教国家中,土耳其算是最为开放的,因为与欧洲毗邻,加上政教分离的国策,因而那里的宗教气氛不像其它穆斯林国家那么浓。而土耳其宗教氛围最为浓厚的大城市,当属科尼亚,因为这里是土耳其宗教保守势力,莫拉维苏菲教派的大本营。莫拉维苏菲教派(Mevlevi Order),就是世人常说的“旋转托钵僧”教派(Whirling Dervishes),是十三世纪宗教大师,诗人鲁米以及他的信徒和追随者建立的一个神秘主义教派。他们特有的宗教仪式(Sema),头戴高帽,身穿白袍,双手平伸,以右脚为轴,不停地旋转,表达对真主的向往和思念。

鲁米, 原名是贾拉拉丁·穆罕默德·巴尔赫(Jalāl ad-Dīn Muhammad Balkhī),1207年出生于波斯呼罗珊帝国的巴尔赫地区(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鲁米的父亲是一位伊斯兰教学者,鲁米自幼随父亲学习伊斯兰教义和波斯文学与诗歌,终生用波斯文写作。由于蒙古人入侵中亚,鲁米全家向西逃难,最后来到塞尔柱罗姆苏丹国的首都科尼亚定居。鲁米(Rumi)的名字就是从罗姆(Rum,阿拉伯人对罗马的称呼)一词而来。

成年之后,鲁米在科尼亚教授伊斯兰教神学,同时出任宗教法官。1244年,鲁米遇到了他的导师,一位苦行僧沙姆士·大不里士(Shams Tabrizi),是鲁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用鲁米自己的话来说:“我从人类身上看到了从前认为只有在真主身上才有的东西”。他开始成为一位神秘主义诗人。据说之后几年间,鲁米和沙姆士如鱼得水,如影随形,基情四射,他的弟子和追随者们则被冷落在一边。终于这些人有一天采取了行动,把沙姆士骗到城外,咔嚓了,对鲁米则宣称沙姆士失踪了。鲁米把对导师的怀念,写成一部四万行的诗集《沙姆士·大不理士神曲》。

为了寻找沙姆士,鲁米曾远行至大马士革。终于有一天,他想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寻找?其实我就是你。你的思想通过我传给世人。原来我一直寻找的正是我自己。顿悟的鲁米回到科尼亚,潜心思考,最终创立了莫拉维苏菲教派,通过诗歌,音乐和舞蹈,表达修道者对真主的虔诚和信仰,阐发了“人神合一”的苏菲之道。莫拉维一词,得名于鲁米的尊称梅乌拉那(Mevlana),意思是宗教大师。

鲁米在生命的最后十二年中,在他的得意门生也是身后的继承人沙拉比(Husam al-Din Chalabi)的协助下,创作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长篇叙事诗集《玛斯纳维》(Masnavi)。诗集共分6卷,五万余行,用424个故事,阐述了伊斯兰教和莫拉维苏菲神秘主义教派的哲学义理。《玛斯纳维》被后世认为是波斯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波斯诗歌的典范。

1273年12月17日,鲁米病逝于科尼亚,《玛斯纳维》第六卷最后一个故事还没有来得及讲完。临终前,鲁米给世人留下七个忠告:

In generosity and helping others be like the river.      慷慨助人如大江大河

In compassion and grace be like the sun.                   慈爱友善若灿烂阳光

In concealing others' faults be like the night.              隐人过错好比黑夜之不见

In anger and fury be like the dead.                             愤恨怒火要像死者一样埋葬

In modesty and humility be like the soil.                      谦卑如泥土

In tolerance be like the ocean.                                    包容似海洋

Either you appear as you are or be as you appear.    做人则要表里一样

鲁米死后,他的继承人莫拉维教派第二代掌门沙拉比在鲁米的陵墓上修建了一座灵堂,后来又增添了清真寺和其它的部分,最后成了莫拉维教派的大本营和修道院。沙拉比死后,由鲁米的幼子苏丹·瓦拉德出任第三代掌门,此后掌门之位由鲁米的后代世代相传。直到二十世纪初,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实行政教分离的国策,莫拉维教派被政府强制解散,修道院也被改为梅乌拉那博物馆(Mevlana Museum)。托钵僧的旋转舞作为宗教仪式一度曾被禁止,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政府才重新开禁,允许旋转舞的表演。每个星期六晚上,在梅乌拉那博物馆,可以看到托钵僧的旋转舞(Sema)表演,可惜我们到科尼亚晚了一天,没能赶上。

近年来,鲁米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鲁米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其中英文译本就卖出五十万册。2007年,为纪念鲁米诞辰8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该年为国际鲁米年。托钵僧的旋转舞也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8. 科尼亚的梅乌拉那博物馆。



29.  绿色的圆锥形建筑就是鲁米的灵堂。



30. 院子内的净手池。



31. 鲁米的灵堂,陈列着鲁米,鲁米父亲,教派历代掌门的棺椁,以及鲁米的胡须等圣物。



32. 鲁米的灵柩(带着绿色头巾的),隔着栏杆,很难拍到,凑合看吧。



盲拍了一张,心里正打鼓,生怕让旁边虎视眈眈的保安发现,这时游客里有位胆大的,端起相机对着鲁米灵柩,喀嚓一张,还打了闪光。保安当时就跳起来了,可惜他没看清真凶,错指着另外一个游客,哇啦哇啦一通土语训斥。那位被冤枉的游客大妈摊开双手,一脸无辜,意思是,你看我手上根本就没拿相机。当时那情景,现在想起来都直想笑。

33. 博物馆的陈列室:修士们在演奏乐器。鲁米认为音乐和舞蹈都是与真主心灵沟通的渠道。



34. 在伙房下厨也是修士们的一项功课。



35. 博物馆里陈列的手抄经书。



36. 旋转舞托钵僧的雕像。



37. 当地出产的工艺品。



38. 梅乌拉那博物馆旁边的塞利米清真寺(Selimiye Mosque),建于1558至1570年,锡南大师的手笔。



39. 阿齐兹清真寺(Aziziye Mosque),混合了奥斯曼和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十九世纪建筑。



40. 宣礼塔的风格在土耳其独一无二。



41. 塞尔柱时期的建筑阿拉丁清真寺(Alaeddin Mosque)建于1220年,是科尼亚最大的清真寺。



42. 细塔神学院(Ince Minaret Medrese)建于十三世纪中叶。



43. 大门上方典型的塞尔柱风格的精美石雕,花纹繁复,刀功精细。



44.  现在改为石雕木刻工艺博物馆。



45. 十三世纪的带翅膀的天使石雕。



46. 塞尔柱突厥的象征:双头鹰石雕。



47. 卡拉台神学院(Karatay Medrese),另一座十三世纪的古建筑。



48. 现在是塞尔柱瓷砖艺术博物馆。



49. 塞尔柱风格的八角瓷砖,人物的勾画,特别是脸部,明显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



50. 科尼亚的晚餐,TripAdvisor上推荐的Somatçi Fihi Ma Fih Restaurant。Somatçi原意是桌子,引申为摆桌子,是莫拉维教派托钵僧修行的十八种功课之一。



51. 厨房一瞥。



52. 食物味道一般,只能说中规中矩。不过最后附赠的这道甜点,造型倒是蛮有趣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