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蜗居》这样长的电视连续剧,还真得下点决心。因为我们普通人的琐事多,没有时间把它一口气看完。每每是看了一点,等我们做完了事情再来看的时候,又得重新培养感情,提起精神,半生不熟地再次进入剧中的状况。这个经历不算是个令人提得起劲来的经历。可是,不久前,我愣是用一个周末的时间把《蜗居》一口气给看完了。 《蜗居》是今日中国社会的缩影,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个层面,官场的,家庭的,男女的各种复杂的关系,让你觉得太熟悉了。这不就是每天都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吗?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蜗居》无疑是成功的。可是要问每个看过《蜗居》人,它究竟向我们揭示了什么?答案可能有太多种。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受的教育,秉持的信仰等等,对《蜗居》有不同的解读。 宋思明一案案发前,在孙书记和宋思明的那段对话里,有些发人深省的内容。在宋思明按照张市长的指令去孙书记办公室探口风时,孙书记批评宋思明的“官场论”。即“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宋思明说,这不是他个人的观点,这是《大戴礼记》里面的话。 这段对话让我觉得这里面很有点意思。曾几何时,就共产党的干部中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几句口号式的东西,还是了解的,这要归功于共产党一贯的政治宣传。但他们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几句口号式的东西。他们没有这样的文化底子,这样的兴趣,这样苦读深究时对付寂寞的耐力来好好研读他们祖师爷的全部东西,抑或其主要的东西,且不论这些东西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论,对于中国究竟是“聚宝盆”还是“潘多拉盒子”。可是,共产党干部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方面,在所谓的“选择性的阅读运用”方面,他们真是有“天才”的。他们一定能把要学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对他们来说有用的东西,从书山知海中找到,并且用一把共产党人所特有的“手术刀”,肢解,剥离,得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要对我有用,管他香花毒草”的流氓式读书方式,我们在文革中早已领教过了。那时候见得多了,我们慢慢也就习惯了。反正,搞革命的人,就这德行,就这水准。你对他们,也从来没有什么更高的期待。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共产党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大讲特讲“和谐社会”了。放弃了“革命理论”,鼓吹起“孔孟之道”来了。这不,连我们的温总这样的大管家,也开始满口的“之乎者也”了。这大概就是他们说的“与时俱进”吧,我觉得茫然。共产党怎么说变就变,前后这么不一致。昨天还是“共产党人以消灭剥削阶级为己任”,怎么一夜之间,就出笼了个《物权保护法》。大谈特谈保护私有财产,保护新兴的地主资本家了呢。这些道理很深奥,我看不懂。但是对于一些简单肤浅的东西,我的智力和观察力还是够用的。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对于孔孟之道的阅读和理解,一如他们对于“革命理论”之阅读理解,也是“割裂式”的,“选择性的”。手法一样,目的也一样,为他们所用。以前,共产党人大多数是社会最底层的,社会的财富相对集中在那些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经过长时间的资本积累才成为“剥削者”的地主资本家手里,那时候的共产党人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他们的“暴力革命”找理论依据,找合法性。后来,经过“革命”,“私有制”变成“公有制”,地主,资本家的头被共产党砍掉以后,中国不再有真正懂“孔孟之道”,懂得“中华文化”社会精英阶层。一时之间,大摇大摆满街走的,尽是些杀人放火的主。他们在自己的头上戴上“革命家”的桂冠。明白人都知道,他们大多是一帮流氓,无赖。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真真胸怀理想,却为共产革命理论所惑而走入邪途的正派人士。“革命胜利”之后,他们的社会地位从“流氓无产阶级”变成“流氓当权者”。这便是他们在中国搞革命的终极目的。你千万别以为他们真有什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那套玩意,就跟哄小孩的“万花筒”似的,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实际上,那是什么狗屁都不是的东东,除了把中国的老百姓结结实实的骗了一把之外。当然啦,经过这么些年的进化,“流氓当权者”又多了个头衔,叫“流氓资本家”。 《蜗居》的编导在共产党的治下吃饭,不得不在里面安排一个孙书记这么个所谓正派人物。否则,共产党的书报审查制度是不可能让这个连续剧过关的。其实,明白人都知道,“反贪”只是共党内部相互顷轧的一条“打狗棍”和另外一个蒙骗老百姓的伎俩而已。编导一定要按照共产党的说辞“邪不压正”来塑造宋思明,也一定要把孙书记塑造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所谓正派人物,要知道,那可是党的化身啊。然而,任何一个正派,真挚的有识之士都很清楚,是共产党一党专制的体制决定了它成为这个世界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流氓,最暴力,最无耻,最专制,最腐败的政权。原因很简单,“绝对权力滋生绝对腐败。” 电视里面的孙书记在今日的中国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党已经从里到外腐败透顶了。它的每个细胞,甚至每个毛孔都在流淌着污秽的血。然而,共产党需要塑造这么一个人,否则,它便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编导们一定要塑造这样的一个人,否则,他们没有饭吃;老百姓也希望有这么一个人,就跟以前的老百姓喜欢看《包龙图》一样。然而,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它们之间,距离大跟天体里的两个黑洞一样,谁也不挨着谁。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宋思明在共产党的官场上烂熟于心的信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两句话确实来自于《大戴礼记》。但这不是因为他宋思明作为江州市(编导实指上海)的市委秘书对儒家学说有多么精深的研究。只不过是因为这两句话对他在官场上混的时候,如何按其所需编织关系网,而对所结交之人不要太过苛求这个心得悄然暗合。也就是我前面说的,这两句话对他有用。就好像一个精明的屠夫,用他那把尖刀,把他认为最好的肉割下来下酒,其他别的什么就都一股脑儿扔掉不管了。可是,宋思明之流不管,我们这些草民百姓自古就有看热闹的坏习惯,俺们得仔细瞅瞅。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今的学者们所说的《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原来共有八十五篇,由于各种原因,流传下来有三十九篇。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据信到了唐代已失传了。古代的学者们大都相信,其成书年代大约在西汉末年,由礼学家戴德(史称大戴,相对他的侄儿,著名的《小戴礼记》的作者戴圣,史称小戴)完成。现代学者考证说,其非出自大戴之手,乃是由大戴之后学在东汉中期在传习《士礼》(即仪礼之前身)时所编撰,其性质大致如参考资料汇编。而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叔父戴德,侄儿戴圣都是后仓的传人。据传,后仓共有四位弟子,大小戴由于《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著称于世。 既然《大戴礼记》作者之真伪,成书之确切年代,专家们尚且争论不休,我们就不去掺和了。我们只需知道《大戴礼记》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 礼制的文章汇编﹐但又增加了若干篇记载古史世系和天象物候的历史文献。
现录其目录如下:
目录 第三十九篇 主言 四十篇至四十一篇 哀公问 第四十篇 哀公问五义 第四十一篇 哀公问於孔子 第四十二篇 礼三本 第四十六篇 礼察 第四十七篇 夏小正 第四十八篇 保傅 四十九篇至五十八篇 曾子 第四十九篇 曾子立事 第五十篇 曾子本孝 第五十一篇 曾子立孝 第五十二篇 曾子大孝 第五十三篇 曾子事父母 第五十四篇 曾子制言上 第五十五篇 曾子制言中 第五十六篇 曾子制言下 第五十七篇 曾子疾病 第五十八篇 曾子天圆 第五十九篇 武王践阼 第六十篇 卫将军文子 第六十二篇 五帝德 第六十三篇 帝系 第六十四篇 劝学 第六十五篇 子张问入官 第六十六篇 盛德 第六十七篇 明堂 六十八篇至七十一篇 孔子三朝记上 第六十八篇 千乘 第六十九篇 四代 第七十篇 虞戴德 第七十一篇 诰志 第七十二篇 文王官人 第七十三篇之一 诸侯迁庙 第七十三篇之二 诸侯衅庙 七十四篇至七十六篇 孔子三朝记下 第七十四篇 小辨 第七十五篇 用兵 第七十六篇 少闲 第七十七篇 朝事 第七十八篇 投壶 第七十九篇 公符 第八十篇 本命 第八十一篇 易本命
我们不妨做抽第六十五篇《子张问入官》一篇,来看看它到底在说些什么。而宋思明又是在怎样的上下文里摘除这两句话的:
子张问入官 第六十五 背景: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人,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8岁。他勤奋好学,才高意广,性格偏激,与同僚以及朋友关系处理都不太融洽。有一天他向孔子请教在官场做官,“安身而取誉,何如?” 意思是如何让自己在政坛上处身安稳并获取别人的赞誉。原文: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也。”子张曰:“安身取誉如何?”孔子曰:“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搢,已过勿发,失言勿踦,不善辞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且夫忿数者狱之所由生也,距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堕怠者时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历者狱之所由生也。君子入官,除七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释义:有善勿专”,利益均沾,有福同享,即善名,善利,均不可专擅独吞;“教不能勿搢”,对于才能不够的人,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实施教育当有耐心,而且用人也应恰如其能。搢,进也,急欲求成;“已过勿发”,可以两个方面理解,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即“不贰过”。另,他人的过错一经指正,不能念念不忘,老纠缠不放,“记人一善,忘人百非”;“失言勿踦”,说错了话或者办错了事,不要曲为之讳,反复解释,错了即承认错误,然后改正错误,“小人之过也必文”,“文”,掩盖,掩饰。错误越解释越多,越掩盖越明显,不如默认改正最简捷。“踦”,本义瘸腿,引申“曲为之讳”;“不善辞勿遂”,不恰当的命令或指示,不必马上执行,“遂”,实行,稍事拖延,以观事变;“行事勿留”,当天的事当天做完,对工作兢兢业业,不拖拉,不懈怠。以上六条,乃从政之要诀。频发脾气,招致狱讼;拒绝劝谏,思虑阴塞;简慢轻人,礼仪丧失;懒惰懈怠,错过时机;奢侈浪费,财用亏空;专善名利,大事不成;历造混乱,牢狱灾眚;君子从政反面的七条,如果克服,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原文: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城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美恶,而进是利,而除是害,而无求其报焉,而民情可得也。故临之无抗民之志,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狡民之辞,养之无扰于时,爱之勿宽于刑;言则身安誉至,而民自得也。
大意:所以君子做官,一定要竭诚无私,秉公治理;了解情况很詳盡,但执行起来却只执荦荦大端;追求实事求是,考量是否符合大的原则;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好的就保持,坏的就除掉;这样的话,不需要别人通報,就能知道民情。因此,虽然是以上临下的姿态来当官,却并没有违反人民的意愿,赢了却没有冒犯大众的言论,量刑时并不采信刁民之辞,亲近民众却不会扰民于农时,爱民却不会因此而量刑从轻;如此,则身位安,口碑佳,而民众能自得其所。
原文:故君子南面临官,所见迩,故明不可弊也;所求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故不用众而誉至也;法象在内,故不远;源泉不竭,故天下积也;而木不寡短长,人得其量,故治而不乱。故六者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若此则身安而誉至,而民自得也。
大意:所以君子做官,从邻近的事务来考察,所以会明辨是非而不被蒙蔽视听。从邻近的地方寻求资源,这样不必太辛苦便可获得;用来治理的方法很简约,不必劳师动众就可得到好口碑;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标准在心中,所以偏离准则的行为就不会离谱;资源永不枯竭,所以天下民众才会积聚财力;而木材不缺长少短,每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样就会达到治而不是乱。因此,把这六件事牢记于心,藏匿于志,从你的脸色人们就能看到,从你的声音人们就能听得出,若能这样,则身位安,口碑佳,而民众自得其所。
原文:故君子南面临官;不治则乱至,乱至则争,争之至又反于乱;是故宽裕以容其民,慈爱以优柔之,而民自得也已。故躬行者政之始也,调悦者情之道也。善政行易则民不怨,言调悦则民不辨法,仁在身取民显以佚之也。财利之生征矣,贪以不得;善政必简矣,苟以乱之;善言必听矣,详以失之;规谏日至,烦以不听矣。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故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民之表也,迩臣便辟者群臣仆之伦也。故仪不正则民失誓,表弊则百姓乱,迩臣便辟不正廉而群臣服污矣,故不可不慎乎三伦矣。故君子修身返道察说,而迩道之服存焉;是故夫工女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赍材、贤君良上必自择左右始。故佚诸取人,劳于治事;劳于取人,佚于治事。故君子欲誉则谨其所便,欲名则谨于左右。故上者辟如缘木者务高,而畏下者滋甚,六马之离必于四面之衢,民之离道必于上之佚政也。故上者尊严而绝,百姓者卑贱而神;民而爱之则存,恶之则亡也。
大意:所以君子做官,不善治理就会引发混乱,混乱便产生争执,争执有导致更大的混乱;所以,以宽裕的办法对待他治下的民众,用慈爱方式来怀柔他们,而民众就能自得其所了。所以身体力行才是为政的根本,和颜悦色才是人之常情。好的政令又容易执行的话,民众就不会有抱怨,和颜悦色时,民众就不会瞎掰歪理,仁心仁德并身体力行,民众就会愈加发扬广大。征调财利,贪心反而得不到;好的政令一定很简约,但若苟且为之就会生乱;有益的话一定要听,但太详尽了反而失却要点;规劝的话天天来,越是不听,规劝的话越多。有益的言论是日常听来的,有益的行为是我们能做到的。所以君王是黎民百姓的仪表,各个执政部门的官员是黎民的表率,近臣宠臣是其他臣仆们的人伦楷模。所以,仪表不正时,黎民就不会决心相从,表率舞弊就会产生百姓混乱,近臣宠臣不清正廉洁时,群臣必定贪渎腐败了,所以这三个榜样的作用不能不审慎对待啊。所以君子为官一定要很注意自身的修养,躬自反省自己的为政,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这样,你的为官之道人们才会服从。因此,手艺精巧的织女首先一定要自己选择蚕丝桑麻,良工巧匠首先必定要自选材料,贤良的君主首先一定要自己选择左右大臣。所以,选人才时轻松了,治理的事就会和吃力,选人才时吃力一点,治理政事时就会比较轻松。所以,君子若想得到赞誉,就一定要对那些看起来便利的事更加谨慎,若想到名声,就一定要很小心你的左右属下。所以职务在上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越是爬得高就越是怕看下面,由六匹马拉的车要散伙一定是在大道的十字路口,民众的叛离正道一定是在君主失政之时。所以,君王因为位在尊严反而险绝,黎民百姓位处卑贱反而悠闲自在;统治民众并且爱护他们,他就会福祉绵延,统治民众但却不喜欢他们,则只有灭亡一途啦。
原文:故君子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恭有本能图,修业居久而谭;情迩畅而及乎远,察一而关于多。一物治而万物不乱者,以身为本也。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絖塞耳,所以揜聰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意:所以君子为官,富贵而不骄纵,财富和受人尊敬自有能力去谋求,成就事业靠长久不懈的努力;眼前的快乐能使它恒久,发现一件事就能联系很多。一件事治理好了而其他万事就有条不紊的原因,在于从自身修养做起。因而,君子管理民众,不能不洞悉民众的习性,通达民众的感情;一旦你知道民众先天的习性和后天养成的习惯,民众就会很服从你。所以为官世道清明,民众就亲近你,政事均和,民众就无怨恨。所以君子统治民众,不以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不谈需要很久才能达到目标,不责备民众未完成无能力完成的事。现在如果用圣明的君王成就大业为目标来统治人民,人民就会觉得太严格而不欢迎;跟他们说要完成很多年才能完成的事业,他们就会觉得疾苦,觉得疾苦就会逃避了。所以古代的君王加冕时却在冠冕面前加上一串串用珠子穿成的流苏,这是用来遮蔽视线的;在冠冕的两边用小棉球塞住耳朵,这是用来挡住听力的。所以,水太清就不养鱼,人太苛察就没有追随者。
原文: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故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者,莫若先虚其内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故不先以身,虽行必邻矣;不以道御之,虽服必强矣。故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矣;外内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者矣。四者治民之统也。”
大意:所以不符合正道的行为要矫正过来,使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优待并怀柔,使他自己去追求;观察他的性向,让他自己去摸索;人民有小过失,一定要记取他的优点而不加追究,如果是死罪还放他一条生路,这是善事,这样上下才能相亲而不离弃。所以施恩惠是施政之出发点,施政不正就不能教化民众,不训练民众就不能很好地差遣他们了。所以君子要想说的话被民众相信,不如先内心谦卑,要想政令畅行,不如自己先以身作则;要想让民众很快服从,如不用道理来驾驭他们。所以,不先以身作则,虽然执行了,必定不会长久;不以道理服众,虽然服从,必定是强迫的。所以不忠不信,就不可能让老百姓亲近啊。内外不一致,就不会取信于民。这四件事是统治民众的纲要。
结束语:原来,我们的孔圣人在为官之道上,针对子张的不能容人,与同僚和朋友相处不甚融洽的缺点,提出过这么多好主意,有这么精辟的论述。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宋思明倒是有些道理的,人不能事事都太明白。孔圣人告诉我们,连皇帝老爷都要在冠冕前加玉流苏,在两耳朵里塞小棉球。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可是,反过来想想,人也不能太不明白,不然,就是再圣明的皇帝老爷也会变成昏君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至”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离开这个“至”字,一切就变得模棱两可了。有谁会告诉我,为了不至于“水至清则无鱼”我们需要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弯再多喷点油。这样,墨西哥湾可以多产些鱼。当然啦,在宋思明们的眼里,区区二十亿人民币,拿去炒股票亏了不算什么,人民啊,你们不要“至察”好不好,不然,你们就“无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