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妈妈确认下周美国就变夏令时了,时差将缩短1小时。记起北京也曾经实行过夏令时,据度娘说是从1986年到1991年,实行了七年,每年4月的第一个周日开始,到9月的第一个周日结束。从1992年就不再执行了。
妈妈说他们制造化工设备的国营大厂,日常工作时间是早7点半至晚4点半。实行夏令时,下班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就变成3点半。夏日的北京午后3点半是最热的时间,下班回家的路上,不被烤糊也得脱层皮,所以夏令时的作息时间没坚持几天就改回来了。
说到北京炎热的夏天,想起午后的知了叫,想起傍晚妈妈把窗户门打开,不断地用墩布墩地,想起暑假的日子里,和爸爸妹妹一起放假在家,把脚放在凉水盆里。空调普及之前夏天是怎么过的呢?
妈妈说我们当时住在妈妈厂宿舍的筒子楼,有一年夏天深夜的最低温度,我们住的3层是31摄氏度,4层是33摄氏度,可大家也都忍过来了,没听说谁家中暑送医院。现在夏天我们这里动不动就有中暑送医院的,孩子老人都有。
家里都这么热,工厂怎么工作呢?
妈妈说他们到了最热的季节,厂里每天会发一次冷饮,如果到了下午2,3点,气温升到35度以上,厂长就宣布再发一次冷饮,就是没人两根冰棍。妈妈说等这个决定是每天午后最大的一件事。厂里最热的要算铸造车间,铸造就是用火把设备成型,车间就是几个几百度的大火炉子。工人干一阵下来就赶快去喝盐汽水,给身体降温。食堂还每天就给他们供应绿豆汤。
说起盐汽水,我得插几句。我们小时候喜欢去妈妈工厂的理由之一就是去喝盐汽水。那地方有一面墙,从上面留下来冰凉的碳酸甜水,可以用水缸子接着直接喝,也有人用暖壶,甚至脸盆接了带走。幸运的时候还有人发冰棍,就是盐汽水冻的冰。
妈妈说其实食堂也很热很辛苦。他们一早除了熬绿豆汤,还要炸油饼,中午馒头包子饺子炒菜都不能少。食堂就一个风扇,再怎么热也得干活。
记得90年代很多商场已经有空调,但还没普及到家庭,很多人到了夏天就去商场乘凉。我们后来住在爸爸学校的宿舍,教师因为出国的多,家用电器普及得比较早,但大多是电视洗衣机,空调也是到90年代后期才成为每家必有。爸爸的一位同事,家里经济有些紧张,一直也没装空调。妈妈说,那时候X叔叔一来咱家,就把咱家的两个空调都说道一遍,还能具体地指出它们的区别,可是到了他也没买,也没享受到空调的清凉,你说冤不冤。这位叔叔早已去世,妈妈颇为他惋惜。
是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冤与不冤,并不是每一分舒适都理所应当,我们应该珍惜的不是还有很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