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体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正文

歼—20背后的神秘团队

(2011-05-09 19:30:54) 下一个

歼—20背后的神秘团队



  • 2011-03-29 16:20

  • 《环球人物》




他们研制的这款隐形战机,也许暂不能与F—22同日而语,但第一次让中国人看到了与美俄并驾齐驱的希望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张雷



李大光(国防大学教授)



慕连好 孙双义(二炮驻济南某军代室总代表、副总代表)



苏坦 孙礼



1月11日中午,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机场上,一架黑色的新型飞机牵动了很多人的目光。自从几天前有网友爆料“中国第四代隐形战机歼—20将在这几天 试飞”开始,这座机场的围栏外就不再平静。此时,伴随着这架飞机的轰鸣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12时50分左右,轰鸣声突然转高,滑行,起飞……屏气凝神 的人群中顿时传出了一阵欢呼声:“起来了,起来了,太快了,太爽了……”在一架歼—10教练机的陪伴下,这架黑色的飞机在机场上空飞行3圈、18分钟左 右,于13时11分成功着地。



看到这一幕,围栏外的人们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激动地燃起了鞭炮。



几个小时后,中国国防部官员证实了歼—20战机试飞成功的消息。



“黑丝带”震动世界



歼—20试飞的过程,被在场的一位四川网友拍了下来,并立刻传到网上。在很短的时间内,这段仅仅6分多钟的视频,被点击上百万次。“中国歼—20隐形 战机首飞”的消息和 46张现场照片,也迅速在网上传播。网友们还根据机身的涂色和“四代”谐音,给它起了个一语双关的名字——“黑丝带”。



其实,早在去年12月,就有一段网友拍摄的歼—20在跑道上滑行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但当时,很多人怀疑它的存在,认为视频可能是经过剪辑处理的。



现在,没人再怀疑了。但是,与中国人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国家在看待歼—20时,心情非常复杂。



这架战机试飞之时,正值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访华。在飞赴北京的专机上,盖茨表示,中国在建造其第一架隐形战机方面,“超出了我们情报部门的预测”。此前,美国国防部官员一直声称,中国在2020年之前无法研发出这么先进的隐形战机。



歼—20试飞成功的消息传出后,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称,这是中国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中国批量生产歼—20并将其装备到部队还需5—10年时间,但它此次亮相,已公开了中国要在10年内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意图。文章还说,西太平洋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不具备研发隐形战机的技术和工业能力,为了应对中国闯进隐形战机俱乐部这一新情况,它们会选择购买美俄隐形战机。比如,日本可能选择购买美国的F—35隐形战机。印度须仰仗俄罗斯的T—50隐形战机。而中国台湾地区可能不得不重新规划其空军的力量配置。



俄罗斯《航空港》网站则报道称,中国歼—20是世界上第三个最新隐形战机,将成为美国F—22和俄罗斯T—50的有力竞争对手。




歼—20到底有多厉害



欧美媒体如此关注歼—20,不是没有道理。日前,美国媒体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竭力研发70年代的战斗机(即第三代战 机),比欧美国家和俄罗斯的脚步落后了20到30年。如今,中国即将步入能够在本土生产隐形战机的俱乐部。现在,这个俱乐部的唯一成员是美国。在过去的 20年里,美国已成功研发并装备了100多架隐形战机。而俄罗斯的第一架隐形战机T—50,2010年1月才刚刚完成首次试飞,目前也处于飞行测试阶段。 其他拥有研发隐形战机能力的军事航空强国,如英国、法国和瑞典等,都已经放弃了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因此,歼—20的出现,至少可以向世界表明,中国已迎头 赶上,有了生产先进战机的能力。



据介绍,歼—20与美国的F—22和俄罗斯的T—50,属于同一代战机。根据不同的划代标准,人们将它们称为“第四代战机”或“第五代战机”。我国多 数军事专家将这3种战机并称为“第四代战机”。国防大学的一位军事专家介绍说,第四代战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战机,具有“超强隐身能力、超强机动能力、超 视距探测攻击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其中,“超强隐身能力”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因此,人们常把这些战机称为隐形战机。



那么,作为第四代战机,歼—20具有什么优势呢?专家指出,隐身性能将使其在面对非隐形战机时,具备很大的优势。比如,隐形战机能够让敌机直到被击落都不知道是谁发起了攻击;能和对方的预警飞机近距离“亲密接触”而不被发现;甚至能安全地穿透对方的防空系统……



目前,世界上唯一已服役的第四代战斗机,是美国的F—22,它也是当前最先进的战机。强大的隐身性能,保证它能躲避对方雷达的探测,进而掌握战斗的主动权。俄罗斯的T—50,也大致具备这样的作战能力。



从曝光的图片来看,歼—20的外形与F—22类似。通过与照片中的参照物相比较,专家推测,歼—20的长度超过20米,翼展超过13米,能够携带15 吨燃料,起飞重量在36到40吨之间。这说明,它的体积似乎比F—22更大,重量比T—50更重。而这两点又意味着,歼—20具备比F—22和T—50更 强大的远途飞行和荷载能力。



此外,从照片上看,歼—20的机头、机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倾斜,起落架的舱门采用锯齿边设计,因而具备强烈的隐形战机特征。专家分析,从外形来看,歼—20对雷达波的散射能力,要超过美国的F—35隐形战机,与F—22相比也不逊色。美国《防务新闻》周刊因此认为:“歼—20具备与F—22一比高下的潜力,并将是有效的‘F—35杀手’。”《时代》周刊则忧虑地说:“歼—20足以成为令美国海军担忧的‘航母杀手’。”




十年研发成就“飞天梦”



歼—20试飞成功后,欧美媒体纷纷问: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要探寻答案,首先得走近一个神秘的战机研制团队。



为了让歼—20 飞起来,中国人在10年前就开始勾勒第四代战机的图景。2001年8月,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工程科学》杂志,发表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4位科研人员共 同撰写的文章:《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文章描述了当时科研人员在经过大量实验后对中国新一代战机的设想,并提出了一种“未来战斗机” 的设计方案。该文的第一作者,就是被称为“中国先进战斗机之父”的宋文骢。作为歼—10(第三代战机)的总设计师,这位老人的坚持与努力,最终帮助后辈们 成功研制出了歼—20。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当歼—10呼啸着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宋文骢潸然泪下。他已经从事了几十年的飞机研制工作,但由于保密 等原因,父母和兄弟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有一年,弟弟宋文鸿去探望他,无意间看见书柜里有几本医学类书籍,回去后便对家人说:“哥哥现在可能已 改行当医生了!”我国对歼—10进行适度解密后,一些报纸和杂志开始在公开报道中将宋文骢称为“歼—10之父”。家人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几十年来一 直在默默地为国家研制战斗机!



谈到宋文骢,同事们都说:“宋总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有点倔……”不过,歼—10得以定型,多亏了这位严谨的“倔老头”。在一次试飞测试中,歼—10 首次完成了超音速飞行。承担试飞任务的同事们都很高兴,唯有宋文骢眉头紧锁。回到办公室后,他立即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结果发现,这次试飞得到的数据,与飞 机模型在风洞里接受测试时得到的数据相比存在差异。有人认为:“数据虽有差异,但并不存在安全隐患。”但宋文骢说,绝不能留下任何遗憾,因此一定要进行改 进。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十几轮研究和协调,最终与所有研制单位统一了认识。就这样,在宋文骢的呵护下,歼—10最终“长大成人”,开 始守卫祖国的蓝天。



有了歼—10,研制更先进的战机就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宋文骢把接力棒传给了一位年轻人——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



与歼—20锐利霸气的外观不同,今年47岁的杨伟看起来更像一位儒雅的学者。不过,他骨子里却是一位“拼命三郎”。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是一架战机由传统战机转变为数字操控战机的关键。杨伟正是我国新一代歼击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组织者和开拓者。



1998年,杨伟受命出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兼任飞行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从此,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担任我国新一代外贸型 FC—1战机的总设计师,还要负责歼—10战机双座型的研发工作。如今,FC—1战机早已交付巴基斯坦军队,双座型歼—10也已翱翔在保卫祖国领空的第一 线。歼—20试飞成功后,当人们再次看到杨伟时,发现他与几年前相比,显得有些疲惫和憔悴,但更加稳重和自信了。



在歼—20的研发团队中,发动机研究人员也是必须要提的。航空发动机被视为飞机的“心脏”。在歼—20亮相前,外界最大的疑问就是它会采用什么样的发 动机。由于我国此前没有合格的发动机,歼—10被迫使用俄制AL—31FN。据分析,此次试飞的歼—20,安装的却是一种从未曝光的新型国产发动机。在现 场拍摄视频的网友发现,“歼—20不到200米助跑就飞起来了”,足见其发动机功能之强大。那么,是谁研制出了如此厉害的发动机?据透露,它的研制者名叫 甘晓华。这位航空动力专家,目前是空军装备研究院的总工程师。靠着研发歼—20航空发动机,今年54岁的他,获得了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等功表彰。在此之前, 为了“治疗”我国战机的“心脏病”,甘晓华和同事们已奋斗了无数个日夜。对于其中的苦与乐,他曾这样说:“不少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的同行说,研发航空发动 机不仅时间长,而且很难获得成果,一辈子可能都搞不出一个型号来。不少同行还说,以后打死我也不让我的孩子学发动机。我感到他们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是源自 对国家的责任心和对发动机的真情,为不能把这样的关键技术搞上去感到痛心疾首。”




“战机是飞出来的”



歼—20的试飞只是开始。从试验样机到装备部队,一款战机的成熟定型,往往需要10余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间,研发团队会做什么?试飞员能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说:“战机是飞出来的!”而他们,正是让这些战机“飞出来”的人。



战机飞行员本来就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挑战的职业,因而被誉为空军的“王牌”。而战机试飞员则是“王牌中的王牌”。他们驾驭的都是普通飞行员从未驾驶过的最先进、最前沿机型。



提起试飞员和飞行员的区别,歼—10首席试飞员雷强曾说:“当我在部队还是一名飞行员的时候,我并不了解飞机的具体结构,我默认飞机是完好的,一旦在 空中遇到特殊情况,只需要按照手册的规定进行处理,如果无法处理,只需要弹射跳伞逃生就行。但是,手册上的规定则是试飞员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作为一个试飞 员,我就需要了解我的飞机在什么位置配备了什么东西,配备的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影响。如果不清楚,出现了问题你甚至不知道怎么和地勤人员讲清楚。试飞员要帮 助地面的工程师判断飞机的故障。”



由于培养战机试飞员是一项极端机密和特殊的工作,截至目前,我国的试飞员仍然是一个比较小的群体。1989年之前,我国战机试飞员主要从空军现役飞行 员中进行挑选,然后在试飞团靠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培养。上世纪90年代初,张景亭、李中华和徐勇凌3人被选中,前往俄罗斯国家试飞学院进行深造。该学院是 全球最先进的试飞学院之一。最终,他们成为中国仅有的3名获得国际试飞员证书的顶尖人才。2006年,我国空军遴选出了第一批试飞员。当时,通过部队推荐的方式,全军近300名现役飞行员参加选拔,最后只有8人成为正式的试飞员。



1998年3月,我国首席试飞员雷强成功完成了第三代战机歼—10的首飞。从首次驾驶歼—10起落,到空军部队批量装备,他驾驶歼—10飞了1000 多架次,以“零坠毁”的成绩创造了全球第三代战机试飞史上的一个奇迹。相比之下,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的第三代战机,在试飞阶段都曾发生多次坠机事故。 就连F—22的试飞阶段,也有两名美国试飞员丧生。



驾驶歼—20进行首次试飞的是试飞员李刚。成功着地后,他说“感觉太好了,不过瘾!” 李刚说得很轻松,但实际上,每一次试飞都是“刀锋上的舞蹈”。试飞员黄炳新曾透露,他驾驶我国首架国产FBC—1战机执行首飞任务前,在办公室抽屉里留下 了一封遗书。这不是杞人忧天。1994年,我国一架飞机就曾在1.96万米高空试飞时发生空中解体,最终机毁人亡。



五十年的艰苦征程



歼—20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最新战机技术的国家。这背后,除了工程师和试飞员们的付出,我国政府数十年的潜心规划和部署,才是最根本的动力。



1951年12月,周恩来总 理亲自主持会议,决定在3到5年的时间内仿制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5战机。此后,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国家航空工业局宣告成立。1956年8 月2日,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下达命令,分别在沈阳飞机厂和沈阳发动机厂建立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当时,为了组建这两个设计室,航空工业局从全国抽 调了近200位航空科技人才。



1956年7月19日,一架机身前部印有鲜红“中0101”字样的银白色歼击机,在东北某机场腾空而起。这就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 —5。它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跨入喷气时代。歼—5是以苏联米格—17战机为蓝本仿制的,当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先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喷气技 术的国家之一。在此之前,只有美、苏、英、法、德和瑞典等6个工业发达的国家能够制造喷气式战斗机。应该说,此时,中国战机与美国F—86、英国“猎人” 等先进战机的水平旗鼓相当。1964年,我国首批歼—6战机交付空军使用。该机系苏联米格—19战斗机的国产型号,是中国第一种国产超音速战机。



与研制第一代战机的过程相比,我国研发第二代战机的步伐艰难了许多。歼—7战机的原型为苏联1961年转让给我国的米格—21F—13。在试制这种战 机的过程中,受中苏关系破裂和“文革”的干扰,研发团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航空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仿制出了歼—7战机。1966年1月17 日,歼—7进行首次飞行,并于当年投入生产。此后,在该机的基础上,我国又发展出了一系列新型战机。可以说,通过研制歼—7,我国在战机制造方面走完了 “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的全过程,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此后,我国的战机研制水平开始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1969年7月5日,我国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首飞成功。但是,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迟滞了该机的研制工作。直到“文革”结束3年后,歼—8才实现设计定型。但这时,它与航空强国的战机相比,已经落后了很多。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奋起直追,从1986年起开始正式研制歼—10战机。1998年3月,该机实现首飞。它起初装备的是俄制AL—31FN涡轮风扇 发动机,未来将采用国产WS—10太行发动机。此外,这款战机还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大量的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使歼—10成了我国现 役最先进的主力战机。即便在全球范围内,它也称得上是顶尖的第三代战机。



就这样,经过数十年的艰难探索,在一代又一代研究团队的无私奉献中,研制歼—20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常规武器的战略作用



从歼—5到歼—20,对我国意味着什么?



专家认为,现代战争已由过去的单一兵器对抗,转变为海、陆、空三位一体全方位的较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制空权的争夺。通过空中打击夺取战场制空权,可 以直接实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目的,或是夺取战争主动权,从而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所以,歼—20的诞生,不仅改变了我国在世界兵器排行榜上的排名,更重要的 是带来了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歼—20在军事上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其一,美国正在推进的F—35隐形战机计划,将因歼—20的诞生而变得步履维艰,甚至会出现尚未服役便已落后的 风险;F—22战机对我国战机的绝对优势,也将因此大打折扣。其二,在歼—20面前,台湾采购美国F16C / D战机的计划,将变得毫无意义。其三,在目前中日纠纷频出的情况下,歼—20的出现,将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考虑与中国激烈对抗的后果。可以说,歼—20这种 常规武器,正在发挥战略武器的作用。



不过,美国媒体认为,中国新开发的歼—20隐形战机,可能在10年之后才能用于实战。在此之前,中美两国间的军力对比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对此,专家指 出,尚处在襁褓中的歼—20,也许在技术上暂不能与F—22同日而语,但至少,它第一次让中国人看到了与美俄等国并驾齐驱的希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