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须放屁”的故事

(2011-04-17 18:52:17) 下一个
最近读了毕星星发表在炎黄春秋2010年第9期的《“不须放屁”难倒全国人民》。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关于“不须放屁”的文章了。

《念奴娇•鸟儿问答》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七六年一月号。

原词是这样的: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文革”时期,意识形态的位置至高无上。每当毛主席发表讲话,不管白天黑夜,全国上下敲锣打鼓,上街游行,以示庆祝。就是乡下,也在劫难逃,照样在高音喇叭里的催促下走上街头。

第一次听到质疑“不须放屁”的还是在上大学的课堂上。“文革”期间大学关了门子,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当时不论上文科还是理科,政治课都还是重点课。政治课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主义。有一次上政治经济学时老师不知怎麽就讲到了这首《鸟儿问答》的词。这位老师说他喜欢毛主席的诗词。但怎麽也想不通为什麽“不须放屁”也能入词。这样不大雅观。但他欲说又止。只能说明他既想说又害怕。的确,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给他戴上个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还是极有可能的。

第一次看到论理“不须放屁”的文字是用开玩笑的形式出现的。已忘了在什麽地方看到的。说他同意毛主席的看法。土豆烧熟了又加上了牛肉。刚要吃饭,突然有人放了屁。这饭还怎麽吃。

这次毕星星发表在炎黄春秋的文章用了4500字阐述这个“放屁”议题。文中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了相细的交待。这里只把其中的一小段作了些删繁就简介绍给大家。

中国文学传统中,有“词乃艳科”之说。凡作诗填词,是件极具风雅的事情。屎尿屁之类脏字大都不入诗词。文人墨客偶尔打油一回,不过私下逗趣,登不上大雅之堂。这次可是伟大领袖的词堂儿皇之地登在国内所有大报的头版头条,还要写出颂扬文章,确实难为了人们。

虽然这“不须放屁”难煞了他的写作组,比他们更为难还有。那就是歌舞团。

那个时代,除了移植样板戏,歌舞团没有什麽能审查通过的作品。好容易有了主席的诗词,歌舞团当然跃跃欲试。可是也难在了“不须放屁”。唱歌要有板有眼。把放屁普成音乐,拍成舞蹈,跳出旋律,实在为难。不过逼到绝路上就会出聪明人,不久各地歌舞团都有颂歌献上。

对付“不须放屁”,大致有三种方法:

1.朗颂法。全诗都用合唱,到“不须放屁”时,音乐停止。一人站出来,类似领唱,一边挥臂指斥,一边高声朗骂:不---须---放---屁”。前三字拉长,“屁”要短促有利,喷吐而出,显示对修正主义的无比愤慨。
2.抑扬法。这种方法要求较高。只有中央乐团用过。“朗颂法”无论如何还在回避,没有唱出主席的词来。小乐团可推说自己水平低,不敢轻慢主席诗词,中央乐团当然不行。你是中国水平,你不行谁行?中央乐团只好硬着头皮知难而上。中央乐团的演唱当然是正二八经普了曲的。演唱时强调“不须”。在“不须”之后拖长尾音,旋律略为上扬,然后突降,“放屁”低唱,轻唱,短促。全国只有一家中央乐团,能够正面突破,它也必须正面突破,否则《鸟儿问答》将不能演唱。
3.其他团体还有些小创造。比如混声交响“不须放屁”之后,再来女声反复几次“不须放屁-不须放屁-不须放屁”,显示鄙视蔑视。

倾全国之功夫,博一人之胡闹,也算那个时候的举国体制。
 

查看评论:http://bbs.wenxuecity.com/culture/461317.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拉拉杂杂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的阅读
花甲老翁 回复 悄悄话 现在是全国也要拍领导人的马屁 , 拍共产党人的马屁 ,
权与利操纵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上 , 而不是在人民 , 社会
手上 , 故此拍马屁成了中国人的国粹 .
特有趣 回复 悄悄话 倾全国之力,拍一人之马屁,也算那个时候的体制创举,
拍者尽心尽力,心中却是怕怕滴,唯恐被拍者一个承受不住,自然要再三强调:不须放屁```不须放屁```不须放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