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1)
(2011-04-02 19:59:52)
下一个
今天早上,老爸叮嘱我“SHOPPING时别忘了点心!”
是啊!又是清明!又是爷爷的忌日了!爷爷奶奶离开我三年了!
一整天无论开车去哪我都无法百分百的集中,往事像无边的海水再次拍击着我的心房将过往一幕一幕映入我的眼帘......
在文学城里,每当我看到关于写爷爷、奶奶的文章时我总是仔细的去品味,去感受那份爱;可我总觉得还是没有表达出那份特殊的感情(意尤未尽)。我出生在1970年,具我所知我们哪个年代出生的人,尤其父母是双职工的,很多是和爷爷、奶奶长大的。我们对爷爷奶奶的感情也是哪个时代所特有的。我想在此和大家分享关于我的爷爷奶奶的故事。
我的奶奶、爷爷先后在2008的一月和四月永远的离开了我,他们携手走过了人生的71个春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无法正视它, 因为我总觉得他们会永远和我在一起, 我会见证爷爷奶奶的75、80、85…。当得知消息时,已近40,在很多年没尝过眼泪的我,像个孩子似的哭了整整一夜。关于爷爷奶奶的往事如潮水般在我的脑海里起伏。时间真的能扶平我心理的波阑么? 我很怀疑。 只要想起他们我的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不同,我知道那种和他们在一起的幸福和失去他们的痛楚将伴随我终生直到我再见到他们的时候,真希望有天堂,真的!
爷爷奶奶不仅在父母无法照顾我的时候,不顾他们自己的艰难处境负担起了抚养我的责任还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一个人。他们是我的祖父母胜过父母更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在我爷爷奶奶的故事里,很巧的是我的奶奶向很多电影或小说一样理所当然是故事的主角。我曾和妈妈探讨过奶奶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共同的:空前绝后!也许你会说我是在吹牛,然而跟随着我的故事你会相信我的。我将丛奶奶的童年讲起。
1919年,奶奶出生在齐县县城(今河南)一户李姓的地主家里,听奶奶讲黄河在这里转弯。因为听奶奶讲这里很多人家都姓李, 所以当我问起他们是不是都是亲戚时,奶奶告诉了我他们家的来历。奶奶的老家在山东青州府,她的爷爷曾任职于清朝翰林院后来被遣往齐县作官,他认为这里不错就让家眷也来。 这样奶奶的奶奶便带着儿女来到了这里,在这里扎了根。对奶奶一生影响最深的是她的奶奶。首先她的奶奶很会持家。丈夫作官很忙,而由于从外地来,公婆和丈夫的其他家人呆在老家未过来,便给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奶奶的奶奶除了家里的开支就把多余的钱用来买地造房,渐渐的在当地富了起来。当她的两个儿子一到18岁便给他们各自取了门当户对大一两岁的媳妇。具我所知他们取的媳妇都很贤惠,也都在第二年有了孩子。然后奶奶的奶奶又把儿子送出去读书。好象他们读的都是工科。当两个儿子学成时,奶奶的爷爷却离开了人世。在那时尽管奶奶的奶奶很能干,可是没个男人撑门面是不行的。奶奶的奶奶按中国的传统果断的作了决定:大儿子回家主家,二儿子在外工作,工资(薪水)除了自己用的剩余必须寄回家里。大儿子就是奶奶的爸爸。表面上是奶奶的爸爸主家,实际上一直是奶奶的奶奶在当家。奶奶的叔叔在外为相当于今天的矿物局工作,在全国各地出煤的地方跑来跑去,但经常回家。(我猜的)因为他在几年以后也有了好几个孩子,解放后他作了一个矿物局的总工。其次,奶奶的奶奶非常重视教育。她有一句座右铭“我门里的人都要知书达理”。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是奶奶的奶奶从不重男轻女,她经常说,也是我的奶奶常说的一句话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有意思的是,奶奶这一辈男少女多(4男十女),两房一直住在一起直到1950年。奶奶家十个标准的山东姑娘全是高个子,最矮的165CM,最高的我见过的172CM(我的奶奶168)。奶奶的奶奶总是骄傲的对人说“看看我的这群孙女象不象一片竹竿林。”
尽管14个孩子,但因为是两房所以有7、8个孩子相差不超过5岁。奶奶的奶奶便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在家里的祠堂教孩子并对街坊的孩子开放。这段日子大概有四、五年,听奶奶讲比较枯燥。当新式的学堂在镇上出现以后,奶奶的奶奶毫不犹豫的把所有的孩子送入了学堂。奶奶和她的兄弟姐妹们都背上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了。在那个我无法想象的“新式学堂”里,我的奶奶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却走上了各式各样的道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