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写龙谈

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个人资料
ych2000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带一路”的大战略和三驾马车

(2015-04-02 20:30:33) 下一个

李晓鹏:“一带一路”的大战略和三驾马车

大宋景祐二年(1035年),驻节敦煌的第八任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向西夏雄主李元昊投降。这个奉中原为正宗的河西地方政权从此在历史中消失。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要一直等到600年之后的清朝才得以恢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所打通的丝绸之路,自此便不复为中原政权所掌握。

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两宋以降,中国的航海家和商人,从广州、泉州、宁波等地出发,百舸击水,锦帆云集,以远大于所谓“地理大发现”规模的船队,远航亚非欧,给沿线带去了丝绸、茶、陶瓷以及黄金,直到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海上丝绸之路也被中断。由此才开启了欧洲的殖民时代,使得欧美国家抢先跨入帝国主义时代,建立起数百年的西方霸权。

从东西方交往的历史纵深来看,海陆两线丝绸之路的兴盛与消亡,早已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游牧民族西迁、帝国的兴衰、中世纪的黑暗、海权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发展、东方的衰落都与这条道路息息相关。

到今天,自路上丝绸之路关闭过去980年之后,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世界热议的焦点,并将以影响中国和世界未来历史的最为重要的战略地带的身份,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心。

2015年3月28日,第14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主旨演讲,着重阐述了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战略。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成为“一带一路”的纲领性文件。自此,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最为清晰的路线图首次发布,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诸多贵宾们见证了历史,而2015年3月28日这一天,也将载入中国和世界的史册。

早在之前两年,这一构想便由习近平提出并开始战略部署。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便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同年,李克强总理在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也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安排部署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王沪宁、汪洋、杨晶、杨洁篪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形成了“一带一路”的指挥部和实施纲要。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绝非重复。今天的“一带一路”,早已不是千年之前“一带一路”的简单穿越,而是被赋予了更多基于当下、影响未来的战略考量,并将在中国的努力推动下,成为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和未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内在的核心战略诉求,便是在海洋霸权国家的强力堵截下,作出“以陆权平衡海权”的战略突破。其他如“以境外投资消化境内过剩”、“以合作共赢代替竞争对抗”、“以美元储备换取人民币国际化”都是为这个战略服务所采取的措施,把中国当下有利的条件充分予以运用,使得“一带一路”远期愿景更有可能实现。

虽略带无奈为之色彩的“一带一路”推出,效果却出奇的好,远超预期,这充分说明了国际社会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渴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创设截止期到来之际,已有46个经济体提出申请,或要求成为创始方、或申请加入,遍及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只有美国和日本态度最为消极,不仅自己不参加,还四处游说盟国不要参与,结果被盟国反复打脸。在亚投行这件事上,美日两国终会发现,自己已经被世界抛下。

一、大战略:以陆权制衡海权

偶然中有必然,这两个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并非从意识形态出发,而是从地缘政治战略出发的必然。美国是海洋霸权,而日本则是这个海洋霸权的忠实附庸。他们冷眼旁观,并指责中国另起炉灶,劝说盟国不要参与,这种态度一点都不令人意外。因为这是500年来,以海权为代表的霸权,所遭遇到的第一次最有分量的来自陆权的抗衡。

自从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土耳其帝国掐断,西方国家就开始寻找新的通往东方的道路。伽利略和哥白尼“地球是圆的”一经发布,立刻为航海家和商人们提供了环球航行的理论基础。他们在贪婪欲望的支使下,胆大妄为、无所畏惧、一往无前,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旅程,向世界泼洒着血与火的瘟疫,古代的王国、辉煌的文明、原生的民族,在来自海上的隆隆炮声中被接连推倒、践踏、消灭,用铁蹄和刺刀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从前现代、现代,一路飞奔到后现代,而建立这一切的理论,可以从马汉的《海权论》中寻找到答案: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将控制世界。近现代500年来,西方控制了海洋,因此也控制的世界。后进国家要么建立自己的海洋霸权,要么成为海洋霸权的附庸,舍此别无出路。这条路有你无我的王霸之路,充斥着战争的硝烟,外交的纷争,是一条把无数生命和财产化为乌有的血腥之路。挑战者一一失败,只有美国从英国手上,得到了王冠。

然而,有人居住的地区,绝大部分还是陆地,控制海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控制陆地,这就是所谓“以海制陆”的战略。经过500年海洋霸权的悉心经营,世界上绝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海岸线经济带上,内陆地区,无非就是为海岸经济带输送资源而已。财富如此集中,经济命脉如此脆弱,理论上讲,离海岸12海里以外,便是公海,掌握的海上霸权的国家,可以轻而易举摧毁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岸线经济带,从而摧毁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陆地国家不甘心接受这样命运,发起了一次又一次针对海洋霸权的抗争,法国、德国、俄罗斯以及后来的苏联,他们都曾经在陆地上不可一世,最终却都被来自海洋的强权击溃,特拉法尔加、日德兰、对马海峡记录了陆权国家无奈的失败。他们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能走出陆权国家应有的道路,舍己之长,攻敌之长,用海权国家的游戏规则去挑战海权国家。这一点在这几十年中国崛起的里程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稍微直起身子,碰了碰海水,立刻招致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强力遏制,东海、南海纷争不断,周边国家动荡不安。东方睡狮已醒,会重复别人的错误吗?与其跨海而去,在对方的主场作战,不如绕过海洋,退而结网,深耕大陆,把麦金德所说“世界岛”连接起来。

彼时的法国、德国,缺乏战略纵深和技术优势,俄罗斯和苏联,又缺乏充足的经济力量。此时的中国,这些短板已经不复存在。除了世界第一的人口,世界最全的生产体系,庞大的经济总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等等摆在明处的优势以外,促使中国面向陆地,确定西向战略的,还有有两个条件是法、德、俄所不具备的。

第一是中国高铁技术的进步,使得陆地资源的大范围、大规模、高速度运动成为可能。通过技术输出,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起跨越亚欧大陆的高铁网络,将使得亚欧大陆之间的人员、物资往来非常便捷。从而使得大宗商品和大规模人员流动,可以绕过直布罗陀、好望角、苏伊士运河、亚丁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咽喉要道,直接贯通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沿途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没有这样的技术,不可能实现“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过去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想实现这样的梦想,但最终因技术原因,难以承担这样的重任,而中国的高铁,将会以密如蛛网的规划展开,在亚投行的支持下,推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第二就是钱,中国已经具备了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然而由于美国所掌控的国际经济秩序,容不下这么一个异类。多年来,想要通过扩大国际国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的投资,获取更多话语权的努力,均无果而终。当你自己是一个世界的时候,何必去想方设法融入另一个世界?被另一个想要融入的世界屡屡拒绝,也促使中国另起炉灶:与其拿自己的血汗钱补贴这个拒绝、遏制自己的世界,不如拿这些钱开拓大后方。

二、实施“一带一路”的三驾马车

一带一路总的战略规划相当宏伟,也许将会是二战结束之后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终结的开始,这个体系已经过于千疮百孔,海权国家建立的美国霸权已经左支右拙,难以为继。最近,沙特领衔出征也门,伊朗率兵反击伊斯兰国,在这两起中东地区的重要战争中,美国均意外缺席,这充分说明,这套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秩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然而,非改不可也需要条件。对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国来说,以境外投资消化境内过剩、以合作共赢取代竞争对抗、以美元储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正是驱动一带一路的三驾马车。

第一、以境外投资消化境内过剩

“一带一路”连接起了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今天,这两端已经成为世界两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一个是后现代的发达社会,一个是发展最为迅猛的社会,然而在这两端之间的广袤地带,却是被海洋霸权所遗弃的地带,海洋国家对内陆国家,在控制了出入口之后,就只有索取,没有投入。使得这一大片区域,贫穷、落后,战乱频繁,民族宗教矛盾十分突出,归根到底,就是这些地带的人们实在是太穷了,穷到无所畏惧,穷到看不到希望,委身于各种民族、宗教极端势力,成为世界的祸乱之源。

美国作为海洋霸权,在面对这片土地时,充满了自私自利的算计,一是挑动各方争斗,自己从中获利,二是控制冲突,祸水乱引,只要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越乱越好,越乱才能从中渔利,一旦有地区强国出现,则一通闷棍。这也导致了海岸经济带的资源,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运送到大陆腹心地带,加剧了这些地方的贫穷落后。一旦富裕起来,人就会开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实际上,要解决这些地区的问题,发展是唯一道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要行,交通是关键。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孱弱的基础设施,急需投入资金进行改造。

而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建立起了全世界最为完备的门类体系,不仅能够生产螺丝钉,也能把人送上太空。这样庞大的产能一年年集聚,已经远远超出中国自身经济的需要,加上人口红利渐渐褪色,中国经济突然来到了十字路口。怀揣数万亿美元储备,在钢铁、水泥、机械、太阳能等诸多行业,均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而这些行业,正好是基础设施奇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

一方急需,一方过剩,中国输出产能,沿线国家收获基础设施。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码头都将按照中国的标准进行建设,帮助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随之而来的投资,将带来更多的工作和收入,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因此这是一件双方互赢的事儿,皆大欢喜。中国则成为一带一路的火车头,带沿线国家一起飞。

第二,以合作共赢替代对抗竞争

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既不同于千年之前的丝绸之路,也不同于二战结束所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新的体系,必须有新的玩法。一千年以前,中国是天朝上国,与周边国家是朝贡体系,中央之国的皇帝,是天下共主。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坚持美国霸权,通过一系列的条约、组织,使美国可以支配全球。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则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虽然是火车头,但与其他各国均是对等的关系,不存在朝贡体系,也不存在支配关系,参与各方是合作共赢,共享繁荣的关系。

韩国的态度最说明问题,在韩国企划财政部决定参加亚投行的声明中,我们完全可以读出其中别样的味道:“亚投行是韩国可以作为主要国家参加创始的第一个国际金融机构。韩国有必要在国际社会积极承担能体现韩国经济地位的责任。”这里面的表达有两层意思,第一是韩国在过去没能参与任何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的创设,第二是韩国没能在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这其实是中等规模的新兴发达国家,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种控诉。这种体制完全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国的意志为转移,以美国利益为优先,忽略其他国家的正当合理诉求。韩国早已跻身发达国家行业,对扩大国际政治经济自主权话语权,充满了渴望,但美国不仅没有让韩国参与任何金融机构,而是依然把他当成一个听话的仆从,呼来喝去。中国实际也是一样,一贯秉承和平崛起,意图缓慢在美国体系中能够获得认可,不断扩大自己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中的出资额,但却并未换来相应的话语权。

为体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上升,IMF董事会2010年通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IMF的份额将增加一倍,约6%的份额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代表性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将成为IMF第三大成员国。美国是IMF的最大股东国,由于美国国会尚未批准该改革方案,导致接近“终点线”的改革一再拖延。

这一切都说明,旧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早就应该改革了,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新的体系,萌生于欧洲和东亚之间的广袤而又缺乏关怀的地段,是对美国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的剥离,不至于引发太过激烈的反应。而新的体系,既然是对旧的体系的颠覆,就应当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不再是在美国主导下的竞争和对抗的规则。

第三、以美元储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美元外汇储备,这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掉入了美国体系下的金融陷阱。

同次贷危机下,美国两家房贷抵押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进行破产清算,中国人惊讶地发现,最大的外国债权人竟然是中国!持有这两家机构的债券,竟然高达3763亿美元,中国成了次贷危机中损失最大的债权人之一。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中国继续把自己庞大的美元储备向美国输血。据央行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1/3。无论乐观还是保守估计,外储规模年内超过4万亿美元已无悬念。这么庞大的外汇储备,有超过65%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和美国财政部债券。环比全球,由于美国和美元的霸主地位牢不可破,这样的投资相对来说还算是安全,但却收益率过低,甚至缓慢贬值。由于基数太大,美元只需要贬值一个点,我们这里就是几百亿的损失。这相当于穷人补贴富人,尚不富裕的中国,却要补贴美国人保持高水平生活。

能不买美债作为外汇储备的保值方式吗?不买可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印钞机一开,不停增发美国债券,你不买,美国国债就会贬值,美债贬值,美元就会贬值,更多的外汇储备就会成为废纸。所以,中国庞大的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反而成了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的提款机。所以,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大中华区定制研究总监亚历山大·范凯默纳德一针见血地指出:“全世界视为中国金融实力缩影的因素实际上恰恰说明了其弱点。中国外汇储备的利息极低,而且由于人民币升值,它们多年来一直在贬值。”

而高额的美元储备,已经成为影响中国金融货币稳定的隐患之一。外汇储备并不代表可以直接用来分配的财富,是对外贸易过程中通过结汇的方式由政府保管的国外债权。例如某公司通过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要把钱拿回国内来,只能通过结汇的方式变成外汇储备,同时由国家通过银行向这家企业支付等值的人民币。这意味着有多少外汇储备,便会有相应的人民币。一定的外汇储备可以成为对外贸易的准备金,增强国家的金融力量,然而过量的增加却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对于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国产业经济来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出口下降,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为稳定人民币币值,央行又被迫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多余的外汇,却进一步加大了外汇储备的扩张。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由此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破局之举就在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在境外的投资与贸易,如能直接用人民币结算,就省却了外汇储备这道环节,同时,其他国家也会将人民币作为 他们的外汇储备,国际间的贸易结算,直接用人民币的方式进行,由此减少交易成本以及汇率风险,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更重要的是,中国可以凭借人民币的国际化,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而这正是美国能被称为金融霸权的基石。

知难行易。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突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围追堵截。在多次争取更多的国际货币话语权受阻之后,中国只能被迫另起炉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把美国、日本撇在一边,设立亚投行,通过在欧亚非大陆广袤的土地上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可以借此机会,率先在一带一路国家内,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而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恰好可以支撑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回流。以现有的外汇储备,按1:6的初略计算,至少可以支持24-30万亿人民币的回流,同时还可以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用投资促进中国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并进而在国际金融秩序内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中国的人民币已经深受高额外汇储备的困扰,而一个货币不能自主,在国际金融体系内缺乏话语权的国家,只能永远受制于人。只有把庞大的外汇储备,转换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背书,实现真正的货币自主,才能真正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诉求。

三、推动一带一路,绝非一帆风顺

愿景如此美好,中国也已具备相应的实力和国际号召力,然而面对亚欧大陆腹心地带纷繁复杂的政治现实,以及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环境,一带一路的建设至少还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否足够令人信服。过去,中国是天朝上国,对周边国家有着无可匹敌的文明优势,没有一个使臣不是抱着敬仰的心态,步入长安朱雀大街。而今天,经历了百年沉沦又重新崛起的中国,能不能在文化软实力上重新回到领先的位置,是考验一带一路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否则对这些国家来说,中国只能成为一个工具性而非价值性的伙伴。

二是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和多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极容易成为外部势力介入的突破口,从而挑起动乱与冲突,严重的会引发战争、政变、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安抚各方复杂势力,确保中国投资不会打水漂,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三是转型为带头大哥之后,中国需要为小伙伴们提供安全有效的国际公共产品,比如国际秩序的稳定,相对平等的话语权,多边协商合作对话机制,调解矛盾的能力等等,都需要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进行重新的调整,以发展出满足一带一路小伙伴们所希望的那种能力。

乘风破浪会有时,今天亚投行申请方已达到51个,这是二战结束以来第一个不在美国主导之下成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并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第一步。我们有幸身处历史的关键时期,不是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机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