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关系中日本的迷梦和中国的误区---从马立诚的书名被改说起
(2006-06-21 01:10:27)
下一个
日关系中日本的迷梦和中国的误区---从马立诚的书名被改说起马立诚有关日中关系新思维的大作《超越道歉》在日本出版时,书名被改成了《日本不需要向中国道歉》。这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回连马老先生自己也不能再稳坐钓鱼台啦。赶紧跑出来澄清,声明不知道书名被改,要与日本出版社交涉。哈哈。他老人家这次该尝到搬起石头蹅了自己的脚的滋味啦。像他老人家一样主张对日关系新思维的,从中央领导到地方百姓应该是不占少数。持这些观点的人中大部分希望通过避开历史问题的无休止争论,来达到改善中日关系的目标。但是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痴梦而已。这次书名事件恰恰反映出日本的真心,日本并不是向马老先生所说已经到过20几次的歉,他们的真心是根本不想道歉。道歉只是一种口头的表达而已,连这种口头的表达日本都不愿意多说,更何况小泉等日本政界人物年年参拜靖国神社,在行动上表态,不惜直接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也要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辩解,怀念大日本帝国的荣光。日本根本就不曾有过道歉的诚意,这也是中国人民至今不能对日本过去的道歉感到满意的主要原因。以马先生为首的这些人,希望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建立良好的民间及外交关系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以为我们以善意待人,人家就一定会给予善意的回报的话,就未免太过天真了一些。无论是两个人之间的交往还是两国之间的交往,都必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一方的忍让最后带来的只能是一方对另一方歧视,最后也注定只能是不欢而散的结局。这是中国对日关系的最大误区。中国从中日建交之时起,就本着美好的愿望,善意的解除了日本的战争赔款。但是换来的是什么。大家有目共睹。中国在与日本的交往中必须做到坚定立场,决不能做无谓的忍让。只有在明确各自立场的前提下,才能够平等的解决分歧,最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日本希望中日关系有良好发展的人也不占少数。日本也曾经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对中国的教育环境等事业给与了无私的帮助。在日本的很多留学人员也从日本的政府民间得到过大量的经济支援。日本也希望通过这些支援和交流培养一批知日亲日的中国人。从而进一步改善中日友好关系。但是日本的这些美好愿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就出在,日本过于偏向于培养亲日人士上。以至于,培养的大多数都是阿谀奉承有奶便是娘的龌龊之人。真正敢于发表正确意见的都不受欢迎。建议日本人在好好学习一下中国的历史。看看宮城谷昌光写的《重耳》,当年重耳和弟弟夷吾都在秦国寻求秦王的援助以求复国。夷吾善于阿谀奉承很得秦王的欢心,因此秦王就借兵给他复国。可是这小子复国以后就开始倒打一耙。无奈秦王又借兵给重耳去晋地复国,重耳复国以后苦心经营使晋国成为强国。之后秦晋交兵之时,晋军退避三舍之地以表不忘当年之恩。秦晋作为春秋战国的两大强国能相互以礼相待,又能坚守各自利益,胸怀坦荡才能建立良好关系。以至于中国至今还有“永结秦晋之好”之说。日本企图通过培养汉奸来达到改善中日关系的迷梦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