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改革循序渐进方案
          (2005-07-15 14:47:19)
          下一个 
      
      
      
                  汉字改革循序渐进方案(修改整理升级版本V1.1)
虽然中国现在汉字改革正处在一个低潮期,但是看到网上有这么多的文改志士仍然在踊跃发言,献计献策,所以我也忍不住想说一下我对汉字改革的一些看法。
第1节	汉字的特点
我认为,汉字的进化正处在象形字向着意音字转化的中途阶段。汉字改革应该基于这个现实,加速这个过程的发展,而不能过于超前,拔苗助长。也就是说,汉字当前的改革应该是意音化,而不是纯拼音化。纯拼音化应该是在意音化完成之后再来进行。
第一,象形文字的特点是用一幅图画来表达一种涵义,而图画的笔划必然不会太少。笔划太少,复杂的含义,抽象的含义,都会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由于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演变而来,虽然中间经过篆体,隶书,发展成为现在的方块字,一种不再象形的象形字,但是笔划仍然很繁多,字形仍然很杂乱。过于复杂的书写方式显然不利于信息的使用者—人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汉字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上流社会的专用工具,而与广大的下层民众绝缘。即便是现代,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笔划繁多的汉字,仍然花费了不少原本可以节省的脑力。
现代西方拼音文字的存在现实已经告诉我们,用一两笔划的字母经过简单组合,也能够承载,传递和表达出含义丰富复杂的信息。汉字笔画的繁多不是必需的,只有测字先生,文学教授们才能从复杂的汉字笔划中悟出莫名其妙,玄而又玄的秘密出来,而大部分的老百姓,只需要利用汉字传递出大家都能够明白的含义就足够了。汉字的简化,意音化,纯拼音化只会砸了测字先生,文学教授们的饭碗,而不会丢失基本的有用信息,相反却能够促进广大的人民群众使用信息,传递信息,学习科技,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文字能够用来娱乐,测字,参玄悟道,展示书法艺术,这些毕竟是文字的附加功能,所以汉字的改革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由于中国古代音韵学的不发达,造成了古代中国人不知道拼音为何物,不懂得用几十个字母来拼写出几千个音节的方法。因此,中国的汉字并不是由几十个字母拼缀连合而成,汉字字形与读音之间并无可以方便记忆的简单规则,而是一字一音,必须死记硬背几千个毫无规律的,相互独立的字形与读音之间的映射。这造成了汉字的难学难记,语言与文字的相互脱离。
尽管如此,中国古人还是探索出了一种把汉字字形与读音相联系的方法。这就是形声字的方法。形声字的一半与含义相联系,另一半与读音相联系。这样可以做到秀才识字认半边,看见汉字就能够读出声音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汉字学习的困难程度。尽管如此,仍然存在大量的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需要学习,而且大量的形声字的表声部分的读音并不准确,例如“皮”与“坡”,“骨”与“滑”等等。
由于西方拼音文字已经告诉了我们拼音规则,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种拼音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汉字书写方式,进一步降低汉字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得我们能够做到,只要学会了拼音规则,就能够见字读音。我们应该逐渐地用拼音来代替汉字集合中的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代替形声字中的表声部分。
第三,由于汉语是由独立的单音节音素组成,能够发出来的音素只有一千多个。汉字是单音节字,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汉语语音(音素)。但是汉字的数量远远多于汉语音素的数量,所以就造成了存在大量的同音字的事实。大量的同音字用于书面传递信息的时候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用于口头传递信息,就很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人们在口头交流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按照书上“之乎者也”那一套写法来说话,这造成了汉字与汉语长期的文白脱节问题。为了减少口头交流信息的误解,到了近代,人民群众创造了大量的双字词,用来表现实际交流中使用的口语,这也就成了现代白话文的进化方向之一。
根据以上对汉字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可以对汉字进行一种循序渐进的改革。改革的趋向应该是先意音化,再纯拼音化。这种改革可以分为八个步骤,每一步骤之间可以间隔20到30年。在每一步骤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再进行下一步骤地实施。如果走到某一步骤,再往下走得不到大家的同意,那么我们就停留在某一步骤,或者探索其他进化方向。这样改革,可以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详细一点的方案见下文,更详细的方案以后另文论述。
第2节	循序渐进改革方案
第一步,汉字简化。在一九六零年代已经完成。只不过这次简化只是重视了汉字笔画的减少,而没有考虑到汉字的意音化方向。
第二步,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在一九七零年代末曾经实施过一段时间,后来被废弃。现在需要重新启动,恢复原方案中符合意音化的简化字,放弃不符合意音化的简化字。例如,用“禾+刀”来代替“稻”,用“辶+刀”来代替“道”等等都是比较好的做法。也可以放弃第二步的执行,直接从第一步跳到第三步。
第三步,制定一套非拉双拼拼音方案。制定一套汉语拼音方案,使得每一个汉语音节都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和一个调母组成。我们已经知道,汉语普通话的单个音节可以由大约23个声母和30个韵母相拼而成。如果我们不拘泥于英文的26个字母的话,最多设计53个汉字字母,就可以拼写汉语普通话了。当然了,普通话的5个声调也不能少。因此,另外增加5个字母来表示声调。这样,一个普通话音节就会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和一个调母组成。
借鉴日文,英文,拉丁文,俄文等等各种文字中所使用的字母,创造50多个汉字字母,或者直接借用这些文字中的字母,用这些字母来表示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和调母。创造或者借用字母,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50多个字母的外形要差别比较大,也就是要求分辨率比较高。这样阅读文章的时候不容易产生混淆,有利于快速阅读和写作。如果继续使用二维方块形式,那么还可以利用左右,上下,内外等不同的组织结构来区分不同的新型汉字。第二,汉语的韵母,不管是单韵母,还是复韵母,都必须使用一个汉字字母来表示,而不是像汉语拼音方案中,用一到四个英文字母来表示。汉语拼音方案的缺点是,拼式太长,拼形太近似。例如,“iang”,“uang”,“iong”等等只有一个字母不一样,用来作为文字,极其容易产生错认错读。如果我们不被26个英文字母所束缚,那么造出或者选出50多个优美的汉字字母是极其容易的事情。
在某些拼式中,其中的声母,韵母和调母都可以省略。例如发音为ji的拼音可以省略为J,发音为wu的拼音可以省略为w或者u,零声调,一声(或者四声)可以省略。合法的拼写方式如下:
一个声母(例如“J”表示发音“ji”,“B”表示发音“bo”。如果拼音中只有一个声母,那么这个声母就表示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母本身的发音,例如“播,坡,摸,佛”)
一个韵母(例如“I”表示发音“yi”,“U”表示发音“wu”。如果拼音中只有一个韵母,那么这个韵母就表示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本身的发音,例如“啊,窝,呃,安,嗯,音,温,晕”)
一个声母+一个韵母(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不过复韵母用一个非拉字符表示,而不是用多个英文字母表示)
一个声母+一个调母
一个韵母+一个调母
一个声母+一个韵母+一个调母
使用非拉字母的好处是可以在以后随时增加新的字母,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表达方言和语音的变化。例如如果需要,那么可以增加调母来表达广东话中的其他声调;增加声母,来表达某些地方方言中用现有汉语拼音表示不出来的声音。
第四步,用拼音替换某些常用的,但是笔划比较多的汉字。同时,用拼音替换某些常用的,但是笔划比较多的形声汉字的表音成分。替换后得到的汉字叫做新型意音字。例如,用“DE”替换“的”,用“WO”替换“我”。用“XI”替换“徙”字当中的右半部分,而变成“彳XI”的样子。用“FU”替换“福”中的右半部分,“福”变成“礻FU”,“副”变成“FU刂”,“幅”变成“巾FU”,“富”变成“宀FU”,等等。“DE”,“WO”,“彳XI”,“礻FU”,“巾FU”等汉字就是新型意音字。意音字这种新型构字方法,与汉字六书中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方法共同构造现代汉字。这些汉字,同时合理的,融洽的存在于现代汉字文章之中。
我们知道,汉字中有80%以上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一般是由表意部首和表音成分组成的。对于这些形声字当中的表音成分,我们可以用拼音(由最多三个汉字字母组合而成)替换掉,从而把形声字改造成为新型意音字。
汉字的常用部首有188个,再加上其它不常用部首不会超过300个。整理汉字偏旁部首,把其中意义比较接近的某些部首合并起来,减少到40到60个左右,用来区分汉语中大量的同音字。
汉字中的象形字,可以用拼音完全替换。也就是说,每一个象形汉字,都可以用由最多三个表音字母组成的拼音代替。如果同音同调的象形汉字不止一个,那么其中最常用的,或者笔划最少的汉字用拼音完全代替,其他汉字则用拼音加部首代替。这个部首的选取要最能贴近该汉字的含义,或者就用原汉字中内嵌的某个部首。例如,“燕”是一个象形字,我们可以用代表字义的部首“鸟”或者“隹”与拼音相结合组成一个新汉字,用这个新汉字来代替原汉字。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汉字字形的一部分,例如“廿”或者“口”与拼音相结合组成一个新汉字,用这个新汉字来作为原汉字的简化字。这样一来,汉字中的所有象形字也都可以改造成为新型意音字。
汉字中的会意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由两个或者更多表意部首或者象形成分组成。所有这些汉字成分也可以用拼音加以替换。要么整个汉字被拼音完全替换,要么汉字中的某些部首或者象形成分被部分替换。通常的做法是,在组成这个汉字的所有成分当中,只要保留一个或者两个最能表达这个汉字含义的部首,其他成分可以全部舍弃,而代之以由最多三个字母组成的拼音就可以了。例如,“即”用“J卩” 或者“JI卩”代替,“悉”用“X心”或者“XI心”代替,“家”用“宀JA”代替等等。这样,会意字和指事字也都可以改造成为新型意音字。
汉字中的假借字和转注字,可以不用动什么手脚。该假借还假借;该转注还转注。旧汉字假借谁,新汉字仍然假借谁;旧汉字转注谁,新汉字仍然转注谁。如果合适的话,也可以割断假借转注的联系,直接用拼音方式加以代替。
至此,汉字的六书,也就是六种古典造字方式,可以全部被新型造字方式所代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步,故意的只进行那些笔划比较多的汉字和部首的替换。而笔划比较少的汉字则原封不动,以保持汉字更新换代的连贯性。新旧汉字夹杂使用,已经学会了方块汉字的人和偏爱旧汉字的老顽固们还能在新文章中找到旧汉字,不至于完全摸不着头脑,这样既照顾到了这些人学习使用新汉字的积极性,又照顾到了他们只愿意使用旧汉字的惰性。
并且,在这一步,汉字的二维结构保持不变。原来是左右结构的仍然是左右结构,原来是上下结构的仍然是上下结构。这么做,有利于汉字老手对新汉字的接受和掌握。这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完全类似于学过繁体字的老手接受和掌握简体字的过程。一维文字与二维文字外观完全不同,如果马上把所有的方块字文章改为一维拼音字文章,那么大多数学会了方块汉字的人就会马上变成文盲,必须重新学习新文字。这是中国的臭文人绝对难以接受的。如果实行一语双文(其实,一语双文我也是赞同的),那么恐怕许多旧文人仍然会抱残守缺,只会用方块字写文章,而绝不肯放下臭架子,去学新文字。
比如说,前面有一句话:
“这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完全类似于学过繁体字的老手接受和掌握简体字的过程。”
经过意音化改造之后可能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个‘CHONG’‘XIN’学习的过 ‘禾CHENG’,完全‘LEI’‘亻S’ 于学过 ‘FAN系’ ‘亻T’ 字的老手 ‘扌JE’ 受‘HE’‘ZHANG手’ ‘扌O’ 简 ‘亻T’ 字的过 ‘禾CHENG’。”
注意这里的拼音部分暂时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几个英文字母表示,实际的拼音是用非拉汉字字母组成的。
第五步,把所有的汉字都替换成由拼音和部首组成的意音新汉字。做完这一步之后,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一个拼音成分,零个或者一个部首成分。为了区分开所有的同音同调汉字,个别汉字可以包含一个拼音成分和两个部首成分。
汉字字母与合并后的汉字部首组合在一起,就是新型意音汉字。给每一个旧汉字创造一个外形类似的新型意音汉字,编写一本新旧汉字对照表,然后每一个人在实际写作当中逐渐用新汉字取代旧汉字就可以了。
到了这一步,汉字已经完成了意音化的改造,没有一个汉字不是意音字。而且,有些汉字已经变成了只有拼音没有部首的纯拼音字,纯拼音字是意音字的极端情况。
这时候的汉字仍然是二维形式,仍然具有上下,左右或者内外结构。例如代替“即”的“J卩”是左右结构,代替“息”的“X心”是上下结构,“X”在“心”的上面。
由于这时候的汉字仍然是二维的,仍然具有上下,左右或者内外结构,所以在电脑中,仍然需要安装一个大型的汉字字库,用来显示汉字的形状。这是二维文字难以避免的。
第六步,汉字的一维化。如果大部分人同意的话,就可以对汉字进行一维化改造。如果大多数人不同意,那么仍然维持二维化形式。
一维化的实施方法是显而易见的,是大家都能够很容易想得出来的。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按照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外到内的顺序,循序书写组成每一个汉字的拼音和部首部分即可。例如,“奇”字写作“大可”,“组”字写作“纟且”,只不过这时的汉字已经都是包含拼音成分的意音字了,所以,“奇”字大概会写作“大Q”,或者“大QI”,“组”字大概会写作“纟ZU”。
另一种办法先写拼音部分,再写部首部分。如果有两个部首,先写与原汉字含义最为接近的部首。这样的话,“奇”字要写作“Q大”,或者“QI大”,“组”字要写作“ZU纟”。
在一维化之后,由于每一个汉字都可能由几个字母或者部首组成,因此在文章中,需要在汉字之间加入空格,已标示出文章中的字母和部首是属于哪一个汉字的。当两个或者多个汉字组成一个汉词的时候,汉字之间的空格就可以去掉了。这就是需要引入分词连写规则的时候了。例如,“熟悉家务”大概要写作“SUX心   JA宀U力”或者 “SUXI心   JA宀WU力”。注意汉词与汉词之间一定要有空格。
至此,电脑中的汉字字库被彻底抛弃,但是汉字键盘,就像法文键盘,德文键盘,俄文键盘一样,仍然需要编码,而不能与美国标准键盘完全符合。其实,连同文同语的英国键盘都无法与美国键盘完全符合,何况其他文字的键盘。
所以,到了这一步,我们完全可以说,汉字的信息化已经不存在任何劣势和障碍了。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从第一步直接跳到第六步,也就是立即实施完全意音化一维化的改革,直接进入意音汉字汉词新阶段。
第七步,去掉非同音汉词当中的部首成分。如果一个汉词与另一个汉词的读音完全一样,但是写法却不一样,那么我们把这两个汉词叫做同音词。如果一个汉词,没有同音词,或者虽然有同音词,但是同音词的拼写当中,不一样的地方只是拼音成分,那么,这个汉词的部首成分,以及同组其他同音词的部首成分都可以被取消。例如,“熟悉家务”大概就要简化为“SUX   JAU”或者 “SUXI   JAWU”。
这就是向着纯拼音化的方向发展的第一步。
即使同组多个同音词的拼写不一样的地方是部首成分,仍然可以做到,同组同音词中最常用的那个汉词可以去掉拼写式中的部首成分,其他同音汉词则保留部首成分,便于区分。
第八步,彻底抛弃汉字当中的部首成分,使得汉字完全由拼音组成,从而实现汉字的纯拼音化。这要求我们,在每一组同音字中,只保留最常用的那一个单字,而废弃其他的单字。这不光涉及到汉字的改革,还涉及到汉语的改革。这要求大家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少的使用单字词,而改用意思相同的双字词。例如,“而”改为“而且”,“若” 改为“如果”,“则”改为“那么”,等等。
现代汉语是一个文白夹杂的语言系统。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逐渐抛弃文言成分,更多地采用白话成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汉字的纯拼音化是不可能实现得了的。所以说,汉字的纯拼音化并不像意音化那样,只要设计出一种方案就能够马上实现,而必须与汉语语言的改革相辅相成,同步进行。因此,这一步能不能实现,还在未定之天。或者也许,汉字只能够实现意音化,而不可能实现纯拼音化。
纯拼音化汉字改革会涉及到汉语的改革,如果汉语的现状不变,那么纯拼音化是行不通的。汉语的现状能够改变吗?不是一点可能也没有,但是极其困难的。所以马上实行纯拼音化是极其困难的。汉字的改革必须适应汉语的现状,而不是相反:为了改革汉字,必须改革汉语。所以我的结论是,纯拼音化现在不可行,可行的是意音化。纯拼音化可以在以后慢慢施行,比如通过去掉常用汉词的部首成分。这样通过汉字词汇的改变逐渐反作用于汉语,使得汉语也逐渐发生改变。
其实语言和文字是相互作用的,就像物质和意识。当然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
意音化比较适合现代汉语文同音词多的现状,意音字能够区分大量的同音字词,能够与原汉字一一对应,是一种比较完整,成熟,干净,没有技术障碍的方案。相反,纯拼音化无法解决同音字词的问题,也无法与原汉字一一对应,不光文言古文无法用新文字转写,恐怕就连四大名著这样的文白混杂的小说也无法转写,而必须改写才能让人看懂。
中国现代人的白话口语也夹杂着许多的文言成分,把这些口语写在书上,也是会有可能引起误会的。为什么现代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就不会发生误会?实际上误会是很多的。只不过在重要的场合,人们往往根据语调的变化,或者通过追问而消除了不少的误会。写到书上就不同了,既没有语调的变化,也没有别人的追问,是很容易出现误会的。
刚刚看到的一个报道就说明了现代汉语文的误会,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某人借钱之后写了一个借条,之后还上了一部分钱,又写了一个备注条:“还欠款4000元”。那么这个备注条的意思是“已经归还了4000元”呢还是“仍然欠款4000元”呢?两个人为此打起了官司。如果用更加高明的现代汉语改写这句话,可以改为:“仍然欠款4000元”或者“已经归还欠款4000元”就不会产生误会了。你可以说,写条子的人现代汉语不地道,可是许多人就是这个样子的。这还是用方块汉字呢,如果改用纯拼音文字问题就更大了。
由此看来,要想消除误会,就不光要进行汉字改革,还要同时进行汉语改革,让大家尽量使用多字词,少用单字词。汉语的改革要比汉字改革难得多。这只能让老百姓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改变,不可能一声令下,所有人说出来的话就都是不容易产生误解的标准白话语言了。所以说,汉字纯拼音化必须一步一步慢慢走,急不得。
汉字改革应该像企业做项目,出产品一样,尽量做到向下兼容。比如说,微软公司的微机操作系统,最开始的时候是DOS,然后是Win3.1,然后是Win95,Win98,Win2000,WinXP,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会照顾到原来系统的老客户,都会兼容大部分原系统的软件程序,只放弃其中一小部分程序的继续支持。这样,原系统的使用者,就不用经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而是只需要一小步一小步的调整和适应。只有这样,客户们才不会忍受不了,起来造反,彻底放弃或者完全拒绝对微软新系统的使用。汉字改革,也应该如此,不能够骤然改变太大,一下子把老用户们全给吓住了。
汉字改革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往下走,每两步之间间隔一二十年,或者三五十年,总共用不到二三百年,也就完成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进化发展到西方拼音文字的几千年的进化史。虽然慢了一点,但是总比遭到强烈抵制,原地踏步要好。
第3节	意音化之后的教学
使用意音字并非全部废弃原汉字和文言文。我想,在发展了意音字之后,中国的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在一年级学习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可以用于对外交流,比如把中国的词汇(人名,地名,新发明创造出来的新生事物)介绍(融入)到英文当中。
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学习新型意音字。只需要两年足够了。所有的意音字都会读会写。所有学过意音字规则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见字识音,还能根据部首猜测大致含义。就像一个文盲,并不是一个语盲一样,只要能读出来,就能够大致明白意思。婴幼儿时期,我们已经花时间掌握了语音和语义的对应关系,现在在学校里我们还必须花时间学习字形与字义的对应关系。意音字把字形与语音简单对应起来,只要我们花少量时间,掌握拼音规则,就可以省去学习字形与字义的对应关系的时间了。所以这种意音字能够非常容易地把文字还原为语言,使得学生见字形识字义的重新学习的过程,合并到了婴幼儿时期的听声音懂语义的过程。当然许多汉字汉词的含义,尤其是比较不常用的汉字汉词的含义仍然需要在多听多读多交流的过程当中逐渐掌握。
在三年级到初中,学习现代白话文和原汉字(简体或者繁体都行),之后学习部分文言文。就像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那样。
对于没有太多时间学习的普罗大众,非文学专业的人,以及那些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来学习文字的人,完全可以通过意音字来交流。文学专业以及其他愿意继续深造的高级人才,完全可以继续学习文言文和用旧汉字书写的各种文章。
在几种文字并行期间,给大家自由,愿意使用新型意音字写文章也行,愿意使用简体字写文章也行,愿意使用繁体字写文章也行;愿意用现代白话文写文章也行,愿意用文言古文写文章也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看看到底使用什么文字的人多。然后采用民主的办法,选出最受欢迎的那种,作为国家通行的文字。或者继续让大家自由使用下去也行。
第4节  举例说明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汉语中发yi音的同音汉字很多,我们就用这个音来做个示范,看看意音化之后的同音汉字是什么样子的。
注意,这里仍然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新型意音字中的拼音成分,用数字来表示调母,用某些汉字边旁部首或者汉字本身来表示意音字中的部首成分,而且一维化书写。实际的意音汉字可以是二维的,由专门的汉字字母和部首所组成的。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新字的样子,并不是实际上的新型意音字的样子,这里只是给大家一个初步感觉而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声母“y”和韵母“i”都是可以单独存在来表达意音字的拼音成分的。
以下汉字的先后循序是按使用频率排列(1982年北大作的一次调查得到的使用频率?)的。每一行的第一列是原汉字,第二列是新型意音字,第三列是一种我原先创制的,类似于新字先生的那种只用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数字字母)表示的意音方案。以@开头的部分是注释,说明原汉字的构字方式,没有注释的大多都是形声字。
yi1 
一  I		yi1dy	@指事 
医  Y		yi1kk  	@会意形声 
依  I亻      	yi1rr 	
衣  YI		yi1fy	@象形 
伊  Y亻   	yi1rr 
椅  I木    	yi1zm 
壹  I豆(或者I皿)	yi1qh 
猗  I犭		yi1cq 
铱  I钅		yi1hj 
漪  I氵		yi1ls 
揖  I扌		yi1ss 
黟  I黑(或者I白)	yi1mh 
咿  I口	     	yi1bk 
噫  Y口  	yi1bk 
祎  I氵		yi1js 
鹥  I鸟		yi1yn 
繄  I系		yi1fx 
 yi2 
移  I2		yi2vh 
仪  Y2		yi2rr 
宜  I2宀	yi2qq	@会意 
遗  I2辶	yi2xz 
疑  I2止	yi2xy	@会意形声 
蛇  I2虫	yi2cc 
沂  I2氵   	yi2ls 
夷  I2弓    	yi2wg	@会意 
怡  I2忄   	yi2tx 
彝  I2 纟   	yi2fs	@会意形声 
姨  I2女   	yi2rn 
贻  I2贝   	yi2yb 
颐  I2页   	yi2ty 
胰  I2 肉(或I月)   	yi2tr 
迤  Y2辶   	yi2xz 
痍  I2疒    	yi2tb 
饴  I2饣   	yi2vs 
眙  I2目   	yi2mm 
咦  I2口   	yi2bk 
嶷  I2山   	yi2hs 
荑  I2艹   	yi2zc 
圯  I2土   	yi2ht 
匜  I2勹   	yi2kk 
扅  I2户   	yi2jh 
义  YI2		yi2cy	@会意 
 yi3 
以  I3    		yi3rr	@象形 
已  Y3    	yi3dy	@象形 
依  I3亻   	yi3rr 
尾  I3尸   	yi3ps	@会意 
乙  I3乙   	yi3ky	@象形 
椅  I3木   	yi3zm 
蚁  I3虫  	yi3cc 
矣  I3矢    	yi3ws	@形声 
倚  Y3亻   	yi3rr 
蛾  Y3虫    	yi3cc 
旖  I3方   	yi3ff 
迤  I3辶   	yi3xz 
钇  I3钅   	yi3hj 
苡  I3艹   	yi3zc 
舣  I3舟   	yi3wz 
酏  I3酉   	yi3vy 
 yi4 
意  I4   		yi4tx	@会意 
议  Y4    	yi4by 
义  YI4    	yi4cy	@会意 
益  I4皿   	yi4qm	@会意 
亿  I4亻   	yi4rr 
易  I4虫   	yi4cy	@象形 
艺  I4艹   	yi4zc	@会意 
异  I4寸   	yi4sn	@会意 
毅  I4殳   	yi4wt 
谊  I4讠   	yi4by 
亦  I4肉   	yi4tr	@指事 
艾  Y4艹    	yi4zc 
疫  I4疒   	yi4tb 
役  I4彳   	yi4xc 
忆  I4忄   	yi4tx 
抑  I4扌   	yi4ss 
译  Y4讠   	yi4by 
翼  I4习   	yi4py 
溢  I4氵   	yi4ls 
逸  I4辶   	yi4xz	@会意 
邑  I4阝   	yi4jy	@会意 
绎  I4纟   	yi4fs 
裔  I4衤   	yi4fy 
熠  I4火   	yi4lh 
屹  I4山   	yi4hs 
诣  YI4讠    	yi4by 
奕  I4大   	yi4kd 
翌  Y4习   	yi4py 
弈  Y4寸   	yi4sn 
轶  I4车  	yi4wc 
驿  I4马   	yi4cm 
臆  Y4肉   	yi4tr 
弋  I4木   	yi4wy	@象形 
佚  Y4亻   	yi4rr 
翊  YI4习   	yi4py 
怿  Y4忄   	yi4tx 
懿  I4一(或I4十)   	yi4dy 
峄  Y4山   	yi4hs 
镒  I4钅   	yi4hj 
仡  YI4亻   	yi4rr 
肄  I4攵   	yi4sb 
翳  I4习殳   	yi4py 
挹  Y4扌   	yi4ss 
缢  Y4纟   	yi4fs 
呓  I4口   	yi4bk 
刈  I4刂   	yi4wd 
羿  I4习寸  	yi4py	@不确定 
殪  I4歹   	yi4td 
薏  YI4艹   	yi4zc 
蜴  Y4虫   	yi4cc 
镱  Y4钅   	yi4hj 
噫  Y4口   	yi4bk 
癔  Y4疒   	yi4tb 
悒  YI4忄   	yi4tx 
嗌  YI4口   	yi4bk 
瘗  YI4疒   	yi4tb 
佾  I4亻肉   	yi4rr 
埸  I4土   	yi4ht 
劓  I4自   	yi4bb	@会意 
乂  I4乙   	yi4ky	@会意 
勚  I4力   	yi4tl 
鹝  I4鸟   	yi4yn 
鹢  Y4鸟   	yi4yn 
鹥  YI4鸟    	yi4yn 
食  I4饣   	yi4vs	@会意 
衣  Y4衤   	yi4fy	@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