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舰空导弹访谈实录

(2011-12-23 19:13:33) 下一个

记:舰空导弹在设计之初主要是拦截飞机而非反舰导弹,现在仍大量装备的这些导弹还有多大效用?

赵洪亮(以下简称赵):这些导弹对于某些大型反舰导弹还是可用的,“标准”对10~20米高度的反舰导弹有一定拦截能力,但效率低一些,所以搭配“拉姆”等末端系统。中近程“施基利”、“海麻雀”杀伤低界都在10~15米,有一定拦截掠海导弹的能力。

要了解防空导弹的目标就要了解反舰作战的过程。美国航母编队在进行反舰攻击之前都有预警机探测,然后进行电子干扰,对防御舰艇的制导雷达进行反辐射导弹攻 击。一般是分几个舰载机编队,第一波预警指挥干扰编队,第二波反辐射火力压制编队,然后是几个波次的空舰导弹攻击编队,最后是用制导弹药打击以扩大战果的 编队。

像反辐射导弹本身较小,速度大,很难拦截,反舰导弹里的高空俯冲型也很难打。对于制导弹药的攻击,由于此时防御一方已无防御能力,也就谈不上防空导弹对其的打击了。

记:如果先进行反辐射攻击,由于现代反辐射导弹射程大都不足100千米,均在“标准”SM-2和SA-N-6等射程之内。而且考虑到目标机动和打击更有把握,其实际射程就更近,这样载机在发射前就可能先遭到对方舰空导弹拦截了。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赵:作战有情报系统,事前会很清楚你的情况。如果知道你有“标准”-2,能打到100千米,但“标准”-2可能只是12千米高度才能打到这么远。如果目标在6 千米高,你可能只能打到60千米;如果目标在300米高,你可能打到20千米就不错了。我要在300米高度发射反辐射导弹,离你30~40千米你也打不着 我,而且这时你的搜索跟踪制导雷达都对准我了,反而更易被我锁定。如果事先我情报侦察到你只有“施基利”或“海麻雀”,充其量射程不过30千米,这时我在 任何高度打你都没问题了。美国舰艇上都有完善的数据库,对方各种雷达的频率都会立刻清楚,总之它的反辐射攻击不会贸然进行。

记:反舰导弹射程越来越远,再加上海基中远程巡航导弹、长航程无人机等空中目标,是否意味着舰空导弹未来将很难威胁到载机,而只能被动拦截它们的武器?

赵:反舰弹、巡航弹都可以由预警机指挥,平台在目标的视距外装订发射,目标确实只能拦截它们发射的武器。

仁锋(以下简称仁):这也体现了攻击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防守总是防不胜防。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增加射程的难度比防空导弹增加杀伤区的难度小得多,防空导弹一味追求攻击敌方武器的发射载机,将使其发展走向死胡同。

记:中远程舰空导弹的杀伤低界都较高,是什么原因?这样使其拦截掠海导弹很困难。

赵:区域舰空导弹都比较大,都上吨重。如兼顾低界,包括雷达等所有配套设备都得兼顾,代价太大,还不如专门搞一型。比如舰上的跟踪雷达要对低空目标探测,触及 海面易把波瓣分裂,影响探测。所以雷达设计时就得强调抗杂波、抗多路径效应等。而雷达对付远程目标又得强调发射机的功率,以能达到探测二三百千米,同时接 收机灵敏度要高,但这样又易受低空海面杂波干扰。由于这些矛盾,研制时还不如把难度分解开,分别研制。从导弹上讲,“标准”只有很小的边条翼,“里夫”只 有舵,没有翼,这些低阻设计都是为远射程服务的,而“海麻雀”翼展很大,是为了机动性,所以导弹本身也很难兼顾低界性能。

这样,掠海导弹就不是区域舰空导弹的主要作战对象。对此只能用末端自卫系统,如“嘎什坦”、“拉姆”、“巴拉克”、“海光”等。

仁:中远程舰空导弹的作战使命侧重于制空,而不是拦截掠海反舰导弹,拦截掠海弹主要由近程、末端舰空导弹和近程火炮完成。

记:防空导弹的现有制导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仁:防空导弹的制导体制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指令制导和半主动寻的制导。在早期防空导弹中,多采用遥控式制导系统,如波束制导、指令制导体制。但这一类制导体 制中远程防空导弹很少用,用的大多是半主动寻的。随着对射程和精度需求进一步提高,现在的防空导弹大多采用复合制导。

赵:这里涉及到防空作战 要面对的三个问题。第一是防空思想,第二是防空装备体系,第三是制导方式。防空思想方面,美国是航空兵主动防空,其它国家只能是被动防空。关于装备体系, 美俄都是以中远程防空导弹为主,配以中近程导弹。从制导方式看,俄罗斯的中远程导弹基本都是半主动寻的制导,如“里夫”、“施基利”等,近程的都是指令制 导,如“克里诺克”、“嘎什坦”等。美国不是这样,“标准”以及以前的“黄铜骑士”(中远程)、“鞑靼人”、“小斗犬”等都是半主动寻的。

记:中远程舰空导弹为什么习惯用半主动寻的制导体制,而不用主动寻的制导体制?

赵:防空导弹是一种消耗量较大的弹药,不能不考虑到费用。主动雷达头价格要贵很多,因为它功率要高体积还要小,价格就高。近程导弹口径小,更难搞主动导引头, 所以价格更高。由于防空导弹可能多枚、多次拦截一个目标,作战费用就是大问题。而且主动雷达头作用距离近,要有远距离指令制导才能送导弹到更远的地方由主 动头捕获目标。因此中远程还可用半主动体制,太远只能用被动雷达制导体制了。

对半主动寻的导弹而言,发射舰艇如果发射跟踪用的电磁波,反射波回到舰上以后是用于跟踪的。如果发射照射波,是为了反射到防空导弹上用的,而反射到导弹上时,导弹要知道目标相对导弹的坐标位置和相对速度,这就要从直波通道获取基准信息。

记:直波通道怎么理解?

赵:半主动寻的导弹需要己方发射舰艇发射两个波束。一个射向目标,一个射向导弹自己。射向目标的照射波束会有回波,回到发射舰艇上的没有用处,回到防空导弹上 的那个就是回波信号。舰艇射向导弹本身的波束就是直波,因为是直接发射而不是从目标上反射回来的,所以叫直波通道。飞行中的防空导弹就是靠目标回波信号和 本舰直波信号的差解算目标相对于自己的运动参数。

目前,发射舰艇可以只发射一个波束就能同时完成对防空导弹和目标的照射。用很窄的主瓣照射目标,而用较宽的旁瓣照射防空导弹,导弹尾部有直波接收天线。旁瓣虽弱,但因为是直接接收,所以能量还够。主瓣窄是为了精度,旁瓣较宽,所以能捕获上防空导弹。

记:如果不用旁瓣,而是发射舰艇上再弄一个主瓣对准防空导弹,是否可行?

赵:那不容易对准。主瓣要对准目标,照射器必须对准目标,不能搞两个发射机。如果再增设一个专门照射己方防空导弹的雷达,则必须保证和照射目标的电磁波同频率 同相位,否则防空导弹接收到信号后也无法确定目标真实相对位置。而两个发射机可以做到同频,但做不到同相位。你拿两个同频率的正弦曲线上下放到一起,坐标 系上下对齐,就能大致体会到两部发射机无法控制波束做到同相位。

如果是一个发射机,即使能分出两个主瓣,也无法做到控制另外一个主瓣对准自己的防空导弹。因为你对准目标的那个主瓣是由一个跟踪雷达控制的照射器发出来的,一个天线怎么能同时对准目标和己方导弹?

明 白了半主动寻的的原理,就会理解主动寻的导弹与之的区别,这就是:主动寻的导弹的基准信号就在弹上的发射机里了,只需弹上的导引头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 回波就行了,但缺点就是探测距离近,所以必须用复合制导,比如“主动寻的+指令制导”,这又增加了系统复杂性,所以中远程一般不用主动寻的。

记:有无“主动寻的+半主动寻的”的方式,比如100千米射程,前85千米都是靠舰上照射器的目标回波制导,最后15千米靠弹上雷达捕获目标?

赵:一般不这么干。如果射程较远,主动寻的导弹的前部大半程一般都用指令制导。一般导弹发射起初是靠程序制导,然后舰上雷达探测目标,把结果指令直接传给导 弹,这时指令制导一般就负责到底了,为的是最后15千米阶段,导弹主动雷达捕获到目标后又意外失去目标时,能帮上一些忙,尽管这时指令制导的精度已不行 了。虽然指令制导要占用舰上一个通道,但最后10几秒钟你舰上撒手不管了对舰上雷达的时间资源也没太大效益,所以主动寻的导弹打远程目标时,指令制导一般 都陪到底。主动寻的导弹不用舰上照射器帮忙,是因为照射器别的不要求,就要求提供很大的照射能量,耗电很大,而指令制导只需要舰上雷达的一个通道就行了。

仁:主动寻的体制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导弹在整个拦截过程中占用通道时间减少,以空出通道来拦截下一批目标。由于受技术发展的限制,现在各国主动导引 头的作用距离均有限,特别对于反舰导弹这种小目标,因此采用主动寻的制导体制的导弹占用通道时间并不比采用半主动寻的制导体制的导弹少多少。

记:指令制导与半主动寻的的区别?

赵:目标位标器对主动、半主动寻的而言都在弹上,对指令制导而言都在舰载雷达上。指令制导体制的导弹只需要安装应答机(接收机)就行了,应答机能随时往发射舰 艇上发射信标,使舰艇随时知道其位置,好计算出控制指令。舰艇直接把“该往哪飞”告之导弹,导弹类似“傻瓜”化。而半主动寻的导弹的控制回路是在弹上完成 的,弹上本身就具有一个计算中心。

记:指令制导为什么不能用在中远程防空导弹上?

赵:中远程用指令制导会误差很大,因为发射舰艇的 探测雷达波束的误差角虽然一定,但随着目标距离增大,线偏差就增大,所以指令制导不能太远。而半主动寻的导弹所需要的只是提供一个照射能量源,目标反射的 能量再照到弹上,由于导弹离目标距离是越来越接近的,所以反射能量只能越来越强,因而导弹不会随射程增大而增大误差。

记:对近程导弹而言,指令制导与半主动寻的谁更好?

赵:近程导弹采用指令制导抗干扰能力更好,但这仅限于对逼近的敌飞机而言。反舰导弹一般是不装干扰机的,因为要干扰必须先对对方的波段进行侦察,这样搞起来系 统就太复杂,所以战斗机才装干扰机。那么对于敌战斗机的干扰,指令制导防空导弹就有些手段,比如说捷变频。这里还要再讲一下舰上雷达的工作方式。舰上主要 有探测雷达和照射器,探测雷达主要分搜索和跟踪雷达,也有边搜索边跟踪的,如“现代”级的“顶舵”。只有跟踪上了,才能为照射器提供信息,让其对准目标。 照射器开机照射目标,然后半主动寻的导弹发射,循着反射波引向目标。

通常,探测雷达和照射器所用的波段是不一样的,否则会产生同频异步干扰。半主动寻的导弹探测目标如果用的是C波段(5厘米),照射器可能用X波段(3厘米)。如果对方干扰了X波段,你的探测雷达因为没处在此波段,就可能不知道照射器已被干扰。

记:这种干扰实际上是个什么情形?

赵:对方用跟你相同的波段发射波束,波束里额外再加一些杂波,所以干扰波束很杂,能量很大,半主动寻的导弹上的接收机会被阻塞,导致饱和。打个不太确切的比 方,就像一个量杯,不满时能测量,倒满后还继续倒,它就不能测量了。接收机就找不到目标位置,形不成控制了,这就是半主动寻的导弹对抗飞机时不如指令制导 抗干扰能力强的原因。

当然,这也不能说明近程导弹就非要用指令制导,况且近程导弹主要针对的还是反舰导弹。

记:在舰空导弹的研制方面,俄罗斯主要是将陆基防空导弹改成舰载型号搬到舰上,而西方国家则大都研制专用的舰空导弹,这两种发展思路谁更好些?

赵:各有所长,派生型发展最经济也最快。从陆上移植到舰上或反向都可以,美欧也搞派生型,如“响尾蛇”系列、“标准”系列等。专门发展某型往往是因为体制有了 大的变化,如“阿斯特”15、“阿斯特”30等都是用主动导引头。俄“萨姆”-3是将SA-N-1搬到地面上,“地到舰”和“舰到地”都有。“西方的都是 专用”的说法也不准,“响尾蛇”的2000型、3000型是陆用的,4000型有陆、海用的,5000型就是“海响尾蛇”。

仁:发展思路上, 俄罗斯和西方各国表面上不同,本质相同。一个型号的发展,可能由海军或陆军先提出。当这个型号在各方面体现出优势的时候,陆军或海军也就进一步借鉴使用 了。不过无论如何,从陆上移植到舰上,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如动平台的问题、海杂波的问题、雷达多路径的问题等。

记:随着“拉姆”和“海拉姆”等先进近程舰空导弹的装备,其具有的高精度、大杀伤力和数量多的特点是否会取代多管小口径速射炮?

赵:有此趋势,但是否一定取代不好说。从效率来说,导弹要高得多,而且对机动目标仍有高的效率,这是火炮无法比拟的。这不单指对一个目标的拦截概率,还体现在 对多目标的连续拦截能力上。火炮是从远到近射击一个航路,一个航路上发射那么多炮弹才具备80%的概率,这要花时间。一个亚音速目标从距离你1 500米接近到300米就得飞4秒钟,也就是说速射炮要4秒钟才能开始转到别的航路上去,转的过程还要时间。转过来以后还得对准,一般得2~3秒。而像“ 拉姆”这种近程导弹有一发对一发的杀伤概率,发射完了不管了,立刻可以转到别的目标,可以连续对多个目标。速射炮连续拦截多个目标的能力不高,而且弹幕价 格不便宜,一般要200~250发左右才能打到一个航路下的概率,耗费较大。“拉姆”有取代的趋势。

仁:从美国雷神公司提出“海拉姆”的发展 思路来看,它是在“密集阵”的基础上,将炮管换成“拉姆”的发射装置,最终使末端舰空导弹取代多管速射炮。从成本上来说,多管速射炮一个航路的费用并不比 导弹低,而且其还有制冷和炮弹容量等问题。从总体上分析,“拉姆”和“海拉姆”的效费比比速射炮要高。

记:现在的防空导弹系统仍由中远程和近程舰空导弹两类构成,而ESSM“扩展型海麻雀”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开始形成舰空导弹兼顾区域和点防空的趋势?俄罗斯舰艇多是中远程和近程同时装备,而西方海军舰艇却鲜有此例。

赵:“兼顾”难以实现,末端武器采用发射后不管来提高发射率,有抗饱和攻击的可能,而且可以大量发射。从防空思想上看中远程的趋势之一是向反战术弹道导弹发展,反掠海导弹应由末端反导系统来完成。

美国一直靠舰载机以攻代守,防空导弹只对漏网飞机或导弹进行拦截,不像其它国家把防空的压力全堆到舰空导弹体系上。美国8 000吨以上的大舰都有两种以上舰空导弹如“标准”+“拉姆”、“海麻雀”+“拉姆”等。

“ 标准”1射程较近,“标准”1增程和“标准”2差不多,“标准”2增程型更远,代替“黄铜骑士”,“标准”3是向拦截弹道导弹发展。“海麻雀”是中低空、 近程,末端为“拉姆”。一种弹兼顾两三个层次很难,它有兼顾能力,但非主项。比如“施基利”对掠海目标就不是主要任务。

仁:区域防空的舰空导弹武器一般能拦截大航路捷径的目标,如飞机,这样可为编队内邻舰提供保护,而拦截掠海目标的最大航路捷径均有限,且掠海目标的发现和跟踪本身具有很大难度,因此现在技术条件下很难研制出兼顾这两项使命的武器系统。

记:中远程舰空导弹在射程上够不到携带远程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的载机,杀伤低界也不行,射程增长速度又不如反舰和巡航导弹发展那么快,为何各国还在不断提高远程舰空导弹的射程?仅仅是赶拦截弹道导弹的时尚么?

赵:弱国对美国作战,中远程防空导弹再增程意义不大,因为美国有完善的预警引导系统,战斗机能从低空发射导弹。而如果对方不是很强,这是有意义的。比如弱国要 攻击美国航母,由于弹道导弹打击还有很多制导等问题,所以还是以战斗机为主。那么由于弱国没有完善的空中指挥引导系统,战斗机就必须负责制导。为保证远射 程如150千米,其战斗机就要升到高空发射,这时美国的远程防空导弹就可能对其打击。再如“雄风”-2射程110多千米,它的战斗机可能在中高空发射,这 时你要有120多千米的增程导弹,就能威胁其发射了。

记:垂直发射的优点明显,但为何在中程舰空导弹上,一些已研制出垂直发射系统的国家却仍然为其新型舰艇选择了旋转发射架?再有像美国为什么在发展“拉姆”时却没有选择垂直化发射?

赵:垂直发射往往要损失点近界,但其高发射率和反应时间短是不可抹杀的优势。

“ 拉姆”是近程武器,近界要求很高,为500米,如果用垂直发射,近界就要到1千米,而远界一定的前提下杀伤纵深变小了,武器系统连续作战能力就要受到损 失。如“海响尾蛇”近界700米,“克里诺克”近界1 500米,对突然出现的目标,前者还可能拦截,后者就可能不具备射击条件。另外,如果原来这个导弹就是配旋转发射架,就不值得搞垂直化。

仁:两种发射方式各有利弊,采用哪种是在综合分析武器主要战术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权衡确定的。

记:在共架发射方面,美国处于领先。苏联当初没走这条路是设计时没考虑到还是其它原因?

赵:共架主要是想将反舰、防空、反潜都共在一起,这有发射装置和火控标准化的问题。俄罗斯的反舰导弹有5~7吨,与“里夫”这类不足2吨的导弹无法共架。另 外,美国的“标准”与“海麻雀”共架使舰上有部分空间闲置。美国舰空导弹是辅助力量,少装一点无关大局,苏联的军舰是个拥挤的火药库,不太可能容忍空间浪 费。另外美国全是热发射,都有排焰能力。“里夫”是冷发射,而反舰导弹又都热发射,所以共架比较难。

仁:这方面俄是落后美国较多。有战术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在俄罗斯现役的舰空导弹中,只有“里夫”和“克里诺克”两型武器采用的是垂直冷发射,而且这两型发射装置的运动方式还很不同。在这种标准化工作较低的基础上要实现共架,其难度和代价可想而知。

记:如果一种垂直发射系统要兼容其它国家生产的舰空导弹,比如德国“萨克森”级护卫舰想将其上的“阿斯特”垂直发射架换装发射“标准”导弹,势必要对方提供导弹的一些机密技术参数,这是否会阻碍此模式发展?

赵:要说明一点,某型导弹进口后要国产化,没有进口国的全套图纸装备是很难的。这不是先进与落后的问题,而是接口与功能上如何全面协调的问题。这种兼容多半不 成功。还有就是软件之间逻辑关系。比如来了一个5伏的信号,你可能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但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来的时候可能是一串信号,这个信号在其中是 第几位?放在哪个数据库里?怎么用?逻辑关系弄不到就没辙,所以只能继续进口导弹或全套自研。

仁:确实如此。导弹发射时,武器控制系统要通过 发射控制系统和发射装置与导弹进行数据的交互。这过程有模拟量,有数据量。如果接口不完全匹配,导弹是无法发射和完成使命的。针对你举的这个例子,由于发 射装置和导弹的生产国均属于北约国家,他们可以通过北约体系的相关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记:抗击反舰导弹攻击的一个重要能力是看舰艇的火力通道数量,这是相控阵的优势。但现在的中远程舰空导弹仍需要照射雷达指引,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的优点,那么能否取消照射雷达,让相控阵雷达来完成照射兼制导?

赵:可以,不过相控阵又要警戒、又要搜索、又要跟踪,又要照射还要抗干扰也挺难的。100个目标我都要点到的话,时间也是个资源。相控阵所具备的能量资源与时 间资源如何分配是个大问题。功率很大的雷达可以减轻能量资源分配的压力。照射能量要很大,这样就要减少一部分搜索跟踪其它目标的能量用于照射,相控阵雷达 功能就有所降低。如果有专用照射器就可以分担这些能量,让相控阵充分发挥探测作用。从作战角度分析其作战态势的需求,也能决定照射器的数量。如“现代”级 的“施基利”就有6个照射器,对于单臂斜架发射率较低的现实,6个照射器对飞机类目标足够用了,对掠海反舰导弹,由于导弹发射率太低,照射器容易被闲置。

记:美国的AN/SPY-1雷达一直用无源相控阵,而且几经改进也没采用现在许多国家趋之若鹜的有源相控阵技术,什么原因?

赵:对美国来说没必要去随意改动一个定型的好用的产品。无源阵改成有源阵散热系统需重新设计安装,不值得。

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研制的AN/SPY-2远程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工作在E/F波段,功率孔径大、分辨率高,在AN/SPY-1的基础上又更上一层楼,准备安装在美国新型驱逐舰上。

记:人们在提到“饱和攻击”时总理解成上百枚导弹的攻击,这种情况下组织难度会很大,实际上大多数国家舰艇编队中只有一两艘舰装有垂直发射系统,即使算上装旋转式防空导弹发射架的舰艇,火力通道数也不会有多少,对这样的编队实施“饱和攻击”似乎不需要大量的反舰导弹。

赵:防空导弹总是被动的,用航空兵压缩“饱和攻击”的可能性是美国的战略思想,其它国家资金和技术不能实现这种需求。我认为防空导弹的防空效率能有20%就非 常高了,目前各国这个水平往往只有百分之几。“饱和攻击”也不是对谁都一概100枚导弹。对方舰艇的数量、配置,像雷达、通信的方式和频率甚至抗干扰措施 都要尽量弄清楚了才敢于进攻。对于只有半自动炮防空系统的舰艇,一般发射1.5倍于其?棕数(毁伤数)的反舰导弹,该舰就基本丧失战斗力了。一般像“伯克 ”级,?棕数约为5,“尼米兹”级约是8到9,当然这是以“鱼叉”导弹为攻击标准计算的,如果以SS-N-19为标准,?棕数要下降。比如对?棕=3的护 卫舰,发射5枚“鱼叉”就够饱和了。对于装载两座“拉姆”(21联装)的驱逐舰,虽然其?棕数可能是5,但要饱和攻击也要从舷侧连续发射15~20枚反舰 导弹才有可能将其重创。当然要给出具体参考数据,必须通过仿真计算。

记:打击一艘装“拉姆”的舰就需要15~20枚,由此推导常规手段打击美国航母编队很困难。

赵:是这样,你的导弹都接近不了。

记:前面提到作战中舰空导弹的消耗很大,那么一般是消耗到什么程度进行补充?是战斗中补给还是到基地补给?在舰空导弹减少而威胁火力不减的情况下,编队的防空导弹是降低发射强度以延长抵抗时间还是相反?战斗时补给舰是在远处规避还是在战场中央观战?

赵:要谈一下舰空导弹为什么消耗大。靶场试验,因为都是理想情况,“爱国者”对“飞毛腿”单发对单发可能有80%的概率,两发对单发可能就打掉了。但是,海湾 战争中统计只有4%,伊拉克战争中,“飞毛腿”已很少的情况下,“爱国者”对其概率才20%多。实战中,防空导弹可能在射程极限处拦截,概率就会低,就需 要再来几个批次拦截,所以消耗大。

另一方面,打之前都得预估。预计战争中消耗10万枚,现在只有7万枚,这个仗就不能打。有补给舰的都是大舰 队,像美国航母编队一般有3艘补给舰,它们必须靠近编队核心,当然间距也得有20多千米。战斗时不可能进行补给,一般都要有几个梯队,前面的舰艇支撑不住 了后面的顶上去。你说的出现所有舰艇都透支了急需补给这种情况时,补给舰上去了也是送死,不上去舰艇要等死,这种情况如不是外敌突然袭击引起的,就是你作 战指挥的严重失职,说明这个仗你根本没准备好。另要说明,这种情况出现时没有办法,只能说国力不济。一些极端的情况,如舰艇出访,没有补给舰,一旦遭到突 袭,就只能靠两艘舰自己的储备火力了。

记:有读者问道“爱国者”-3和“标准”-3的比较问题。朝鲜新近发射了弹道导弹,“爱国者”-3和“标准”-3对其拦截能力如何?

仁:在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爱国者”-3主要完成大气层内弹道导弹的拦截,也就是末端拦截,而“标准”-3采用直接碰撞方式拦截弹道导弹,主要用于大气层外拦截。

赵:两者对此都有拦截能力,不好直接比较,但使用方法不一样。“爱国者”3是设在日本本土,而“标准”3可随舰队前移,这不仅是扩大了防御纵深,更因为可以打主动段的弹道导弹,此阶段弹道导弹速度低,机动性差,拦截概率要比在本土拦截末端弹头高很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