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样写,历史真实感强多了。另外,《演义》写这故事,让曹操刘备一个借题试探,一个巧为应付,暗中斗智,隐藏杀机,看似不如《石榴园》热闹痛快,其实别有一种紧张气氛,人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手笔的高明。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过黄河,又折向汝南,千里迢迢寻找刘备,不意却在古城遇见张飞。原来,张飞在徐州战败失散后,先在芒砀山中住了月余,为探听刘备消息,路过古城,赶走县令,占住城池。关羽斩蔡阳,消除张飞的误会,又往汝南、奔河北,找到刘备,同回古城,至此,刘、关、张主臣重相会,英雄再聚义。
历史上并没有张飞在芒砀山落草,占古城为王,刘、关、张主臣会古城的记载,蔡阳也并不是关羽斩的,那么,《三国演义》是根据什么写成古城聚义这些情节的呢?
首先是根据《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而《平话》、元杂剧又是根据民间传说。《平话》写张飞与刘备失散之后,来到古城,打败了原来占着城池的一个叫巩固的人,夺了古城,建了王国,自号为“无姓大王”。不久,刘备和赵云路过古城,听巩固诉说,才知道这位“无姓大王”原来就是张飞。刘、张相会后,关羽也历尽艰辛来到此地,于是主臣三人同会古城。元无名氏写的《关云长千里独行》杂剧,则说这古城原由张虎镇守,张虎原是陶谦旧将,后归刘备,因事被张飞打了四十大板,他便投降曹操,受命当了古城太守。徐州兵败后,刘备和张飞一道破了张虎的胡同阵,夺取了古城,在这里招兵买马。尔后,关云长千里独行来到古城相会。《演义》吸收了《平话》和杂剧的这些虚构故事,又删去了巩固、张虎这两个过场人物的事迹,让张飞占古城之前先在芒砀山呆上月余,占古城后又先与关羽相会,尔后与刘备相会,使线索更集中明了,情节发展更合情理。
其次是根据了史实提供的一些材料。古城会属虚构,历史上徐州败后张飞的行踪是个谜,关羽千里寻主的具体情形也是个谜,但刘备的行踪却比较清楚。《演义》写刘备弃了徐州,经青州见袁谭,再往冀州投袁绍,尔后随袁绍攻曹操,又往汝南会合刘辟攻许,复回河北,建议袁绍南连荆州刘表,又第二次往汝南,会合龚都,这都有史实根据。历史上,刘备往荆州依刘表之时三人应该已经会合;简雍、孙乾这些人此时也确是随从刘备,四处奔走联络袁绍、联络刘表等等;蔡阳虽然不是为关羽所杀,而是为刘备所杀,但蔡阳确是受曹操派遣往汝南攻打刘辟,也确是在这一战中被杀的。就是说,关羽、张飞之事为虚,刘备之事为实,会合的地点、方式为虚构,但会合之事确有,关羽斩蔡阳为虚,但蔡阳被斩之事为实,孙乾等人是否与关羽、张飞联络不得而知,但他们确在四处联络。或移花接木(如斩蔡阳),或以实衬虚,虚中含实,这就写成了《演义》古城聚义的动人故事。
《演义》这样写,依据了民间传说和史实线索,也有艺术构思的需要。这次主臣聚会,是刘备事业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刘备的基本力量在徐州,并且屡遭惨败,在这之后,他的力量已转移到荆州,虽也有失败,但渐渐立住脚跟,逐渐发展。因此,历史上只是隐隐约约有过的聚会,到小说里,则要浓墨重彩把它勾画得有声有色。关羽既然降过曹操,引起心直性躁的张飞的误会是很自然的,既有误会,让死于刘备刀下的蔡阳让关羽杀掉,也就顺理成章。
史实只有蛛丝马迹,主要依据民间传说,辅以合理的想象虚构,这是《三国演义》情节的特点,古城聚义就属于这一类。
关羽降曹,虽受赏识和厚遇,但仍难忘桃园兄弟结义主臣之情。在杀颜良、文丑立下战功报答曹操之后,挂印封金,辞别曹操,单骑匹马保护二夫人,辗转千里北上寻找刘备,一路上过东岭关斩孔秀,过洛阳斩孟坦、韩福,过沂水关斩卞喜,过荥阳斩王植,过滑州黄河渡口斩秦琪,历尽艰辛,终于在古城先后与张飞、刘备相聚。这是《三国演义》描写的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这段故事,《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也有描写,但情节略有不同。都只有千里走单骑,没有过五关斩六将。《平话》写关羽走后,曹操用张辽的计策,先在灞陵桥埋伏军兵,再假装送行敬酒,赠送锦袍,想趁关羽下马受礼时一举抓获,不料关羽并不下马,使曹操之计落空。关羽到冀州见袁绍,不料刘备已和赵云投荆州去了。于是关羽又往南经太行山,过千山万水,终于找到刘备、张飞。元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情节与《平话》相似,只是曹操与张辽定了三条计:假装送行,骗关羽下马,让许褚抱住,众将擒之;不成,则敬上一杯酒,酒里下毒药;再不成,则假借送锦袍骗关羽下马。但关羽不下马,递酒不喝,用刀挑袍,三条计都落空。杂剧没有关羽到冀州又经太行山往荆州的情节,而是直接便到古城与刘、张相聚。
小说描写的关羽一生中,这是很值得炫耀的一段经历。历史上,关羽挂印封金,亡归先主,实有其事,但是否如小说描写的那样过五关斩六将,由许都北上经洛阳、荥阳而过黄河,又折向汝南,辗转千里?这一经历的具体情形如何?却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