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君子不出恶声

(2010-12-22 18:30:15) 下一个


君子之为君子,不在其表而在其里。君子途穷而不失堂堂之气,君子词穷而不出秽语恶声。

君子不出恶声的说法,源自战国时代的名将乐毅。乐毅为燕国名将,在燕昭王时曾破齐七十二城,天下震动。昭王之子惠王即位后,怀疑乐毅,想要换将。乐毅怕遭不测,就离开燕国改投赵国,并写信给惠王说,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就是说,君子可以与人有矛盾隔阂,但决不会诉诸谩骂或诽谤;忠臣含冤去国,不会为自己的名声公开辩解,因为那样就会有辱君王的名声。乐毅在此既强调了自己为君子做忠臣的原则,同时也劝戒惠王自惜君王之名。

燕国在失去名将乐毅之后,屡战屡败,最后把乐毅攻下的七十余座齐国城池全部又输还给了齐国。惠王对乐毅心生怨怼是情理之中的。乐毅是当年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时入燕的,惠王却不如乃父,逼走了乐毅,毁坏了自己的江山,只能推罪于自己。君王恼羞成怒,迁罪他人的事情,战国和后世是屡见不鲜的。但惠王却没有为难乐毅在燕国的家人。所以惠王虽才力不足驭人,毕竟守住了一个君王的道德底线,不能为明君但不失为君子。

所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指的不只是贫困之穷。君子隐于朝市,不过是失意君子;小人暴得盛名,毕竟是得志小人。君子未必都能作帝王之师,立万代之名。君子和小人都可以有幽怨愤慨,哀怒情仇。但君子却绝不学泼皮缠打,悍妇骂街。看一个人是不是君子,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在困顿羞辱的境地所表现出来的真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