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文化基本差异 | | 中国观念 | 美国观念 | 个人概念 |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 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 社会关系 |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更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往往根据自己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 友谊 | 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至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 | 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 义务 | 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 | 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 取向 | 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 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 和谐与面子 | 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 | 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 关系与规则 |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 | 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 | 时间观念 | 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 | 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 | 身份地位 | 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 |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
二、透视中美文化 1.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美国女子作配偶而容易爱上东方女子。我们以前一直生活在比较压抑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容易内向。不像在西方人言论相对自由的空气中长大,容易外向。有时候,我觉得,在美国采访一个人或请他讲话太容易,他会像平时一样很轻松。我甚至觉得美国人大多都可以当演员,因为他们当众言行自如,很放得开,带有自然夸张的味道,就像演戏一样。 如果你在美国碰到一个美国人很内向,你要小心。一个性格内向的美国人在美国与人交往,要比一个性格内向的华人在中国与人交往要难。因为一个内向的美国人可能会在这个外向的美国社会格格不入;而一个内向的华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会被看成是老实、不闹事、不夸夸其谈。虽然现在中国社会不一定这样看,但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这样的,所以至少内向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太离谱。一个性格很内向的美国人既然和外向的美国社会格格不入,那么这个人心理很容易有毛病。 我所说的内向和外向,不是简单的话多或话少,而是敢于表达自己想说的,敢做自己应该做的,放得开,潇洒自如,特别是当众的言行。你可以说很少的话仍很有吸引力。美国有钱的家长送小孩子去学acting(表演),大多不是为了要孩子当演员,而是培养其公众言行能力,怎么说话得体吸引人,怎样举止,怎样和别人合作表演。我们中国人则多只会送孩子去学钢琴。如果我是中国学校的领导,我一定要设表演和演讲作为必修课,尤其是对MBA学生,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需要加强,而美国MBA学生上不上这门课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正在美国读书,你应该去修表演课和演讲课。 再举一个例子。美国很多电影很假、粗制滥造,但因为其中不少表演比较真实,而美国人在生活中本来表情就比较丰富夸张,很多观众会看得下去;而同样中国电影如果很假、粗制滥造,观众就觉得恶心。这是因为中国电影演员表演本身太做作不真实。中国电影不能走好莱坞的道路,不能搞太夸张,太闹剧的东西。 我们的内向文化和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苦难和沉湎痛苦有关。东方文化夸张我们身上的痛苦,这种自我沉湎痛苦的过程往往消磨我们的意志,而东方伟人是这种过程的胜利者。西方文化却恰恰相反,不会轻易地向别人叙述痛苦,因为这很可能涉及自己的隐私。但美国人遇到朋友给他们带来麻烦造成痛苦时,没有华人的承受力和面子问题。 阴柔文化和阳刚文化 阳刚不仅仅指肌肉发达、身材健壮和精力旺盛,还包括举止言行豪爽、果断、勇敢、富有责任心等等。阴柔指温柔,妩媚,灵巧,细腻,顺服。定义不重要,你说不出所以然,但你能感觉出来,一个人是不是阳刚或阴柔。 每个人都有阴柔和阳刚。但我们谁都不否认这里有男女之别,把这种区别引申到文化上,也是如此。中国男人包括到美国的中国移民或留学生,我们不得不承认,以群体而论,不如美国人阳刚。我把美国的文化称之为阳刚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崇尚健美,敢于冒险。我们说阳刚,通常是跟健壮、勇猛、粗犷、豪爽、大方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北方文化相对其南方文化而言,比较接近美国文化。 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中国文化大抵分为南北文化。北方文化厚实、粗犷、豪爽、大方,南方文化细腻、灵巧、妩媚、精明。在唐人街的中国人大都是南方人,以沿海地区移民来美的为多,比如广东、福建和港台。中国南方人普遍个头要比北方人小,饮食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中国北方人的文化饮食生活习惯相对接近欧美一些,吃面食比较多,也喜欢吃奶酪黄油这些东西。除了个人的修养之外,可能和南北环境的差异也有关系。 同样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美国人比中国人要健壮得多。没来美国前,以为这是人种的缘故,来留学后才发现,美国人普遍运动量真是大!美国老百姓的健美其实都是锻炼出来的。那些不锻炼身体的人照样是大腹便便或不健美的。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上健身房很少看到华人,最多看到一两个,可当时华人学生员工包括大陆香港台湾来的,据说有近千。华人有空愿意在一起聚餐或看录像,打牌。我们到野外去,纯欣赏风景多,运动得少。美国人户外玩的花样多,而玩也需要体力,也是一种锻炼。 美国女人相对其他国家的女人来说,阳气要足,举止有男人味,敢说敢干,精力旺盛。别说跟中国女人比较,就跟法国女人比吧,我就觉得法国女人比美国女人要妩媚得多,言语举止很有女人味,这显然与文化语言有关系。 男女之间,女的一般比男人细腻。再说太细腻的男人,我们也受不了。如果用男女来做比喻,美国文化是男人文化,中国文化是女人文化。 肢体文化和饮食文化 中国人缺少拥抱,缺少肌肤之亲。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亲近,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被触摸和拥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触摸。中国小孩远远比美国小孩受到拥抱和亲吻得少,到了十岁左右,就很少有人拥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亲人。除了握手,我们要到谈恋爱时才会和另外一个有身体接触。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在十来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没有身体的亲密接触。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没有间断过拥抱和亲吻。凡是正常的人都会有体会,任何言语表达不能代替肢体的表达。社会学和心理学教科书都有“身体语言”这个术语。中国文化缺少丰富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人之间的感情和分享,是我们文化含蓄的原因之一还是结果之一? 美国年轻人喜欢暴露。天气稍稍暖一些,就恨不得把衣服都脱了。在公园和大学校园里,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小伙子姑娘们喜欢在阳光下裸露,把上身衣服和长裤脱了,躺在草地上。暴露需要本钱,通常身体健美或自认为不错的人乐意这样做。这种风气,虽然和美国的性文化有关,但也说明美国人挺喜欢炫耀的,他们把许多主动的表现看作是自信或加强自信。我家楼下有个室外游泳池,夏天在那儿游泳只有两三个人,邻居们大多只是躺在池边裸露,聊天而已。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正因为美国人喜欢暴露身体,促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喜欢运动,一方面运动本身要求你尽可能穿得少便于运动,另一方面经常地运动使你的身体更健美,裸露起来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才有欣赏的愉悦。我之所以把美国文化称之为肢体文化,也因为美国人的运动水平相对高和身体素质比较好。 中国文化中最突出、最讲究、举世皆知、并且我们引为骄傲的,恐怕就是饮食了。在美国,几乎任何一个城市,不管它有多么偏僻,都有中国饭馆。中餐在美国很便宜。在纽约唐人街,你甚至可以只花3元25分就能吃到两菜一汤的午餐或3元钱的盒饭。无论你到哪个唐人街,饭店、食品店和菜店,即和饮食有关的商业总是居首位。 最让人不理解的是在美国各地看到很多中餐馆都被捂得严严实实的,有些饭馆甚至没有对外的玻璃窗,据说是个风水问题,为了不让财气外流。相反的是,美国人喜欢在光线明亮的地方进餐。如果可能,夏天里,美国饭馆(除非正规的大饭店)喜欢在门外摆上桌椅招待顾客,而顾客因此而大增。当然,像纽约唐人街这样的脏地方,就算条件允许,你也不可能在门外摆上桌椅招待顾客。而在和曼哈顿唐人紧街挨的小意大利区,你能看到这种情形。 我们中国人讲究吃,讲究色、香、味,这是非常好的。然而,我常常听到我的中国朋友说:“美国人精力真旺盛。”我想,这与我们两种文化的不同有关,而不仅仅是种族遗传基因的问题。美国人经常大运动量的锻炼以及他们的饮食结构,是否也是他们精力旺盛的来由? 单纯与复杂 东方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而西方人则喜欢简单,不愿使自己活得太累。许多中国人觉得美国人单纯,简直有点傻,或者说像小孩,童心重。多年前我曾和一位美国朋友说,我们中国人太复杂,没有你们美国人单纯。她的看法正好相反。我的这位朋友是中文博士,在中国当过老师,和中国人谈过恋爱。按理说,她要比一般的美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碰到很多在海外定居的中国人,问他们回国内工作生活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回答几乎都是因为国内人际关系太复杂。 难道美国社会人际关系就不复杂吗?就个体直接而言,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这取决于你的个性和人际关系的互动形式。但是,当两种文化差异较大时,而我们彼此又不很了解对方包括其整个文化背景和成长道路,我们的言行会单纯起来,也就不易在两种文化互动中使事情或人复杂起来。比如,两个在异国长大的人谈恋爱,就算两人都懂对方的语言,也只能在比较简单的层次上交往。语言是一个交流工具,然而语言所容纳和背后所包含的风俗习惯、传统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等背景,却是一个在异国长大的人难以弥补的。当我们和美国人交往时,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会比美国人更单纯。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位美国朋友会认为中国人比美国单纯。 增进彼此了解和理解是好的,但同时也会让人事复杂。一个小孩子,对这个世界了解和理解得少,他就单纯。当两种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也是如此,了解得多了,彼此反而可能不单纯了。要在一起和睦相处,光有了解和理解是不够的,最后一定必需谅解,这是我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三解方程”。光有真诚不够,必须有宽容。 美国人之所以相对比中国人单纯,至少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几千年的苦难动荡对文化的影响,没有经历过那些特定的历史因素对我们的潜移默化。人造就文化,文化塑造人。这里面的因果,你我都无法说得清。事情可能往往互为因果。 美国法律相对健全、个人隐私和利益受到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人事在复杂上受到抑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个人隐私和个人利益保护得相对较弱,因此人们就变得不易相信还没有到手或看不见的东西,不易相信他人,人际关系自然就复杂起来。我们也免不了会受到影响。同时我们在美国定居,和华人交往时的言行与和美国人交往时的言行可能会不一样,这不是装出来的。人是一个条件反射的动物,对于不同的对象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中国开放后,经济发展了,可是假的东西太多。上当受骗过后,人就难以轻信别人。因此在这种环境里,人有时想不复杂都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书生或书呆子生活在美国要比中国容易得多,虽然美国教育和社会并不鼓励书呆子,但你可得到相对健全的法律保护。所以,为什么这么多的中国书呆子留在了美国,仅仅因为美国物质丰富相对自由,恐怕吸引力不够吧。 美国人相信其国家是自由的,从而使很多普通老百姓很容易相信其新闻媒介,似乎既然是自由就畅所欲言,没必要说假话。或许因为单纯,大多美国人特容易受舆论的影响和操纵,包括对中国的态度和认识。我们都知道,媒介都有炒作的功能,况且还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政治经济利益的介入。 单纯的人不一定不说假话。小孩子很单纯,可有时也会撒谎。畅所欲言和自由并不能保证没人说假话大话。克林顿总统还当着全国人的面撒谎呢。美国文化里也有假话大话,只是因为他们多属于表演型的,说起来很自然很自信,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觉得。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找工作中的面试,不少美国人在推销自己时,不吹牛就得不到工作。(鲁鸣) 摘自《缺少拥抱的中国人》,华文出版社2003年8月版,社址:北京西城区府右街135号,邮编:100800 2.剖析美国人 (1)美国人的性格 凡同美国人有过接触的,大抵都会认为美国人待人热情、开朗大方、易于接近。当你初次结交一位美国人,他会对你侃侃而谈,甚至滔滔不绝,使你毫无拘束之感;当你走在街上,对陌生人无意多看了几眼,他也许会向你微笑着点头致意,或者招呼一声“哈罗”;如果你的车子在路上抛了锚,会有热心人过来帮你修理;如果你在大街上迷了路,也会有人热心地为你指点。旅游胜地夏威夷岛上的居民尤以好客著称。贵客一踏上夏威夷岛,就会有美丽的夏威夷姑娘为他献上花环。这种花环系用新采摘的兰花扎成,幽香馥郁。夏威夷州又被称为“阿洛哈州”,“阿洛哈”一词有“您好”、“欢迎”、“再见”等多层意思,在夏威夷群岛上,“阿洛哈”之声处处可闻。夏威夷人正是用芬芳的花环和亲切的“阿洛哈”呼声来欢迎千千万万的客人。 许多游客看到美国人做事的快节奏感到困惑不解。初到美国的人,第一印象大概就是美国人个个都匆匆忙忙。城市里的人似乎总是赶着到什么地方去,即使被阻片刻,就变得很不耐烦。起初,你也许以为这是对你的不友好表示。公共汽车司机催促你;商店的售货员急急忙忙地对待你;你在街上走,后面的人一推就走到你的前面。你买东西或到外面吃饭,没有人跟你说笑寒暄。别以为美国人这样匆忙是对你表示不友好。通常,大城市以外的生活步伐就慢多了,其实,别的国家也有这种现象。 住在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等大城市的美国人,往往觉得人人做事都同样在赶;他们预期别人也“推一下”,跟东京、香港、贝鲁特或圣保罗的人没有不同。不过,他们一发现你是异乡人,多半会表示友善并尽力帮助你。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初到城市时,自己也是异乡人,他们记得踏入一座新城市时,心理有多惊恐。如果你需要帮忙或想问什么问题,可以找一个面容和善的人,对他说:“我是外地来的,你能帮我一下吗?” 此时,大多数人会停下来,微笑地给你指点途径或答复你的问题。但你必须让他们知道你需要人帮忙,否则他们多半会从你身旁走过,根本不会注意到你是外地人,也不知道你需要帮忙。你偶尔会遇到一个本身太忙或赶着办事没法帮你的人。遇到这种情形,你也不必气馁,只要另找别人。大多数美国人都乐于帮助外来客。 美国人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他们一致推崇那种受大家喜欢、具有吸引力的人。因此他们总是希望能同别人无拘无束地接触,并结识更多的朋友。美国人互相交往时,不喜欢服从于别人,也不喜欢别人过分客气地恭维自己。美国人所担心的是被别人视为不易亲近的入而受到孤立,这对平民百姓来说,意味着寂寞;对政客们来说,则意味着竞选的失败。因此。美国人交朋友的特点是交情泛泛他们同大家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希望给别人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往往缺乏那种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有位美国人对此曾作过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美国人能够与人一见如故,迅速博得对方好感。但是一周之后,他们会把你忘得干干净净。他们喜欢新东西。如同对待自己的旧车一样,他们也废弃自己的朋友。在结识人方面,没有人比我们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方面,却没有人比我们感到更为困难。” 美国人性格的第二个特点是独立进取。他们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他们;美国人从小便养成独立奋斗、不依赖父母的习惯。在街上,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十一二岁的男孩挨家挨户送报纸,不论风雷雨雪从不贻误。有些女孩很小便到邻居家去帮助照看小孩。他们的父母都认为让子女从小自强自立,对他们将来到社会上去生活大有禆益。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一生都以独立进取作为为人的宗旨。他们求学时,靠自己的成绩获得奖学金,靠半工半读挣取学费;成年后,他们纷纷离开父母,自立门户;一旦结婚成家,他们更是独来独往,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美国社会的生死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年青夫妇生儿育女,也完全靠自己抚育,不指望祖母或外祖母照顾孙儿孙女;当孩子们长大后,家庭就有所分工,一般说,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是妈妈的事,修理用具、修剪草坪、擦洗汽车是爸爸的事,摆桌、洗碗是女孩子的事,收拾娱乐室及管理小动物等是男孩子的事。不过,在美国这种独立精神往往成为老人的悲剧。一个老年人丧失了生活能力时,他那些自扫门前雪的儿孙们是很少来照看他的。美国有不少老年人便这样在孤独寂寞中郁郁死去,有的甚至死去多日还无人发现。 美国人性格的第三个特点是讲求实际。他们不象法国人那样喜欢漫无边际的幻想,也不象英国人那样讲派头、要面子。美国早期历史造就了他们善于在逆境中不气馁、看准目标、孜孜以求的性格。他们认为,死要面子意味着一事无成,耽于幻想则意味着一无所有。他们钦佩的是那种精明强于的人。他们喜欢一切都自己动手,大小事情都能自己解决。多数美国人都懂得怎样使用机器、修理电气设备、油漆家具和粉刷墙壁。他们认为,做这些生活中的粗活理所当然,绝对无损体面。相反,那些书呆子、假绅士,健谈短行的人才会被人取笑。 美国人在金钱上也非常务实。付出劳动便要取得报酬,求助他人便当以惠相报,在美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在劳动与报酬方面计算得清清楚楚。搭乘别人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亲友的电话要交电话费;朋友们一起去吃饭,通常是各付各的钱;甚至小孩子在家帮妈妈洗碗也要索取报酬;父母到儿女家小住还需交饭钱。 美国人性格的第四个特点是格外看重成功的价值。人们常说,美国人的性格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角逐的社会中,只有强者方能出头,只有打败所有的对手,才是成功者。在美国人眼里。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本人的才华和能力。哪怕是个小孩子也要竭力在学校中出类拔萃,才可讨得父母的欢心。他们似乎也明白,受父母之爱并不是天生的权利,而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获致的战利品。 如果拿美国和英国作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英国,如果你询问某人的身份时,得到的回答是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在那里,一个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了他的命运。在美国,别人向你详细介绍某人时,只会说:“这位是畅销书的作者”,或“这位是某某学校的网球冠军”之类,绝对不会大摆其家谱。这与美国的历史有关。北美殖民地时期,不存在固定的地位和传统等级,一个人只有靠成功才能出人头地。美国总统林肯曾经十分幽默地说过:“我不知道我的祖父是何许人。我更为关心的是他的孙子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实在是美国人特点的真实写照。美国人还有—个特点,便是好动不好静。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断地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他们从来不满足于稳定的生活和安宁的环境;喜欢运动、旅行。变换职业,和四处迁居,有的甚至喜欢拿生命去冒险。在美国,大学教授可以去当公司经理,银行家也可能、夜之间改行当农场主。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在跻身政界以前就先后当过农民、杂货店老板、军官和律师。里根总统也曾从事过救生员、播音员和电影演员等多种工作。 你也许注意到美国人很好动。住在美国中部平原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往往只为同朋友吃顿晚饭,驾车到120公里甚至160公里外的邻城。他们为了看一场戏或听一次音乐会不惜跑到另一个城镇。许多青年就读的大学,距离自己的家和亲友的住处都很远;他们挑选远的地方,只是想“看看本国的另一个地方”。美国人喜欢在自己的国家里旅行,也喜欢到世界各地旅行。他们总想知道附近山头或邻市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 美国人迁居的现象更为常见。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搬家,平均每五户中就有一家三年迁居一次。这种频繁的迁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习惯于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到处都可见到要搬家的美国人贴出临时广告,出售家中的大小物品。 有些美国人为了打破生活上的沉寂,甚至采取一鸣惊人的办法,拿生命当儿戏:纽约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有人敢于从外面攀援而上;奔腾呼啸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也有人敢于躺在铁筒中顺流而下;浩淼无际的大西洋,更有人敢于乘着气球飞越而过。美国人性格中的求新与冒险精神,确实是较之其他民族更为突出。 (2)评点美国人的十大缺点 据美国《时报杂志》最近对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17个东西方国家的1500余名人士所作的问卷调查,对美国人因“颇有微词”而采取“敬而远之”态度的外国人不在少数。该杂志根据接受调查者批评的集中程度,依次列出了“美国人的十大缺点”,最后又请居住在美国本土的几名美国人自己来对外国人心中的“美国人的十大缺点”作一番点评。有趣的是,这“十大缺点”在一些美国人口里却几乎又成了“十大优点”—— ◆占51%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盛气凌人。 美国人的解说:其实有点“盛气凌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盛气凌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意味着充满自信,而这份自信又是需要强大的国力作“后盾”的。实际上,中国人、罗马人、英国人甚至葡萄牙人在其国力最强大时也都曾无一例外地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架势。 ◆占48%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总以为美国才是最好的。 美国人的解说:这可是爱国主义使然。要知道,许多小国、穷国、弱国的人也往往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既然如此,那么就请不要苛求美国人吧! ◆占46%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咄咄逼人。 美国人的解说:没错呀,咄咄逼人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极其宝贵的战斗精神,而正是这种不愿依附强权、不愿死守传统和教条的战斗精神造就了伟大的美利坚。其实,美国人的“战斗精神”与法国人说的“革命精神”,或日本人说的“边疆精神”也有共通之处。 ◆占42%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不看重历史。 美国人的解说:比起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等世界文明古国,甚至英国和法国来,美国确实年轻了些,也没有值得自豪的悠久历史。然而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就更充满了活力和朝气。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就往往更乐于向前看,而不是老往后面看。 ◆占41%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不学外语。 美国人的解说:是的,因为没有多大用处。我们既不热衷于学法语、德语,也不想浪费很多时间来“攻读”更难学的汉语、日语,甚至也“懒得”去跟大洋彼岸的英国兄弟去学“标准英语”。我们最大、最重要的邻国——加拿大使用的是和我们相同的语言,而法国和德国尽管也称得上是世界大国,但跟我们远隔万水千山。我们更愿意把其他民族花费在学外语上的时间花费在创新或干实事上。其实日本人也不就这么做的吗?日本人发达的翻译事业使得他们“淡化”了学习外语的热情,但日本人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却比世界任何民族都做得好。 ◆占38%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数学不行。 美国人的解说:一点没错,在近些年举办的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很少有美国孩子夺魁的。我们的高中生的数学水平只是与日本或中国的初中生相当。甚至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不精于四则运算的也可谓比比皆是。但我们的想法比较“实际”——既然如今人人都拥有了袖珍计算器,那么这类“伤脑筋”的事就完全应该靠机器来办,而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供我们进行其他方面的更为重要的学习,或干脆去玩,躺在床上睡大觉。 ◆占39%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科盲”多。 美国人的解说:在近些年举行的国际科学知识比赛中,美国人,特别在年轻一代美国人中的“科盲”比例确实要高于英国人或德国人,甚至可能高于韩国人。但问题是:对于究竟什么是“知识”,美国人的观念也许和其他民族有出入。我们并不看重记忆、吸收那些早已被确认为“真理”的公式、条文,实际上我们对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可能更感兴趣。这也是为何我们在知识竞赛中成绩常常很差,但又能立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前列的原因之一。 ◆占38%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总爱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 美国人的解说:在我们的英国兄弟看来,在公众场合的大声喧哗简直是一种“缺乏公德”的典型表现,确实我们也远没有东方的中国人或日本人来得安静、含蓄。我们中的一些人也想改,但长期形成的习惯可能一下子还改不过来呢!不过反过来说,“大声喧哗”正说明了我们的乐观、开朗,说明我们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故有心理学家估算:美国人的心理年龄平均要比英国人年轻上8岁之多。 ◆占36%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不知道节俭。 美国人的解说:比起生性节俭的英国人和日本人来,我们确实“奢侈”了些。我们的信用卡常常透支,我们的大学生常常由于借贷过多而不得不刚刚毕业就宣布“破产”,我们还常常借钱去旅游、美餐甚至赌博。这可能是“及时行乐”的思想作怪,也可能是一种出于“务实”的考虑。我们不想把金钱苦苦积累起来留到人老珠黄的晚年再来使用——因为到那时消费的“乐趣”已在衰老的身体和苍凉心境的“影响”下大打折扣。顺便说一句:今天世界上有越来越多国家的“聪明人”(其中也包括中国人),开始跟着我们“超前消费”了,据说贷款买房、贷款上大学在中国就十分风行。 ◆占35%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在性方面不够检点。 美国人的解说: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者刚刚结束的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为期长达10年的一次“性调查”,高占一半的美国成年男女安守本分,是一夫一妻制的忠实维护者。他们一般每周行房仅1次,而且也从不在配偶以外的异性身上寻求性刺激。值得一提的是,此比例要比法国人,甚至英国人或德国人都要高。此外,十几岁少女怀孕的比例尽管在半个世纪里居高不下,但近些年来已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由个案分析看观念差异 讲述电视台前幕后的故事(1) 《聊天》手记:重现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 我的面前放着一张小女孩子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因为是黑白照,难以感受她的绿色。女孩子长着一双小眼睛,一张大嘴巴,面对镜头羞涩地笑着,谁也想不到,仅仅数年后,相片中的小女孩成为世界超模,长大后没有大变样的小眼睛、大嘴巴,频频出现在著名时尚杂志如FUE-COSMOPOLITAN、《玛丽嘉儿》及高档时尚杂志SPOON的封面上。在著名时装品牌CHRISTIAN DIOR及LACOIX的走秀场上,这位来自中国江西德安县萤石矿区的小女子从容不迫、风姿绰约,脚下的T型台就像家乡的林间小路。她把单纯、自然而富于个性的东方美带到了西方。 选择吕燕做我们的嘉宾,就是因为她身上的这种反差。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吕燕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奇迹,是怎么发生的?这样的奇迹背后,有什么值得告诉公众的?在讨论节目方式的时候,我说,能不能多找些打工妹来,让她们到现场来听听吕燕的故事,提出她们心中的疑问,她们的疑问一定代表着许许多多打工妹的疑问,谈好了,不但对现场的观众有帮助,还会给电视机前的许多具有相关经历的人带来启发。 为了增加现场的感染力,策划组想出了在现场“重现”吕燕“蜕变”过程的办法:请吕燕的造型师李东田到现场来,一方面辅助吕燕的叙述,一方面在众目睽睽之下制造一个现场的奇迹。这就是后来节目中大家看到的情景:一个来到现场的打工妹被悄悄请出去,让李东田重塑了一番,半小时后以全新的面孔出现在台上,大家都感觉到了她的变化,她的同伴、一个从事家政服务的女孩,甚至还感觉到了她的自信心的初步形成。李东田告诉大家,吕燕就是这样被重塑的,重塑后的吕燕逐步有了自信心,从而走向成功。 我在现场向吕燕求证,吕燕说,她生下来的时候和其他小孩子一样,初中时突然猛长,16岁后长成了1.78米的个头。从小她就知道自己长得“有点困难”,她的父母都是工人,下面有一个妹妹,全家一个月的收入不到500元。当她几年后在巴黎挣到大笔的钱时,她都怀疑手中的钱不是真的,只有到市场上买了东西,她才知道那不是梦。 刚到北京发展的时候,吕燕完全只是想试一试,并不自信。她的成功过程,就是自信心建立的过程。一位关注打工族的人说,他们刚来到大城市时候,大多有点不适应,看到北京这么大一个城市,人人都打扮得那么漂亮,而且那么有钱,心里可能会想,我们为什么就没有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但吕燕没有这么想,她觉得,不管多么苦,相对来说,它总比乡下要好,起码比乡下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要好。她说,我们家自来水都没有,洗澡也没有淋浴,所以,我还是觉得有希望,很开心。 她从模特公司的勤杂工做起,扫扫地,挂挂衣服,给上场的模特们取取衣服,拉拉拉链。在内心里,她总觉得这样离自己的梦想要近一点,至少比起在江西时要近得多。 机会来自于一个法式咖啡厅里举办的5人小型时装表演,这是吕燕少有的一些“上台”机会。她当时是唯一一个没有模特卡,没有任何资料的模特,当然很认真,很投入。这一次,吕燕生命中的“吉星”出现了,《现代服装》的编辑赵京一眼相中了她,接着造型师李东田和摄影师冯海联手给吕燕拍照片。他们用业内人士的眼光评价吕燕:圆脸、小眼、厚唇,典型的东方面孔,无可挑剔的身材,极好的对服装的感觉,最主要的是吕燕来自小地方,未经大都市和世俗的熏染,所以她的眼神和心灵透明而纯净,气质也更为单纯。照片以《胭脂扣》为名在《现代服装》发表后,很多人都在内心深处被震撼了——那是一个既异于西方美女也异于东方美女的“另类美女”。 幸运故事发生于2000年6月的一次邂逅。世界著名模特经纪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到北京出差,在其下榻的一家酒店大厅里,他看到一个身材修长的东方美女,眼睛一亮,忙上前搭讪,询问这个美女是不是模特,这个被问到的人就是吕燕。这次邂逅使吕燕有了一次带来人生大转折的巴黎之旅。几天后,吕燕收到了来自花都的邀请函。十几天后,吕燕踏上了法兰西著名的文化发源地圣路易岛,命运神奇得让她恍然如在梦中。 在巴黎的日子里,吕燕每天捧着快译通,抱着夹满照片的本子,坐地铁去面试。每天可能有十多个面试,她就坐着地铁四处奔波。巴黎地铁特别复杂,但吕燕就像脑子里有地图一样,她基本不看,到哪个站下车,然后去哪里,到站走,非常非常熟练,好像是个老巴黎。后来,她很快就走红了,很快就不闲着了。她拍了洗发水的广告,上了很多著名杂志,而且和一家公司签了约,目前年薪为20万美元。可以说,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成功后的吕燕仍然那么勤奋,仍然自己蹲在地上擦地板。后来法国人为吕燕拍了一个专题片,而且还扛着机器到她的家乡拍了,片子在巴黎反响很好。但观众说,吕燕为什么不跟她父母拥抱,见面不拥抱,分手也不拥抱。其实,吕燕是把爱放在心里,她给父母买了一套房子,定期给他们寄钱,让他们过得安稳舒适。 生活改变了,一切都改变了,但吕燕的内心,依然朴素,依然纯净。 这一天的另一个插曲,是李东田临时给我做了一个发型。几年前东田就为我做过一次,做得很时尚,然后喷了一头什么水,进电梯的时候,导演们见了我都问:你刚洗了澡啊?怎么头也不擦干呢?这次东田一到,就说我的发型不对,一定要让我重新做一个,结果看起来像是变了一种风格,倒令我有点儿不自信了。 录像之前,她跟我聊了聊,我特别感慨。她说倪萍姐我告诉你,我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爱我的祖国,她说别人要跟我说我的国家怎么样,我说我甚至想跟他去战斗,拿出小时候打仗的架式想揍他一顿,因为一个人在外面,家乡的点点滴滴,都会让我想起觉得特别亲切。 最初的困难,是女生大多不愿意跟她玩,因为她像男生一样野。而男生们又不愿意她以女生的面目出现在他们的部落里,因为她太高,许多时候会让男生感到压抑。她没有别的办法,一方面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弄得比男生还男生,爬墙上树炸鱼,什么事都干;另一方面,她使劲把自己的背往下压,弄得有点驼。那时候,她最烦的是身高,总希望自己矮一些,最好1.60米,甚至比别人都矮一点才好。 (文章作者:倪萍 摘自中央电视台网站:http://www.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