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妈妈
(2011-01-16 19:21:40)
下一个
记得很早的时候读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只小螃蟹正在沙滩上快乐地走来走去。
突然,螃蟹妈妈惊讶地叫了起来:“唉呀!孩子!你怎么能横着走呢?多难看啊!别人会笑话的!走路一定要直着走才对呀!”
小螃蟹也吓一跳,赶紧往直走,可是,无论如何也走不直。只好向妈妈请教:“妈妈妈妈,您教教我,示范示范好吗?”螃蟹妈妈一口答应。
可沙滩上留下的,依然是横行的足迹。
当时,并未觉着这个故事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一笑而过。可是,等有了孩子,尤其是孩子渐渐长大,开始学着做人的时候,慢慢察觉了这个故事的深意,不由警惕,时时提醒自己的言行:千万别成了螃蟹妈妈。
有些时候,不做螃蟹妈妈是很容易的。比如,过马路的时候,尽管路上没车,可还是等灯绿了再走;买完菜以后,尽管有人随手搁置小推车,可还是冒着雨把小车送到还车处;吃完东西以后,尽管附近没有垃圾箱,可还是坚持把废纸捏在手里,甚至装到包里,直到找到垃圾箱……因为这种时候,孩子就在身旁看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可是,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那么的难以控制,要想不做螃蟹妈妈是那么的不容易。最日常的就是夫妻斗嘴。其实,很多时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一言我一语,话不投机,声音便大起来。今天早晨便是这样:老大病了,哼哼唧唧,缠着我要抱要讲故事;老二一看,忌妒了,也凑了来,要吃要喝要玩。一时间,俩人吵成一团。偏她爸爸累了一周,想睡个懒觉,不情不愿地起来帮忙。自己一急,便冲他嚷嚷。他也吼了回来。几个回合下来,孩子们不吵了:在听我们吵。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成了螃蟹妈妈——老大安安静静地盯着我们,黑白分明的眼睛充满了疑惑,老二干脆问了出来:“妈妈,你说过的,不能对别人大声嚷嚷,对吗?”赶紧承认错误、道歉,已然成了马后炮……
再比如学钢琴。老大想学琴。她要学,自然是逼着我也学,否则,又一铁定的螃蟹妈妈——自己不能还要说教。可不当这个螃蟹妈妈是很难的。且不说时间的安排、每次的来回接送、陪同她学琴和记笔记,还要跟她同步学习。自己从来没学过器乐,连简谱都不懂,盯着五线谱,就像看着一群游泳的蝌蚪。没办法,硬着头皮上。一首曲子弹下来,左手右手,一指到五指,忙了个不亦乐乎,结果还错了无数次。只好讪讪地笑:“看,妈妈也会弹错的。”孩子在一旁很同情地看着我,大人似地安慰道:“妈妈,没关系,老师说多练习就好了。”好一个“多练习”!搞得自己做梦都在打拍子,练指法。好在理解力比她强,老师强调的手法和曲子里的重点,比她掌握得快,否则,还是逃不脱成为螃蟹妈妈的命运。
我们住在一个公寓区,有很多中国邻居,孩子们是好朋友,妈妈们也是好朋友。闲了聚在一起,三句话不离孩子。有个孩子快三岁了,长得细胳膊细腿的,弱不经风。问起来,妈妈说吃饭不好,特挑食。每顿饭五六个碟子碗伺候着,预备着她爱吃的东西,还挑来捡去的,一顿饭得化一个多小时。主食不好好吃,就爱吃零食。其他妈妈建议:“这是惯出来的毛病,停了零食就好了。再不好好吃主食,饿一两顿也就好了。”道理是懂的,只是舍不得饿孩子,舍不得孩子哭,所以,由着孩子变成了横着走的小螃蟹,自己则糊里糊涂变成了螃蟹妈妈。
可问题是有时候自己明明不是螃蟹妈妈,可孩子,怎么就成了一只横着走的小螃蟹?比如学中文。在这里的中国家庭里,孩子成长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恐怕就是学中文了。见过很多中学以上的中国孩子,英语非常流利,中文结结巴巴,能听不能讲是普遍的。自己家里,老大在美国土生土长,因为家里主张讲中文,因此,三岁上幼儿园以前一句英文都不会说的。如今已是一年级的学生,英语自然没问题,中文也一样的好。在中文学校是个考满分的好学生,听、说、读、写都不错。看着她,自己还满有信心,以为至少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中文的文盲(能听能说不能读不能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谁知老二的表现却打破了我的美梦。老二是在美国出生,八个多月回到中国,两岁半再回到美国的。去接她的时候,家人都说她是个话篓子,中文定然没问题,只担心她的英语跟不上。不料,她上幼儿园的时间,到现在满打满算也不到一年,英语已说得倍儿流利,中文却忘了大半。至于家乡话,早丢到了爪哇国,忘了个一干二净。在家里,虽然天天强调讲中文,也挡不住姐俩说英语。老大还好,提醒一下就换过来了。老二却不,你给她讲中文,她给你答英语,还振振有辞:“我们老师都~~不说中文。”威逼利诱、胡萝卜加大棒都使遍了,见效不大。想来就郁闷,自己明明以身作则地讲中文、读中文书、看中文电视,可孩子偏就成了喜欢说英语的小螃蟹。有什么办法呢?
随着孩子的成长,如何不让自己变成螃蟹妈妈,或者,如何让孩子不变成横着走的小螃蟹,是个很大的挑战。小到日常的种种细节,大到对生活的态度, 都不是容易的事。有些,只要自己注意了,就不会成为螃蟹妈妈。可有些,只有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孩子的配合,环境的影响……
总之,在读了《螃蟹妈妈》的故事的多年以后,才真正了其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不是不感慨的。